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革命的反革命

1913:革命的反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波,周绍纲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革命
  • 辛亥革命
  • 政治
  • 社会
  • 中国近代史
  • 反革命
  • 历史研究
  • 民国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114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77
字数:1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00年后的学人深刻反思100年前的革命与政治
  一流学者齐聚一堂,最新学术观点相互碰撞

内容简介

  1913年中国的革命和政治充满了变数,革命党、立宪派和北洋集团,这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在政坛上进行着一次次的纠缠和交锋。可以说,从1911年清帝退位到1913年“二次革命”,这三种力量在国家统一、五族共和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对于统一国家政权正当性的基础和国家如何运行等问题有本质的分歧。
  《1913:革命的反革命》以1913年重要历史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讨论“大选与大决裂”、“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以及“1913,革命与政治”四个主题,深刻反思1913年的革命与政治,探讨百年中国的革命之路。

目录

1913:一个走向破碎的共和国


大选与大决裂

1913年,北洋集团还不懂民众政治,他们在1913年大选中比较消极,结果国民党胜了。国民党胜选之后,宋教仁等开始根据宪法,正大光明地与北洋集团竞争政权。于是,通过南北各方妥协而产生的民国政治结构到了无法依靠“政治化妆术”维持下去的地步,决裂势不可免。


1913大选与“大决裂”/章永乐

危机四伏的“大妥协”

必然的“大决裂”:从《临时约法》到实力政治

1913年的选情与变局/张 永

没有北洋的大选 

民国政体的破裂 


宋教仁遇刺

1913年3月,沪宁铁路车站的三声枪响击杀了正欲问鼎民国政坛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民初鼎沸的议会政治与政党活动也随之如昙花一现,就此归于沉寂。宋教仁遇刺,只是历史大势的一种偶然表现形式,还是由此造成了民初政治的最终转向?民国初年的中国,是更需要一个高度集中、强有力的政府,还是本来能够沿着民主政治之路一道走下来?


民初刺杀宋教仁案及其政治波动/迟云飞 

道路之争: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政治背景 

民初政局:当传统政治遭遇民主宪政 

宋教仁遇刺与民初政治/高全喜 

民初政治的转向 

革命的退场与重启 

宋教仁:“暗杀时代”的牺牲品/陆建德 

历史充满悖论:主张暗杀的人死于暗杀 

从建立有效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袁世凯称帝 

宋教仁之路与民初时政/章永乐 

晚清国家能力的削弱 

政治美德不常有 

关于袁世凯的谜团 

袁世凯或与刺杀宋教仁案无关/张 永 

刺宋案始末:袁世凯到底参与了多少? 

缺乏制衡:袁世凯个人局限导致中国丧失建设良机 


“二次革命”

随着宋教仁遇刺案的展开,刺杀元凶直指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此事件,还是动用武力进行“二次革命”?革命党人的观点发生了分歧。 孙中山力排众议发起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初年从议会政治到武力斗争路线的转折点。“二次革命”的南北之争,是制度之争还是权力之争?是革命的继续还是对革命的反动?


正义但仓促的“早产革命”/杨天石 

专制皇权与民主共和之争 

抉择与争议:政治斗争与武力革命 

制度缺席的“二次革命”/袁伟时 

“二次革命”先天不足 

“二次革命”的历史教训 

“二次革命”与“不断革命”/杨天宏 

“二次革命”师出无名 

革命党的背离 

“二次革命”,唯一的选项?/张华腾 

斗争与妥协 

理由充分吗? 

“二次革命”与时局转型 

帝国主义,共同的后台/瑞贝卡 

“二次革命”只不过是参议员之间的风波 

戊戌变法比辛亥革命还重要 

1913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个延续 

北洋的帮闲政客黎元洪/冯天瑜 

渔父遇刺,风云暗涌 

湖北兵变,反遭血洗

霸王请客,被调入京


1913,革命与政治

从1911年清帝退位到1913年“二次革命”,革命党、立宪派和北洋集团在国家统一、五族共和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对于统一国家政权正当性的基础和国家如何运行等问题有本质的分歧。革命党、立宪派和北洋集团,民国初年的这三支主要政治力量,随着在政坛上一次次的纠缠和交锋,开始分化、蜕变……


民初社会治理秩序崩溃导致立宪失败/秋 风

民初立宪,忽视了北洋与清廷

地方士绅与清末立宪派

1911—1913: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从“南北议和”到“二次革命”/章开沅

财政困难是“南北议和”的一个原因

法统之争与“二次革命”

1911—1913:革命与“革命的反革命”/高全喜

1911—1912,从革命到国家建构

1913,政治的转向

精彩书摘

  民初政治的转向(高全喜)
  我们回头看100年前的1911—1913年,这三年有三重意义,而这三重意义在宋教仁案件之中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或者是失败的转型。1911年我们可以视为古今之变的中国革命,是中国从古典的旧中国到现代新中国的发动时期,也是一个剧变时期,这个剧变以武昌首义为标志。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的元年,几方势力,南方革命党、北洋派军事势力、社会各阶层的立宪派以及清室,通过大的妥协,相对来说完成了中华民国的构建。
  在现代世界历史中,西方国家也经历过一轮古今之变,而且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非常剧烈的,甚至是充满着血腥和悲剧性的。英国的革命前后也有100年,国王被杀头,最后一个新的英国,作为宪制的英国才出来。至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更不用说。相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中国古今之变的代价算是小的。
  构建一个现代的政体制度,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是从革命到创制,创制完了以后就开始进入到日常政治的过程。日常政治的转型过程有背景和前提,首先它要有一套宪法制度,其次要建立一个社会结构,第三个就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性的运作。
  我们回头看100年前的1911—1913年,这三年有三重意义,而这三重意义在宋教仁案件之中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或者是失败的转型。1911年我们可以视为古今之变的中国革命,是中国从古典的旧中国到现代新中国的发动时期,也是一个剧变时期,这个剧变以武昌首义为标志。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的元年,几方势力,南方革命党、北洋派军事势力、社会各阶层的立宪派以及清室,通过大的妥协,相对来说完成了中华民国的构建。
  在现代世界历史中,西方国家也经历过一轮古今之变,而且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非常剧烈的,甚至是充满着血腥和悲剧性的。英国的革命前后也有100年,国王被杀头,最后一个新的英国,作为宪制的英国才出来。至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更不用说。相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中国古今之变的代价算是小的。
  构建一个现代的政体制度,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是从革命到创制,创制完了以后就开始进入到日常政治的过程。日常政治的转型过程有背景和前提,首先它要有一套宪法制度,其次要建立一个社会结构,第三个就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性的运作。
  戊戌变法比辛亥革命还重要(瑞贝卡)
  问:我们再说一个概念,叫“现代”,辛亥革命被视作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我们就不断地用现代、现代中国、前现代来讨论整个的变化,这是另外一个分期方式。我认为这应该是带引号的事实,就是说在1911年以后,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急剧的变化,贯穿了整个20世纪。那么,这整个的变化,是可以怎样被描述、去把握的变化呢?当帝制消失,不一定代之以资产阶级革命,不一定就变成宪政民主,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到底是什么不同了?
  瑞贝卡:我们平常搞历史学,说“五四运动”是现代的开端。辛亥革命,是从近代到现代的一个转折点、关键事件。不过这又回到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观了,我们先不管这些了。在英语里,近代和现代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我们平常说“modern history”,就是指的近代、现代历史。中国的“modern history”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五四运动”是一个转折点,但不是一个断裂性的转折点。现在有很多学者在争论近现代、前现代这样的概念,这些概念用在中国,是不是正确的、有说服力的、有力量的、有道理的呢?我不想去管。
  现在美国学术界有一种非常主流的说法就是“中国中心论”,就是不需要用西方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历史。我暂时不讲,因为这个非常复杂。宋代和明代的市场生活、市场社会,被看作非资本主义的现代性(modernity),这个就属于“中国中心论”的。这是很多人在争论的问题。
  我另外编了一本书,讲戊戌变法的转折点。我认为戊戌变法是近现代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比辛亥革命还要重要。也不是因为说戊戌变法是激进的,或者失败的。它的失败并不是我所关心的,我认为它是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全盘批判中国制度,批评中国历来的所有的制度。它从经济、社会、政治、家庭作了整体的批判。对我来说,这就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
  把所有的社会结构、形态、价值进行批判,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去批判,而是既对整个结构,也对每个部分都进行了批判。我觉得这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阶段,但是辛亥革命也推动了这个批判的过程。而1913年的“二次革命”没有在任何意义上有任何重要性。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表现了戊戌变法所开启的全面、完整的否定。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到1998年的戊戌变法,我觉得这是中国近代现代化、近代现代性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全盘批判的过程是从这里开始的。
  ……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名为《1913:革命的反革命》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可能涉及的政治冲突,但不会提及您提供的原书名或任何与其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 --- 书名:《破碎的黎明:1913,旧世界的最后挣扎与新秩序的暗流》 内容提要 1913年,世界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这不是一个平静的年份,而是一段充满剧烈张力与矛盾的时期。在欧洲大陆的宏伟宫廷与美洲大陆新兴工业区的喧嚣中,一股巨大的历史惯性正在与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洪流正面相撞。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个“美好年代”的表象之下的深刻危机,探讨在看似稳定的表面下,各种意识形态如何进行残酷的角力,以及那些最终决定二十世纪面貌的关键性事件是如何在这一年悄然酝酿。 第一部分:帝国的高烧与民族主义的迷梦 欧洲的列强们,在维也纳体系奠定的脆弱平衡上跳着最后一支华尔兹。然而,这种和平是建立在相互猜忌和不断扩充的军备基础之上的。从柏林的威严到圣彼得堡的阴影,从伦敦的傲慢到巴黎的喧嚣,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侵蚀着跨国界的贵族共识。 本书将详述德意志第二帝国内部的张力。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幽灵在帝国议会中徘徊,与日益壮大的社会民主党构成了尖锐的对立。我们将考察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加剧了与英国的“无害”竞争,以及这种竞争如何从海军竞赛蔓延到全球殖民地的利益分配。在东部,奥匈帝国的“多民族问题”达到了沸点。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的火药桶”,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的余波中,族群间的仇恨被进一步点燃,萨拉热窝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火药味,尽管大众尚未察觉到这具体指向何处。 我们也将审视沙皇俄国的困境。在1905年革命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之时,斯托雷平的改革虽然试图自上而下地重塑农村结构,但其骤然终止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工人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秘密警察的网络在试图扼杀地下运动的同时,也加剧了民众对专制政权的疏离感。这是一个表面上强硬,实则内部正在腐朽的庞大帝国。 第二部分:工业的辉煌与阶级的觉醒 1913年是工业生产力达到顶峰的一年。汽车、电力和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然而,这种物质的丰裕是建立在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之上的。 在西欧的钢铁厂和煤矿中,劳工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组织高度。社会主义国际的理论家们(如罗莎·卢森堡、卡尔·考茨基等)正忙于在报纸和会议上争论改良主义与革命道路的取舍。工会的力量在罢工和集体谈判中不断壮大,他们挑战的不仅是资本家的利润,更是整个资产阶级对社会资源的绝对占有权。本书细致描绘了1913年欧洲几场标志性的工人抗议活动,分析了社会民主党在议会政治中采取的“合法斗争”策略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如何催生了更激进的地下组织。 同时,女性参政权运动(Suffragette Movement)在英国和美国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激进派的抗议活动,包括破坏公物和绝食,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传统认知推向了极限。1913年,这些行动不仅是对政治权利的诉求,更是对整个父权社会结构的挑战,反映出社会结构深层的不安。 第三部分:新思想的萌芽与文化的断裂 在艺术和思想界,1913年是“现代主义”全面爆发的年份。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革新,更是对既有世界观的彻底颠覆。 达达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对理性、逻辑和“可见实在”的怀疑。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渗透进知识分子的日常讨论,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非理性冲动。在科学领域,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早期讨论,正在瓦解牛顿式的、可预测的宇宙模型。 文化上的这种“断裂感”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镜像关系。当社会的主流叙事(如进步主义、科学万能论)开始瓦解时,各种激进的、往往带有末世情结的意识形态便有了滋生的土壤。无论是追求“强人政治”的精英,还是渴望彻底重塑社会底层秩序的激进分子,都在1913年的思想迷雾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绝对真理。 第四部分: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全球视角的缺失 当欧洲忙于内部的紧张局势和彼此的猜忌时,全球的权力中心正在悄然转移。 在美洲,西奥多·罗斯福的“进步时代”余波未平,伍德罗·威尔逊正试图以一种新的、理想主义的姿态重塑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的工业力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它对外部冲突的冷漠,实则是一种强大力量的蓄积。 而在远东,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正经历着军阀割据带来的巨大动荡。这一年的政治真空和混乱,预示着一个古老文明在试图转型为现代国家过程中将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本书的论点在于:1913年并非世界走向大战的“前夜”,而是旧有秩序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同力量(帝国主义的惯性、阶级的觉醒、激进思想的爆发)相互抵消、最终走向失控的总爆发点。这是旧世界在崩溃前,为了维护自身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徒劳的一次挣扎。了解1913年的复杂性,就是理解随后数十年历史的必然走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自身处境的参照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社会张力、价值冲突与我们今天的社会进行比对。作者对“变革”的定义,对“进步”的质疑,都极其发人深省。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许多“常识”和“既定秩序”,在那个时代都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得以确立的,而它们的根基又是多么的脆弱和不稳固。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人应如何自处?理想与现实的边界又该如何界定?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哲学和伦理思考的能力,是很多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读完之后,我的世界观仿佛被重新校准了一番,对“时间”和“变化”有了更具敬畏感的认识。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乐趣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堪称一绝。虽然主题宏大、信息量密集,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极具张力的个人故事和幕后轶事,有效地平衡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每当感觉思绪有些飘散时,总有一个生动的小插曲或一个关键人物的决策,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牢牢抓住。特别是书中对权力核心运作机制的揭示,那些充满博弈和算计的密室谈判,读起来简直比最精彩的悬疑小说还要扣人心弦。我常常需要在深夜里停下来,思考一下刚才读到的内容,这种被故事牵引着去思考复杂历史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本书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推进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的交织。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当时各种思潮的梳理和辨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同于那种只停留在表面叙事的通俗读物,它深入挖掘了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底层逻辑和哲学基础。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某些新兴理论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演变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运动的论述。这些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尽管在某些章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一旦理解了,便会豁然开朗,对理解后续事件的走向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全新透镜,让我明白了许多看似孤立的社会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对于那些对思想史、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评分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冲突的画面。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活,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刻板的教条感。他擅长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复杂的历史场景,让那些早已凝固在书本上的事件重新“活”了起来。比如,书中对几次重要集会的场景描绘,那种人潮涌动的声浪、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理想主义的激情,都通过文字获得了极强的代入感。这种叙事上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也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派系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没有明显的偏袒,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真实。这使得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了某个特定事件或人物,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细致剖析,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那种时代变革前夕的紧张与躁动。无论是对精英阶层的政治手腕的描绘,还是对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刻画,都显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笔触,那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拉扯的把握,非常到位。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心理学的深度研究。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思考历史的纹理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书中引用的各种一手资料,虽然有些晦涩,但经过作者的巧妙编排,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流,冲击着读者的认知边界。

评分

本书真的蛮好的,发货速度也很快,第二天就收到了

评分

这书真的好薄啊

评分

趁着活动价格便宜买的。

评分

以那个时期情况出的书还是偏少,有一本读一本吧。

评分

*

评分

发票到现在都没给送来

评分

非常好,好得不得了

评分

青春的第三个特征,是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地交往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同学。大家可能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是以新东方为背景拍的,那个电影中的角色之一成冬青是以我为原型创作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唯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三个哥们儿,从大学开始,一起变成朋友,最后一起创业,最后不断为了公司发展,打打闹闹,一起共同努力,让公司成功上市。在现实中,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里面的另外两个人物就是新东方的徐小平和王强,他们都是我在大学时代交到的最好的朋友。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在一起共同干事业,所以我们的青春一直延续到今天。

评分

京东每满100-40加200-100神券拿下的,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