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汪崇屛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汪崇屛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凤翰 编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吴佩孚
  • 近代史
  • 口述历史
  •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 汪崇屛
  • 民国史
  • 政治人物
  • 历史回忆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2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73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
字数: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汪崇屏先生(1889--1962),原名翰,河北省易县人。北京大学肄业,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深得校长蔡元培器重,参加机要事务,负责与吴佩孚的联络工作。1924年以后,追随吴佩孚左右,任吴部参政,并代理政务处长及驻北平代表等职。1946年当选国大代表。本书对于五四运动、吴佩孚一生事业成败、北洋政局以及当时政坛人物均有详尽叙述。

目录

弁言
前言
一、家世与乡里
(一)家世略述
(二)庚子“拳乱”的涞(水)易(州)情形
(三)求学时代

二、北大概况
(一)早期的北大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三)读书运动
(四)澄清政治运动
(五)李守常在北大的情形
(六)北大学生会与北京国立八校学生联合会组织
(七)北大教授一斑
(八)学生会的结束
(九)离开北大

三、从“直皖”到“直奉”
(一)曹吴的关系与吴的发迹
(二)衡阳撤防
(三)直皖战前的形势
(四)直皖战争
(五)李纯之死
(六)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起因
(七)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经过
(八)王阁的产生
(九)孙、吴、蔡的联络
(十)吴冯的关系
(十一)吴与西南各省的关系

四、我与吴的渊源与二次直奉战争
(一)我与吴的渊源
(二)洛阳虎踞
(三)“二七”惨案
(四)曹锟贿选
(五)江浙齐卢之战
(六)第二次直奉战争
(七)冯玉祥倒戈的原因
(八)冯倒戈后的北京情形
(九)冯玉祥逼死曹锐
……
五、浮海而南
六、岳州与“讨贼”
七、吴张合作与北上
八、南下与汉口撤退
九、由河南到四川
十、从四川到北京
十一、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拥吴的酝酿
十二、我的一生
十三、补充问答

精彩书摘

前站的人回来,向我报告说:“保康情况不明,又无路可通别处。”我当时决定不过保康,并悬赏寻觅带路人,转向兴山,从此沿隆中山与白河的荒僻小路前进,所过之处多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攀藤附葛,有如登天。有时无路可走,须从这座山头,翻到那座山头。士兵们因路难走,又背着食粮,故一路走,一路向路旁丢掷弹药。且风餐露宿,衣衫褴褛,真是备极艰苦。
在离开南漳的路上,我们在前边走,张联升的队伍在后面跟着走,我们在山上睡,他们在山下睡,我们下山,他们再上山,起初我们并不知道,后来他派人向我表示态度,说明此举完全为了应付冯玉祥。等我们改了去兴山的路,张又派代表来见蒋雁行,希望我们休息休息,并且说:“你们干你们的,我们干我们的。”蒋跟他谈完,就向前走了,我跟在后边。我记得那天路过一个山沟,两边山上都是埋伏的队伍,向我们乱打枪,我伏在马背上,很快地冲出山沟,回想起来,真是危险极了。脱险后见到蒋雁行,我说:“怎么样?参谋长!”他说:“不行了,走不动了。”我问他:“大帅在哪里?”他说:“在前边山上。”我再爬上山见到大帅,并且告诉他我先去前边看看宿营的地方。不久他们又跟上来。从此,就再没有遇到什么危险,除艰难跋涉外,可说一帆风顺,直到四川。
……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不包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汪崇屛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阐述其他可能涵盖的领域和风格。 --- 书名暂定: 《时代的侧影:民初风云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历史人物口述,而是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开辟一条审视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思想碰撞与文化重塑的独特路径。我们相信,历史的厚度不仅在于帝王的更迭与军阀的争斗,更在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与抗争的普通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以及地方士绅的声音。 一、思想的激荡与新旧交替 本书首先回溯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剧烈变动。我们探讨了严复、梁启超等先驱者如何引入西学,以及维新运动与早期的革命思潮在知识精英群体中引发的深刻分歧。重点分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过程中,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所遭受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对未来中国道路认知的复杂性。我们深入考察了白话文运动的早期发展,以及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对社会文化结构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我们特别关注了留学生群体回国后,在学术界、教育界和实业界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尝试将所学知识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政治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寻求平衡的困境。书中通过梳理当时的学术期刊、私人信札与回忆录,勾勒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艰难行走。 二、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结构变迁 民初的中国,绝非乡村的简单延续。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了新兴都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社会生态。这些“冒险的乐园”不仅是政治权力角逐的场所,更是商业资本、移民浪潮与文化消费的汇聚地。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工商人士在政治真空期所发挥的经济调控和政治游说作用。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城市底层生活,包括帮派的兴衰、早期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与新兴精英阶层的互动关系。这种多层次的社会剖析,力图展现一个比传统教科书更为立体、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城市图景。 三、法律与制度的构建尝试 在政治秩序尚未完全稳定的背景下,民初的法制建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试验场。本书不再仅从中央政府的视角审视,而是深入地方层面,考察了新的法律体系如何在传统习惯与外来规范的拉锯中艰难落地。 我们审视了民国初期法院的运作模式、律师群体的出现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努力。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宪政蓝图的起草与失败过程,分析了不同政治派系(如早期同盟会、进步党等)在国家根本大法构建上的核心矛盾点,揭示了权力制衡理论在缺乏深厚民主传统根基的土壤上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四、文化艺术的“西风东渐”与本土回应 本书的另一重要面向,是探讨文化领域的转型。文学方面,新文学的兴起如何挑战了旧的诗歌体裁与叙事模式,以及文学社团的组织形态。我们分析了早期白话小说中对于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探索,以及这种探索与传统“士大夫文学”的断裂与继承。 视觉艺术领域,如绘画、摄影与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成为考察的重点。京城与南方的建筑风格差异,以及新兴的公共建筑(如银行、剧院)如何象征性地表达了国家的现代性诉求,这些细节提供了理解时代精神的独特视角。 五、地方权力的重塑与社会控制 军阀混战是民初最显著的特征,但本书更关注在军阀庇护下,传统士绅和地方精英如何重新定位其权力基础。我们考察了保甲制度的残余、乡村自治的萌芽,以及地方团练在维护乡土秩序中的作用。通过对特定省份(如湘、鄂、皖的某一阶段)的个案研究,本书试图揭示中央权力衰弱时,社会控制权如何进行向下渗透和分散,形成复杂的权力网络。 结语: 《时代的侧影:民初风云与知识分子的抉择》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观察框架,用以理解那个充满矛盾、希望与幻灭的时代。它不提供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思想、社会结构、法律实践及文化变迁的交叉分析,呈现出民初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阵痛与探索。读者将从中获得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更为丰满和辩证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口述实录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敬畏,光是提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和学术严谨性。作为一个对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深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吸引的便是这份历史的“原汁原味”。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它不像宏大叙事那样冰冷坚硬,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切肤之痛。想象着汪崇屛先生——这位亲历或近距离观察了那些历史巨变的智者,坐在录音机前,缓缓道出他所见、所闻、所思,那种感觉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它像是历史河流中打捞出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我们带着敬意和耐心去细细摩挲。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想探究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选择的艰难,以及他们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挖掘,恰恰是理解宏大历史逻辑的基石,它能让我们在浩瀚的史料中,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呼吸。我深信,这份记录将为我们理解“五四”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极其宝贵的个人视角,远超教科书的平面叙述。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尤其看重这种口述史料中蕴含的“史料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在场感”。想象一下,听一位老先生回忆“五四”那段时间,他描述的清晨的空气、报纸上刚印出的激昂文字、学生集会时的喧哗与激情,这些感官细节的重现,远比官方文献更有力量地将读者拉入历史现场。再谈到吴佩孚,一个在权力中心起伏跌宕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是如何被当时的知识界解读和塑造的?汪先生作为近代史研究所的一员,想必接触过许多尚未公开或被忽视的材料,他的口述,无疑是对现有史料的一种有力补充和校正。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侧面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主流叙事之外,构建更立体、更具多面性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厚重感,就在于它将宏大叙事“人性化”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带着一种“抢救历史记忆”的紧迫感。口述历史,是对“活历史”的珍视与留存。我非常好奇,汪崇屛先生在回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其叙述的侧重点会放在何处?是倾向于政治军事的脉络梳理,还是更偏重于思想文化的细微变化?考虑到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背景,我相信其口述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结构严谨的,但又保留了口语交流的鲜活性。例如,关于吴佩孚的“失败”,究竟是因为其军事上的失误,还是源于其政治理念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这种需要高度智识参与才能完成的口述,往往能提供比官方报告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对我而言,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获得了一次与一位博学前辈进行深度对话的特权,去捕捉那些只在特定人物生命轨迹中才能观察到的历史细节与逻辑链条。

评分

读史,有时读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这部口述历史,从“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起点,一直追溯到北洋军阀体系的崩溃及其核心人物的兴衰,这条时间线索本身就极具思考价值。我最期待看到的是,汪先生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集体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他们对国家命运所承担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强国之道”的不同路径选择。这种内省式的回顾,往往能揭示出许多时代性的困境。例如,当理想主义的“五四”精神遇到现实政治的残酷博弈时,比如与吴佩孚这类实干型军事领袖的交集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哪些分歧和和解?这种对“知”与“力”之间张力的描摹,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深度叩问。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迫切想捕捉的,是那种“亲历者”特有的语感和情绪张力。口述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穿透时间的迷雾,让我们直接与逝去的时代对话。我对“五四运动”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基于宏观框架构建起来的,是关于思想解放、科学民主的时代浪潮。但汪先生的视角,想必会聚焦于“烟火气”——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知识分子圈内的细微互动、沙龙里的辩论,甚至是对某些激进思潮的私下疑虑。更别提“吴佩孚一生成败”的另一半议题,这简直是提供了对北洋时代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察窗口。吴佩孚这个人物,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要么是强硬的军阀,要么是民族气节的代表,但他的复杂性往往被简化了。如果能通过汪先生的追忆,探究其决策背后的考量、他与文人集团的微妙关系,以及最终“成败”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那将是一次无比震撼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的不是对历史定论的重复,而是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深度剖析,这需要极强的叙事能力和对时间尺度的精准把握。

评分

一直想买的 还没细看 要好好了解下吴子玉

评分

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评分

关于五四的部分挺有意思,也是北大之人,旁观者别有认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写的还是不错的,不过口述历史就是口语话太严重,有些时候词不达意,另外内容过于单薄

评分

中研院的口述史堪称信史!

评分

口述历史

评分

对于五四运动、吴佩孚一生事业成败、北洋政局以及当时政坛人物均有详尽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