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海斯(C.J.Hayes),[美] 穆恩(P.T.Moon),[美] 韦兰(J.W.Wayland) 著,冰心,吴文藻,费孝通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历史
  • 通史
  • 全球史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明
  • 时间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6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5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6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名著名译 本书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中学校广泛使用的一部世界史著作,由美国著名史学家联合完成,几经修订,是一部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性的作品。民国时期,我国曾两次出版此书中译本,70年代经冰心、吴文藻、费孝通等大家重新翻译,于1975年出版。

  文明史观 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演进过程来阐述历史,将世界历史划分为文明的开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几个阶段,尤其以西方文明的渊源及其发展为核心,据此来筛选材料、组织编排,勾勒出从史前人类到“二战”结束的漫长历史。

  纲目清晰 以编为纲,以章为目,章下分节,节中加小标题,将纷繁万端的史实清晰道来。同时,每一编均有导言,概述要旨,有条不紊。

  论述精当 在叙述上,着重陈述史实,少有繁文赘语。既能高瞻远瞩,避开无足轻重的史实,详述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又能洞察细微,善于从细节之处,展现文明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图文对照 结合原书内容,编辑精选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并撰写了丰富多样的图注,延伸、补充或说明作者观点,冀以更好地展现原作风采。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三位著名史学家联合写作了《世界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历经修订。我国于1946、1948年两次翻译此书,1975年又出版了冰心、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译本。此次我们采用1975年译本,并重新更换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图,撰写了丰富多样的图注,冀以展现原作的风采。本书虽是写于近一个世纪前,今日读来却不无有益有趣之处。它将从人类文明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漫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文明的开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加以介绍,尤其以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为重点,文字轻快,论述精当,常有让人耳目一新之见。作者善于从细节来揭示历史大势,在不算长的篇幅内,却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既有上层精英也有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明发展图景。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吴文藻(1901—1985),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妻子冰心。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精彩书评

  总之,这本世界史……不失为一本有用的书,因为它能供给读者以世界史的具体知识,而这种具体知识是今天中国的青年必须具备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不说研究历史,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也不能仅以学习本国史为满足,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具备世界史的常识。这本书恰恰符合这一种要求。

  ——翦伯赞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文明的开端

第1章 渔猎时代

第2章 农业时代

第3章 近东的艺术和帝国

第4章 远东和远西

第二编 希腊城邦的古典文明

第5章 希腊城邦的兴起

第6章 波斯战争和雅典人的胜利

第7章 希腊的扩张和亚历山大的征服

第三编 罗马帝国内的古典文明

第8章 罗马城邦的兴起

第9章 罗马共和国的得失

第10章 罗马帝国和希腊—罗马文明

第四编 远东的古典时代

第11章 印度及其圣人

第12章 中国及其智者

第五编 从古典文明过渡到基督教文明

第13章 回顾与前瞻

第14章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

第15章 来自北方的蛮族

第16章 来自东方的侵略者

第17章 黑暗时代

第六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第18章 中世纪的生活

第19章 中世纪的政府

第20章 中世纪的文化

第七编 欧洲的扩张

第21章 十字军

第22章 古代文艺的复兴

第23章 新的发明

第24章 远方探险和贸易

第八编 欧洲国家和教会中的动乱

第25章 专制政体的复活

第26章 新教起义

第27章 荷兰、英国对专制政体的攻击

第28章 大陆上专制政体的盛行

第九编 今日文明的革命基础

第29章 美国革命

第30章 思想革命

第31章 法国革命

第32章 拉丁美洲革命

第33章 工业革命

第十编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第34章 动荡中的欧洲

第35章 英国的改革

第36章 英帝国的改革

第37章 美国的扩张和统一

第38章 意大利的解放和统一

第39章 德意志的统一

第40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41章 东欧

第十一编 白种人的负担

第42章 东方和西方

第43章 非洲的征服

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

第44章 国际无政府状态

第4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46章 新地图和新法律

第47章 战后问题,远东和近东

第48章 国际联盟和国际法庭

第49章 和平的岁月

第50章 危机的年头

第5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绪论

  在远古年代的道路上,历史出现了,它迎面走来和我们相见。开始,它的脚步像一个婴儿那样,缓慢而飘忽;但是随着年代的前进,它走得更稳定了,它的语言更清晰了,它的故事也更完全了。

  历史的价值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正像记忆对于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假如我们要问为什么美国的国旗有48颗星,或者为什么汉语没有字母,或者为什么大不列颠有一个国王,我们都必须到历史中寻找答案。历史,就我们目前给它下的定义,是人类生活的整个故事。它指出人类的失败,同时也指出他们的成功;叙述他们的法律,也叙述他们的战争;力图揭示他们的宗教,也揭示他们的艺术;注意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也注意他们的发明和发现。

  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了现在。它使我们同其他的民族相识,从而更能了解我们自己。它赋予我们阅读的书本、看到的城市、听到的音乐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丰富,更有趣味。

  历史的统一性 我们切不可认为,历史上的日期可以把历史割成断片,相反地,这些日期倒可以给我们指出这条长链上的这些环节是在什么地方连接起来的。每一时代的每一件事物,同先前时代的某件事物或者许多事物都有所关联。美国的陪审制度就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我们研究工具和机械,研究科学,研究音乐,研究一星期有多少天,或者研究我们文字的字母,无一不使我们追溯到一段富有趣味的过去;这也使我们熟悉了旧世界中许多使人神往的地方和人物。

  一个人童年时代的遭遇,往往能够说明他后来的生活。同样,人类童年发生的事情,也能帮助说明现在。我们是过去一切时代的后继者;我们继承的遗产包括流传下来的种种发明、艺术、信仰、制度和思想,其中有些是从历史的混沌初期流传下来的。

  每一世代都加上它的赠品,好的或坏的。再用一个例子来说,人类的进步好像一条大河,在这河里,从遥远的山泉流下的水,和每一条新的支流带来的大水,汇合起来成为一股不断增长的河流。

  第一编 文明的开端

  在本书中,简短的各章必须讲述漫长的时期。最初几章尤其是这样。第1章所叙述的渔猎时代,就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跨出了最先的巨大而缓慢的进步的步伐。第2章的农业时代,我们只述其梗概,又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在这期间有重要的发明,包括动物的驯化和植物的栽培,使得人们能够生活在文明社会之中。

  第3章篇幅稍长一点,将揭示几个庞大帝国在近东的兴起,这些帝国以农业、贸易和战争为基础;在这些古代帝国中,我们将看到灿烂的文明正在形成,在工业、艺术和法律各方面都有进步,从而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光辉文化铺平了道路。

  在第4章里,我们将向东遥望,看到印度和中国;也向西遥望,看到美洲的最初年代。这些“大地的尽头”,不但因为把它们同欧洲和近东比较起来挺有趣,而且也因为在它们后来进入近代世界历史的时候,曾经有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 渔猎时代

  1.1 石头的故事

  粗 石 人类在学会写字之前,曾有一段漫长的时期,使用石头制造的武器和工具。因此,如果我们想知道人类在那遥远而混沌的过去的任何事情,我们就必须研究石头——文字的记载是没有的。除石头之外,其他东西也曾被使用过,如棍棒、木矛和皮毛之类;但没有任何东西像石头那样,能持久地留存下来。

  当一只饥饿的野熊拖着脚步向一户人家的住所走来的时候,也许这家的父亲会迅速地抓起一块石头,用尽全力向那只野兽掷去。在另一只熊到来之前,这个人大概已收集了很多大小合适的石块,堆积在一个他可以即取即用的地方。当他外出猎取野兽和鸟类做食物时,他无疑是用石头向它们投掷,不久他便学会投掷得越来越准确。假如他找到一些硬壳的甜果实,他便用一块石头把它们敲开。在挖取可食的根茎植物如胡萝卜和马铃薯时,他无疑地使用了一根棍子或一块尖石头。

  因为在那遥远的年代,人们必须依靠渔猎为生,所以我们把人类生活最初的漫长时期,叫作渔猎时代。人们猎取野兽和鸟类,也要打鱼——打鱼和狩猎在方法上十分相似。也需要采集果类、浆果、硬壳果和根茎植物。这一切都是重要的食品。人们在当时既不知驯养牲畜以提供肉食,也不知垦地种植。他们必须依靠获取野生的东西——野兽、鱼类和植物。

  因为使用的武器和工具都是石头制成的,也因为我们必须依靠石头给我们讲述遥远过去的故事,所以我们也将渔猎时代称之为石器时代。它的大部分时间是旧石器时代,较后的我们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成形石 最初人们找到石头就原样使用了,后来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对石头进行加工。他们把石头制成自己的手能掌握和自己所需要的形状。人们劈裂或打制一块石头,使它有锋利的边缘,作切割或挖掘之用;或者把一端弄锋利了,使它能够砍削树木或头骨,再把另一端弄圆滑,以便能用手把握。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这是极其幸运的。这些成形的石头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把我们绊了一跤的那块粗笨而未成形的石头,也许曾经成百次地被人们用于同其他的人和野兽搏斗,但我们不能从这块石头学到什么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在某时、某地找到一块石头,上面带有人类加工的痕迹,我们就开始读到历史了。这种工作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些打制过的石头,是不怎么好的“教师”。

  在石器时代,人类制造和用过的其他物件只有少量被发现,但石制的工具和武器却找到了成千上万件。漫长的年代把它们弄污变钝了。其中有许多精制佳品,必定是出自具有匠心妙手的人。在发现这些成形石的地方,我们也找到了人类的骨骼,有时还一并发现了一些绝迹已久的兽类的骨骼。这些骨骼经常被称为化石。除了石头和骨骼之外,还有一些极古老的绘图、雕刻和彩画,这都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过去。这些图画大都发现于早期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里面。

  因此,打制石头、人和兽的骨骼以及粗劣的古画,都能使我们看到混沌过去的一些闪光。从这些东西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制造的是什么样的工具和武器,他们猎取的是什么野兽,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和恐惧的又是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资料来源对于那些人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他们怎样被统治,几乎没有给我们以任何暗示。

  我们需要有文字的记录,来告诉我们有关语言、思想、政府的事情。然而,要全面研究人类的过去,我们需要石头的故事,就像需要笔写的故事一样。历史就是人类的全部故事。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仅是全部故事的一小部分,但我们仍在寻找更多的东西——也发现更多的东西。研究者经常在寻找更多的事实,而由于每年的新发现,人类的故事也越来越明白

  ……

前言/序言

  前 言

  《世界史》这样广泛地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热诚欢迎,这是最使人高兴的。在这次修订版中,前面各章保留原样,后面各章经过仔细地改写,尽可能使叙述的内容符合最近的发展。近年来的重大事件很自然地增加了一切有知识的人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同以前的著作一样,我们在文字方面曾做过特殊的努力,使一般中等学校的初学者易懂,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出版者也曾慷慨地同我们合作,提供了很丰富的新插图,这些插图加上地图、图表以及选读的书目将增加青年学生们的兴趣,并帮助教师们的讲授。我们主要的和时刻关心的就是使本书便于在教学上实用。

  这部《世界史》确实是一部世界的历史。它是简明的,老实说又是入门的,但我们相信它具有连贯性。它的确讲述了一个继续不断的人类的故事,从最古的猎人时代直到最近的大商业时代,从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到布尔什维克和法西斯分子。它的确把所谓西方文明的历史,和中国、日本、印度以及美洲(不仅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以及殖民地的美洲,也包括拉丁美洲各次革命以及美国的兴起———自独立到世界强权)的历史联系起来了。再者,它的确不仅强调了整个世界上各时代各民族的政治生活,而且也强调了他们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

  在描绘这样一幅宏大的全景时,我们没有企图把一大堆微小的事物布满整个画面。我们倒是力图把主要的力量,特别是我们认为在今日的世界文明中具有最大贡献的那些较大的运动,带到清晰的、给予知识的视野上来。换句话说,我们企图给青年学生们提供一个人类过去的记录,帮助他们在知识生活中应付这个动而不静的当代世界。

  这本新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尽力使它达到准确的程度。我们利用大量的学术上的历史文献,作为书中的事实和见解的根据,其中有一些文献在海斯和穆恩的过去一些著作的序言中,曾更具体地提到过。此外,我们从许许多多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批评和询问中,得到了教益。我们应该感谢的人太多了,不能一一致谢,只有以至诚的谦恭和感激来表达我们的谢意。



历史的褶皱与脉动: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编年史 书名:《历史的褶皱与脉动: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编年史》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以国家或帝王更迭为核心叙事的通史,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探索之旅。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固化的、被反复讲述的“标准历史”,转而聚焦于历史进程中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褶皱”——社会结构的微小变化、思想的隐秘流动、技术革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性影响,以及不同文化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我们的时间跨度极为宏大,从史前人类的第一次定居,一直延伸到信息时代的黎明,但我们的视角却保持着极度的细微和人文关怀。 第一部分:蛮荒的黎明与秩序的初生 (约30000 B.C.E. – 500 B.C.E.) 本部分着重描绘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的游牧状态,一步步构建起稳定的社会形态。我们不会简单罗列古代文明的辉煌,而是深入探讨“定居”这一行为本身带来的文化冲击。 火与语言的驯化: 探讨语言复杂性如何成为早期社会凝聚力的基石,以及对火的持续控制如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社交模式乃至大脑的演化速度。 农业革命的悖论: 农业的出现是进步还是陷阱?我们细致分析了早期农业社会中,对谷物依赖性增加带来的营养结构单一化、疾病传播加速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趋势。从尼罗河畔到两河流域,关注的焦点是灌溉系统的管理权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官僚体系和等级制度。 文字的诞生与记忆的外部化: 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我们探讨了苏美尔的泥板记录如何首次将集体的记忆从人类的头脑中转移到可触摸的介质上,以及这如何为复杂的法律和税收体系奠定了基础。 早期城邦的“噪音”: 聚焦于米诺斯、哈拉帕等早期非文字或少文字文明的日常生活图景。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重建古代市场中讨价还价的声音、神庙祭祀中的集体歇斯底里,以及城市规划中对“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划分哲学。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地震 (约800 B.C.E. – 200 C.E.) “轴心时代”(Axial Age)通常被视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时期,但本书将重点解析这场觉醒背后的社会动荡根源。我们认为,铁器的普及、贸易路线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使得传统部落伦理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催生了超越地域限制的普世性思想体系。 哲学的“非暴力”反抗: 深入比较了孔子的“仁”与希腊哲人的“逻各斯”之间的异同。重点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在精英阶层中流传,并探讨了它们对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结构的潜在颠覆性。例如,奥义书对婆罗门教等级制度的挑战,并非来自军队,而是来自对“我”与“梵”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 帝国的血液循环: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与秦汉帝国的统一,是地理和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行政技术与文化吸收的成功。我们详细剖析了罗马的“道路系统”和中国的“度量衡统一”如何作为历史的血管,将权力、商品和思想输送到帝国肌理的最深处。本书特别关注这些庞大帝国在维持其文化同质性时所付出的代价——对地方身份的压制。 丝绸之路的“气味地图”: 贸易路线不再是简单的货物交换,而是疾病、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扩散网络。我们通过对骆驼粪便、香料残渣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佛教文本的分析,重构了公元初年欧亚大陆上流动的“气味地图”,展示了物质流动如何先于精神传播完成了世界的连接。 第三部分:中古的碎片与信仰的重构 (约200 C.E. – 1400 C.E.) 这个时期常被简化为“黑暗时代”,但本书揭示了其内部强劲的韧性和创造力。后古典时代的特征是权力的去中心化与地方知识的精细化。 修道院与抄写员的“时间银行”: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的知识保存严重依赖于修道院。我们详细考察了中世纪抄写员的工作环境、他们对文本的选择性编辑,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拉丁语的垄断,间接控制了知识的流向。 伊斯兰世界的“量化革命”: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对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科学遗产的系统性整合与创新。重点讨论了代数学(Algebra)的诞生如何改变了人类对未知数的处理方式,以及伊斯兰对水利工程和医学分类的贡献,这些成就远超当时西欧的认知水平。 “湿润”的东南亚与海洋的规则: 关注被陆地史家忽略的海洋文明,如室利佛逝和玛雅城邦。这些文明的兴衰直接与季风洋流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挂钩。他们的权力结构是建立在对潮汐的精确预测和对海盐贸易的控制之上的,而非仅仅依赖于农田产出。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前奏与技术的内爆 (约1400 C.E. – 1750 C.E.)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但其驱动力远比英雄主义叙事复杂。 印刷术的“信息过载”效应: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我们分析了早期读者如何筛选海量印刷品,以及这种“信息过载”如何直接催生了对“权威”的怀疑(宗教改革的温床)和对“新大陆”知识的渴望。 美洲白银的全球回响: 麦哲伦环球航行和西班牙对波托西银矿的开发,首次将地球上所有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白银流动如何导致中国明朝的通货紧缩,如何资助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及欧洲如何通过贸易逆差获得了“虚拟的”黄金——这些都是白银驱动的早期全球化现象。 科学革命的“工具箱”: 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成就,并非孤立的天才闪光,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革新之上:精确钟表对时间概念的重塑、望远镜对视觉局限的突破、以及实验室中玻璃器皿制作工艺的进步。科学的崛起,是“如何制造”比“为何存在”更重要的时代信号。 结语:未完成的行程 本书最终聚焦于18世纪前夜,即启蒙运动的酝酿期。我们认为,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独立文明在各自的地理、生态和技术约束下,进行着无数次“尝试与错误”的集合。通过这些褶皱和脉动,我们得以理解:文明的进步,往往是以牺牲某种平衡或某些群体利益为代价的。阅读历史,便是学习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关于生存与适应的永恒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诡异。它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叙事角度,时而像是从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视角展开,时而又跳跃到跨大陆贸易网络的分析,这种频繁切换让我的阅读焦点始终无法稳定。举个例子,当它详细描述大航海时代时,前半部分花了大篇幅描写欧洲造船技术的进步,但对美洲原住民文明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社会瓦解过程,却仅仅用了一两页带过,简直是本末倒置。这种明显的偏重,让阅读的体验充满了不平衡感。更令人不解的是,作者在某些地理区域的划分和时间段的划分上,似乎遵循着一种非常小众的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导致阅读时需要不断对照目录和地图,才能跟上作者跳跃的思路。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个人研究领域的精华展示,而非面向普罗大众的、经过精心编排的“世界史”。我期待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充满洞察力的宏大视野,而不是这种零敲碎打、充满个人偏好的片段集合。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排版极其拥挤,仿佛要把地球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塞进这有限的篇幅里。我尝试从开篇的史前时代读起,但很快就被大量的地质年代、考古发现的专业术语淹没了。作者似乎对某个特定时间点的考古学数据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每一个工具的演变、每一个壁画的图案,都被细致入微地描述,配图少得可怜,全靠想象力去构建那个远古的世界。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面包,虽然营养丰富,但实在难以入口。而且,这本书在处理近现代史时,笔锋突然变得极其谨慎和保守,许多重大的冲突和转折点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历史人物动机的深入剖析。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前半部分像是严谨的学术论文,后半部分却像是官方的简报。作为一个渴望了解历史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读者,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发思考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冷冰冰的、信息堆砌式的记录。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对“世界历史”这个宏大的主题产生了深深的疲惫感,甚至开始怀疑,人类历史是否真的如作者描述的那样,充满了琐碎和重复。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优点,那就是它在某些冷门领域的详尽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它花了大量篇幅来梳理波斯萨珊王朝的财政制度,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规划细节,这些内容确实是其他通史著作中轻易不会涉及的。然而,这种详尽往往是以牺牲其他更关键的、对理解“世界”整体联系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代价的。在它为一个小小的部落迁徙写下长篇大论的时候,对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后续的全球格局重塑,却只是草草收场,仿佛到了现代,历史的复杂性突然降低了,不再值得深入探讨。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觉作者对遥远的过去抱有一种近乎浪漫化的、细致入微的热情,而对我们身处的这个由近现代冲突塑造的世界,却表现出一种疏离和不耐烦。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精通古代史的学者准备的“进阶读物”,而非一本合格的、能为历史学习者建立完整世界图景的入门或中级教材。我合上书页时,感到的不是知识的充盈,而是时间被无谓消耗的空虚感。

评分

这本号称“百科全书”的巨著,我翻了足足两个月,才勉强读完三分之一。说实话,初衷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人类文明脉络的通史读物,结果却陷入了一片细节的海洋。作者的学识无疑是渊博的,他对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小国兴衰的描述,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连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税制改革都能写得头头是道。然而,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过度沉迷,让宏大的叙事线索变得支离破碎。读到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的土地分配问题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法律研讨会。书中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影响阐述得极其薄弱,更像是把无数个独立的、厚重的地方志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贯穿始终的理论框架来提炼和升华。想从中找到清晰的因果链条,恐怕要读者自己具备极高的历史素养和耐心,才能勉强勾勒出来。对于只想了解世界历史大势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沉重且耗费精力的。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者随时查阅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够引人入胜的通俗读物。我个人认为,它在“广度”上做到了极致,但在“深度”的聚焦和“可读性”的平衡上,显然失衡了。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绝对无可挑剔,但正因如此,它失去了作为一本“读物”应有的生命力。每一章的论证都建立在大量一手史料的引用之上,甚至连注释部分都厚得吓人,这对于我们这种想在通勤路上或睡前放松一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我本来想找一本能激发我对某个文明产生兴趣的书,结果这本书像一个冷漠的记录员,客观得近乎无情。它详细描述了某一个帝国的官僚体系是如何运转,税收是如何征集的,但对于这个体系背后驱动人们生活的信仰、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却着墨甚少。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解人——那些活在过去的人们的挣扎与辉煌。这本书似乎认为这些“软性”的内容是多余的、不重要的。读完关于某个长达数百年的王朝更迭的章节后,我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堆交叉错综的君主姓名和战役日期,却没有感受到任何历史的波澜壮阔或悲剧色彩。它像是一份精确到秒的时间表,却遗漏了时间流逝本身带来的情感重量。

评分

很大的一本书,内容很精彩,好好拜读。

评分

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评分

后浪大学堂的这套内容很丰富,印刷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大的一本书,内容很精彩,好好拜读。

评分

众多版本之一,选择这个是因为里面有不少插画,字体很大,读起来舒服,相应的价格也比其他的版本高

评分

书不错,知识与心血锯就,慢慢品,小孩太小,还提不起兴趣。

评分

屯书季 喜欢后浪系列 大学堂023

评分

经典书籍,一生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