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國湧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言論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
  • 政治
  • 社會
  • 百年中國
  • 筆底波瀾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35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295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是迄今為止一部百年中國言論史,價值獨特!

  史料豐富,圖片精美,全方位呈現中國人民爭取言論自由、推動時代進步的壯闊曆史,記錄瞭中國現代化曆程中可歌可泣的真相。

內容簡介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全麵梳理瞭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言論史,起自1872年上海《申報》創刊,終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每年一篇,評述當年風雲人物、典型事件,篇末以“記事”形式臚列該年言論史實。本書呈現瞭轉型時期近代中國風起雲湧的曆史圖景,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漫長曆程中如何運用言論武器錶達觀點,爭取權利,推動社會變革進步。

作者簡介

  傅國湧,曆史學者,獨立撰稿人,最近十幾年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彆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企業史、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等。著有《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颱前幕後》《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金庸傳》《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傢們》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追尋律師的傳統》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杭州民間學者傅國湧先生著的《筆底波瀾》,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的細緻梳理。

  ——暢銷書《常識》作者 梁文道

  傅國湧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瞭近代中國不少曆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啓發,實現瞭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 袁偉時

  傅國湧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於他的理性、道義和人格力量處於同一條直綫上。在一個彎彎麯麯的年代,傅國湧是一個忠誠正直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崔衛平

  傅國湧鈎沉半個世紀前中國知識界、新聞界舊人舊事的文字,我在今天讀來卻有一種難以言錶的感動,這種感受的復雜真切遠過於讀《世說新語》。

  ——《南方周末》編輯、雜文 傢鄢烈山

  傅國湧的寫作堪稱獨樹一幟,他總將龐雜的史料鈎沉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傢調子裏,暗淌著壯懷激烈的焦灼與隱痛。

  ——評論傢 李靜

目錄

前言
小引
1872年 《申報》的創世記
1874年 王韜開創“文人論政”先河
1883年 《弢園文錄外編》
1889年 《萬國公報》開風氣
1893年 “無黨無偏”《新聞報》
1895年 “公車上書”
1896年 《時務報》一紙風行
1897年 嚴復翻譯《天演論》
1898年 戊戌變法被絞殺之後
1899年 《清議報》一枝獨秀
1900年 章太炎的“長槍大戟”
1901年 《大清律例》的緊箍咒下
1902年 呼喚“新民”
1903年 風雨“蘇報案”
1904年 “中國智識階級的一個寵兒”《時報》
1905年 《大公報》“勉盡天職”
1906年 “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
1907年 鞦瑾被殺害之後
1908年 韆夫所指《大清報律》
1909年 於右任再接再厲
1910年 《民立報》“淩寒自開”
1911年 宋教仁的“光焰逼人之文”
1912年 “言論自由,為約法所保障”
1913年 鬍石庵拒絕勛位一
1914年 反對《報紙條例》、《齣版法》
1915年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1916年 “嗚呼袁世凱”
1917年 “《新青年》時代”
1918年 “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
1919年 陳獨秀被捕之後
1920年 《爭自由的宣言》
1921年 《不自由毋寜死》
1922年 《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3年 “我是不跑的”
1924年 《語絲》和《現代評論》
1925年 “五卅”慘案發生之後
1926年 “四不”開創“《大公報》時代”
1927年 “四—二”之後
1928年 “沒有氣骨的人不配主持有價值的刊物”
1929年 《新月》光華
1930年 《大公報》重申“四不”
1931年 “確實的消息”和“負責任的評論”
1932年 從魯迅答《中學生》開始
1933年 劉煜生被槍殺之後
1934年 “報有報格”
1935年 “射雕老手,箭無虛發”
1936年 “為爭取言論自由宣言”
1937年 “不投降”
1938年 鄒韜奮提案“撤銷圖書雜誌原稿審查辦法”
1939年 硃惺公的公開信
1940年 “寜為玉碎,不為瓦全”
1941年 “飛機洋狗”起風波
1942年 陸蠡書寫“正氣歌”
1943年 《看重慶,念中原!》
1944年 《延安一月》
1945年 “拒檢運動”
1946年 《觀察》絕響
1947年 《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
1948年 南京《新民報》被封殺之後
1949年 “時間開始瞭”
後記

精彩書摘

  對清廷來說,對中國近代史來說,1905年都是一個轉摺點。在空前的危機下,清廷下決心實行改革,慈禧太後成瞭戊戌變法遺囑的執行者。有些舉措甚至超過瞭當年,延續韆年的科舉製度被廢除瞭。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輿論,幾乎一緻認為啓迪民智、提高國民素質是中國振作起來的前提。而在當時,啓迪民智的主要方法就是興學校、勵遊學、譯西書、開報館以及閱報講報等。僅專文論述者就不勝枚舉。上海《新聞報》從3月28日到31日連載發錶的《論報館之有益於國》,斷言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其國終不能長存,其國終不能獨立”。《東方雜誌》第8期也發錶專論《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2月3日,彭翼仲在《京話日報》發錶《瑕瑜不掩》自述:“事非經過不知難,辦瞭兩年多報,愈辦愈膽小。”但他坦言:“應該爭論的,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開通風氣,熱心愛國,這八個字雖成瞭現在的口頭禪,但從現在作去,天下的人總要來原諒的啊!”他自述創辦《京話日報》的目的一是“開發民智”,二是建立一個能夠為中國人說話的輿論陣地。2月4日,他發錶文章說“一定要爭迴這說話的權柄”。他一再聲明,“我們這《京話日報》是一個膽大妄言,不知忌諱,毫無依傍,一定要作完全國民的報”;“不怕得罪人,知道的就要照直說”;“凡衙門八旗的弊病,明說暗說,毫不容情”;“應該爭論的,刀放在脖子上還是要說”。對王公貴族、豪紳惡霸恃強淩弱、草菅人命、貪贓枉法、營私舞弊等醜行做瞭大量報道和評論,多數是該報記者編輯自己編寫,少數是讀者來稿。這些報道、言論當然得罪瞭不少有權有勢者。
  8月,《京話日報》不畏權勢追蹤報道那王府活埋侍妾的新聞,“訪瞭二十多次,還有人進府細查”,連續發錶《不近人情》、《王府活埋人》、《三記活埋人的事》、《四記活埋人的事》、《五記活埋人的事》等報道,還發錶多篇評論,並於9月3日刊齣廣告,嚴詞拒絕那王府的更正要求,聲明“那王府活埋人的事,真而又真,本館訪友親眼目睹,寶鈔鬍同一帶居民一口同音,如有虛假,本館甘認其罪”。“報館爭的是公理”,“報館是天下人說話的地方,專講公理,不徇私情,徇瞭私便夠不上報館的資格”。顯示齣報人彭翼仲的嶙峋風骨,為《京話日報》贏得瞭聲譽。難怪在三天後,《京話日報》發起償還國債的“國民捐”運動,迅速得到王公、大臣、公主、命婦及官、紳、商、學、兵等各界讀者的響應。創刊不過一年的《京話日報》成瞭北京第一傢發行超過萬份的報紙。英斂之曾在《大公報》發錶文章稱“北京報界之享大名者,要推《京話日報》為第一”。
  ……

前言/序言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 內容提要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並非一部傳統的史書,它不以年代為經,不以事件為緯,而是將中國近現代一百多年來,那些激蕩人心、深刻影響社會走嚮的言論,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一一拾起,串聯成一部獨特的思想史與文化史畫捲。本書深入探究的是,在風雲變幻的百年間,中國的知識分子、社會精英乃至普通民眾,是如何通過文字、口舌,錶達他們的睏惑、抗爭、理想與反思。它關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變遷本身,而是支撐這些變遷背後,那一股股或澎湃、或隱忍、或激進、或溫和的言論洪流。 本書緻力於揭示言論在塑造中國現代性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從晚清維新變法時期的改革呼聲,到辛亥革命的口號;從新文化運動的激揚文字,到五四運動的呐喊;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圖存,到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思想解放;再到改革開放後的觀念碰撞與重塑……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言論景觀,都承載著一代人的思考與掙紮。《筆底波瀾》試圖捕捉這些言論的時代精神,解析其産生的社會土壤,追溯其傳播的脈絡,並審視其最終的命運與影響。 本書的視角是獨特的,它關注的是“言”本身的力量,以及“言”所引發的“行”。它不迴避那些充滿爭議的言論,不粉飾那些麯摺的曆程,而是力圖呈現一個真實、復雜、充滿張力的中國言論生態。作者將通過梳理一係列標誌性的言論事件、剖析代錶性的思想流派、解讀具有曆史意義的文獻,來展現百年中國言論的演進軌跡。 詳盡內容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將帶領讀者穿越中國現代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幾個世紀。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漫遊。本書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核心維度: 一、 黎明前的呐喊:晚清的啓濛與求索 在中國曆史步入近代化的劇烈轉型期,古老的帝國開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驚醒。在這片搖搖欲墜的土地上,一批覺醒的知識分子,以筆為刀,以文字為劍,發齣瞭前所未有的呼喚。本書將從嚴復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翻譯和闡釋齣發,探討西學東漸如何深刻地衝擊瞭中國傳統的思想體係。我們將審視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奏摺與變法宣傳,他們是如何試圖通過製度改良來挽救民族危亡的。他們的言論,充滿瞭對現實的憂慮,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對中國能否走嚮富強的急切追問。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關注那些更加激進的革命思想的萌芽。章太炎、鄒容等人的著作,如《革命軍》,是如何用充滿革命激情的語言,號召人民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新中國的。這些言論,雖然在當時可能隻觸動瞭一部分精英,但它們如同種子,播撒在心田,孕育著未來的風暴。我們將分析這些言論的傳播方式,它們如何在有限的報刊、書籍和秘密集會中流傳,又是如何點燃瞭反抗的火苗。 二、 思想的覺醒與解放:新文化運動的激蕩 二十世紀初,中國迎來瞭思想解放的偉大浪潮——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以“打倒孔傢店”、“德先生”、“賽先生”為旗幟,對中國幾韆年的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本書將深入探討鬍適、陳獨秀、魯迅等一代思想巨匠的言論。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倡導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僵化;如何鼓吹科學與民主,試圖用現代文明的理念重塑國民精神。 魯迅的雜文,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以其犀利、深刻的筆觸,揭露瞭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與扭麯。他的文字,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對國民性的一次次深刻解剖。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成為瞭這場運動最重要的喉舌,其上刊載的各種文章,激揚文字,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直接影響瞭當時一代青年。我們將分析這些言論是如何在知識界引發巨大的反響,又是如何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挑戰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三、 民族危亡與救亡圖存:抗戰時期的言論擔當 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民族的生存危機空前嚴峻。在這一時期,言論的意義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再僅僅是思想的探索,而是直接關乎民族的存亡。本書將聚焦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各類言論。我們將迴顧國民黨和共産黨在民族危機麵前各自的宣傳策略,以及他們之間在統一戰綫下的思想交流與鬥爭。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一係列軍事和政治著作,是如何在理論上為抗戰指明方嚮,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同時,我們也關注其他進步知識分子的聲音,他們如何通過詩歌、文章、戲劇等多種形式,喚醒民眾的抗日意識,控訴侵略者的暴行。我們將分析當時的報刊、廣播、電影等媒介在傳遞民族救亡信息中的作用,以及這些言論是如何在人民心中播撒下不屈的種子。 四、 新中國的建立與思想的重塑:革命年代的激昂與反思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言論的地位與作用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本書將探討建國初期,國傢如何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凝聚人心,推廣新的社會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我們將審視這一時期,關於國傢發展道路、社會製度的各種討論與辯論。 當然,這個時期也充滿瞭思想的起伏與麯摺。本書不會迴避那些在曆史進程中被提及和反思的言論事件,力圖以客觀的態度,呈現當時復雜的思想圖景。我們將關注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時期,他們思想的轉變與挑戰,以及他們對社會發展所提齣的各種觀點。 五、 開放與碰撞:改革開放後的思想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瞭思想解放的又一個高峰。國門打開,各種新的思想、觀念、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入,中國社會的言論生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將重點分析改革開放後,中國思想界的多元化圖景。我們將探討市場經濟的引入如何引發瞭關於效率與公平、傳統與現代的廣泛討論。 本書將梳理80年代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及90年代以來,各種思潮的湧現,如新左派、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等的齣現,以及他們之間的交鋒。我們將關注互聯網的興起如何改變瞭言論的傳播方式,使得普通民眾的聲音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被錶達齣來。這既帶來瞭思想的活力,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結語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旨在勾勒齣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思想史的輪廓,但它並非是簡單的思想羅列,而是通過對具體言論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社會動力與曆史走嚮。本書希望通過迴顧和梳理這些“筆底波瀾”,讓讀者深刻理解言論的力量,認識到思想的傳承與演進在中國近現代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當下,展望未來。它是一次對中國百年探索曆程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思想力量的深刻禮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很多曆史書那樣枯燥地羅列事實,而是用一種充滿藝術感和洞察力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從宏觀的社會變遷到微觀的個體聲音,作者都展現瞭驚人的駕馭能力。尤其是在梳理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潮時,那些曾經被淹沒的聲音,那些曾經激蕩的文字,都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尤其被其中對幾個關鍵轉摺點的描繪所打動,那種在關鍵時刻,思想如何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如何推動曆史前進,作者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言論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錶達,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希望、睏惑、掙紮與反思。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過去對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言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說什麼”,而是“為何說”、“如何說”,以及“說齣去之後會産生怎樣的影響”。作者對於不同時期言論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那些看似微弱的聲音,有時也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時代的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審慎與剋製,他沒有迴避那些尖銳的問題,但又以一種極為成熟和富有遠見的方式去呈現,讓讀者在理解曆史真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良知與擔當。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史料,更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析,如何去理解那些復雜多變的思想圖景。它是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後,對自身所處時代和周圍的世界産生更深刻反思的書。

評分

一本讀起來就讓人忍不住沉迷的書!它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方式,描繪瞭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思潮跌宕起伏的脈絡。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述那些宏大敘事的同時,不忘穿插許多鮮活的個體故事,這些故事像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也摺射齣時代的變遷。作者對於不同時期言論的分析,不僅有深度,更有溫度,讓你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事件,更能體會到那些曾經活躍在時代前沿的思想傢、評論傢們的心路曆程。那種筆力,仿佛能將紙頁裏的文字喚醒,讓你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思想的碰撞與交鋒。讀完之後,你會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會重新審視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禁感慨萬韆。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也啓示著我們未來的方嚮。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力作。它不像市麵上許多泛泛而談的史書,而是深入到中國近百年社會思潮的肌理之中,將那些曾經激蕩人心的言論,以一種極為精妙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力量,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那些遙遠的事件拉近。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呐喊,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書中所涉及的那些思想傢、評論傢,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人生軌跡與他們的思想鋒芒交織在一起,構成瞭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思想的解放和言論的自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一本關於思想的書。

評分

這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乏細膩的情感描繪。作者似乎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夠將那些沉寂已久的言論重新激活,並賦予它們嶄新的生命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不同時期言論的演變時,那種嚴謹而又不失靈動的筆法。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思想發展的脈絡,揭示齣言論背後的社會根源和時代背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訪談,與曆史上的智者對話,聽他們講述那些關於理想、關於變革、關於未來的故事。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獨立思考和理性辨析的渴望。它是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後,久久不能忘懷,並引發深度思考的優秀作品。

評分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傢購買。  《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討論瞭自1872年《申報》創刊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論簡史。每年一篇,論述當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記事”方式列齣該年的大事記。《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漫長曆程中,如何運用言論的武器,錶達自己的觀點,推動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多讀書,增加一點書捲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至少可以滋潤心靈,開啓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雲消霧散。讀書至少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  1. \N\N讀書可以讓人濾除浮躁  讀書,撇開喧囂,撥開冗務,於小樓一角仔細的品味,咀嚼書中的寜靜和快感,在寂靜中體會人生的滋味,在書海中濾除浮躁的心態,淡泊名利,淡然處世,無疑是愉悅滄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貪婪、自私、急功近利”是造成浮躁的主要原因。讀書最難做的“涵養之如不識字人”。讀書不能“取二三詩文務求滾瓜,銘三五散句惟求爛熟,生吞活剝,斷章取義,開口必曰之乎,凡言必謂者也,皮囊外曰文化人,內實盜娼之屬,無非醜婆娘施瞭亮艷脂粉,益醜而又可怖也!”僞飾自己,急功近利,裝門麵,當做官場職位晉升和商場招攬生意的“敲門磚”。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終於買的書送到瞭。很滿意。 \N\N《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睏,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瞭。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睏,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緻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瞭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瞭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嚮。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隻有樂學的教師,纔能成為樂教的教師;隻有教者樂學,纔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纔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嚮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纔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傢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隻有再度成為學生,纔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常讀書使我明白瞭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係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麵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 \N“一

評分

黃永玉先生創作《永玉六記》,始於1964年。二十年後,1983年,率先以《永玉三記》為題,由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最初三種,依次為《罐齋雜記》、《力求嚴肅認真思考的劄記》、《芥末居雜記》,並在港舉辦“《永玉三記》插圖展”。1993年,由香港古椿書屋齣版後三種,依次為《往日,故鄉的情話》、《汗珠裏的沙漠》、《鬥室的散步》。1997年,北京三聯書店將新齣三種與最初的《永玉三記》匯集齣版,統稱為《永玉六記》,全套近七百幅。

評分

已看完,不錯。可以結閤文人的底氣來看

評分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蔔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纔有瞭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閤一的,說齣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蔔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瞭詰屈聱牙的古語瞭。

評分

黃永玉先生創作《永玉六記》,始於1964年。二十年後,1983年,率先以《永玉三記》為題,由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最初三種,依次為《罐齋雜記》、《力求嚴肅認真思考的劄記》、《芥末居雜記》,並在港舉辦“《永玉三記》插圖展”。1993年,由香港古椿書屋齣版後三種,依次為《往日,故鄉的情話》、《汗珠裏的沙漠》、《鬥室的散步》。1997年,北京三聯書店將新齣三種與最初的《永玉三記》匯集齣版,統稱為《永玉六記》,全套近七百幅。

評分

黃永玉先生創作《永玉六記》,始於1964年。二十年後,1983年,率先以《永玉三記》為題,由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最初三種,依次為《罐齋雜記》、《力求嚴肅認真思考的劄記》、《芥末居雜記》,並在港舉辦“《永玉三記》插圖展”。1993年,由香港古椿書屋齣版後三種,依次為《往日,故鄉的情話》、《汗珠裏的沙漠》、《鬥室的散步》。1997年,北京三聯書店將新齣三種與最初的《永玉三記》匯集齣版,統稱為《永玉六記》,全套近七百幅。

評分

看起來還好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快遞給力~

評分

好書 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