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再三重用屡受挫折的蒋经国的心思
★蒋经国初涉政坛煞费苦心的政治表演
★蒋经国与政敌复兴社、CC派的斗争
★国民党政府垮台前夕的“金圆券”闹剧
★蒋经国“上海打老虎”致家族风暴的内幕
★故宫国宝与黄金迁往台湾的历史细节
★杜月笙至死不肯去台湾的真实原因
1. 台湾研究蒋介石专家
《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作者王丰,台湾著名传记作家,蒋介石家族研究学者,“台湾研究蒋介石专家”。
2. 绝密书信往来、高层函电大公开
《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公开大量蒋介石、蒋经国父子20世纪30年代起的大量通信,以及国民党败走台湾前后的高层往来函电。
3.拨开历史迷雾,重现历史真相
《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中,细致剖析蒋介石安排蒋经国任接班人的心思维;描写了蒋经国初涉政坛频频受挫的经历,对父亲蒋介石言听计从,并着力讨好父亲的政治表演;揭露了“金圆券政策”拖垮国民党政府的内幕;描写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将国库黄金、故宫国宝运往台湾的种种细节……
四面楚歌,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大溃败历史真相!
蒋氏父子家书、国民党高层往来绝密函电公开!
★蒋介石再三重用屡受挫折的蒋经国的心思
★蒋经国初涉政坛煞费苦心的政治表演
★蒋经国与政敌复兴社、CC派的斗争
★国民党政府垮台前夕的“金圆券”闹剧
★蒋经国“上海打老虎”致家族风暴的内幕
★故宫国宝与黄金迁往台湾的历史细节
★杜月笙至死不肯去台湾的真实原因
本书以纪实笔法,通过剖析蒋介石父子的家书、国民党高层往来函电等鲜为人知的史料,再现1945~1949年解放战争中,蒋氏父子四面楚歌,并于1949年败退台湾的历史真相。
20世纪30年代末,蒋介石从苏联接回蒋经国,费尽心思安排蒋经国当接班人。蒋经国从在赣南实验“小苏联”,到“上海打老虎”引发家族风暴,初涉政坛频频受挫。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内经济上,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圆券政策”拖垮了国民党政府。1948年至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氏父子带走故宫国宝与国库黄金,以台湾作为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
王丰,博士学位,台湾著名传记作家,蒋介石家族研究学者。历任台湾多家报社采访记者;《时报周刊》《商业周刊》《TVBS周刊》《新新闻周报》等杂志执行副总编辑及总编辑。两岸三地电视节目民国历史嘉宾及评论员,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等节目评论员与嘉宾。
受国台办邀请,参加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与阅兵式。
作品有《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蒋介石心传》《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蒋家恩仇录》《蒋经国爱情档案》《蒋介石健康长寿一百招》《蒋介石死亡之谜》《宋美龄的台湾故事》等。
上篇 接班风云
第一章 接班前奏曲:赣南初啼 / 3
第二章 接班序曲:进入情报系统 / 49
第三章 二探接班之挫败:与CC派的斗争 / 59
中篇 危机处理
第一章 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 / 71
第二章 管制经济 / 77
第三章 上海打老虎 / 87
下篇 决定撤退
第一章 劝迁台 / 125
第二章 运黄金 / 130
第三章 运国宝 / 172
第四章 招沪商 / 227
自序:从蒋氏父子家书管窥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溃败内幕
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六个寒暑,会在台湾这蕞尔小岛度过,从1949年12月,他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台、澎、金、马,直到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咽下最后一口气。
蒋介石风光了半辈子,从北伐初期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在大陆当权的二十三年间,纵使神州大地遍地烽火,但是,他几乎等于是当代中国一呼百诺的皇帝。人们会说,他会从大陆败退台湾,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蒋介石败退台湾或许正应验了天命,然而,他会选择台湾做日后安身立命之所,确实是一个神来之笔的抉择。
蒋介石为什么会择定台湾岛作为他与共产党斗法的“复兴基地”,人们可以想出这样那样各种理由及说法,但在蒋介石父子的往来函电中找到了答案,于是,顺着这些函电一路追踪下去,许多原本莫衷一是的疑惑,在这些堆积如山的函牍中,发现了真正的原因;许多原本暧昧难明的问题,在这里寻找到了解答。
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台湾作为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答案就在蒋经国呈给父亲的一封家书里边。蒋经国于1948年6月26日发出的那封信,是这样写着的:
父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最近二星期以来,儿曾与沪杭等地之负责官员,深谈国事,并私访民间,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难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经过日夜之考虑,儿不得不忍痛直呈 大人者,即多数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准备。儿决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 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儿对此考虑或有过分之处,但以目前局势之演变而论,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实不可不做必要之防备也。为儿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 大人之前也。
蒋经国这番沉痛告白,撼动了蒋介石挽救危局的斗志。这封信必定是蒋介石展开秘密南迁计划的一大触媒。蒋经国劝告他的父亲“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蒋介石心知肚明国府之大势已去,深知以国府当时的客观条件,打不过共产党。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接连失利,恶性通货膨胀及金融乱局危如累卵,一如蒋经国所言,“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
正因这封信触动了蒋介石的灵魂深处,蒋介石从各个方面预为布置,台湾,成为两蒋父子亟思东山再起之地。从蒋经国早岁归国以来,和父亲之间长年通信及往来函电当中,我们可以观察蒋氏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父子亲情与爱国情怀交织其间,家事与国事盘根错节,相互纠缠之下,一个故事脉络就像是一条时光大河,从浙江、江西、四川、南京、上海、广东、台湾,一路蜿蜒而下,原本看似各自独立的书信、函电,原来也可以编缀成一首生命组曲。
笔者父母均来自祖国大陆,他们生长于中国最艰难的忧患岁月,对亦曾领导国人外御国侮、浴血抗战的蒋介石父子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影响所及,耳濡目染,笔者亦对两蒋感怀不已,这种感情,至今不灭。无奈,历史工作者必须秉笔直书,基于职责,吾人必须面对历史,尊重事实。个人学术修为有限,书中谬误在所难免,尚请各界方家斧正,为盼。本书引述之蒋氏父子函电档案,多系源自“国史馆”藏存之大溪档案,谨此致谢。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冒险”。它没有提供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局势的诡谲多变。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收获变得格外珍贵。通过阅读,我得以一窥那些关键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看似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某一个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无数个微小抉择累积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生,它不满足于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复杂的、充满张力的真实断面。合上书卷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背景都相当敏感和复杂。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便是在梳理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部署时,也能用非常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探寻真相的激情。阅读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历史迷宫之中,他总能准确地指出哪里是关键的路口,哪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人物时,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化处理,而是展现了他们多面性,人性的光辉与局限都得到了充分的刻画。这种 nuanced 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思考深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扩充,更是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重新审视。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已经算是不错,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接受的很多“定论”,在扎实的史料面前显得多么单薄。作者对于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人物的调动,似乎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冷静。他似乎更专注于呈现“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急于给出道德审判。这种基于事实的冷静叙事,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批判都更有力量,它迫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感受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陈旧的泛黄纸张质感,配上略显严肃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这种视觉上的代入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件。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历史叙述,而是深入到了那些决策者们真实的内心挣扎和复杂的考量之中。你仿佛能透过那些发黄的电报和信件,看到历史的重量是如何压在当时的领导人肩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细节还原,处理得非常细腻,让人对当年的局势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观大势的梳理,又不乏微观层面的精彩描摹,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张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页的排版却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这种需要沉浸式阅读的厚重历史读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内容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资料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引文的真实性,又将其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述结构中,没有产生那种生硬的“素材堆砌感”。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长篇报告文学,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文。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零散的档案碎片,编织成一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历史图景的。这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
评分超快,小哥服务好!
评分超快,小哥服务好!
评分书很好,很值得看,给朋友最好的礼物,物流商家速度很快!
评分书很好,很值得看,给朋友最好的礼物,物流商家速度很快!
评分历史读物,价格优惠,满意。
评分很好的书,jd就是快,送货的小哥非常棒,
评分物流还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很好,京东图书一直非常棒。这次书的内容也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