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的实绩与问题并存。本论坛文集就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批评的标准、形式问题、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讨,将问题提到更为精微的层次。同时,本书还完整收入了参展作品,就令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解与会者的观点,并为创作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标准,实为近来难得的学术研讨文集。
“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论坛邀请20位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家,展开坦率而诚挚的批评,开当代艺术批评新风。论坛所提出、讨论的问题,对当代书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同时举办代表作品展览。
论坛实录与展出作品完整收入本书。若干附录,成为论坛文献不可缺少的补充。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状态IV》等。在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2006兰亭论坛发言实录
4月16日上午讨论会
4月16日下午讨论会
4月16日下午讨论会(展厅)
4月17日上午讨论会
4月17日下午讨论会
附一:关于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的对话 魏翰邦
附二:致魏翰邦 邱振中
2006兰亭论坛代表作品选
附录
关于“2006兰亭论坛” 邱振中
邱振中访谈录 李辛平
后记 邱振中
4月16日上午讨论会
沈伟:“兰亭论坛”是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主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今年是第一届。
我宣布,首届“兰亭论坛”开幕。
邱振中:首先,我介绍一下“兰亭论坛”的构思。“兰亭论坛”是一个系列活动,今年是首届。作为第一次,我们讨论创作问题。因为对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来说,当代创作始终是最核心的问题,所有的批评、理论都要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当然,理论有它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发展线索,这是我们另外可以说到的话题,可以单独讨论的话题。但是,创作无论如何是整个书法领域最重要的问题。
这次论坛的构想起因于我和一些青年朋友的交谈。大约在半年以前,我与几位来北京举办展览的青年书法家谈到对创作的一些思考。我说大家都非常努力,当前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困难。我们想要提高,但是怎么提高?虽然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就是我们都在一个有限的、熟悉的圈子里听取意见,努力奋斗。我们得到的批评、赞扬、地位、声誉,都跟这个很小的圈子有关。扩大一点说,书法界的展览,中青展也好,全国展也好,都是书法界内部的活动,都是自己论自己。所以,不管我们多么努力,有多大抱负,实际上都很难超越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都想突破自己的局限,但是方法在哪里?途径在哪里?我想每一位有抱负的作者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大家一谈就有共鸣。我建议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十几位志同道合、关心这些问题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作品,坦诚地讨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对方的问题,两到三天,谈完就走——一次完全私人性质的学术探讨。客观地说,这样的讨论是非常不容易作好的。我们都同朋友、同学争论过,辩论过,交谈过,但是谈话能不断深入下去的机会非常少。
事有凑巧,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决心作一些推动书法事业的活动,并由我来进行策划。我马上就想到我们构思过的这样一个讨论会。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的聚会。这个活动构思的时间在半年以上,所以我们有时间来挑选代表。这花费了很大气力。因为出席论坛的人数有限,但可选择的方案却很多。我们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最后有了一个这样的阵容。我们希望参与的人员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创作的现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关系书法的未来。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看到大家带来的作品后,我想,我们大体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问过很多代表和列席论坛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展览很难得,与以往所有展览都有所不同。为了让大家能放心地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带来,我们作了这样的安排:报到时交作品,展览与论坛同时开幕,同时结束,让大家能够开完会就把作品带回去。我想,即使是全国书法展览,其中很多作品大家也都是不会交去的。
我们都参加过很多会议,它不容易真正深入问题。我们希望这次讨论能有助于提出或解决我们最关心的、跟我们自身的前进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这种问题的寻求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大家又必然会有一些共同之处。关于这一点,有一个人的话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说,一个作家必须深入了解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深入一个人,而最合适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包含着足够丰富的关于人的基本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希望坦诚、必须坦诚的讨论会上,我首先愿意做到这一点。我愿意说出我的意见和感受,还有我的困难、我的问题。当我真正深入自己的问题,再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往往发现这些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在别人那里也出现过。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可以交谈。但是,把一种私室中的谈话,非常坦率的、批评性质的谈话放到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中,我还是有一点点担心。当下的艺术界,吹捧成风,真正的批评却很难进行,书法界恐怕尤其困难。由于书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头面人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深入的批评会引发怎样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公众对书法缺乏真正的了解,应当让他们了解书法的真相。因此,关于书法的许多私下的谈论,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它也许并没有什么“保密”的必要。当这种批评成为我们正常的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时,书法或许能够更好地发展。
至于这次活动的主题,我想可以归纳成两个字,就是“超越”:既超越个人的,也超越一个领域的创作观念、创作水平的局限。
首先是超越自身。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感觉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理想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然后才是怎样做到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既要坚持自己,又要随时寻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对于现代思想者,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都有广泛的可错性。这是现代认识论中一个基本的思想。
我在思考自身的问题时,发现有这样几个关键。
第一,时刻想到自己的可错性,想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致命的缺陷。我有很高的理想,有抱负,但是我离那个目标还非常远,所以我愿意拼命去寻找妨碍自己达到那个高度的致命的缺陷。
第二,积存一些真正深刻的感觉。准确的批评不容易做到,判断批评准确与否同样困难,而批评与批评判断的前提是主体的敏感和感觉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准确的感觉从哪里来?我们怎么检查自己的感觉?社会是一种常见的感觉和观念的来源,但是社会没有独立、准确、深刻的判断能力,只有各种各样的风在社会上刮。它是不能作为依凭的。然而,什么可以作为依凭呢?我们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我指的主要的不是周围的人,而是通过书籍的中介,去求得那些具有杰出感觉和才智的人的帮助。例如,在一本书里我读到一句话,是打动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一句话:“艺术并非爱好,而是死亡的召唤。”它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的某个地方。它触动了我原来思考过的某些问题。
1970年在法国自杀的策兰(1920—1970),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而他在50岁自杀。他对生命的态度让我受到震撼。我们不是说“做人”要有“深度”吗?对比策兰,与他的差距在哪一点上?差距有多大?
还有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一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他21岁时在纽约的第一场演出就征服了整个美国,但31岁时退出了音乐会演奏,不再上台演出,只做录音。他认为开演奏会是糟蹋人。他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的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中国的例子也很多,传统的、现代的都有。这里是随便说到的几个,也许大家对这一类例子比较陌生。
有了这些积存,我们超越自我就会容易一些。
其次,为了超越现状,对我们目前的创作状态要有一个分析、一个认识。
我们这次看到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还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还没有结束。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的创作经验,但是,坦率地说,还没有越过那条技法的基准线。第二类,已经越过了基础训练阶段,进入了最初的创作阶段。第三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对自己不满意,正在进行新的探索。
这样的分类让我们讨论的主题变得明晰起来。
昨天陈忠康问我,我们怎样安排讨论?他希望讨论具体一些。这也是我们的希望,大家的希望。
有关的第一个问题是基础训练问题。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艺术家,他的基础训练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判断这个基础,有没有标准?在这里有分歧。昨天我和刘志鸿交谈的时候,他说到,可能一个人说某个作品有问题,但另一个流派的老师偏偏觉得这个作品好。因为我是一个相信存在一种基本准则的人,所以我马上回答说,两人对好坏的判断,往往是水平的差异,而不是风格的差异。当然,大家可以讨论。这里就牵涉到我们有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创作中怎样去寻找自己的风格?它与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这次讨论的主要是传统风格的作品。我认为一件好的传统风格作品必须让我们感觉到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同时又让我们感觉到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要求非常高。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些让人感到它对传统的汲取不够。现在大家都知道传统的重要性,要去吸取,也正在这样做。但是,我们对传统到底已经掌握了多少?你自己的判断准确不准确?要极为严格地去审视,单靠自我审视不容易看到缺陷。
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在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创作、探索之后,一个人与传统的关系。我心目中书法家的标准是很高的,其中便包含他与传统联系的深刻程度。大家也许会说这个太玄虚,但其实一点都不玄虚。我可以跟你具体说到一点一横的开始,一个极小的点,组成一个笔画的两条边线形成的轮廓。我们可以从上到下地一点一点分析下来。经过这样的分析,就能知道你掌握了多少。坦率地说,
当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作品,甚至被认为很好的作品,都经不起这样的推敲。这里不是说对谁苛刻,我们首先谈的是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苛刻。如果没有这种严格的分析和判断的标准,理想便是一句空话。
要深入传统啊,写字要先做人啊——这全都正确,但这也全是废话。做人要做得深刻、精彩,怎样才能精彩?读哪一本书、哪一句话,才能让你变得深刻?哪本书、哪句话在你心里引起怎样的振荡,你才会改变?振荡以后,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只有这些问题才能导致深刻。激动是简单的,在美院学艺术的谁不会激动?这有什么用?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届毕业生,坚持做下去的只有两三个。真正做出来,能取得成就的——什么是真正的成就,我们等一下再说——有没有一个人,要打个问号。
……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书法界的“百科全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导读部分,就已经被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博的知识面所折服。作者显然在书法史、美学理论以及当代艺术思潮的交叉点上做了大量的功课。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书写性”与“视觉性”辩证关系的探讨,这似乎触及了当代书法创作最核心的矛盾。很多传统书论往往将重点放在笔墨的技法和古人的法度上,但这本书的视角明显更为现代和批判性,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传统的复述,而是试图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塑我们对“什么是书法”的认知。那些关于材料革新、媒介转换的章节标题,预示着一场思维上的革新。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近三十年来,中国书法从学院派的僵化,到民间探索的野蛮生长,再到如今渴望找到自身在当代艺术谱系中准确位置的复杂历程。这不只是一本关于“怎么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写”和“写成什么样”的哲学思辨录,对于任何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的创作者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思想地图”。
评分我是一个相对偏爱传统行草的爱好者,对那些过于激进的、实验性的作品常常持保留态度。所以,我买下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极其富有逻辑性的方式,解释清楚“为什么某些看似‘不像字’的作品,却能被置于重要的展览空间中”。这种困惑,我相信也是很多传统派别读者的共同心结。如果这本书能搭建起一座理解现代性与传统肌理之间的桥梁,让我明白那些“陌生化”的创作手法,是如何根植于传统审美逻辑之上的,而不是空中楼阁,那它就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使命。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术语和丰富的案例,将“理想”的宏大叙事,与“批评”的微观剖析完美结合起来,让我在欣赏那些前卫作品时,不再是单纯地感到困惑,而是能从中解读出时代变迁下的深层意图和艺术家的个体挣扎。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精装书,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沉稳的墨色和精致的排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美”的尊重,虽然内容尚未细读,但光是这种仪式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提供一套现成的“秘籍”或“公式”,因为当代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的个体经验。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提供的是一种“对话的框架”。它很可能如同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当代书法实践,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出背后潜藏的时代精神和集体无意识。比如,如何看待那些大胆使用非传统工具的作品?它们是叛逆,还是对书法本体边界的有效拓宽?我相信作者在书中必然会提供一系列严谨的理论支撑,帮助我们跳出“好不好看”的初级判断,进入到“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逻辑分析。这本书的份量感,暗示着它对读者思维的挑战性,它需要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下心来,进行一场长期的、互动的思想搏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让我联想到一场宏大的精神角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时代,传统的凝神静气、慢节奏的书写过程,似乎与时代的脉搏格格不入。那么,“理想”中的书法,究竟应该保留多少对“慢”的坚持?又应该吸纳多少“快”的元素来保持其活力?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绘“理想”的蓝图——那种既能承载千年文脉,又能响彻当下的精神高度。但更让我期待的,是“批评”的部分。真正的批评,不应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应是对创作实践的精准解剖。我希望它能深入到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当一个创作者试图用观念来取代技法时,其风险和收获在哪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批评工具箱”,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鉴赏体系,那么它将不再是一本晦涩的理论著作,而成为了每一位严肃的艺术参与者案边必备的“思想罗盘”。
评分说实话,最近几年我对书法界的某些现象感到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许多作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在精神内核上却空洞乏力,仿佛是高水平的复印件,而不是原创的生命力流淌。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股清新的、甚至带着点“颠覆性”的气息。我希望它能尖锐地指出当前创作中的弊病,例如过度迷信“魏碑”的拙朴感,或者盲目追求“抽象构成”的符号化倾向。一个优秀的批评文本,必须要有勇气去“说真话”,即使这些真话听起来不那么悦耳。我特别关注“批评”二字在书名中的位置,这表明作者的立场并非单纯的赞美者或记录者,而是一个拥有批判精神的观察家。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为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力的靶子,迫使年轻一代的书法家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超越,那么它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直接关乎到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命运。
评分活动价买的,很划算,慢慢看
评分活动入手,价格是最大优势
评分好书好服务
评分“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书法与中国社会”,以书法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论坛整理了若干论文和调查报告,把思路引向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对书法社会学的建立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新颖独特,颇具创见。
评分物有所值
评分活动价买的,很划算,慢慢看
评分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
评分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啊好!
评分“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书法与中国社会”,以书法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论坛整理了若干论文和调查报告,把思路引向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对书法社会学的建立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新颖独特,颇具创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