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導言
蒯因在20 世紀哲學中的地位
蒯因濃縮版
蒯因的方案
2 存在著的所有證據
經驗論的主要信條
“經驗論的五座裏程碑”
3 兩個教條
4 整體論
這一學說及其根源
整體論的啓示
5 重構的經驗論
6 有什麼
本體論承諾
物理主義和還原論
設定
7 不確定性
理論的不充分決定性
指稱的不可測知性和翻譯的不確定性
對不充分決定性的再考察
真理
8 運用科學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在其新背景中的認識論
引用的著作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自然化認識論”和“自然種類”都發錶於1969年,是《本體論的相對性及其他論文》中的第三篇和第五篇文章。盡管這兩篇文章開啓瞭當今重要的一些研究綱領,但在一些哲學領域,蒯因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和說明仍然極具爭議性。在某種意義上,發生爭議並不令人吃驚。根據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的曆史來看,蒯因的下述建議是令人吃驚的:這些學科應該作為科學的一部分(“作為心理學的一章”)來加以認識和追求。它反對像曆代哲學傢所追求的(以及像有些人繼續追求的)那樣,把認識論視為獨立於科學而且其目標是為科學辨護的“第一科學”。相反,蒯因論證說,認識論是科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自我意識到的科學。
但是,考慮到蒯因關於我們己經探究的那些主題的觀點,這條提議——拋棄傳統的認識論而支持自我意識到的科學——就根本不令人吃驚瞭。蒯因認識到卡爾納普在《構造》中肩負的方案不可能完成之後,緊跟著就有瞭這條建議;而這條建議也反映瞭蒯因(早在1936年)就懷疑邏輯和數學的句子是根據定義為真的。兩者均齣現在“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中。而且,蒯因對分析/綜閤區分的拒斥使得認識論那據稱非經驗的地位成為不可能。最後,自然化認識論如同蒯因所構想的那樣,是蒯因一直尋求重構的經驗論的一個自然結果。
“自然化認識論”的開頭幾頁,把蒯因論證自然化認識論的源頭歸於20世紀前半期未能實現休謨的下述指令,即證明每一個真理要麼可以根據邏輯得到說明(對於邏輯和數學的真理),要麼可以根據感覺經驗得到說明(對於經驗真理)。當然,在這篇文章中,蒯因重點關注的是第二項方案;但他是從討論第一項方案開始的。這使得他後來在下述兩者之間做瞭比較:一是第一項方案的失敗(到蒯因發錶“自然化認識論”時纔被普遍承認);一是第二項方案的失敗,他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認)。評論者過於經常地忽視瞭這開頭幾頁。
蒯因指齣,數學基礎的研究中有兩個中心。“概念研究”是證明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學說研究”是證明數學真理能夠從“明顯的或至少潛在明顯的…邏輯真理”(70)推導齣來。當然,兩項方案是聯係在一起的。如果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那麼,數學真理歸根結底也就是邏輯真理。如果後者是自明的,那麼前者也是自明的。
蒯因指齣,這一方案在概念方麵和學說方麵都失敗瞭,這是因為數學原來不可還原為“邏輯本身”,而“隻能還原到集閤論”。(70)由於下述兩個理由,這令人深深地失望。
終極真理,即集閤論的那些公理……比起我們由它們推齣的大部分數學定理來,有著更小程度的明顯性和確定性(它們正因其明顯性和確實性而被選為公理)。並且,由哥德爾的工作我們知道:即使我們放棄自明性要求,也沒有任何一個一緻的公理係統能夠涵蓋數學。(70)
這樣,將數學還原為集閤論就沒有“揭示齣數學知識的依據”,沒有“證明數學知識何以是可能的”。(70)
在這個背景下,蒯因轉而努力去發現(可承認的)經驗科學的基礎。這裏也有一個概念方案和一個學說方案。概念方案,可追溯到休謨,就是根據與感覺經驗直接聯係(或等同)的東西去定義關於物理實體的句子。在這個方案上已有瞭進展。對休謨而言,物體將被等同於一束束感覺印象,蒯因把這種探索描述為“大膽的和簡單的”。隨之而來的從印象到作為經驗意義承載者的句子的轉嚮(經驗論的第二座“裏程碑”),改變瞭概念方案的關注中心。現在的目標是要證明,關於物體的句子來源於或可還原為關於直接感覺經驗的句子。
這本書的筆觸是如此的輕盈,以至於初讀時,我甚至懷疑它是否真正涵蓋瞭蒯因哲學的核心。它更像是一篇高度提煉的散文,而非嚴肅的學術導論。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古典的韻味,用詞考究,句子結構復雜而優美,讀起來像是在品鑒一壺陳年的老茶,需要細細咂摸纔能體會其迴甘。我注意到,書中反復齣現對“語言與實在”之間緊張關係的探討,但這種探討總是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呈現,很少涉及蒯因的標誌性論斷。例如,它談到瞭蒯因對語言依賴性的反思,但沒有直接引用那些著名的論證。這種處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流暢,沒有任何哲學著作常見的晦澀感,但對於我這樣期待獲得清晰知識點的讀者來說,多少有些意猶未盡。它像是為我們提供瞭進入蒯因思想世界的“引路麯”,鏇律動聽,卻尚未進入主鏇律的高潮部分,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
評分讀完後,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未竟之感”,但這並非貶義,而是一種被激發的好奇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樹立一個文化符號。它用一種近乎傳記式的筆調,描繪瞭一個孤獨的、執著的思想者形象,他麵對的是一個日益碎片化的世界,試圖用邏輯和經驗的繮繩來約束意義的野馬。書中對蒯因一生中幾次關鍵的學術轉嚮的描繪,非常生動,尤其是他如何不動聲色地瓦解瞭分析哲學的某些基石,卻又構建瞭新的結構。這種敘事方式,如同在看一齣莎士比亞戲劇,充滿瞭對人性弱點和智力偉大的交織描摹。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可以直接通往真理的鑰匙,而是讓我們看到瞭鑰匙的設計圖,以及它為何能夠開啓那扇門——盡管那扇門具體通嚮何方,讀者還需要自己去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策略極其大膽,它似乎刻意避開瞭與蒯因直接對話的僵局,轉而從外部視角審視這位思想傢對整個二十世紀哲學版圖的影響。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蒯因與邏輯實證主義陣營之間那種復雜、微妙的“愛恨情仇”的刻畫。它將蒯因塑造成一個既是內部的背叛者,又是理念的繼承者。這種“非直接”的敘述,反而産生瞭一種奇特的張力,讓讀者不得不主動去填補那些缺失的理論環節。比如,書中提到“日常語言的局限性如何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哲學重負”,雖然沒有明說這是蒯因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但其指嚮性是顯而易見的。整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通過片段化的場景和環境渲染,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時代背景,使得蒯因的形象躍然紙上,盡管我們對他的具體哲學立場瞭解得並不深入。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其結構上的精巧布局,它將對個體思想的探討,巧妙地融入瞭更宏大的曆史與文化變遷之中。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園丁,他沒有去雕琢每一朵花的細節,而是著力於描繪整個花園的布局和光影變化。書中對“哲學作為一種規範科學”的探討,雖然沒有深入到技術層麵,但卻抓住瞭其精神實質:一種對純粹思辨的厭倦和對經驗現實的迴歸。這種描述,使得蒯因的形象不再僅僅是一個邏輯學傢,而是一位試圖在學科的廢墟上重建傢園的建築師。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引導你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壓力和所懷有的雄心。它成功地塑造瞭一種“蒯因式”的氛圍,讓你在閤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嚴肅而深刻的思想冒險,盡管具體的戰役細節仍需查閱其他資料。
評分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就有一種莫名的期待。標題直白地指嚮瞭蒯因這位哲學巨匠,但內容卻似乎繞瞭一個大彎,更多地像是在描摹一種思想的氛圍,而非對特定理論的詳盡梳理。閱讀它,更像是一次在思想迷宮中漫步的體驗。作者似乎對蒯因的哲學體係保持瞭一種審慎的距離,沒有急於將復雜的邏輯圖景硬塞給我們,反而更關注這位思想傢在學術史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哲學範式。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蒯因的“自然化認識論”的描繪,它並非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像一幅動態的畫麵,展示瞭認識論如何從形而上的空中樓閣,一步步迴歸到經驗科學的土壤之中。這種敘述方式,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概念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蒯因的“真值條件句”或“不確定性論題”的細節,卻巧妙地勾勒齣瞭他思考的脈絡和最終的落腳點,讓人在不甚明瞭技術細節的同時,對這位哲學傢的宏大誌嚮有瞭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處理方式,對於初涉哲學領域的人來說,降低瞭門檻,卻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評分作者安排全書結構方麵很贊,清晰地展示瞭洛剋思想的內在邏輯聯係和思想的各個方麵。時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書融為一體。就一本小冊子承載的任務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錯瞭。(這種導引讀者去閱讀思想傢原著的介紹性小冊子最忌臃腫,在準確的基礎上簡潔的脈絡和結構纔是王道啊)
評分颱灣的江宜樺的《自由民主的理路》和日本的加藤節的《政治與人》都是十分推崇洛剋的,不僅論著中多有涉及,甚至是多有吸收。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對國內洛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書
評分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評分發錶在《開放時代》,在其專著《現代政治與傳統資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評分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不足三年時間,但影響深遠。他力倡科學與民主,主張兼容並包,網羅百傢,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直到現在,這些主張依然是人們對大學的願景。蔡元培對大學的定位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把哲學還給大眾, 讓思想迴歸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