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迪·罗森 著,付阳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西部战场
  • 历史
  • 军事
  • 摄影
  • 战争
  • 德国
  • 回忆录
  • 档案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3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1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争影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0幅私密照片全景展示二战历史,带你走进历史现场

  冲在火线上记录死亡,看西方人是怎么讲述二战的

  在老照片里,让我们重温历史、敬畏死亡!

  让阳光照进“战争”的历史,给活着一个“充足”的理由

  还原真实的战争原生态,跟“摆拍”死磕到底!

购买更多《战争影像系类丛书》请点击:

内容简介

  

  整个二战时期的德国,完全可以用“世界上变革的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德国社会民情。“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不能用和平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引导着纳粹德国想以战争的手段,让别人永远的记住它。出于“超凡的思想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自负心理,希特勒点燃战争引线,差点将整个欧洲燃烧殆尽。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希特勒心中的火焰灭了。

作者简介

  安迪·罗森,为欧美世界著名战争史、军事史专家、作家。平生致力于对人类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作为一位丰产的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家,罗森还著有《坦克大战》、《瑟堡战役》、《路斯之战》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突破齐格菲防线1
第二章
进军莱茵河27
第三章
跨越莱茵河49
第四章
穿越德国73
第五章
意大利前线115
第六章
消灭最后的抵抗147
第七章
欧洲的胜利16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突破齐格菲防线
  到1942年12月中旬,盟军蓄势待发,准备攻击德国的心脏,德国由此而经历了一个艰难困苦的秋天。当艾森豪威尔在考虑下一步计划时,希特勒动员了他所有可以召集的装甲力量在阿登展开了反击,这场战役就是我们熟知的坦克大决战。出其不意的是,短短几天时间,德军的两个装甲集团就横扫了美军脆弱的防线,并且威胁要渡过默兹河,将盟军防线一分为二。盟军发起了英勇的防御行动,如在圣维特和巴斯托涅。幸运的是,德军遭遇了糟糕的天气,拖延了其前进的步伐,并且拖延的时间还很长。这就让盟军有了足够的时间来集结力量对抗希特勒的装甲部队。两周后,危机终于消除,此时德军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死亡线上防守着盟军。1943年1月底,坦克大战结束,盟军又能够再次计划击溃德国的行动。
  就在春天来临之时,盟军已有71个师和另外14个师的力量随时可以调用。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歼灭位于莱茵河西面的德国部队。第一波进攻是由第21军团下属部队在北部发起的。1943年2月,加拿大第1军又发起了代号为“真实行动”的进攻。在这两周里,克里勒的士兵在他们从奈梅亨向东南部推进,以及从雷茨瓦尔德森林向莱茵河推进的过程中忍受着恶劣的天气条件,遭遇了德军顽强的抵抗。
  第21集团军的第二次攻击计划与美国第9军团的行动同时展开。他们打算开往东北部与加拿大的军队会师,从而进一步对困在西岸的德国部队形成包围之势。然而,在辛普森将军的士兵越过鲁尔河之前,他们不得不首先夺取那些能够控制水流量的水坝。第5军从霍根森林发起进攻,霍根森林也正是去年秋天那场激战的发生地。在2月5日,也就是五天后,盟军在德国工程兵摧毁关键的斯瓦门努尔大坝前抢先夺取了大坝。然而,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损毁了控制水流量的阀门,这就使辛普森的进攻一直到洪水平息才
  得以发动。
  奥玛尔·布拉德利是第12集团军的将军,他的部队取得的进展非常有限。2月底,他的部队才突破普吕姆和萨尔堡之间的齐格菲防线,在此之后,他才准备把部队向莱茵河开去。在盟军防线的南端,雅各伯·德弗斯南将军把自己的第6集团军集结在此,以调整部署盟军防线。2月9日,美国第7军团和法国第1军团清除了德军的突击部队,也就是德军残留在盟军包围中的兵力,它被称为“科尔马”口袋。随后,这两支军队也准备向莱茵河进发。
  ......

前言/序言

null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度挖掘第二次世界大战西部战场历史画卷的史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战火纷飞的真实景象,通过一系列珍贵而震撼的影像资料,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试图通过镜头语言,去捕捉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时代脉搏与战争的残酷真相。 影像的魔力:还原历史的肌理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大量历史照片、电影片段截图以及战争时期的宣传画报。这些图像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严谨的考证与筛选,每一张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历史功底,为每一幅影像赋予生命,让它们不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能够诉说故事的窗口。 从盟军登陆诺曼底的黎明,到阿登森林的血腥搏杀,从莱茵河畔的炮火连天,到柏林街头的最终攻坚,本书的影像覆盖了西部战场从开端到终结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读者将透过这些镜头,亲眼目睹: 士兵的群像: 他们或意气风发地集结,或在炮火硝烟中神情凝重,或在短暂的间隙里疲惫不堪,或在胜利的欢呼中释放压抑的情感。这些肖像,揭示了战争对个体身心的摧残,也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渺小。 战争的残酷: 破碎的城镇、焦黑的坦克、堆积的残骸、伤痕累累的士兵、在废墟中挣扎的平民……这些画面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罪恶,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技术的较量: 现代化的战争机器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从登陆艇的跋涉,到坦克集群的推进,再到空军的支援,每一项军事技术的运用,都凝聚着时代的智慧与杀戮的力量。 战略与战术的博弈: 盟军巧妙的欺骗战术,德军顽强的防御部署,每一次伏击,每一次反攻,都在镜头下留下了痕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战役的进展与转折。 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在战火中,有相互扶持的战友情,有奋不顾身的牺牲,也有面对绝境时的恐惧与绝望。本书试图通过影像,捕捉那些最真实的人性瞬间。 不止于影像:深度解读与历史钩沉 仅仅依靠影像,固然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本书远不止于此。作者在影像的基础上,融入了详实的史料研究与深入的分析。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特定的战役、战区或主题展开,将影像资料与文字叙述有机地结合。 宏观背景的铺陈: 在深入具体战役之前,作者会简要介绍当时的大背景,例如盟军的战略意图、德军的防御体系、以及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为读者提供理解战局的框架。 战役过程的梳理: 针对每一个关键的战役,作者会梳理其发生的缘由、主要的参战部队、关键的战役节点以及重要的战术决策。文字部分力求清晰明了,避免过于晦涩的军事术语,让非军事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微观视角的聚焦: 在宏大的战役叙述中,作者常常会聚焦于某一个连队、某一个士兵,甚至某一个场景。通过这些微观的细节,去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例如,一幅关于美军士兵在巴斯托涅坚守的图片,可能会引出对“巴斯托涅围城战”的详细描写,以及参与其中的普通士兵的英勇故事。 历史谜团的探讨: 对于一些存在争议或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本书也会尝试通过史料的对比和分析,提供可能的解释或揭示新的线索。 战争影响的审视: 本书不仅关注战争本身,也探讨了战争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西部战场作为欧洲战场的决定性战场之一,其结局直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独特的叙事视角:从“镜头”出发的真实 本书的叙事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镜头”展开的。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摄影师或电影记者,用他的眼睛和相机,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种“镜头感”的叙事,使得文本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场景的描绘: 无论是诺曼底海滩上弥漫的硝烟,还是阿登森林中漫天飞雪,抑或是战后满目疮痍的城市,作者都会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这些影像中的场景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 人物的刻画: 镜头下的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作者会尝试去捕捉他们眼神中的故事,动作中的情绪,以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 情感的传递: 战争是情感的极端放大器。本书通过影像与文字的结合,力求传递出战争带来的恐惧、痛苦、绝望,但也不乏勇气、希望、友谊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事史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历史、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的书。 历史教育的生动载体: 对于希望了解二战西部战场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个直观而深刻的学习途径。影像的冲击力,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 反思战争的警示录: 在每一次胜利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牺牲与苦难。本书通过对战争残酷细节的呈现,警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本书始终关注着战争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他们的生存,展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影像史学研究的典范: 本书的编撰与解读方式,也为影像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证明了视觉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旅程。读者将跟随那些定格在胶片中的瞬间,穿越时空,亲历二战西部战场的风云变幻。它将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引发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并在每一次翻阅中,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情感的作品,它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上那段沉重而辉煌的篇章。它将成为所有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希望理解战争复杂性的人们,不可错过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战争的“伟大”或者“辉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展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它的混乱、它的残酷、它的巨大代价。我被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些精确到战术层面的分析,以及对双方兵力部署、地形优势等的考量,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在这些宏大的军事博弈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书中穿插的一些战争照片,比如满目疮痍的城市,或者是士兵们疲惫而麻木的眼神,都极具冲击力。我能够想象到,在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街道,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那些原本寄托着美好未来的年轻生命,却在炮火中戛然而止。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带来的只有破坏和痛苦。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一直对二战历史,尤其是那些充满硝烟的战场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看见”历史的渴望。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影像资料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从诺曼底登陆的激昂瞬间,到付出巨大代价才艰难推进的每一次攻势,再到盟军士兵脸上的疲惫与坚定,书中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普通士兵故事的捕捉,他们不仅仅是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个体。书中的配图,虽然文字描述已经足够震撼,但配合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当我看到那些被炸毁的城镇,听到那些来自战壕深处的低语,我真的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和平的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只不过它的媒介是文字,但其带来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部优秀的视觉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个隐形的观察者,用一双锐利的眼睛,捕捉着二战西部战场上每一个值得记录的瞬间。《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年代顺序或者战役划分,而是通过对大量珍贵影像资料的解读,构建了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故事场景。我喜欢作者在描述一段战役时,会突然拉近镜头,聚焦于某个士兵的某个动作,或者某个指挥官的一个眼神。这种“镜头感”极强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之中,每一页都充满了画面感。例如,在描写一次重要的登陆战役时,作者不会只停留在宏观的战略部署,而是会细致地描绘士兵们在登陆艇中紧张不安的心情,他们如何互相打气,以及登陆后第一声枪响带来的震撼。这种从小处着眼、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观看一部高品质的战争纪录片,只不过它的画面比我脑海中的想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评分

《第三帝国覆亡记:镜头里的二战西部战场》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久久无法释怀的作品。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的挖掘。在描写战役时,他会深入到战术层面,分析每一次行动背后的考量,但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相反,他会巧妙地将这些军事术语和战术分析,融入到生动的战场描写之中,让你在理解战役进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书中对不同部队、不同兵种的描写也十分到位,比如空军的俯冲轰炸,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以及步兵在泥泞中艰难推进的场景,都通过文字生动地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中的丑陋与悲剧,他用客观而冷静的态度,记录下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这本书让我对二战西部战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和数字,更是无数个个体经历的总和,充满了无奈、牺牲,但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沉浸”。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有匠心,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战争进程与微观的个体经历融为一体。我被带入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了泥泞战壕的潮湿,闻到了硝烟和血腥混合的气味,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火轰鸣。作者在描写战役时,会穿插一些士兵的日记片段或者回忆录,这些真实而鲜活的个人叙事,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例如,在描写一次艰苦的推进时,书中会引用一位年轻士兵写给家人的信,信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困惑、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对胜利的渴望。这种从个体视角切入,再上升到战争宏观层面的叙事手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我仿佛能够看到士兵们在严寒中瑟瑟发抖,在炮火纷飞中互相鼓励,在胜利的曙光中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体验历史,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闪光。

评分

这个系列还是不错的,就出版社而言,做得也不错,纸张、印刷、装订、成书等等还是挺用心的。最担心的就是翻译,翻译不好,只能当图片看了。试读片断:“突破齐格菲防线。到1942年12月中旬,盟军蓄势待发,准备攻击德国的心脏,德国由此而经历了一个艰难困苦的秋天。当艾森豪威尔在考虑下一步计划时,希特勒动员了他所有可以召集的装甲力量在阿登展开了反击,这场战役就是我们熟知的坦克大决战。出其不意的是,短短几天时间,德军的两个装甲集团就横扫了美军脆弱的防线,并且威胁要渡过默兹河,将盟军防线一分为二。盟军发起了英勇的防御行动,如在圣维特和巴斯托涅。幸运的是,德军遭遇了糟糕的天气,拖延了其前进的步伐,并且拖延的时间还很长。这就让盟军有了足够的时间来集结力量对抗希特勒的装甲部队。两周后,危机终于消除,此时德军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死亡线上防守着盟军。1943年1月底,坦克大战结束,盟军又能够再次计划击溃德国的行动。就在春天来临之时,盟军已有71个师和另外14个师的力量随时可以调用。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歼灭位于莱茵河西面的德国部队。第一波进攻是由第21军团下属部队在北部发起的。1943年2月,加拿大第1军又发起了代号为“真实行动”的进攻。在这两周里,克里勒的士兵在他们从奈梅亨向东南部推进,以及从雷茨瓦尔德森林向莱茵河推进的过程中忍受着恶劣的天气条件,遭遇了德军顽强的抵抗。第21集团军的第二次攻击计划与美国第9军团的行动同时展开。他们打算开往东北部与加拿大的军队会师,从而进一步对困在西岸的德国部队形成包围之势。然而,在辛普森将军的士兵越过鲁尔河之前,他们不得不首先夺取那些能够控制水流量的水坝。第5军从霍根森林发起进攻,霍根森林也正是去年秋天那场激战的发生地。在2月5日,也就是五天后,盟军在德国工程兵摧毁关键的斯瓦门努尔大坝前抢先夺取了大坝。然而,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损毁了控制水流量的阀门,这就使辛普森的进攻一直到洪水平息才得以发动。奥玛尔·布拉德利是第12集团军的将军,他的部队取得的进展非常有限。2月底,他的部队才突破普吕姆和萨尔堡之间的齐格菲防线,在此之后,他才准备把部队向莱茵河开去。在盟军防线的南端,雅各伯·德弗斯南将军把自己的第6集团军集结在此,以调整部署盟军防线。2月9日,美国第7军团和法国第1军团清除了德军的突击部队,也就是德军残留在盟军包围中的兵力,它被称为“科尔马”口袋。随后,这两支军队也准备向莱茵河进发。”

评分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评分

英帕尔是印度的门户。1944年春的雨季,日本攻占英帕尔的企图在科希玛受挫。威廉·斯利姆将军的缅甸军团由英国和印度军队组成。在激烈的战斗中,缅甸军团狙击了牟田口将军的师团。到了7月,由于饥饿和弹药告罄,日本人不得不退却了。

评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

评分

鉴于梅斯的情况已经极其恶劣,为减少G集团军群的损失,保留有生力量,11月16日晚,G集群司令部命令第1集团军除第462步兵师继续防守梅斯外,其余部队迅速撤退至尼德河防线。11月17日,第1集团军开始撤退,由于保密工作十分出色,美军未发现当面敌军的行动。梅斯只剩下了第462步兵师一万余名官兵防守该地,并且该师仅有1个反坦克炮营和1个高射炮营,坦克和突击炮则一辆都没有。第1集团军刚刚撤离梅斯前线,美军便开始攻击,第462步兵师拼命抵抗,但是差距实在太大,被迫退入城内工事。随后美第5步兵师的两个团(10团,11团)从南部攻入梅斯,第95步兵师的第377步兵团则从北面攻入梅斯,残酷的巷战开始了。

评分

在进行了长时间英勇的抵抗后,幸存的守军大部分放下武器,走出内堡向美军投降。美军随即宣称梅斯被完全占领,但是此时仍然有至少6个碉堡的德军拒绝投降,美军第5步兵师不得不继续在梅斯攻击这些无比顽强的人。直到1944年12月19日,最后一个碉堡金尼阿克堡的守军才由于食物耗尽而投降。

评分

当第4军团深入缅甸中心地带时,第15军团伴着“德拉库拉行动”(包含一系列在西海岸实施的两栖登陆)也取得了进展。1944年12月,缅甸军团在若开地区发动攻击。一个月后,缅甸军团夺取了阿恰布的港口设施以及兰里岛上的机场。到了1945年4月底,斯利姆准备对仰光发动最后的攻击。5月2日,印度伞兵降落在仰光南

评分

书质量很好,正品价钱便宜

评分

五星五星五星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