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哈维 著,刘英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大卫·哈维
  • 经济学
  • 社会学
  • 批判理论
  • 译丛
  • 学术著作
  • 政治经济学
  • 西方马克思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3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98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大学译丛: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以及在阅读《资本论》文本中显然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1935年生于英国肯特郡。195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和伦敦经济学院。哈维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批判性知识分子和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至今已经出版了十部著作。其中包括《地理学中的解释》《社会正义与城市》《资本的限度》《资本的都市化》《后现代的状况》,以及《资本的空间》和《新帝国主义》等。

目录

前言

导论

《资本论》,第一部分

一 商品与交换

二 货币

《资本论》,第二部分

三 从资本到劳动力

《资本论》,第三部分

四 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 工作日

《资本论》,第四部分

六 相对剩余价值

七 技术揭示了什么

八 机器和大工业

《资本论》,第五一八部分

九 从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到资本的积累

十 资本主义积累

十一 原始积累的秘密

反思和预测

前言/序言


《资本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解剖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并非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它是一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逻辑、揭示其产生、发展、以及潜在危机的宏大史诗。在理解这部巨著时,我们往往会被其宏大的理论框架、繁复的经济概念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所震撼。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身处的社会经济现实息息相关,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由资本驱动的世界。 第一卷:生产过程的分析——价值的秘密 《资本论》的第一卷,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卷,其核心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入剖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创造的源泉——剩余价值。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商品表面现象的分析,而是穿透了商品的“神秘面纱”,直抵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 商品与价值: 马克思首先从商品出发。商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单位,它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类需求的属性)和价值(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内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一个商品之所以能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包含了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是抽象的,不考虑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技能,只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劳动。 劳动力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秘密在于,劳动力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非购买工人在工作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购买工人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维持其自身生存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的产生: 那么,这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所创造的价值去了哪里?这正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创造了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创造了额外的价值,而这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源泉,也是资本积累的动力。 资本的循环: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不断地运动。资本家将货币投入生产,购买生产资料(机器、原料)和劳动力,然后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新的商品,这些商品以更高的价值(包含剩余价值)出售,转化为货币,然后再次投入新的生产循环。这个 M-C-M'(货币-商品-更多货币)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生产成本与利润: 在资本的循环中,资本家将投入的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自身价值不变)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工人的劳动所增值,创造出新的价值)。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是相对于总投入资本而言的,但其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形态: 剩余价值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地租等。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这些不同形态背后的共同根源——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资本积累与危机: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这意味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这种无限追求利润的逻辑,也孕育着深刻的矛盾。技术进步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可能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或者在延长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工人阶级则日益贫困。这种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流通的迷雾 《资本论》的第二卷将视角从生产转移到流通领域,分析资本在流通中如何实现其价值的增殖,以及流通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商品资本的流通过程: 商品资本是如何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再回到生产领域,实现其价值的增值的?第二卷详细分析了商品资本从转化为货币,再从货币转化为商品,最终又转化为更多货币的转化形式。这个过程涉及到商品销售和购买,以及货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货币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即 M-C-M',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货币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 生产的再生产: 马克思在第二卷中还探讨了社会总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获得的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重新投入生产。扩大再生产则是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周期性危机的潜在诱因。 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商品从生产出来到售出并完成货币回笼所花费的时间)与生产时间(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家总是试图缩短流通时间,以加快资本的周转,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的获取效率。 资本的流通速度: 资本的流通速度是影响剩余价值增殖的重要因素。流通速度越快,同样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生产和销售循环,也就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流通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流通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价值的增殖发生在生产领域。然而,流通是实现价值增殖的必要环节。没有有效的流通,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无法转化为货币,剩余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第三卷:生产的各部门及其相互关系——分工与垄断 第三卷将研究的焦点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分析不同部门的资本是如何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新现象。 生产成本的构成: 马克思将总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利润的构成。他提出了“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销售价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的概念。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在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同,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实际的利润率也会有所不同。然而,资本在自由竞争下会流向利润率较高的地方,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种平均利润率会导致生产成本较低的部门生产出高于其社会必要价值的商品,而生产成本较高的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低于其社会必要价值,从而形成了“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利息与生息资本: 马克思分析了借贷资本和生息资本。借贷资本是从生产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可以通过收取利息来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 地租与土地所有权: 第三卷还深入分析了地租的产生及其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入,它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 总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率: 马克思最终将所有部门的剩余价值汇集起来,分析了整个社会的总剩余价值以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之一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商业资本与银行资本: 马克思分析了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职能,以及银行资本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商业资本主要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一部分剩余价值,而银行资本则通过充当信用中介来促进资本的流通和积累。 危机理论的进一步阐释: 尽管第三卷并未直接论述危机,但其对不同资本部门之间关系以及利润率趋势的分析,为理解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深层原因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基础。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信用的过度扩张等因素,都与各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利润率的波动密切相关。 垄断的萌芽: 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年代,垄断尚未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然而,马克思对资本集中和生产资料的垄断性占有的分析,已经预示了未来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 《资本论》的现代意义 《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非停留在对历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尽管书中涉及的许多具体经济制度和技术手段可能已经随着时代而改变,但其核心的分析方法和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洞察,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审视不平等的视角: 《资本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不平等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框架。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财富是如何被创造,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 尽管具体的危机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资本论》关于生产过剩、资本积累的矛盾以及信用的作用等分析,对于理解现代经济危机依然至关重要。 批判性思维的工具: 《资本论》鼓励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看似“自然”的经济现象。它挑战了将资本主义视为唯一或最优经济模式的观点,促使我们思考经济制度的本质和潜在的社会后果。 全球化时代的 relevance: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资本论》关于资本跨国流动、劳动力套利以及全球范围内剩余价值分配的分析,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资本论》是一场思想的旅程,它需要耐心、细致和批判性的思考。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穿透经济现象的表象,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绝非一蹴而就的灌输,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它仿佛知道读者在哪个知识点上会感到困惑,并提前埋下了铺垫或者设置了“缓冲带”。我个人在接触到一些极为抽象的概念时,常常感到心力交瘁,但这本书通过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时代片段或名人轶事,成功地在理论的重压下提供了短暂的喘息空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冗长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耐读。而且,作者对于“时间性”的强调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没有将理论视为静态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内在的“生成”与“消亡”的动力。这种动态的视角,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研究的理论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其局限性与时代价值。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耐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所有的付出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作者在全书的收尾部分,并没有简单地草草收场,而是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为下一阶段的深度研究埋下了伏笔。这种“意犹未尽”的收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的欲望,让我感到自己刚刚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全书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远超出一本纯粹的学术论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诊断书,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谨慎展望。这种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写作姿态,无疑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分析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价值连城。许多理论著作往往止步于概念阐释,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应用”这些工具。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步骤,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教导我们如何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学会剥离表象、直击内核。例如,在分析当前市场波动时,书中提到的某些分析框架,即便经历了百年时光的洗礼,依然能精准地捕捉到新的经济活动中的潜在结构性矛盾。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论有效性,着实令人惊叹。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在日常观察世界时,多了一套可以不断自我校准的分析仪器。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个理论体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深度思维碰撞。作者的笔触极其犀利,尤其是在剖析那些历史进程中被遮蔽或简化了的环节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矛盾所在。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逻辑时,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社会学和地理学的分析工具,这使得对“资本”这一复杂主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学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具动态性和空间性的层面。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平衡,并非一味地唱颂歌或全盘否定,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运作的复杂图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在阅读时倍感信服,也促使我不断地质疑自己既有的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内省和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感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翻开了前几页,光是目录的编排就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对原著进行复述,而是精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仿佛是为我们这些初涉深水区的读者准备了一张详尽的“导航图”。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案例的引用,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转化成了可以被视觉化理解的模型,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经典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推导法”,能让人迅速抓住其精髓,而不是陷在复杂的术语迷宫里出不来。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高悬于学术殿堂之上的宏大叙事,变得亲切而可触及,相信即便是对经济学背景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外在的装帧到内在的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匠心。

评分

察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阐明启蒙哲人的纲领,即他们对于进步、科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在追求现代性的大势所趋中,牛顿成为时代偶像,科学被缔造为新的神话,进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评分

作者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评分

可以不错经典,阅读必备,挺好的,支持一下

评分

《大学译丛:社会学主要思潮》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写成。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评分

书很不错,送货快,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收到,还没用,价格不错,好好,还买

评分

社会分层学(或分层社会学);社会学史;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学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实验社会学;数理社会学。

评分

活动买的,很划算,没事就看看

评分

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写成。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