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崇屏先生(1889--1962),原名翰,河北省易县人。北京大学肄业,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深得校长蔡元培器重,参加机要事务,负责与吴佩孚的联络工作。1924年以后,追随吴佩孚左右,任吴部参政,并代理政务处长及驻北平代表等职。1946年当选国大代表。本书对于五四运动、吴佩孚一生事业成败、北洋政局以及当时政坛人物均有详尽叙述。
这部口述实录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敬畏,光是提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和学术严谨性。作为一个对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深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吸引的便是这份历史的“原汁原味”。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它不像宏大叙事那样冰冷坚硬,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切肤之痛。想象着汪崇屛先生——这位亲历或近距离观察了那些历史巨变的智者,坐在录音机前,缓缓道出他所见、所闻、所思,那种感觉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它像是历史河流中打捞出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我们带着敬意和耐心去细细摩挲。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想探究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选择的艰难,以及他们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挖掘,恰恰是理解宏大历史逻辑的基石,它能让我们在浩瀚的史料中,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呼吸。我深信,这份记录将为我们理解“五四”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极其宝贵的个人视角,远超教科书的平面叙述。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尤其看重这种口述史料中蕴含的“史料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在场感”。想象一下,听一位老先生回忆“五四”那段时间,他描述的清晨的空气、报纸上刚印出的激昂文字、学生集会时的喧哗与激情,这些感官细节的重现,远比官方文献更有力量地将读者拉入历史现场。再谈到吴佩孚,一个在权力中心起伏跌宕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是如何被当时的知识界解读和塑造的?汪先生作为近代史研究所的一员,想必接触过许多尚未公开或被忽视的材料,他的口述,无疑是对现有史料的一种有力补充和校正。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侧面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主流叙事之外,构建更立体、更具多面性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厚重感,就在于它将宏大叙事“人性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带着一种“抢救历史记忆”的紧迫感。口述历史,是对“活历史”的珍视与留存。我非常好奇,汪崇屛先生在回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其叙述的侧重点会放在何处?是倾向于政治军事的脉络梳理,还是更偏重于思想文化的细微变化?考虑到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背景,我相信其口述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结构严谨的,但又保留了口语交流的鲜活性。例如,关于吴佩孚的“失败”,究竟是因为其军事上的失误,还是源于其政治理念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这种需要高度智识参与才能完成的口述,往往能提供比官方报告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对我而言,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获得了一次与一位博学前辈进行深度对话的特权,去捕捉那些只在特定人物生命轨迹中才能观察到的历史细节与逻辑链条。
评分读史,有时读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这样”。这部口述历史,从“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起点,一直追溯到北洋军阀体系的崩溃及其核心人物的兴衰,这条时间线索本身就极具思考价值。我最期待看到的是,汪先生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集体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他们对国家命运所承担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强国之道”的不同路径选择。这种内省式的回顾,往往能揭示出许多时代性的困境。例如,当理想主义的“五四”精神遇到现实政治的残酷博弈时,比如与吴佩孚这类实干型军事领袖的交集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哪些分歧和和解?这种对“知”与“力”之间张力的描摹,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深度叩问。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迫切想捕捉的,是那种“亲历者”特有的语感和情绪张力。口述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穿透时间的迷雾,让我们直接与逝去的时代对话。我对“五四运动”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基于宏观框架构建起来的,是关于思想解放、科学民主的时代浪潮。但汪先生的视角,想必会聚焦于“烟火气”——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知识分子圈内的细微互动、沙龙里的辩论,甚至是对某些激进思潮的私下疑虑。更别提“吴佩孚一生成败”的另一半议题,这简直是提供了对北洋时代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察窗口。吴佩孚这个人物,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要么是强硬的军阀,要么是民族气节的代表,但他的复杂性往往被简化了。如果能通过汪先生的追忆,探究其决策背后的考量、他与文人集团的微妙关系,以及最终“成败”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那将是一次无比震撼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的不是对历史定论的重复,而是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深度剖析,这需要极强的叙事能力和对时间尺度的精准把握。
评分一直想买的 还没细看 要好好了解下吴子玉
评分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评分关于五四的部分挺有意思,也是北大之人,旁观者别有认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写的还是不错的,不过口述历史就是口语话太严重,有些时候词不达意,另外内容过于单薄
评分中研院的口述史堪称信史!
评分口述历史
评分对于五四运动、吴佩孚一生事业成败、北洋政局以及当时政坛人物均有详尽叙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