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史蒂夫·赫尔菲什著,黄裕成、周一楠译的《数字校色(附光盘第2版)/数字影视制作系列丛书》介绍了十几名世界很好调色大师们的珍贵调色知识和经验,是优选罕见的影视调色专业书,通过本书,大师们的调色过程全都一一展现在读者朋友面前。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行业内的名声去的,以为它能解决我长期以来在跨平台色彩匹配上的困扰。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硬件的精确校准”和“色彩科学的理论基石”,而不是“软件层面的创意调整”。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显示器的伽马曲线、白点设置以及如何理解色彩管理模块(CMM)的工作机制。老实说,这些内容非常适合那些自己组建专业影棚或者需要进行印刷打样的技术人员。但对于我这种主要进行网络发布的视频剪辑师来说,很多章节显得过于冗余。例如,书中深入讲解了打印机RIP过程中的网点扩大补偿原理,这对我来说几乎是用不上。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在4K HDR监视器上保证色彩的稳定输出,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不同设备的色域差异,但书中对这些前沿的、与实时工作流紧密相关的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和具体,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缺少实操层面的细腻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严谨,但坦白讲,初读起来有点像在阅读一本专业的工程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创意工作者的实用指南。它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想要成为色彩专家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然而,对于大多数只是想让自己的照片在不同屏幕上看起来保持一致的摄影爱好者或平面设计师而言,书中涉及的那些关于ICC文件生成、色彩特性文件(.xrite、.dng profile)校准的繁琐步骤和专业术语,会让人望而却步。我试着按照书里描述的流程去设置我的工作空间,光是理解为什么要用分光光度计而不是简单的色卡,就花了我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查阅资料。这种对标准和流程的极致追求,虽然保证了色彩的绝对准确性,但对于日常快速出稿的工作流来说,效率实在有点低。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针对主流软件(比如Photoshop或Capture One)的“快捷路径”或“常见问题解答”的章节,而不是花费大篇幅去解释为什么某个标准色卡厂商的D50光源模拟会比另一个更符合行业规范——这些细节固然重要,但对于日常工作来说,有点过于偏执了。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心里还真有点打鼓,毕竟“校色”这个词听起来就挺玄乎的,尤其是在这个数码时代,色彩管理简直是让人头疼的迷宫。我本来是想找本能快速上手、直击痛点的工具书,结果翻开一看,嚯,这可不像是那种速成宝典。它更像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每一个概念都掰开了揉碎了讲,从底层的色彩科学、人眼的生理结构到显示设备的物理特性,恨不得把所有可能影响色彩的变量都给你捋一遍。一开始看那些关于色彩模型(比如XYZ、Lab)和色彩空间的转换公式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高数课,脑子里的CPU差点过载。说实话,对于我这种主要靠感觉和经验来调整色彩的摄影师来说,这种深挖底层原理的方式,虽然严谨得让人肃然起敬,但也确实让我这个急于解决眼前问题的“实战派”感到有些消化不良。我期待的是那种“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技巧,而不是需要考究光的物理性质和人脑的视觉感知极限的理论武装。这本书显然走的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之根本”的路线,但对我目前的阶段来说,这个“根本”似乎高深莫测了些,得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直接套用那些后期软件里的滑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学术化”和“教科书式”的。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推导环环相扣,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参考手册来查找特定的技术定义,它的准确性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作为一本需要引导读者进入新领域的学习资料,它的可读性略显不足。它没有太多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者“情景再现”式的讲解来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当它讲解如何设置工作流程的默认色彩空间时,它会引用大量的ISO标准编号和技术规范,而不是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场景,比如“假设你正在处理一张户外人像照片,需要准备用于网站和印刷的两个版本”,这样直观的描述。这种疏离感使得读者在试图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项目中时,总感觉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翻译”这些专业的论述。
评分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是在面向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一个拥有最新硬件、独立暗室环境,并且时间充裕的色彩专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是绝对的、理想化的色彩准确性。然而,在现实的创意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在“准确性”和“效率/可接受度”之间做出妥协。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昂贵的外部色彩校准设备来确保显示器达到最高的Delta E值,但对于那些预算有限、或者需要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快速编辑的自由职业者来说,书中提供的多数高级校准方法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并接受可以接受的色彩偏差”的指导,或者至少是一些针对主流便携设备进行优化的建议。这本书似乎更关注色彩的“真理”,而对我这个“实用主义者”来说,我更需要的是一套在不完美条件下也能获得“足够好”结果的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