数字校色(第2版)

数字校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夫·赫尔菲什(SteveHullfish 著
图书标签:
  • 色彩管理
  • 数字校色
  • 图像处理
  • 印刷
  • 出版
  • 色彩科学
  • 显示技术
  • 摄影
  • 后期制作
  • 色彩校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6382
商品编码:11264240113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史蒂夫·赫尔菲什(Steve Hullfish) 著;黄裕成,周一楠 译 定  价:180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423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436382 第1章初级颜色校正―灰阶范围概述
1.1监看
1.1.1视频监视器
1.2监看的环境
1.3波形示波器与矢量示波器
1.4其他的监看方法
1.5步:黑电平
1.6解读波形示波器
1.7设置黑电平
1.8调节高亮部
1.9设置伽玛/中间调
1.10理解对比度
第2章初级颜色校正―灰阶调节工具
2.1调节灰阶的主要工具
2.1.1调整灰阶的滑块和参数栏
2.2不要使用亮度和对比度工具
2.2.1达芬奇Resolve调色系统
2.2.2Color的PrimaryInRoom
2.2.3AvidSymphony及ColorFinesse上的HSL控制
2.3Histograms和Levels直方图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史蒂夫·赫尔菲什著,黄裕成、周一楠译的《数字校色(附光盘第2版)/数字影视制作系列丛书》介绍了十几名世界很好调色大师们的珍贵调色知识和经验,是优选罕见的影视调色专业书,通过本书,大师们的调色过程全都一一展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本书包含了作者史蒂夫·赫尔菲什几十年的业界经验和专业技能,展示了很好调色师们如何审视画面,如何调出精美的镜头。通过介绍不同校色软件的调色技术(如达芬奇Resolve、苹果的Color、Synthetic Aperture的color Finesse等),本书将长久以来一直被误解的“黑色艺术”变成了任何调色师、独立电影人、剪辑师或动态图形设计师都能学习并掌握的技能。加上其中相互交融的注释、小窍门及概念,本书将为大家介绍如何掌握以下技能。
处理曝光不佳或出现色偏的画面。创造影像风格。匹配画面。掌握初级调色和二级调色的技能。借助调色来推进故等
(美)史蒂夫·赫尔菲什(Steve Hullfish) 著;黄裕成,周一楠 译 史蒂夫·赫尔菲什,有超过20年的制片及在线剪辑师的工作经验。他是2011年索尼影业/TriStar公司的电影《勇气》(Couragious).通过他的公司Verascope Pictures,赫尔菲什为环球影城、索尼影业、NBC电视网、Turner电视网、HIT Entertainment、WGN及VeggieTales等客户提供咨询,剪辑、制作节目。
电影视效的色彩艺术与技术实践:从原理到流程的深度解析 导言:色彩在视觉叙事中的核心地位 在当今光影交织的视觉艺术领域,色彩不仅仅是美学的选择,更是叙事、情感渲染和技术实现的基石。《电影视效的色彩艺术与技术实践》深入探讨了色彩在现代电影制作流程中,尤其是在视觉特效(VFX)和后期制作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旨在为电影制作人、调色师、特效总监以及对数字影像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从底层物理原理到高级艺术应用的全面指南。 本著作摒弃了单纯的软件操作教程,转而聚焦于理解色彩背后的科学、艺术哲学与工业标准。我们相信,只有掌握了色彩的本质,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数字工作流程中,做出既符合艺术愿景又符合技术规范的决策。 --- 第一部分:色彩的物理基础与感知科学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数字色彩系统的理论框架。我们将从光线的物理特性入手,解析色彩是如何产生、传播并最终被人类视觉系统接收和解释的。 第一章:光的本质与色彩模型 电磁波谱与可见光: 详细阐述光作为电磁波的性质,以及人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 加色与减色系统: 深入解析RGB(加色)与CMYK(减色)模型的数学基础及其在不同媒介(显示器、印刷品)中的应用差异。 色彩空间与色域的解析: 剖析标准色彩空间如sRGB、Rec. 709、P3及更广阔的Rec. 2020。重点讨论色域(Gamut)的边界和色彩体积(Color Volume)的概念,强调在数字制作中保持色彩一致性的重要性。 色彩度量学基础: 介绍CIE XYZ、Lab等设备无关色彩空间(Device-Independent Color Spaces)的数学转换,为后续的色彩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章:人眼与色彩感知 视觉生理学: 探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的工作原理,以及人眼对亮度(Luminance)和色度(Chrominance)的不同敏感度。 色彩对比与错觉: 分析同时对比、后像效应等现象,解释这些感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在监视器上对色彩的判断。 适应性与环境光: 研究人眼对环境光照的适应性,以及在不同观看环境下(影院、家庭客厅、移动设备)色彩再现的挑战。 --- 第二部分:数字影像工作流中的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是确保从摄影机到最终交付,色彩信息准确无损传递的关键技术体系。本部分详细拆解了现代电影制作中色彩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第三章:摄影机的色彩数据捕获 传感器与原始文件(RAW): 分析不同厂商(如ARRI、RED、Sony)的图像传感器特性,理解其捕获的原始数据(Log/Raw)的动态范围和位深。 色彩科学的运用: 深入探讨查找表(LUTs)在原始文件转换中的作用,区分查看LUT(View LUT)与技术LUT(Transform LUT)。 色彩空间与场景线性光照: 强调将场景数据转换为线性光照空间的重要性,这是进行精确特效合成和光照渲染的前提。 第四章:色彩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ACEST工作流程详解: 全面介绍Academy Color Encoding System (ACEST) 的结构、优势及其在跨平台、跨部门合作中的标准化应用。 OpenColorIO (OCIO) 的配置与应用: 讲解OCIO作为行业标准配置文件的实际操作,包括如何定义和应用转换、查找表以及查看环境设置。 色彩一致性工具与验证: 介绍色彩度量工具(如波形监视器、矢量示波器)在验证色彩转换的准确性,以及确保不同设备间色彩匹配的技术手段。 --- 第三部分:视觉特效与色彩的融合 视觉特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成元素与实拍画面的色彩无缝融合。本部分专注于特效环节中的色彩处理技术。 第五章:合成中的色彩匹配与光照重建 环境光捕获与HDRI的应用: 解释如何利用高动态范围图像(HDRI)来精确重建拍摄现场的光照环境和色彩信息。 颜色信息在3D渲染中的集成: 探讨如何将实拍画面的色彩数据导入3D软件(如Maya, Blender)进行渲染,确保合成元素的色温、曝光和反射属性与实景保持一致。 遮罩与色彩隔离技术: 讲解在复杂合成中,如何精确地分离和处理不同区域的色彩信息,以应对运动模糊、深度和半透明物体带来的挑战。 第六章:特效镜头中的色彩艺术决策 风格化色彩: 探讨如何通过色彩来引导观众情绪,例如使用冷色调传达疏离感,或暖色调营造怀旧氛围。 运动图形与界面色彩: 针对HUD(平视显示器)或抽象数字效果,讨论如何设计具有辨识度且符合叙事语境的色彩方案。 HDR与沉浸式体验的色彩潜力: 展望未来电影制作中,更高动态范围和更广色域对叙事边界的拓展。 --- 第四部分:后期调色与交付标准 色彩的最终形态在调色阶段被确定。本部分关注艺术家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以及最终交付要求。 第七章:电影调色的艺术与技术流程 从初剪到精修: 梳理调色流程中的各个阶段(Primary Correction, Secondary Correction, Look Development)。 亮度与对比度的精细控制: 深入解析曲线工具、色轮、Log调色面板在精确塑造高光、中间调和阴影方面的作用。 造型的创建与一致性: 详细讨论如何通过色彩来建立电影的“基调”(Look),并保证全片镜头间色彩和光照的一致性。 第八章:交付标准与归档 DCP与影院标准: 详细解析数字电影封装(DCP)的色彩空间要求(通常为XYZ),以及在制作DCP前的最终色彩转换流程。 HDR/高动态范围交付: 探讨针对新兴HDR标准(如Dolby Vision, HDR10+)的调色流程,包括创建多版本和元数据管理。 存档与数字遗产: 强调高质量色彩数据的长期归档策略,确保电影的原始色彩意图能在未来技术下得以保留。 --- 结语:未来色彩科技的展望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当前工业标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望了人工智能辅助调色、实时光线追踪对色彩计算的革新,以及对沉浸式媒体(如VR/AR)色彩渲染的挑战。掌握这些知识,意味着掌握了在任何未来技术框架下,依然能有效控制和表达色彩艺术的能力。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以色彩科学为核心的电影制作思维模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行业内的名声去的,以为它能解决我长期以来在跨平台色彩匹配上的困扰。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硬件的精确校准”和“色彩科学的理论基石”,而不是“软件层面的创意调整”。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显示器的伽马曲线、白点设置以及如何理解色彩管理模块(CMM)的工作机制。老实说,这些内容非常适合那些自己组建专业影棚或者需要进行印刷打样的技术人员。但对于我这种主要进行网络发布的视频剪辑师来说,很多章节显得过于冗余。例如,书中深入讲解了打印机RIP过程中的网点扩大补偿原理,这对我来说几乎是用不上。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在4K HDR监视器上保证色彩的稳定输出,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不同设备的色域差异,但书中对这些前沿的、与实时工作流紧密相关的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和具体,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缺少实操层面的细腻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严谨,但坦白讲,初读起来有点像在阅读一本专业的工程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创意工作者的实用指南。它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想要成为色彩专家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然而,对于大多数只是想让自己的照片在不同屏幕上看起来保持一致的摄影爱好者或平面设计师而言,书中涉及的那些关于ICC文件生成、色彩特性文件(.xrite、.dng profile)校准的繁琐步骤和专业术语,会让人望而却步。我试着按照书里描述的流程去设置我的工作空间,光是理解为什么要用分光光度计而不是简单的色卡,就花了我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查阅资料。这种对标准和流程的极致追求,虽然保证了色彩的绝对准确性,但对于日常快速出稿的工作流来说,效率实在有点低。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针对主流软件(比如Photoshop或Capture One)的“快捷路径”或“常见问题解答”的章节,而不是花费大篇幅去解释为什么某个标准色卡厂商的D50光源模拟会比另一个更符合行业规范——这些细节固然重要,但对于日常工作来说,有点过于偏执了。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心里还真有点打鼓,毕竟“校色”这个词听起来就挺玄乎的,尤其是在这个数码时代,色彩管理简直是让人头疼的迷宫。我本来是想找本能快速上手、直击痛点的工具书,结果翻开一看,嚯,这可不像是那种速成宝典。它更像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每一个概念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从底层的色彩科学、人眼的生理结构到显示设备的物理特性,恨不得把所有可能影响色彩的变量都给你捋一遍。一开始看那些关于色彩模型(比如XYZ、Lab)和色彩空间的转换公式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高数课,脑子里的CPU差点过载。说实话,对于我这种主要靠感觉和经验来调整色彩的摄影师来说,这种深挖底层原理的方式,虽然严谨得让人肃然起敬,但也确实让我这个急于解决眼前问题的“实战派”感到有些消化不良。我期待的是那种“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技巧,而不是需要考究光的物理性质和人脑的视觉感知极限的理论武装。这本书显然走的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之根本”的路线,但对我目前的阶段来说,这个“根本”似乎高深莫测了些,得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直接套用那些后期软件里的滑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学术化”和“教科书式”的。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推导环环相扣,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参考手册来查找特定的技术定义,它的准确性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作为一本需要引导读者进入新领域的学习资料,它的可读性略显不足。它没有太多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者“情景再现”式的讲解来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当它讲解如何设置工作流程的默认色彩空间时,它会引用大量的ISO标准编号和技术规范,而不是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场景,比如“假设你正在处理一张户外人像照片,需要准备用于网站和印刷的两个版本”,这样直观的描述。这种疏离感使得读者在试图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项目中时,总感觉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翻译”这些专业的论述。

评分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是在面向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一个拥有最新硬件、独立暗室环境,并且时间充裕的色彩专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是绝对的、理想化的色彩准确性。然而,在现实的创意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在“准确性”和“效率/可接受度”之间做出妥协。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昂贵的外部色彩校准设备来确保显示器达到最高的Delta E值,但对于那些预算有限、或者需要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快速编辑的自由职业者来说,书中提供的多数高级校准方法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并接受可以接受的色彩偏差”的指导,或者至少是一些针对主流便携设备进行优化的建议。这本书似乎更关注色彩的“真理”,而对我这个“实用主义者”来说,我更需要的是一套在不完美条件下也能获得“足够好”结果的策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