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红楼深似海,有求无求皆为空”,一部风月情浓的中国名著,多少人痴迷其中,一部大陆市场第1本禅文化“解毒”《红楼梦》的书籍,让那些“误”了的红迷们,翻开此书彻底“悟”了!
以禅文化的观点来解读《红楼梦》,是传统文学与佛教文学美的邂逅,这也是《红楼梦》的灵性之处。人生的可悲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在短暂的生命轨道之中,我们丝毫没有忏悔之心,并且在这个浮躁的周边,我们没有办法自我观照,曹雪芹做到了,他通过文学形式将之呈现出来。《红楼梦》是一本世间的经书,将世间的一切都转达得无比完美。
《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得名由来很简单,“毒”在佛教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而作者认为情仇爱恨都是毒,并且佛陀被誉为大医王,而站在传统文学和佛教文学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作者立意以慈悲、和谐、和美、和善的角度与读者对话,安抚大众的浮躁心态,同时也希望用比较有哲理性的文字能够让大家不要再去抱怨周边的一切,而是在传统的文学世界和佛教文学世界中,找到真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作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医生,为每一位读者的生活把脉解毒。
悟澹,原名李彬,生于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早年曾用笔名“通惠观音”签约各大媒体,其作品深受读者青睐,享有读者给以“观音”的称号。
其茶话美文深受广大读者热捧,在福建报业集团旗下《茶道》杂志等几十家纸质媒体连载、刊登。代表作品有《缠中禅——挣扎与解脱》、《掩埋》、《与师父喝茶的时光》、《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解毒<西游记>的禅文化》。
第一章《红楼梦》人生真相的虚空幻境
名字背后的人世玄机/
“好”和“了”的出世、入世之道/
《毗婆沙》五梦之说,终究红楼一梦/
宝玉,情痴一场梦/
第二章《红楼梦》的大乘佛教思想/
《红楼梦》的佛教救度思想情怀/
《红楼梦》的佛教神秘主义色彩/
第三章《红楼梦》众生的人生之苦/
《红楼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的爱别离苦/
王夫人、林黛玉和晴雯的怨憎会苦/
虚空幻境,贾瑞的求不得苦/
赵姨娘和贾环,可怜之人的怨憎之苦/
第四章《红楼梦》曹雪芹的佛教包容心态/
贾雨村,历史上那些文人的“归隐文化”/
《红楼梦》那些隐藏的佛教人性包容/
贾宝玉,每个人内心的底色/
贾环,佛说智者平等看万物/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知心则知众法/
贾宝玉的包容与慈悲/
第五章《红楼梦》的佛教因果和善恶报应/
王熙凤、巧姐和刘姥姥,因果的现世报/
宝玉和黛玉,“还泪”的生报哲学/
大水淹了龙王庙,王善保家的之速报/
因果,不可思议地决定贫富的结局/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第六章《红楼梦》人物的佛教文化修养/
《红楼梦》的禅文化与清朝时期的佛教发展/
贾宝玉参禅的典故引用/
贾宝玉的佛学造诣/
林黛玉,本来无一物的机锋/
刘姥姥,用吃斋念佛的因果点化王夫人/
刘姥姥念佛的功德/
王熙凤礼佛皆因恐惧/
捡佛豆和念米佛的净土宗念佛方法/
第七章《红楼梦》中人物的佛教情怀和因缘/
清王朝与佛教发展/
薛宝钗、林黛玉,菩萨的分身/
薛宝钗的执着之心/
泪已尽,林黛玉可否看破离尘/
妙玉和黛玉,生命的两种态度/
惜春,自了汉的小乘思想/
黛玉葬花,生命的一次忏悔和开悟/
宝钗扑蝶,繁华只是生命的一种虚幻/
第一章《红楼梦》人生真相的虚空幻境
名字背后的人世玄机
每次阅读《红楼梦》,我都会想起一则佛教故事。有一个人被一只老虎追赶,为了逃生被迫跳进枯井中,幸好抓住了攀附井沿生长的树根。一位猎人路过并给他送了绳索。不料他却贪婪于从树根上滴下的蜂蜜,竟然忘记了攀爬。此时井底下有三条毒蛇,树根上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啃着树根打洞。在如此严峻危险的情况下,这个人还是津津有味地吃着蜂蜜。
故事在向我们揭示着人生的真相:老虎象征无常,猎人的绳索暗喻解脱之道,三条毒蛇比喻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佛教三恶道,一白一黑的老鼠如同昼夜。
其实《红楼梦》中的故事真意也是“命”与“运”的预言,《红楼梦》中的诗、人物名字也都是预言。故事的开篇作者说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意将真事隐去,并借通灵之说,撰此一书,故曰“甄士隐”,然后以此展开《红楼梦》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案例不计其数。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元宵佳节,下人霍启抱着英莲看社火花灯,不料英莲丢失。甄士隐夫妇思女心切而患病,然后就是葫芦庙香火烧了甄士隐所住巷子的整条街,全部家产化为灰烬。
这里我们注意到,甄士隐女儿的名字——英莲,这场厄运就是由她的丢失而拉开序幕的。“因”为英莲的丢失,才引发出这一“连”串的事端。但谁是导火线,我们也要注意一下,因为下人霍启照顾不周,导致英莲丢失,“祸起”的根本就是霍启的疏忽。
再回头看,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作者的本意就是这一系列的真事全都是子虚乌有,全都“废”掉了。而甄士隐的结局就是因为这场火灾而退隐还乡,在妻子娘家寄人篱下遭人白眼,领悟到生命的空幻,最终出了家,真正地隐了去,这人生皆苦的人生真相就这样上演了。
“好”和“了”的出世、入世之道
冬去春来,春耕秋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必定有其轮回的道理,万法无常,都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是有悟性的,听到跛足道人口中念叨的《好了歌》和“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之言,便能彻悟“好”和“了”的玄机。
《好了歌》所提倡放下的领悟,是把这世间的权力、财富、情感全都通过“好”和“了”来点醒甄士隐和世人。甄士隐疼爱女儿,做过富人,当过官儿,是名利场中经历过的人,但这所有的一切“好”到最后怎么就“了”了呢?而甄士隐这人生最后的觉悟是如何从“好”领悟到“了”呢?
“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宿慧是指前世留下的智慧,佛教认为这是前世历经劫难修行以后积累到的觉悟,在今世遇到机缘就会显现出来。如《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阇者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今生出家的因缘,是前世信佛之慧的显发。
不管是在甄士隐人生鼎盛的时候,还是到最后没落的时候,都是宿慧在今世显现而奠定的。“了”是什么?“了”就是放下。只有放下了,甄士隐才得以解脱。
……
这本书真是一股清流,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我本来对禅修和《红楼梦》的结合抱持着一丝怀疑,毕竟一个是出世的哲思,一个是入世的繁华,如何能交融得恰到好处?然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两者完美地编织在一起。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对书中人物命运、场景描写的重新解读,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故事情节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维度。比如对黛玉葬花的描写,不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少女情怀,而是对生命无常、万物皆空的深刻体悟,那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超脱,读来令人心神俱往。这种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与东方哲学的智慧熔铸一体的写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拨云见日”的酣畅淋漓。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闭目沉思许久,仿佛那些世俗的烦恼都随着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一起,在佛法的清凉中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经典,也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路径去安顿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习惯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它,让外界的一切喧嚣都沉淀下去。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有种特殊的频率,能够轻易地与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产生共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书中一些关键意象的阐释,比如那块通灵宝玉,不再仅仅是故事的引子,而被赋予了“自性”与“妄念”相互拉扯的象征意义。这种深挖文本潜台词的功力,实在是令人叹服。它不仅让你理解了《红楼梦》的悲剧性,更让你体会到了悲剧背后的那份圆融与接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试图“美化”或“净化”红楼的悲剧,而是正视了“幻”的本质,并在幻灭之中,指引读者去寻找那份永恒不变的立足点。对于长期被世事裹挟、心神俱疲的都市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效的“清心散”,读完后,呼吸都变得平稳而深长了许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跨界解读的书籍通常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流于表面的附会或牵强。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之严密、引用之精准,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真正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之中。作者对于“空”与“有”、“情”与“理”的辨析,尤其是在解读宝玉最终的顿悟时,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对世间情爱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达到的“情不情”的境界,比很多专门的佛学著作更具感染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上的驾驭能力,它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晓畅,使得即便是对佛理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长者,缓缓走进了那座被无数尘封记忆覆盖的梦幻园林,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哲思的轻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热闹”与“冷清”的判断标准,明白了真正的热闹,或许恰恰蕴藏在那份深刻的寂静之中。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慢书”。我尝试在通勤的喧闹中阅读它,效果不佳,因为它需要的是一种全然的沉浸感,一种对文字背后意境的细细捕捉。作者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解,巧妙地投射到了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解构上。她没有用佛学术语将人物“格式化”,而是展示了她们如何在“无常”的规律下,展现出各自的“真如本性”。比如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在书中被解读为一种对“我执”的极致展现,而最终的衰败,正是“执着”的必然反噬。这种洞察力,远超出了传统批评家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对人生剧本的深度剖析。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十分考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其思想内核却是极具穿透力的现代关怀。它让你明白,所谓的“解脱”,并非逃离生活,而是以一种全然觉察的姿态,去体验和经历生活,这才是最深刻的修行。
评分我通常不喜欢阅读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解读作品,总怕会限制了原著的开放性。然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虽然打着“禅文化”的旗号,但其探讨的核心,依然是“人是如何面对存在的荒谬与美好”。作者的笔法非常高明,她将禅宗那些晦涩的公案和机锋,转化成了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另一种阐释——那份极致的“相知相惜”,本身就是一种“刹那永恒”的体现。她让我们看到,在那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契合中,物质的得失、身份的荣辱都变得微不足道。这本书像一面棱镜,将《红楼梦》折射出无数闪耀的光芒,让你在为宝玉的痴情而唏嘘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到一丝超越性的美好而感到庆幸。它不是一本让你“放下一切”的书,而是教你如何“带着觉知”去拥抱一切的书,这种积极的生命观,令我极为折服,也让我的书架上多了一本常备的案头之作。
评分到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纸张质量不好,价格小鬼。。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挺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喜欢,还行还行。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给我爸买的,我没仔细看过。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