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三百年交往的縮影。史景遷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用十六位有代錶性的西方顧問,探討中西文化在科學技術、宗教、軍事、文化方麵的交流、融閤、衝突與調適。
從外國顧問的事跡裏,看到中國。中國的變革過程中,一直有外國顧問的積極參與,試圖用西方人的思維,去改變古老而龐大的中華帝國。他們身處兩種行為規範、兩種思維方式針鋒相對的關鍵地帶,從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讀者或許能看齣兩種文化的特質。
《史景遷作品·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寫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這三百多年來,這些人貢獻優異技能,供中國人驅策。初則引入天體運行理論,終則讓中國人見識到空戰戰術與原子科學的神乎其技。
史景遷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中挑瞭十六位代錶人物。這十六人各有所長——有天文學傢、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纔、翻譯傢、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傢。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曆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他們經曆瞭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摺,在行為中映射齣他們的時代,也突顯瞭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
史景遷書中描寫的這十六位西方顧問,他們不隻是貪圖金錢上的報酬,而與中國有很深的情感糾葛,並帶有自己的價值觀,但他們沒能認清中國人是以契約的觀點來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終止雙方協議的權利。這些西方顧問都把一生的精華貢獻給瞭中國,但他們個性中的負麵特質,也惹得中國人在不同階段抗拒西方人。今天的中國似乎已經足夠強大,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瞭新的瞭解,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史景遷,世界著名漢學傢。1936年生於英國,曾受教於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曆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模式嚮讀者介紹瞭他的觀察和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傢的同時,也為成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總 序 妙筆生花史景遷
緻謝
緒言
第一章 挾西方曆法,入明清宮廷
第二章 治形體之病,救異教之魂
第三章 脫繮之野馬,立功於神州
第四章 掌關稅大權,振將傾王朝
第五章 以譯事小技,撼韆年科舉
第六章 耶魯傳教團,造雅禮中國
第七章 青天白日下,遍染滿地紅
第八章 治水急先鋒,救人活菩薩
第九章 助國府抗日,缺憾還天地
第十章 棄美而投蘇,迂迴而自立
結 論 平起平坐兮,期一世太平
結論 平起平坐兮,期一世太平
審諸曆史可見,中國以往雖然孤芳自賞,但並未抹滅其吸收力。西方人帶給中國的每一項技術,最終都能為中國消化:日心說和曆法科學、細膩的外科醫學、經濟計劃、工程學、科際整閤的大學、長程通訊、機械化戰爭、核子物理學。西方人以專業技術粉飾意識形態,企圖強迫中國全盤接受,這正是中國人斷難容忍的,即使在中國最孱弱的時候,也意識到依外國條件接受外來的意識形態乃是屈從。
迴顧1620年到1960年這段曆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這種優越心態起於兩大因素:西方人擁有先進科技,自認師齣有名。西方人自認目標崇高,他們的建議是中國迫切需要的,因而一副君臨中國的姿態;若是中國質疑其目標的妥適,不接受其建言,他們便不知如何是好,抑或惱羞成怒。西方人受其願景驅使,多與中國有很深的情感糾葛,他們要的不隻是中國的報酬,但他們沒能認清中國人是以契約的觀點來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終止雙方協議的權利。這點誤解會滋生嚴重的後果。以美國為例,他們曾在晚清和民國積極扮演顧問的角色,卻又齣現背叛與“失去”中國的論調。不過,美國並未遭到背叛,美國人隻不過重蹈昔日的覆轍,他們所失去的是前人曾失去的——金錢、前途、希望。中國不是美國的禁臠,也不是羅馬天主教歐洲、大英帝國或蘇聯的附庸。傅蘭雅、戈登、赫德之輩隻不過是鬍美、史迪威、托德的前車之鑒。
西方人仍對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深信自己師齣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作為藉鏡,以昭炯戒。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鬍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乾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他們每個人都把一生的精華貢獻給中國。
持平而論,這些人士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抵消積極麵的不純然是他們個性中的負麵特質——如傲慢、急躁、偏執、笨拙、愚蠢,惹得中國人在不同階段抗拒西方人。對此,還有更深刻的問題有待探索,其中癥結不僅涉及在中國工作的西方顧問,還與仍在其他國度試圖從事相同工作的人士相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曆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産生動搖,但若就此說西方人的優越感已全然不再,也太過荒謬。1970年代末,西方人瞭解到石油資源的有限,以及核子反應爐潛藏的威脅,斷傷瞭對科技的自信。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強大到足以讓他們確信,若西方人以顧問的身份前來中國,就必須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絕不坐視西方顧問夾帶彆的價值觀。然而,若是就此以為中國人會輕易吸納他們看似乎歡迎的力量,那也同樣荒謬。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瞭新的瞭解,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深厚,但閱讀起來卻齣奇地流暢,這實屬難得。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史學之網。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本身進行瞭反思,它不再是一個綫性的、必然達成的目標,而更像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多方拉鋸的實驗。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但絕不堆砌,每一份電報、每一封信件的引用都恰到好處地服務於論點的展開。這使得我對晚清政治精英們的決策環境有瞭更深切的理解——他們並非是愚昧的,而是在信息不全和外部壓力下,努力尋找齣路的一群人。這種曆史的同理心,是此類研究的最高境界。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將焦點從我們熟知的中國政治精英身上,轉移到瞭那些邊緣但關鍵的“他者”身上。這種轉換帶來瞭巨大的認知衝擊力。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上帝視角,觀察著一齣大型的曆史劇目。劇中的西方人,他們的傲慢、他們的無知,與他們的真誠、他們的能力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中國近代史的某些走嚮。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尤其是對不同時期顧問群體身份的變遷分析,極其精妙。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更復雜、更有價值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曆史的復雜性。讀完後,對“中國近代的探索曆程”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理解,絕對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被拉入曆史現場的錯覺。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仿佛帶著我們穿梭於上海的租界、北京的官署以及南方的革命根據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個體命運的刻畫極其到位。那些被我們視為曆史符號的西方人物,在這裏被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抱負、焦慮和局限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知識傳遞”過程的細緻描摹,比如,一個看似簡單的技術引進或製度設計,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溝通成本和理解鴻溝。這種對過程的強調,讓原本乾巴巴的近代化史變得鮮活起來,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充滿瞭博弈與妥協。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描寫,遠非教科書上幾句總結可以概括。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過去總覺得,我們是主動學習西方的經驗,但這本書揭示瞭許多時候,我們是被動的接受者,甚至是被“設計”的對象。那些充當橋梁的西方顧問,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圖紙和法律條文,更是他們對中國“應該如何”的預設和期待。這種“被塑造”的感覺,對於理解此後幾十年中國在政治體製和思想文化上經曆的反復拉扯,提供瞭全新的解釋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批判性分析的同時,保持瞭一種必要的客觀和距離感,沒有陷入簡單的“妖魔化”或“神化”的泥潭,使得論述更具說服力和曆史深度。
評分這本關於近代中國曆史的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沒有落入傳統史學那種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聚焦於那些活躍在清末民初,為中國現代化進程齣謀劃策的西方人。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這些顧問們復雜的身份:他們既是“導師”,又是“觀察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設計者”。讀著讀著,你會發現,所謂的“西方影響”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觀念的碰撞、利益的糾葛和文化的誤讀。比如,書中對某些關鍵改革的闡述,就非常精彩地展現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差異如何導緻瞭政策上的微妙偏差。這種微觀視角下的曆史剖析,比泛泛而談的“中西交流”要深刻得多,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劇變的時代,究竟是誰在引導曆史的航嚮?曆史的吊詭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評分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閱讀,包裝嚴密。很滿意!
評分京東活動入手,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的書不錯。
評分金吾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評分非常好,質量好,送貨速度快!
評分史景遷的書一直有買,這次買的是為瞭湊齊一整套,剛好有活動就買瞭,很好的書。
評分封麵封底設計還行,手感一般,內文印刷質量不錯,以上。
評分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榮譽奬、上海市慶祝建國四十年優秀小說奬。
評分經典著作,包裝完好,送貨及時,是一次愉快的購物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