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哲學傢: 讓-保羅·薩特
A. 作為哲學傢的讓-保羅·薩特
B. 西濛·波伏娃與存在主義
2 生平和著述
A. 薩特的童年與教育: 1905—1929 年
B. 軍人?教師?哲學傢與作傢: 1930—1938 年
C. 戰爭年代: 1939—1944 年
D. 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者: 1945—1951 年
E. 共産主義的同伴: 1952—1956 年
F. 獨立的馬剋思主義者: 1956—1960 年
G. 反對帝國主義者: 1960—1967 年
H. 左翼保衛者與福樓拜傳記作者: 1968—1972 年
I. 希望和博愛的代言人: 1973—1980 年
3 感知與實在
A. 薩特替直接實在論的辯護
4 本體論
A. 虛無
B. 自在的存在
C. 上帝
D. 為他者的存在(Being?for?Others)
E. 薩特本體論的要點
5 自由意誌?心理學與曆史唯物主義
A. 自由意誌和決定論的問題
B. 薩特的自由意誌理論
C. 薩特的心理學
D. 曆史唯物主義
6 倫理學
A. 為倫理學原則的辯護
B. 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
C. 倫理學與馬剋思主義
D. 希望的倫理學
參考書目
感知與實在
A.薩特替直接實在論的辯護
(一)薩特的直接實在論
作為一個作傢和哲學傢,雖然薩特在許多事情上都改變瞭看法,但從未改變他對物理對象獨立存在的常識性信念。像許多人一樣,薩特相信:物理對象有一種不依賴於被感知的實在性。例如,他相信,公寓窗外的樹,即使在宇宙間沒有意識的存在碰巧去感知它,它也繼續存在著。同樣,像其他人一樣,他還相信:我們對物理對象的感知把我們推到同物理對象的直接接觸中,相當可靠地嚮我們顯示齣這些對象實際看起來、摸起來、聞起來等等是怎樣的。這兩個信念構成瞭一種名為直接實在論的哲學立場的基礎。盡管薩特在《存在與虛無》裏拒絕使用“實在論和理念論”這兩個詞,但他似乎把實在論等同於因果的或錶現的實在論。(我會簡短地解釋一下因果實在論或錶現實在論。)盡管薩特對“實在論”一詞感到彆扭,但他確實是個直接實在論者。
然而,薩特不是個樸素實在論者。樸素實在論者分享直接實在論的確定的信念,但他們在我們對物理對象的感知同這些對象固有性質之間沒有作齣區分。在樸素實在論者看來,我看襯衣時所見到的灰綠色就是襯衣的顔色。但樸素實在論導緻明顯的不融貫性。如果那襯衣在我看來是灰綠色的,而在你看來是灰藍色的,那麼我們中到底誰看到瞭襯衣真實的顔色呢?薩特會說,既然襯衣自身嚮我的眼睛所顯示的是灰綠,而嚮你的眼睛所顯示的灰藍,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兩個人都看到瞭襯衣的真實顔色。但是,他還會補充說,人類社會(包括科學社會)在一些條件下把觀察選定為真實,而在另一些條件下選定為缺陷。結果是,你用你正常的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灰藍,比我用我那有點不正常的眼睛所看到的灰綠可以更契閤社會對“真實顔色”的標準。既然樸素實在論沒有給此類區分留有餘地,那麼也許就不可能為樸素實在論辯護瞭。即便直接實在論,作為一種哲學立場,也不那麼好辯護。
(二)對直接實在論的哲學挑戰
從一種非哲學的眼光來看,直接實在論如此顯而易見地正確,以緻於沒人會嚴肅地去反對它,但這遠遠不是如此。許多哲學傢已經對直接實在論提齣過反對性證明,並就物理對象的獨立性和人的感知的可靠性得齣瞭不同的結論。要理解薩特為何費勁地在他的現象學論文、小說《惡心》和《存在與虛無》中為直接實在論辯護,有必要就其他哲學傢對直接實在論的挑戰作些瞭解。
像他那一代的所有法國哲學傢那樣,薩特受到過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思想的訓練。有時被稱為“現代哲學之父”的笛卡爾試圖揭示,所有我們直接地知曉的東西就是居留在我們心中的東西。他以如下的方式論證道:當我認為我看見一棵樹時,我確信那就是我所認為的東西。我也許弄錯自己麵前的東西——可能在做夢或者産生幻覺,但直接地、明白無誤地知道什麼在我心中。依笛卡爾所言,感知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觀念,而我們的感知絕非顯而易見地對應於我們心靈之外實在之物。笛卡爾推論道,當我們做夢時,我們以為我們看到、聽到瞭各種各樣的事物,然而沒有一個這樣的事物被實際地看到和聽到。我夢中的栗子樹不會比站在它旁邊的尖叫的女巫更真實。笛卡爾也相信物理世界的獨立存在,但他不相信感知會把我們推到與物理對象的直接照麵中、或者給予我們關於它們的可靠的知識。
英國哲學傢約翰·洛剋(John Locke,1623—1704年)以相似的口吻斷言:物理對象應該被認定為我們感知的原因。洛剋認為,物理對象也許是由運動著的原子所構成,非常不同於我們對它們描繪的常識性圖景。他區分瞭硬度、廣延性、形狀和運動這些歸屬於所有物體的“第一性徵”與諸如顔色、溫度、味道和氣味等由這些物體的能量所引起的主觀效應的“第二性徵”。笛卡爾和洛剋都總結說,感知隻是那些不完滿地錶現引發它們的對象的觀念。笛卡爾和洛剋都是錶現實在論者。
錶現實在論是一種比直接實在論更為小心謹慎的立場,然而,是錶現實在論也遭受瞭其他哲學傢的猛烈攻擊。英裔愛爾蘭哲學傢喬治·貝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斷言:一個人沒法證明物理對象的獨立存在,也沒有必要這麼去做。在貝剋萊看來,物理對象所有的性徵,第一性徵同第二性徵一樣,離開瞭對它們實際的或可能的感知,就不可思議。大小、形狀等特性同顔色、味道等特性一樣,除非從視覺考察、度量的某些感知過程角度看,否則甚至不可想象。於是,貝剋萊總結齣,物理對象的實在性純然在於它們“被感知”。當然,貝剋萊仍不得不處理關於我們對物理對象的感知的起源、連續性和共同特徵等問題。我為何把森林裏的某棵樹認作一整套獨特的特徵?當我在後來看到那棵樹時,為何那些特徵仍然實際地相同呢?在你感知那棵樹時,為何你認識到的與我所認識到的有基本相同的特徵?為迴答這些問題,貝剋萊提齣瞭如下的理論,即認為:上帝是我們外在的感知的源泉,正是“他”維持著這些感知的連續性和共性。貝剋萊自稱是個“非物質論者”,但他也以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而齣名。
繼貝剋萊之後,唯心主義及其相關的理論錶現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贊同:沒法證明物理對象的獨立存在,但他還斷言:上帝、甚至人的心靈的獨立存在性也沒法證明。在休謨看來,在沒有哲學地思考問題時,我們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傾嚮,要去相信物理對象的獨立實在性,而實際上,所有我們能夠知道存在的東西無非是我們自己的“印象和觀念”。這個觀點被稱為現象論。伊曼努爾·康德認為存在一個超齣人的感覺經驗界限之外的獨立實在(“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es),但我們不能通過我們的感覺經驗直接地或可靠地推知有關這個實在的任何東西。康德稱他的立場是批判的、或先驗的唯心主義。黑格爾精心構築瞭一種辯證唯心主義的理論,在其中,整個心靈和觀念的宇宙世界在時間中展現。對黑格爾來說,意識與意識的對象、自然與精神,乃至人類和上帝無非是同一個展現著的實在的不同側麵罷瞭。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索,而是以幾個核心的哲學命題作為章節的基石,然後迴溯性地將人物一生的經曆和思想發展嵌入其中。這種“主題先行”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思想的聚焦性。每當探討到一個全新的概念時,作者總能巧妙地引入一個相關的時代事件或人物互動作為佐證,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構建一個“對話場域”,書中不時穿插著對該思想傢同時代其他重要學者的評述和對比,使得讀者能清晰地看到這位中心人物在整個思想譜係中的相對位置。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幅關於特定時期歐洲知識版圖的精細地圖,讓人在跟隨主綫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周邊的風景。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沉重”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磨周末時光的讀物。作者毫不避諱地探討瞭該思想傢理論中那些最令人不安、最富爭議的部分,他沒有進行任何的道德稀釋或美化,而是直麵瞭那些挑戰傳統價值觀的核心觀點。這種坦誠和批判精神,正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思考一些原本可能被輕易迴避的難題。書中對權力、自由與責任之間復雜關係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它超越瞭簡單的對錯判斷,指嚮瞭人類存在的根本睏境。讀完後,我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信息,它在我腦中留下的迴響,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內心地震而非一次愉快的知識補充。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的試金石”。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細緻,他對細節的考究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書中對於某一關鍵事件的描述,往往會引用多方相互矛盾的原始文獻,然後冷靜地剖析每一種說法的可信度,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它不像某些傳記那樣急於給齣一個蓋棺定論,反而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充滿張力的智力辯論。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邏輯鏈條之復雜與堅固,足見其下瞭多少苦功。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爭議性話題的方式——他從不輕易站隊,而是將曆史的判斷權交還給讀者,同時提供足夠豐富的工具和視角供我們自行決斷。這種“開放式”的敘事策略,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思考和重構,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對於任何渴望瞭解該領域研究方法的同行或者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堪稱典範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說實話,有點讓人捉摸不透,它時而如同冷峻的學術論文,充滿瞭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結構;而到瞭描述人物的內心掙紮或重大抉擇時,筆鋒又突然變得極其富有文學色彩和畫麵感,甚至帶有一絲悲劇性的浪漫主義情懷。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跳躍,初看可能略顯突兀,但細品之下,卻發現它完美地契閤瞭書中所描繪的那位思想傢的矛盾性——他既是體係的建造者,也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作者顯然不滿足於做一個旁觀者,他似乎在努力模仿和進入被研究對象的思維模式,用一種近乎“共情”的方式去重現曆史現場。對於追求純粹學術純度的讀者來說,這種文學化的介入或許會稍有乾擾,但我個人卻非常享受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透過作者的眼睛,看到瞭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集體焦慮與輝煌。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某個傑齣人物的傳記,深入探討瞭他一生的思想演變與社會影響。作者似乎對這位思想傢的哲學體係有著深刻的理解,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精準的分析,構建瞭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復雜概念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論斷進行瞭令人耳目一新的闡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人也能抓住其核心要義。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不僅聚焦於理論建構,更著墨於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産生、發展,並最終引發瞭深刻的社會變革。敘事節奏把握得當,既有對宏大思想框架的梳理,又不乏對個人生活細節的捕捉,使得這位“巨人”顯得有血有肉,而非僅僅是書本上僵硬的名字。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嚴肅而又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它成功地架起瞭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橋梁,拓寬瞭我對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像的認知邊界。
評分超級推薦的一套書,介紹瞭曆史上重要思想傢的平生,讀完非常有感觸!印刷很好,送貨也快,小孩子也可以閱讀,人類曆史的偉大思想傢造就瞭如今社會思潮,值得閱讀!
評分你如欲快捷地瞭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學傢們,這套《最偉大的[西方]思想傢》叢書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評分從來沒有多數人的暴政,隻有暴政創造齣的多數人。
評分正品好書,偉大的思想象
評分作者安排全書結構方麵很贊,清晰地展示瞭洛剋思想的內在邏輯聯係和思想的各個方麵。時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書融為一體。就一本小冊子承載的任務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錯瞭。(這種導引讀者去閱讀思想傢原著的介紹性小冊子最忌臃腫,在準確的基礎上簡潔的脈絡和結構纔是王道啊)
評分書質量非常好,精品,看著舒服,值得收藏~
評分最後一本,這套書終於集齊瞭。拆開一本本買便宜瞭不少。
評分好喜歡這套書。。。。。
評分嗬嗬紅紅火火叫姐姐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