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唐诗画谱》刊行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明代徽州藏书家、刊刻家黄凤池辑录,是诗、书、画、刻“四美”合一的经典之作。他以“诗中有画”为准绳,遴选出五言唐诗、七言唐诗、六言唐诗,一诗一画一字,供吟咏品鉴。书求名公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之挥毫,画请名笔蔡冲寰、唐世贞为之染翰,刻版主要出自徽派名工刘次泉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本书以明刻本为底本宣纸影印,线装成册,一函三册,*大程度程度保留原书风貌,文末附有每一篇唐诗原文,便于读者对照辨识。 (明)黄凤池 编 黄凤池,[明]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刊刻家、藏书家。至天启年间,将《唐诗画谱》与集雅斋所刻印的《梅竹兰菊四谱》《草本花诗谱》《木本花鸟谱》和清绘斋的《古今画谱》《明公扇谱》合刊为“黄氏画谱八种”行世。这本《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古诗词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拿到手之后,第一眼就被它那典雅的装帧设计给吸引住了。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既保证了足够的留白,又不显得空洞,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更重要的是,它收录的词作数量之庞大,几乎涵盖了从唐末到清初的各个流派和重要词人。对于我这种对宋词的脉络不是很清晰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尤其是它对每一首词的注释和赏析,简直是细致入微,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有深入到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解读苏轼的豪放词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词人笔下那种超然物外的气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力。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意象,通过这本书的解读,都变得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一些拓展阅读建议,能引导我去探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评论,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读完一本,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的宋代,与那些文人墨客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分量十足,但内里的内容却轻盈得让人惊喜。我原本以为八大家的散文会是那种刻板的说教,但这本书的注释和评点,特别是针对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它不仅解释了古奥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还原了当时“古文运动”的背景,让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反对骈文的雕琢,为什么要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这本书的评语部分,观点鲜明,有时候甚至带着一种辩证的趣味性,比如对欧阳修文风的细腻分析,指出其圆融中带着的对时局的无奈。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苏轼散文时,穿插讲述的那些轶事,让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鲜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这本书让我领略到散文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是抒情达意,更是一种思想的武器和人格的体现。读完后,我对“文以载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是梳理和理解唐宋散文脉络的最佳入门和进阶读物。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明清小说研究》这本书,简直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文学奇观。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被主流文学史稍微忽视的那些小说,比如“三言两拍”中反映的市民生活,以及晚清时期章回小说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立刻引用大量的原著细节作为支撑,让人无法反驳。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分析,它清晰地勾勒出从古典向近代过渡时期的那种挣扎与创新,比如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的逐步深入,以及对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这本书读下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因为它引用的史料和理论深度都挺高的,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小说,更是在“解构”文学的生产机制和时代精神的投射,读完后看那些经典名著,都会多出几层理解的深度,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辞典”类的书籍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堆砌,但《元曲选注译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元代戏曲的奇妙世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选”和“评”。选的篇目都是元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涵盖了杂剧和散曲的各个名家,比如关汉卿的刚烈、白朴的婉约,都能在其中找到绝佳的范例。而“评”的部分,更是精彩纷呈,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院派说教,而是用非常现代和贴近读者的语言,剖析元曲的结构、人物塑造的技巧以及其中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尤其欣赏它对元曲中大量口语化表达的处理,很多地方的注释和翻译,居然能让人读出那种舞台上的韵味和市井的活力,完全没有文绉绉的隔阂感。读完关于《窦娥冤》的那几章,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观众在台下击节叹息的场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既可以当作工具书随时查阅,也可以当作一本欣赏类的读物通读,体验感极佳,让原本觉得高冷的元曲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评分拿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研究》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宏大地叙述整个诗歌史,而是聚焦于“意象”这个核心元素,比如“月”、“柳”、“酒”在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笔下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情感张力。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丝毫没有理工科报告的生硬感,反而带有散文的流畅和诗歌的韵味。比如,书中分析“秋风”时,从《诗经》的萧瑟,到李商隐的迷惘,再到晚唐的苍凉,层层递进,将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如何被历史情感反复雕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读古诗词不能只停留在“美”的表层感受,更要探究那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背后,蕴含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记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工具,让我未来再读到任何一首古诗,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考量其中意象的来龙去脉,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赏层次,是真正能“授人以渔”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