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导言
蒯因在20 世纪哲学中的地位
蒯因浓缩版
蒯因的方案
2 存在着的所有证据
经验论的主要信条
“经验论的五座里程碑”
3 两个教条
4 整体论
这一学说及其根源
整体论的启示
5 重构的经验论
6 有什么
本体论承诺
物理主义和还原论
设定
7 不确定性
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
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和翻译的不确定性
对不充分决定性的再考察
真理
8 运用科学
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
在其新背景中的认识论
引用的著作
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
“自然化认识论”和“自然种类”都发表于1969年,是《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中的第三篇和第五篇文章。尽管这两篇文章开启了当今重要的一些研究纲领,但在一些哲学领域,蒯因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和说明仍然极具争议性。在某种意义上,发生争议并不令人吃惊。根据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历史来看,蒯因的下述建议是令人吃惊的:这些学科应该作为科学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学的一章”)来加以认识和追求。它反对像历代哲学家所追求的(以及像有些人继续追求的)那样,把认识论视为独立于科学而且其目标是为科学辨护的“第一科学”。相反,蒯因论证说,认识论是科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自我意识到的科学。
但是,考虑到蒯因关于我们己经探究的那些主题的观点,这条提议——抛弃传统的认识论而支持自我意识到的科学——就根本不令人吃惊了。蒯因认识到卡尔纳普在《构造》中肩负的方案不可能完成之后,紧跟着就有了这条建议;而这条建议也反映了蒯因(早在1936年)就怀疑逻辑和数学的句子是根据定义为真的。两者均出现在“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中。而且,蒯因对分析/综合区分的拒斥使得认识论那据称非经验的地位成为不可能。最后,自然化认识论如同蒯因所构想的那样,是蒯因一直寻求重构的经验论的一个自然结果。
“自然化认识论”的开头几页,把蒯因论证自然化认识论的源头归于20世纪前半期未能实现休谟的下述指令,即证明每一个真理要么可以根据逻辑得到说明(对于逻辑和数学的真理),要么可以根据感觉经验得到说明(对于经验真理)。当然,在这篇文章中,蒯因重点关注的是第二项方案;但他是从讨论第一项方案开始的。这使得他后来在下述两者之间做了比较:一是第一项方案的失败(到蒯因发表“自然化认识论”时才被普遍承认);一是第二项方案的失败,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认)。评论者过于经常地忽视了这开头几页。
蒯因指出,数学基础的研究中有两个中心。“概念研究”是证明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术语来定义。“学说研究”是证明数学真理能够从“明显的或至少潜在明显的…逻辑真理”(70)推导出来。当然,两项方案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术语来定义,那么,数学真理归根结底也就是逻辑真理。如果后者是自明的,那么前者也是自明的。
蒯因指出,这一方案在概念方面和学说方面都失败了,这是因为数学原来不可还原为“逻辑本身”,而“只能还原到集合论”。(70)由于下述两个理由,这令人深深地失望。
终极真理,即集合论的那些公理……比起我们由它们推出的大部分数学定理来,有着更小程度的明显性和确定性(它们正因其明显性和确实性而被选为公理)。并且,由哥德尔的工作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放弃自明性要求,也没有任何一个一致的公理系统能够涵盖数学。(70)
这样,将数学还原为集合论就没有“揭示出数学知识的依据”,没有“证明数学知识何以是可能的”。(70)
在这个背景下,蒯因转而努力去发现(可承认的)经验科学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概念方案和一个学说方案。概念方案,可追溯到休谟,就是根据与感觉经验直接联系(或等同)的东西去定义关于物理实体的句子。在这个方案上已有了进展。对休谟而言,物体将被等同于一束束感觉印象,蒯因把这种探索描述为“大胆的和简单的”。随之而来的从印象到作为经验意义承载者的句子的转向(经验论的第二座“里程碑”),改变了概念方案的关注中心。现在的目标是要证明,关于物体的句子来源于或可还原为关于直接感觉经验的句子。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结构上的精巧布局,它将对个体思想的探讨,巧妙地融入了更宏大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之中。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园丁,他没有去雕琢每一朵花的细节,而是着力于描绘整个花园的布局和光影变化。书中对“哲学作为一种规范科学”的探讨,虽然没有深入到技术层面,但却抓住了其精神实质:一种对纯粹思辨的厌倦和对经验现实的回归。这种描述,使得蒯因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逻辑学家,而是一位试图在学科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建筑师。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引导你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和所怀有的雄心。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蒯因式”的氛围,让你在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冒险,尽管具体的战役细节仍需查阅其他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是如此的轻盈,以至于初读时,我甚至怀疑它是否真正涵盖了蒯因哲学的核心。它更像是一篇高度提炼的散文,而非严肃的学术导论。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味,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复杂而优美,读起来像是在品鉴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其回甘。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出现对“语言与实在”之间紧张关系的探讨,但这种探讨总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呈现,很少涉及蒯因的标志性论断。例如,它谈到了蒯因对语言依赖性的反思,但没有直接引用那些著名的论证。这种处理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任何哲学著作常见的晦涩感,但对于我这样期待获得清晰知识点的读者来说,多少有些意犹未尽。它像是为我们提供了进入蒯因思想世界的“引路曲”,旋律动听,却尚未进入主旋律的高潮部分,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标题直白地指向了蒯因这位哲学巨匠,但内容却似乎绕了一个大弯,更多地像是在描摹一种思想的氛围,而非对特定理论的详尽梳理。阅读它,更像是一次在思想迷宫中漫步的体验。作者似乎对蒯因的哲学体系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距离,没有急于将复杂的逻辑图景硬塞给我们,反而更关注这位思想家在学术史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哲学范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的描绘,它并非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像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示了认识论如何从形而上的空中楼阁,一步步回归到经验科学的土壤之中。这种叙述方式,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蒯因的“真值条件句”或“不确定性论题”的细节,却巧妙地勾勒出了他思考的脉络和最终的落脚点,让人在不甚明了技术细节的同时,对这位哲学家的宏大志向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方式,对于初涉哲学领域的人来说,降低了门槛,却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评分读完后,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未竟之感”,但这并非贬义,而是一种被激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树立一个文化符号。它用一种近乎传记式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执着的思想者形象,他面对的是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试图用逻辑和经验的缰绳来约束意义的野马。书中对蒯因一生中几次关键的学术转向的描绘,非常生动,尤其是他如何不动声色地瓦解了分析哲学的某些基石,却又构建了新的结构。这种叙事方式,如同在看一出莎士比亚戏剧,充满了对人性弱点和智力伟大的交织描摹。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可以直接通往真理的钥匙,而是让我们看到了钥匙的设计图,以及它为何能够开启那扇门——尽管那扇门具体通向何方,读者还需要自己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策略极其大胆,它似乎刻意避开了与蒯因直接对话的僵局,转而从外部视角审视这位思想家对整个二十世纪哲学版图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蒯因与逻辑实证主义阵营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爱恨情仇”的刻画。它将蒯因塑造成一个既是内部的背叛者,又是理念的继承者。这种“非直接”的叙述,反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张力,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去填补那些缺失的理论环节。比如,书中提到“日常语言的局限性如何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哲学重负”,虽然没有明说这是蒯因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但其指向性是显而易见的。整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通过片段化的场景和环境渲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使得蒯因的形象跃然纸上,尽管我们对他的具体哲学立场了解得并不深入。
评分在京东买书比当当还划算,速度又快,赞赞赞。
评分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评分非常感叹当时的材料的缺失,以及国内对洛克政治思想多有误解。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评分得软件设计师科特露露路口等
评分当时也算是年轻气盛,做了很多大胆的推演。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对国内洛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书
评分非常感叹当时的材料的缺失,以及国内对洛克政治思想多有误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