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赐奇物:奇石收藏与鉴赏(世界高端文化珍藏图鉴大系)
:78.00元
作者:冷雪峰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0429934
字数:19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1:将鉴别特征与现实市场投资和收藏保养技巧紧密结合。
2:集收藏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图片丰美,知识点详细。
卖点3:强视觉冲击力、实际操作指导价值,同类图书不具备的特色和亮点。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讲述了奇石的历史、成因类别和鉴别方法,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石种也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如何鉴赏奇石的提供了一些建议。并配有众多精美的图片,方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奇石,并欣赏奇石的丰美内涵。
目录
章 追本溯源——中国石文化
第二章 珍宝异石——奇石概述
第三章 大自然的馈赠——奇石的品种
第四章 优劣与真伪——奇石鉴别方法
第五章 美不胜收——奇石收藏与养护
附录 赏心悦目——奇石珍品欣赏
作者介绍
冷雪峰,原名黄勇,男,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编有《世界高端洋酒品鉴》《图解文释中草药大全》等十几部图书。
文摘
序言
我家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展示我收集的一些小物件,大部分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它们大多价值不高,但都有我赋予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这些“宝贝”。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传承”的强调。作者反复提及,每一件被珍视的物品,都是一个世代向下一个世代传递的“问候”。这不仅仅是关于物质价值的转移,更是关于审美标准、生活哲学的接力。书中关于如何妥善保管这些易逝之物的技术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技术化,但其核心思想是“对未来的责任”。这让我反思自己对待收藏品的态度——我是否只是一个暂时的保管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宏大的时间观,它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长远、更负责任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珍视的一切。它最终给我带来的,不是关于如何去买更贵的石头,而是关于如何去“生活”得更有意义,如何让自己的审美取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环。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桌上,光是封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我最近迷上了古籍修复,对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物件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奇石”,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地质变迁的史诗。我本来以为它会充斥着各种矿物学的术语,读起来会很枯燥,结果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这是什么石头,产自哪里”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块石头背后可能隐藏的人类文明的痕迹。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古代文明如何利用特定矿物进行祭祀或工具制造,那种将自然产物与人类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收藏”这个行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一种对过去的致敬和对话。尤其是书中那些对古代匠人技艺的描绘,那种精雕细琢、与自然材料抗争又融合的过程,简直让人手捧书卷,仿佛能闻到凿子与岩石摩擦时扬起的尘土味道。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文化底蕴远超出了普通鉴赏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物质文明史的侧写,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敬意。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质感,都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仪式感。我通常习惯于在晚上,关掉大部分灯光,只留一盏暖黄色的台灯阅读,这本书在这样的光线下,那些插图的纹理和色彩层次感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意境”的捕捉。有些石头可能在照片上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文字的描述却能瞬间将其从一张静态的图片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生命和故事。比如,作者描述一块“墨石”时,没有用传统的色彩词汇,而是说它“吸纳了千年的暮色”。这种极富诗意的语言,使得即便是对地质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藏家的那种“心动”瞬间。它成功地在严谨的学术性与浪漫的收藏情怀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苛求,也能让普通爱好者沉浸于那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中。
评分我平时的爱好是园林设计,对自然元素在人文空间中的应用特别敏感。这本书在介绍那些“奇石”时,总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空间叙事中。我注意到,很多描述都超越了石头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是探讨了“观赏性”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比如,作者讨论一块石头如何因为其形状酷似山峦而备受文人推崇,以及这种“以小见大”的审美哲学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单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关于“真伪辨别”的灰色地带。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绝对的黑白标准,而是呈现了鉴定过程中的种种争议、历史上的误判,以及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新认识。这让我觉得作者非常诚实和专业,他知道收藏界的水很深,与其提供一个虚假的确定性,不如展示一个动态的、充满探索精神的求知过程。这种探讨复杂性的态度,远比那些只提供标准答案的书籍要来得有价值和引人入胜。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嘀咕的,因为我更偏爱那种叙事流畅、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但这一本,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更像是一套精致的档案汇编,但厉害之处在于,这些档案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博物馆式的图录排列,而是构建了一种基于“稀有度”和“文化符号意义”的复杂索引系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他擅长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描述中突然抛出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比如,书中提到某一类玉石在不同朝代的审美变迁,从早期的实用主义倾向,到后来对温润光泽的极致追求,这种对“风尚”的捕捉,让我意识到收藏品不仅仅是“物”,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凝固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补充资料,因为书中引用的典故和历史背景非常扎实,这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领会其精髓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心去对待每一页内容,需要静下心来,像对待一件珍宝一样去“品读”文字背后的意涵。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物”的价值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的基础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