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文心雕龙》文本本身的理解,更是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次全新认识。作者在梳理《文心雕龙》思想的同时,还巧妙地穿插了大量与其他文学理论、其他学术著作的比较与对话。他会引用同时代甚至后世学者的观点来印证或反驳刘勰的论述,这种做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得以了解到,《文心雕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其他文学流派息息相关。作者的这种宏观视野,让我看到了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也理解了《文心雕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国文学传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札记”的形式。它并非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文心雕龙》解读,而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触动他、引起他思考的句子、段落,甚至是某个概念的零散记录和深刻感悟。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可以在阅读每一则“札记”时,重新回到《文心雕龙》的原著,对照着思考,品味作者的解读。有时,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札记”,却可能点醒了我对某个问题长久以来的困惑。作者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见,他如何从一个细微之处引申出广阔的议题,如何将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融会贯通,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与智者的对话,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激发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文心雕龙》中的观点,而是将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他对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学术思潮有着细致入微的考量,这使得我对《文心雕龙》的形成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辨析,例如“道”、“才”、“气”、“时”等,都显得鞭辟入里,丝丝入扣。作者并非强行灌输自己的理解,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自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不同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他能够站在学者的立场,尊重历史,呈现不同学说的优点与局限,而不是简单地褒贬。这种胸怀和气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上的榜样。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素雅大方,很有学者气质,我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之前对《文心雕龙》本身略有了解,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薄纱看不真切。而这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选择,以及“札记”二字,让我对这本解读之作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文心雕龙》的精妙世界,一点点揭开其神秘面纱。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古语古法的,是否能用现代人的语言去贴切地解读,而不是生硬的翻译。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文学理论。如果作者能对《文心雕龙》的整体脉络、思想演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独到的阐释,那更是锦上添花了。毕竟,要真正读懂一本经典,除了文本本身,还需要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独到的见解来辅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充满热情的普通爱好者,阅读《文心雕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之前尝试过几本导读性质的书籍,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简略,难以深入;要么过于学院化,令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文心雕龙札记》的出现,则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的语言风格相对平实易懂,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他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讲解《文心雕龙》的每一个重要篇章,解释每一个晦涩的概念。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文心雕龙》的理论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又能让普通读者乐在其中,享受到阅读经典带来的乐趣。
评分本书的作者伊集院静根据自己的真人真事,改编写了本文,鲜活地塑造了一个明净开阔的瞌睡先生。 “如孩子般天真可爱”“大树、鸽子和老师,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望着漆黑一团的花园和坐在藤椅上酣睡的老师,内心觉得很踏实。”“只要老师在,大家都变得非常愉快。” “不管怎样,和过去不一样。因为有了老师这样的人”“我完全忘记了四个小时前还死缠着自己的难以形容的不安”“见到的人,都是喜欢老师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在老师那里得到答案,仿佛拿了本《圣经》在走路。”……等等等等,都表现了老师独特气质……透着安详,温暖宽广,宛如孩提可爱,老师是这般霁月之人。
评分这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黄侃(1886—1935),字季纳,号量守居士,出身于仁宦之门,自幼遍读经书。青年之后,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4年,黄侃受聘于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之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黄侃个性强烈,喜欢斗气,好酒少眠,终致盛年早逝,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刻苦治学,被公认为近代中国衔接古今之学术的著名学者。
评分品相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译文流畅,背景介绍简洁精炼,纸张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
评分原道第一
评分治《文心雕龙》者历久不衰,一直把黄侃先生的《札记》视作重要的参考书。此书对《文心雕龙》的文字典故作了精确的诠释,见解独到精辟;对其中理论的阐发也是定于启发,直探文心。黄侃先生以其过人的才力和不懈的钻研,心血所聚,成此一书,自然非泛泛之作可比。周勋初的“导读”,从学术源流上探讨《文心雕龙札记》的成书过程、原因及其学术成就,指出此书“乃是清末民初三大文学流派纷争中涌现出来的一部名著”,“可以预见,它将永远得到爱好文学者的珍视”
评分收到的书品相完好,大家之作,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