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书中对于意识形态冲突和思想交锋的论述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简直是思想史的盛宴。不同于许多聚焦于军事或政治领导人功过的叙事,这本书将俄国革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光谱中进行考察。那种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到俄国本土的民粹主义、孟什维克主义的修正与演变,再到布尔什维克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激进诠释,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近乎同情的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思想体系背后的历史合理性与内在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论述工人委员会(苏维埃)的早期运作时,那种草根民主的尝试与随后的权力集中之间的矛盾,被描绘得极其发人深省。读完这部分,你会清晰地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最终是如何被一套看似严谨却又致命的理论框架所塑造和限定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革命的纯粹性”这一命题,并意识到,理想主义一旦与铁腕的政治实践结合,其产生的摩擦和火花是多么的具有毁灭性。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略有难度的话,那便是作者对革命初期经济政策的剖析,那部分的专业性和密度非常高。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引入、粮食征收制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混乱的描述,清晰地展现了理想主义的革命政权在面对现实经济规律时的无力感和强硬反制。作者极其细致地梳理了国家对工业生产的全面接管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农民的反抗,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苏联早期经济体制的基因至关重要。我必须承认,理解那些复杂的经济术语和具体的财政措施需要反复阅读,但作者的解释结构是清晰的,他总是能将晦涩的经济数据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后果——饥饿、黑市的繁荣、工人阶级的幻灭。这种对“看不见的经济之手”如何在革命的狂热中被粗暴地切断,并试图用行政命令取而代之的过程的深入探讨,是本书价值的又一体现。它远超出了政治史的范畴,直抵社会结构重塑的核心。
评分这本《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且深刻的。作者对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叙事,仿佛是把我直接拉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彼得格勒的街头巷尾。它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实的教科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历史长篇小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革命前夜的社会肌理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沙皇末期的腐朽与低效,底层民众的极端困苦,知识分子阶层的彷徨与激进,这些元素被层层剥开,使得“革命”的必然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千千万万人的切肤之痛与狂热渴望。书中对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的混乱局面,以及布尔什维克如何精准把握时机进行政治动员的分析,极其精辟。它揭示了政治权力的真空一旦形成,思想的洪流会以何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来填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键的决策点——列宁的归国、七月事件的流产与复兴,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张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人理解“历史是如何发生的”,而非仅仅“历史发生了什么”。它对于理解一个庞大帝国的骤然崩溃及其后继者的崛起,提供了极其扎实的思想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掌控得极为高超,尤其是在描写十月革命的“那几夜”时,紧张感达到了顶峰。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正在加速”的紧迫氛围。从芬兰车站的演讲到冬宫的最终陷落,时间感被拉伸得极具戏剧性。他并没有将十月革命描绘成一场事先计划完美的政变,反而凸显了大量的机会主义、临场发挥以及对手的自我毁灭。例如,对托洛茨基组织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描绘,充满了战术上的狡黠和对时机的把握,这远比教科书上那种“无产阶级英勇起义”的刻板印象要生动和真实得多。读到高潮部分,你会感觉到,历史的巨轮看似不可阻挡,但推动它的齿轮却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充满人性弱点的瞬间组成的。合上书卷时,留给读者的不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清晰认知,更是一种对权力转移过程复杂性的深刻敬畏。这本书毋庸置疑是研究这一主题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部作品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展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平衡。我注意到作者并非只是依赖官方档案,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摘录以及当时的报纸社论。这种多维度的史料整合,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例如,书中对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叛乱的描写,绝不仅仅是军事调动的记录,而是通过对数个军官私人通讯的引用,揭示了保皇派和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在“挽救国家”这一共同目标下,却因对“自由”定义的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的悲剧性。这种“从下往上看”和“从上往下看”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对革命进程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宏大的历史转折点,往往是由无数个体在极度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所累积而成的。全书阅读体验如同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有可靠的脚印指引,却又随时可能被新的发现所震撼。
评分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7]
评分1919年4月伏龙芝率领红军转入反攻,红军第25师师长恰巴耶夫(即夏伯阳)在其中。6月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鄂木斯克,年底在伊尔库茨克活捉高尔察克。 11月,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进攻邓尼金的后方。 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的海舰队击退英国舰队。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评分1920年9月,伏龙芝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司令员。10月,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弗兰格尔流亡国外。
评分还没开始看
评分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苏联史(第1卷),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1919年4月伏龙芝率领红军转入反攻,红军第25师师长恰巴耶夫(即夏伯阳)在其中。6月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鄂木斯克,年底在伊尔库茨克活捉高尔察克。 11月,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进攻邓尼金的后方。 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的海舰队击退英国舰队。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评分1920年及之后红军 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联国土。
评分1920年白军 2月初,红军将邓尼金白军主力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沙俄男爵弗兰格尔率残部逃往克里木半岛。6月,弗兰格尔残部回到乌克兰南部,进攻顿巴斯。 4月,华苏斯基的波兰政府74万人的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攻克基辅。
评分1920年9月,伏龙芝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司令员。10月,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弗兰格尔流亡国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