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罹患癌症的女摄影师,在得知身患绝症后,用摄像机捕捉了女儿成长的每一个镜头,并在每一张影像上留下自己给丈夫和爱女的言语,而这一本摄影集的名字,就是“如何说再见”。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简单的对话和朴素的回忆,都能感彻心扉。
“如何说再见系列”小说
《小宇宙》
《如何说再见》
《灯火阑珊处》
《这双手虽然小》
《世界换你微笑》
《假使苏西堕落》
……
内容简介
“……雅正快乐满足的音容宛如就在眼前。
她却提早说了再见。
虽然恋恋不舍,但雍容大方地离去。
对于认识她的人来讲,世界永远不会一样,不过雅正已尽量教会他们,如何说再见……”
作者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定居香港。她曾做过记者和编辑,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移居加拿大。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倪匡、金庸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写作速度快,作品数量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精彩书评
她的小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女孩子要自立。永远不要想去靠谁,因为,没有人是真的靠得住的,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舒淇
亦舒用字成精,干净利落,读来麻利恣畅之外,就属“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八个字了。亦舒世故,却绝不令人生厌,一如市井之俗,往往亦有俗得美者,其关键在于绝不扭捏作态,完全真实呈现,坦然拥抱。因这一坦然,遂自成一雍容风度,让人看得舒坦。
——傅月庵
目录
《如何说再见》目录
精彩书摘
他在飞机场租了一部车驶出去,非常小心路面,在公路上拐错弯驶
进红番区有性命之虞。
终于到了第五街才松口气,一转头,发觉纪元已在后座睡着。
他用外套罩住她抱她下车。
女儿是他的瑰宝,他的生命,他紧紧拥抱她,在微雨中走进一间公
寓大厦。
司机认识他:“李先生。”满面笑容。
由此可知小费给得多真是有好处。
李育台乘电梯上楼。
这一层公寓属于他的伙伴陈旭明。
疏爽大方的他时常把公寓借给朋友,育台不止来过一次了。
打开门,小小一房一厅,他把女儿轻轻放床上,替她脱去鞋子盖上
被子。
电话铃响了。
育台接听,那边是老陈的声音:“来了?”
育台意外,“好不凑巧,我刚进门。”
“非也非也,我天天打来,不过没人听电话。”
育台沉默片刻,“多谢关心。”
“我们都爱你。”
“谢谢,别老挂嘴上,被人听到了不大好。”
老陈有点意外,“育台,语气诙谐,你有进展。”
“是吗?”
“纪元可好?”
“在痊愈中。”
“该回来了。”
李育台只是笑。
“我们都想念你,特别是一位姓伍的小姐。”
“别说笑,人家名誉要紧。”
“你们好好休息吧。”
“喂,别老骚扰我。”
老好人陈旭明挂了线。
听到他声音育台还顶高兴。
他宽衣淋了一个浴,扭开电视机,去查看冰箱里有什么食物,正
是,大人不吃,孩子也要吃。
这时候门铃响了。
咦,这是谁?
李育台去开门。
真意外,门外站着一位美貌妙龄女郎,艳妆、穿晚服,风情万种地
笑,她是华人。
育台连忙说:“找错门了。”
她眨眨眼,“慢着,是李先生吗?”
“我是,”更加讶异,“你是哪一位?”
“陈先生叫我来。”
老陈?
“那么请进来。”
女郎款摆身子,“陈先生叫我来陪你,我叫德琵。”
育台明白了,非常好笑,“不用了,德琵,我付你车资。”
“陈先生已经付过了。”
这么周到!
“真的不用,请走。”
那女郎无奈,“至少让我坐下喝杯水。”
“我女儿才七岁,就在房里。”
“我会降低声线。”
李育台非常抗拒,巴不得即时臭骂陈旭明一顿。
“陈先生拨电话到爱克米伴游公司,指明要一位会聊天的小姐。”
李育台吁出一口气。
“你会说普通话吗?”她问。
李育台答:“一点点。”
她的国语带着上海口音,“他们见我是学生,便以为我会聊天,叫
我来。”
李育台说:“哪里的学生?”
她打开小手袋,取出一张学生证,给李育台看。
李育台一看,吃惊,她是纽约大学戏剧系学生。
生活逼人。
她耸耸肩,“不做学生,就得走,做了学生,没生活费。”
半晌李育台问:“请问芳名?”
“德琵。”
“不不,想请问你的中文名字。”
女郎低下头,半晌才答:“形影。”
李育台更加意外,“那是一个美丽的名字。”
“是,”女郎轻轻说,“有人这样说过。”
“离开上海有多久了?”
“三年。”
李育台斟杯茶给她,“可想家?”
“每夜地梦。”
“为什么不回去?”
“总不甘心入宝山而空手回。”
李育台低声嚷;“这并非一座宝山!”
“现在我也知道了。”
“回去吧。”
“连我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还回得去吗?”
李育台非常欷歔。
“对不起,我应该讲些开心的题目。”
“不要紧。”
“太太没一起来?”
李育台忽然说:“她一年前已病逝。”
女郎露出惋惜的神情来,“对不起。”
李育台沉默。
“那痛楚一定很可怕。”
“是。”
“要不要讲出来?”
“要不要听?”
“呵,”女郎笑,“我是收费的。”
李育台欣赏她的幽默感。
他第一次向人透露心声:“开头知道她患癌症,是不置信:这种事
怎么会在我家发生?第二天睡醒了一定没事。”
女郎颔首。
“然后,是震惊,全身麻痹发抖,汗流浃背,不能工作睡眠,食不
下咽。”
李育台黯然。
女郎哀痛地做注解:“真是人间惨事。”
“然后,我就哭了。”
说出来之后,也并没有更舒服一点。
“现在呢?”
“希望时间快点过,女儿快长大。”
“你们是相爱的呵。”
“是。”
“相爱夫妻不到冬。”
过半晌李育台问:“你呢,你希望什么?”
“我?”女郎讪笑,“我实事求是,不再劳驾希望。”
“那很好。”育台点点头。
“她长得可美?”
“谁?”
“你的亡妻。”
“当然,最有气质最雅致的一个女子。”
女郎看看腕表,“我离去的时间到了。”
“不送。”
女郎走到门前,李育台塞一卷钞票给她。
“谢谢!”
李育台忽然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女郎凄凉地笑。
李育台再次忠告:“回家去。”
“我的确是回家。”
她走了。
关上门,看见纪元站在寝室旁,她问:“谁?”
“陈叔叔的朋友。”这是真的。
也许说出来真有用,李育台那晚躺在长沙发上发一会子呆,终于睡
着了。
他已有两年多没睡好过,一觉醒来,天尚未亮,才四点多,可是已
经十分满足。
心仍然痛,感觉一样坏,但至少已睡了一觉,这也是一种进步。
他们说时间可以治疗一切伤口,但是这个伤势等于全身百分之九十
皮肤炙伤,必死无疑。
李育台闭上双目,滚烫的眼泪流下来。
还在哭。
哭得出的那天又比哭不出那天舒服,他希望可以哭久点,悲哀的毒
素随眼泪排出,但是又怕影响纪元。
他听见冰箱开合之声。
“纪元,是你吗?”
“爸爸你早。”
“一直到四岁你才会说这句话。”
“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吴瑶瑶才是。”
“不,她是庸脂俗粉。”
“我肯定她是。”
父女二人苦中作乐,笑了片刻。
李育台长叹一声。
父女二人到中央公园散步。
……
前言/序言
《告别,一场温柔的远行》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会面临无数的告别。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有的汹涌澎湃,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有的则平静如水,悄无声息地流逝,留下淡淡的怅然。告别,是生命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体验之一,它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然而,我们往往懂得如何开始,却对如何结束感到迷茫和无助。 《告别,一场温柔的远行》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冷酷无情地断绝一切的书,也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麻木不仁地遗忘过往的指南。相反,它是一次关于理解、接纳与释怀的深度探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体生命中那些关于告别的瞬间,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缓缓展开。那些我们曾经珍视的人,那些我们曾经投入热情的事业,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地点,那些我们曾经执着的信念,在时光的洪流中,或远去,或改变,或消散,留下的痕迹,有甜蜜,有苦涩,有不舍,也有成长。 本书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告别”这一生命课题。它首先触及的是那些最直接、最痛苦的告别——亲人的离去,爱人的分手。作者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巨痛,也没有粉饰感情破裂的伤痕。相反,他深入那些最柔软、最脆弱的情感角落,通过真实而动人的叙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至亲离世时的悲伤、哀恸,以及那些艰难的、漫长的疗愈过程。从最初的否认、愤怒,到后来的讨价还价、沮丧,最终走向接纳,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和挣扎。作者邀请读者一同走入那些寂静的夜晚,那些空荡的房间,去感受那些无声的泪水,去理解那些欲言又止的叹息。 在亲密关系的告别中,作者更关注的是那些微妙的、渐行渐远的裂痕。爱情的消亡,友谊的疏离,家庭的变迁,这些告别并非总伴随着戏剧性的冲突,更多时候,它们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冷处理”,是沟通的断层,是理解的缺失,是彼此眼中渐渐黯淡的光芒。书中描绘了那些曾经海誓山盟的情侣,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将爱意消磨殆尽;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如何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渐行渐远,最终成为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那些曾经温馨的家庭,又如何在空间上的重聚与精神上的疏离中,体验着一种无声的告别。作者提示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告别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曾经的那个自己,那个与TA一同构建起来的世界。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告别,本书还探讨了更为宏观的告别。比如,我们与旧我、旧习惯的告别。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意味着要卸下一些旧的包袱,抛弃一些不再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或许是辞去一份不再热爱的工作,或许是放下一个固执的坚持,又或许是走出一段舒适却停滞不前的圈子。这种告别,往往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留恋。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一次艰难的告别,都是一次破茧成蝶的契机,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可能。 与此相对的,是与逝去时光的告别。我们总是在回忆中寻找慰藉,但过度沉溺于过去,也可能成为前进的阻碍。本书并非否定回忆的价值,而是强调一种健康的回顾方式——将过去视为滋养现在的养分,而非束缚未来的枷锁。那些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失落,都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教会我们,塑造我们,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作者提醒我们,告别过去,不是遗忘,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态,去拥抱那些留在心中的印记,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告别,一场温柔的远行》的核心不在于“告别”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告别”背后的“温柔”与“远行”。作者认为,真正的告别,不是粗暴的斩断,而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去理解,去感谢,去释怀。这种温柔,是对过去经历的尊重,是对曾经付出的珍视,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抚慰。它是一种懂得,一种看见,一种接纳。 而“远行”,则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告别,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每一次告别,都意味着我们准备好了,去迎接生命中新的篇章,去探索未知的风景,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它是一种破除束缚后的自由,是一种放下执念后的轻盈,是一种拥抱变化后的勇气。 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朴实而富有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日常的场景、细腻的感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他笔下的告别,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更多的是那些不经意的回眸,那些欲说还休的眼神,那些在寂静中悄然发生的转变。他如同一个慈祥的长者,又如同一个真诚的朋友,陪伴读者一同走过那些关于告别的风景。 书中穿插的许多个人故事,或是从历史文献中挖掘的感人片段,都为“告别”这一主题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维度。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伟大人物在人生重大转折点的选择,有的是关于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经历的生死离别,有的是关于一段关系的结束如何孕育了新的希望。它们共同汇聚成一条情感的河流,带领读者感受告别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告别,一场温柔的远行》并不是要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告别流程,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告别也都有其独特的语境和情感。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视角,一种理解,一种可能性。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倾听那些潜藏的情感,去学习如何与那些即将或已经远去的事物,达成和解。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仍然会感到一丝伤感,但这伤感将不再是冰冷的绝望,而会是一种带着温度的温暖,一种理解后的释然。你会明白,告别,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它并非痛苦的根源,而是成长的契机;它并非孤独的经历,而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这本书,将带你踏上一场温柔的远行,去理解告别,去拥抱变化,去发现,在每一次告别的背后,都有着新的开始,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它告诉你,如何带着爱与勇气,轻轻地挥手,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