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徒時期
開始思想
在馬堡求學
作為一個私人講師的生涯
萊比锡
海德堡
退休的時光
2 哲學解釋學
施萊爾馬赫
狄爾泰
海德格爾
哲學解釋學
3 藝術的經驗
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批判
藝術的經驗
一個被恢復瞭的藝術概念
遊戲
融閤的力量
恢復藝術的含意
4 曆史的經驗
曆史意識
偏見
海德格爾的理解的前結構
啓濛運動反偏見的偏見
為偏見概念正名
解釋距離
效果曆史
應用
問題與開放
伽達默爾曆史意識批判小結
5 語言的經驗
作為媒介的語言
語言的概念史
作為視域的語言
作為思辨媒介的語言
人相互隸屬的空間
6 解釋學的普遍性
伽達默爾論解釋學的普遍性
哈貝馬斯與解釋學的批判
伽達默爾的迴應
繼續對話
7 實踐哲學
亞裏士多德和實踐
科學與實踐
作為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健康的例證
8 對話
與柏拉圖對話
與黑格爾對話
與海德格爾對話
繼續對話
平靜的話語
重要術語德英漢對照錶
參考書目
一?伽達默爾著作的英文版
二?研究性著作及文集
哲學解釋學
當伽達默爾準備將《真理與方法》的手稿付印時,他原打算使用“哲學解釋學”作書名。但齣版商認為,這對於讀者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哲學解釋學”這個術語被換成瞭副標題。對於一個初次接觸伽達默爾著作和這種哲學思想的讀者來說,“解釋學”(hermeneutics)這個術語有時仍然是費解的。它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解釋”(to interpret),並同希臘的神赫爾墨斯(Hermes)的名字有聯係。在赫爾墨斯被看作是騙子的同時,人們還將語言和書寫的發現歸功於他。他是諸神的信使,其使命是把來自神界的消息帶到人間,並將它翻譯成人能理解的形式。
對解釋學史簡單的迴顧有助於我們理解伽達默爾的思想。弗裏德裏希·施萊爾馬赫、威廉·狄爾泰和馬丁·海德格爾的思想發展都對伽達默爾的工作非常重要。
施萊爾馬赫
直至19世紀頭10年的早期,即弗裏德裏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年)的研究齣現之前,隻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專門解釋學,這些解釋學是解釋各種類型的文本,尤其是文學、宗教和法律文本的係統方法。施萊爾馬赫相信,構成所有這些特殊解釋學的基礎的是一般解釋學。他認識到各門學科之間存在著差彆,它們考察文本的不同類型,並發現各自最為重要的問題。然而施萊爾馬赫堅持認為理解並不是孤立的或隻在特殊的學科中發生。理解法律和理解宗教要求運用一種人類共同的理解。施萊爾馬赫堅持這一觀點:當兒童領會語詞的意義時,他們就已在學習和應用解釋學這門理解的藝術瞭。
施萊爾馬赫打算論述作為普遍理解的藝術的解釋學原則。這些原則不是一種能保證正確理解的方法論,它們隻是理解藝術實踐的指導原則。在相信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人的同時,施萊爾馬赫還認識到,有些人能比他人做得更好。每一人都很容易講述誤解的例子,確認哪些人是好的傾聽者也不難。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原則試圖認識和探索的是那些最具天分的傾聽者和對話主義者的理解道路。
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區分瞭兩種類型或要素的理解,他將一個稱為語法的理解(grammatical understanding),另一個稱為心理的理解(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語法的理解集中在被使用的語言或語詞上,這種理解要求一個人懂得所說的語言並把握這門語言的整體。一旦掌握瞭一門語言,這種理解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瞭。理解總會發生這種一般假定不時地遭到挑戰。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斷定,隻有通過對非常容易混淆的詞或概念的考試,學生纔能真正理解所學的東西。一個好的教師具有這樣一種能力,即能辨彆齣什麼時候學生在理解上有睏難;而一個好學生則具有一種提問的能力——這種提問構成理解過程的一部分。
對於施萊爾馬赫來說,解釋學不僅在這種語法的層麵上是理解的藝術,而且它還是一種心理的藝術。解釋學是進入到另一個人的思想的藝術和從作者本身的視角理解其思想的藝術。這有時被稱為理解作者的意圖。施萊爾馬赫對這種心理藝術最感興趣。他概述瞭一種直覺的方法(divinatory method),此方法基於這樣一個觀點:所有的人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即每一個人都包含他人的因素,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理解達到對他人的理解。心理的解釋學發展瞭一個人站在另一個人的立場上的能力,即將自己轉換成他人的能力。這種方法為的是理解他者的意圖,即把握另一個心靈。
施萊爾馬赫還使用瞭比較的方法(comparative method)來推進理解。運用比較的方法,將幾個作者置於對比中,進而能得到更廣泛的理解。在試圖理解一個文本時,一人必須努力通過直覺的方法,進入到作者的內心。這需要與比較的方法密切配閤。施萊爾馬赫發展瞭有時稱之為解釋學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的理論:理解從注意小的部分開始,然後將它們置於更大的上下文中,每一步都會改變整體的意義並增加理解的豐富性。
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對伽達默爾很重要,因為它意識到解釋學的任務的普遍性。然而,伽達默爾注意到施萊爾馬赫發展解釋學的起點是神學。因此,施萊爾馬赫關注的是文本,如《聖經》(它的權威是無可爭議的)。伽達默爾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局限。他寫道:
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理論同服務於人文科學方法論的曆史編纂學仍有很大的距離,它的目標是對特殊文本精確的理解,這種理解應當藉助於曆史處境的普遍性。這是施萊爾馬赫的局限,而曆史世界觀必須超越這種局限。(《真理與方法》,第197頁)
狄爾泰的工作就是要實現這種曆史主義的跨越。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剋製,帶著一種冷靜的學術氣質,很少齣現情緒化的錶達或誇張的形容詞。這對於探討像詮釋學這樣微妙的哲學領域來說,是一種必要的審慎。我從目錄中感受到,作者非常注重概念的辨析,似乎對如何精確地界定“對話的本質”與“真理的發生”投入瞭極大的精力。這種對術語的精確把握,錶明作者本人對伽達默爾的思想體係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能夠遊刃有餘地在不同的哲學傳統之間進行穿梭和對比。它不是那種試圖用優美的散文來包裝哲學概念的書籍,它要求讀者也以一種近似於“實踐”的態度去麵對這些理論,去檢驗它們在實際的理解活動中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可靠的地圖,讓你能精確地找到伽達默爾思想的各個關鍵坐標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上去並沒有給我帶來那種“這就是思想殿堂的鑰匙”的震撼感,更像是一本學術研討會會議集錦的裝幀,樸素到有些乏味。但這或許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沒有用花哨的包裝來迎閤大眾對“偉大思想傢”的刻闆想象,反而將全部的重心都壓在瞭內容本身。我翻閱瞭目錄,發現它似乎采取瞭一種非常精細的編年史式的梳理,試圖將這位哲人的思想脈絡嵌入到他所處的曆史洪流之中。我特彆留意到關於“詮釋學循環”的章節標題,那種措辭的精準度和學術的嚴謹性,讓我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輕鬆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為那些已經對現象學或存在主義有所涉獵的讀者準備的深度導覽。作者在引言部分似乎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界定“理解”的本質,那種對語言和視域融閤的探討,光是閱讀這些標題和引言的片言隻語,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思想的重量。我更期待它如何處理伽達默爾晚年對技術理性批判的態度轉變,那無疑是衡量一部哲學傳記深度與否的關鍵試金石。
評分從結構布局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仿佛試圖在“曆史語境”與“理論建構”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討論伽達默爾對古典學研究的貢獻時,采取瞭一種非常注重細節的分析方法,而不是籠統地贊美其在人文科學中的地位。這種對具體文本和實際學術操作的著墨,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紮實可靠,而非空泛的哲學抒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似乎避免瞭將伽達默爾塑造成一個孤立的、脫離瞭時代睏境的“永恒思想傢”,而是不斷地將他的詮釋學理論放置在戰後德國思想界,乃至整個西方哲學轉嚮的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對“時代精神”的敏感捕捉,使得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文字行進時,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為何伽達默爾的學說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刻,能夠成為一種強大的思想迴應力量。
評分如果說一部優秀的哲學著作能改變你閱讀世界的方式,那麼這本書似乎正緻力於提供這種“視角轉換器”。我觀察到,它對於伽達默爾在藝術哲學,特彆是對音樂和戲劇的闡釋部分,似乎給予瞭相當的篇幅。這種對美學實踐的關注,恰恰是理解其詮釋學如何超越純粹文本分析的關鍵所在。它不滿足於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建構上,而是緻力於展示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具體的文化實踐中煥發生命力的。我強烈預期,這本書會提供一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你看到伽達默爾不僅是一位理論傢,更是一位深諳文化生活本質的智者。它似乎在引導讀者去反思,我們日常的理解活動,是如何在不自覺中被那些深刻的哲學預設所塑造和限定的。這種對日常經驗的“哲學化審視”,正是它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相當巧妙,絕非那種平鋪直敘的“生平流水賬”。它似乎更傾嚮於在關鍵性的思想節點上進行深入的停頓和挖掘。例如,有幾個章節的標題暗示瞭作者在探討伽達默爾與海德格爾之間那種復雜而又深刻的師生關係時,采取瞭辯證的視角,而非簡單地將伽達默爾視為海德格爾思想的“忠實繼承者”。這種不流於錶麵的梳理,對於真正想領會伽達默爾思想獨特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注意到文字的密度很高,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承載著豐富的語義信息,這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稍有分心便可能錯過作者精心鋪設的邏輯鏈條。它不迎閤碎片化閱讀的潮流,反而像是在邀請你進入一個需要沉浸其中的思想空間,你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關於“前見”與“有效曆史經驗”的論述,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的文字質地,恰恰印證瞭其內在思想的深度和復雜性。
評分對國內洛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書
評分中華書局精裝本好,值得買。大愛京東,最近收不住手,一直在買。
評分最前提條件是讀洛剋的原著。
評分隨便翻翻,好評
評分從來沒有多數人的暴政,隻有暴政創造齣的多數人。
評分那些人的氣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學是學不得的。我景仰瞭一輩子,學瞭一輩子,怎麼樣?”,“他們纔氣衝天,不可拘於鬥室之內,性情獨異,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們是為社會不容的人,官場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必須齣局。這成就瞭他們,又禍害瞭他們,他們的一生無不悲涼淒慘。
評分都是薄薄的小冊子,適閤哲學初學者學習,適閤上班族平時翻看
評分另外國內剛剛翻譯過來的劍橋思想史專著,是斯金納主編的,由復旦大學李宏圖組織編譯的。其中有一本《洛剋的語境》,這套書中的其他書中也多有涉及。
評分你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