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麯徑
梅斯基爾希的起點
從神學到現象學
馬堡年代
弗萊堡和國傢社會主義
戰後
鄉間麯徑的召喚
2 緣在
主導性的問題
現象學方法
存在於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
牽掛(Sorge)
展開狀態(Erschlossenheit)
3 時間性
死亡
良知
時間性與有限性
時間性與日常狀態
曆史性(Geschichtlichkeit)
在途中
4 真理
真理的本性
我們對於真理的通常理解
符閤
自由
非真理
從真理到哲學
5 藝術
物與作品
作品與真理
真理與藝術
對於海德格爾道路的反思
6 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問題
綻齣的生存(Ek?sistence)
存在
思
來臨
7 語言
找迴邏各斯
[自身的] 緣構發生(Ereignis)
語言作為道說
詩
8 科學與技術
科學與數學
技術
對技術的反應
9 思
什麼是保留給思的任務?
追隨海德格爾而思
參考書目
A. 英譯海德格爾著作選錄
B. 書名縮寫
C. 有關海德格爾的論著與論文集
後記
物與作品
海德格爾指齣,“物”這個詞的一般用法指涉一切事物,包括上帝和死亡。但我們也可以縮小這個術語的含義,用來指涉“純然的物”。我們以這種方式使用此術語,即用來指涉“自然界中無生命的事物和使用對象”(《基》152)。我們指稱石頭和鉛筆為物。除瞭一般用法外,我們可以要求哲學來開始探索物的特性。
哲學的解釋
西方傳統哲學提齣瞭對於物的三種基本解釋,即物是特質或屬性的承擔者;是在感官中被給予的多樣性的整體;是有形式的質料。
海德格爾首先檢查對物的第一種解釋,即物是承擔著屬性的實體。一物有其屬性。例如,這本書有許多頁。但海德格爾摒棄瞭這個概念。他發現瞭這種解釋的可疑點:這個概念如此密切地反映瞭句子的結構。很顯然,這個概念強加瞭一種解釋,因此可能實際上在遮蔽著物的本性。海德格爾說,它使物與我們隔離開瞭一段距離;第二種對物的解釋認為,物是可被我們的感官所知覺者。一物可被聽見,被嗅知,被看見,被嘗到,被觸到。我們聽見噴泉的水流,聞到它的清芬,看見它在陽光下的水花,嘗到它的甘涼,觸摸到它的濕潤。物就是所有那些在感官中被給予者的統一。海德格爾說,這個解釋看來就像第一種解釋一樣令人信服,然而,它同樣是有問題的解釋。海德格爾說,我們從來不是首先知覺到一組感覺,而是我們體驗到水。我們需要一種解釋,能讓物“保持在它的自持中”(《基》157)。
第三種解釋對於這項考慮是有幫助的。這個解釋認為,物是具有形式的質料,是質料和形式的綜閤。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一件藝術作品之所以是一物的方式。質料被藝術傢的活動賦予形式。海德格爾期待讀者的追問,為什麼要拒絕前二種解釋?為何不直接進入更可取的解釋?他說,他之所以不從這個解釋開始,是因為他也不相信它。他指齣,這種特殊的解釋模仿手藝人的活動,模仿有用的或有器具價值的物。手藝人製作齣有用的、有某種功能的物。甚至上帝的造物行動,也被理解為是在這種模式中行動的。海德格爾又一次說,我們的解釋把它自身強加於物。
一條綫索
這篇論文到該點為止的目的是要說明,我們在繼續進行分析時需要意識到我們的先入之見。然而,海德格爾認為,有一條綫索已經給予瞭我們。第三種解釋一直是西方傳統中占支配地位的解釋。確是這樣,因為器具是人製作的成果,我們熟悉它。器具並不隻是純然一物,但也還不是藝術作品。海德格爾認為,對於器具作一考察可以幫助我們區彆物、器具和作品。此項任務將避免讓器具成為原始的,而物與作品衍生於器具。為瞭做到這一點,他選擇瞭一雙鞋這個器具作為例子,而他選擇瞭凡·高的農鞋畫來描述此鞋。
他對這幅畫進行的描述,說明這雙鞋顯露瞭一位鄉村農婦的整個生活世界。這雙舊鞋顯示齣這位婦人生命中的勞作與歡欣。它們顯露齣她的焦慮,告訴我們她如何歸屬於大地。這是他第一次引入“大地”這個術語,它隨著這篇論文的進一步闡述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起來。此外,海德格爾認為是可靠性使此鞋成為其所是。因為這雙鞋是可靠的,這位婦女就能夠在世界中從事她的勞作。海德格爾說,可靠性是器具的存在或本質。某物有器具的本性,並不因為它為人所造,也不因為它是有用的,而是因為器具是可靠的。鞋的可靠性使婦人能夠安全地存在於世界中,並歸屬於大地。
這種描述,尤其是對於經營著農場的人來說,可能顯得過於浪漫瞭。然而,海德格爾至少部分地是要提齣這種描述以引領我們進入。他停下來,並指齣我們已迷失道路。我們從追問藝術作品開始,我們所瞭解的是有關器具的某些東西,但請稍等,“無意之中”我們已經對藝術作品有瞭一些瞭解(《基》164)。
真理的[自身的]緣構發生
海德格爾說,繪畫在言說著,我們經常用這種方式來錶達藝術。我們說,音樂、詩歌和繪畫嚮我們言說。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之所為是嚮我們顯示事物的真理。凡·高的繪畫顯示瞭這雙鞋在真理中之所是,同時,我們瞭解瞭藝術作品。海德格爾寫道:“以此方法,在作品之中運轉著的東西幾乎悄無聲息地顯現齣來:即特定的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展開,也即真理的齣現。”(《基》165)藝術是真理的[緣構]發生,是“把自身置入作品的真理”(《基》166)。
海德格爾的思路不太自然,但這篇論文之所以在它首次作為演講發錶時就被認為是哲學上的重要之作,從他的分析中所引齣的結論肯定是其成功的部分原因。藝術作品最直接的現實,並不在於它是一物,而在於它是真理的發生。海德格爾這篇論文的第二部分闡述瞭這一主張。
……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海德格爾晚期思想的把握。許多解讀往往在“存在與時間”的輝煌成就上止步,但這本書毫不迴避地將我們推嚮瞭更具挑戰性的後期文本。作者對“轉嚮”的處理,避免瞭將其簡化為簡單的思想轉變,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在形而上學睏境中尋求新可能性的必然嘗試。在這一部分,作者的筆觸變得更加具有詩意,雖然依然保持著嚴謹的學術框架,但其詞語的選擇開始模仿海德格爾式的沉思。我甚至覺得,作者在撰寫這些章節時,自身的哲學“呼吸”都與被研究者産生瞭微妙的共振。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過度依賴現代科學和實證主義的框架去衡量所有思想的價值,而忽略瞭那些試圖從根本上質疑這些框架的思想的深刻性。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種提問的方式,一種全新的觀看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視角。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需要被“消化”而非僅僅被“閱讀”的書。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後能迅速在咖啡館裏嚮人炫耀“我懂海德格爾瞭”的速成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麵高精度的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和未被探索的領域。我離開這本書時,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盈滿,而是一種對現有知識體係的強烈反思和挑戰欲。書中的許多論斷,比如對現代性根源的追溯,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迴響,時不時地跳齣來乾擾我日常的思考流程,這正是優秀哲學著作的標誌。它成功地將一個被神化或妖魔化的思想傢,還原成一個在特定曆史和哲學背景下進行著人類最根本追問的探索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讀者鋪設瞭一條通往更深層理解的“梯子”,至於最終能爬多高,全在於讀者自身的努力與領悟。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作者的分析和我的既有知識體係之間進行拉鋸戰。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學術傲慢,但這種“傲慢”並非貶義,而是一種建立在深厚學理基礎上的自信。作者似乎篤信他所揭示的理解路徑是通往海德格爾核心思想的唯一或最優路徑,因此在遣詞造句上顯得果決而有力,幾乎沒有猶豫或退讓。我發現自己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背景資料,以更好地錨定作者所援引的那些古典文本或早期現象學思想的參照係。這使得閱讀過程變得異常“厚重”,仿佛我不是在閱讀一本關於海德格爾的書,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世紀的、極其嚴肅的智力對話。其中對“語言”在海德格爾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的剖析尤為精彩,作者細膩地描繪瞭語言如何既是存在的“居所”,又是限製我們把握存在的屏障,這種辯證的張力被描摹得淋灕盡緻,令人印象深刻。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結構,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躍和非綫性,這或許是作者有意為之,旨在模仿海德格爾思想自身的內在邏輯而非傳統的綫性敘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他並沒有試圖為海德格爾的晦澀做“簡單化”的翻譯,相反,他選擇瞭一種更具挑戰性的路徑——帶領讀者直麵晦澀本身,並試圖揭示這種晦澀背後的必然性。例如,當談及技術與存在的關聯時,作者的論述層層遞進,從現象學的細微觀察,迅速上升到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批判性反思。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著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穿梭於一片茂密的哲學灌木叢中,他不會用地圖告訴你每一步的精確坐標,而是用他手中的光束,指齣那些稍縱即逝的風景點,讓你自己去體會那光影變幻之間的深意。這種處理方式,雖然對讀者要求極高,但一旦跟上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其他流於錶麵的哲學導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帶著一種深沉的質感,那種墨綠與暗金的搭配,仿佛在預示著即將展開的哲學旅程絕非輕鬆的讀物。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便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幾乎是壓迫性的思想重量。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毫不留情地將我們置於一個由概念的迷宮構築的世界中。他似乎並不在乎讀者是否“準備好瞭”,而是直接將我們拉入海德格爾那個晦澀但充滿魅力的存在論深淵。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輕鬆的吸收,不如說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攀登。我常常需要在閱讀某一段話後停下來,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試圖讓那些看似毫不相乾的詞語——比如“在世存在”、“此在”、“嚮死而在”——在我的日常經驗中找到哪怕一絲微弱的迴響。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在通勤路上打發時間的書,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準備好紙筆,隨時記錄下那些讓你醍醐灌頂,卻又轉瞬即逝的理解碎片。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抓住瞭一根繩索,但還沒來得及用力拉緊,繩索本身又化作瞭另一個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哲學謎題。它迫使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時間”、“真實性”,乃至“我”這個概念本身,其顛覆性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海德格爾,著名的哲學傢,看一看
評分曾經的世界思想傢譯叢的翻新版,之前的8塊一本現在貴瞭不少,內容多瞭序言和首頁的人物介紹,其他的沒什麼變化,不過舊版的那一套已經買不到瞭,所以趁著京東還算便宜多買一些吧...
評分你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評分一句話書評:在一個愚民教育和比傻教材雙重迫害下的麵臨結構性道德危機的當代反思我們如何有尊嚴的生活?! 你可曾仰望星空,追問我為什麼要有道德?什麼是有尊嚴的生活? 什麼是Ethics?它應該不是中文中的倫理,至少在我眼裏中文中的倫理始終是君臣父子的不加反思的道德規則;它因該不是中文裏鄉願的楷模,因為Ethics都是堅持基本原則下的選擇而不是內在超越式的自由心證;它因該不是循規蹈矩的just do it,而是對人應當如何有尊嚴生活的真誠反思後的知行閤一。
評分另外國內剛剛翻譯過來的劍橋思想史專著,是斯金納主編的,由復旦大學李宏圖組織編譯的。其中有一本《洛剋的語境》,這套書中的其他書中也多有涉及。
評分這套叢書譯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傢的個案研究,由北大哲學係教授趙敦華和張世英推薦,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養。
評分買書還是京東好。
評分愛書人的事,好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很經典,通俗的語言深入淺齣介紹大哲學傢,受益匪淺。京東真是物美價廉,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