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罹患癌癥的女攝影師,在得知身患絕癥後,用攝像機捕捉瞭女兒成長的每一個鏡頭,並在每一張影像上留下自己給丈夫和愛女的言語,而這一本攝影集的名字,就是“如何說再見”。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簡單的對話和樸素的迴憶,都能感徹心扉。
“如何說再見係列”小說
《小宇宙》
《如何說再見》
《燈火闌珊處》
《這雙手雖然小》
《世界換你微笑》
《假使蘇西墮落》
……
內容簡介
“……雅正快樂滿足的音容宛如就在眼前。
她卻提早說瞭再見。
雖然戀戀不捨,但雍容大方地離去。
對於認識她的人來講,世界永遠不會一樣,不過雅正已盡量教會他們,如何說再見……”
作者簡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五歲時定居香港。她曾做過記者和編輯,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也當過電視颱編劇。現為專業作傢,移居加拿大。亦舒兄長是香港作傢倪匡。亦舒、倪匡、金庸並稱“香港文壇三大奇跡”。
亦舒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觸覺,有擅於將平凡的字眼變成奇句的纔華,她的寫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潑辣,寫作速度快,作品數量多,但即使換上十個筆名,讀者也不難一下子從作品中把她辨認齣來。
精彩書評
她的小說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我女孩子要自立。永遠不要想去靠誰,因為,沒有人是真的靠得住的,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舒淇
亦舒用字成精,乾淨利落,讀來麻利恣暢之外,就屬“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八個字瞭。亦舒世故,卻絕不令人生厭,一如市井之俗,往往亦有俗得美者,其關鍵在於絕不扭捏作態,完全真實呈現,坦然擁抱。因這一坦然,遂自成一雍容風度,讓人看得舒坦。
——傅月庵
目錄
《如何說再見》目錄
精彩書摘
他在飛機場租瞭一部車駛齣去,非常小心路麵,在公路上拐錯彎駛
進紅番區有性命之虞。
終於到瞭第五街纔鬆口氣,一轉頭,發覺紀元已在後座睡著。
他用外套罩住她抱她下車。
女兒是他的瑰寶,他的生命,他緊緊擁抱她,在微雨中走進一間公
寓大廈。
司機認識他:“李先生。”滿麵笑容。
由此可知小費給得多真是有好處。
李育颱乘電梯上樓。
這一層公寓屬於他的夥伴陳旭明。
疏爽大方的他時常把公寓藉給朋友,育颱不止來過一次瞭。
打開門,小小一房一廳,他把女兒輕輕放床上,替她脫去鞋子蓋上
被子。
電話鈴響瞭。
育颱接聽,那邊是老陳的聲音:“來瞭?”
育颱意外,“好不湊巧,我剛進門。”
“非也非也,我天天打來,不過沒人聽電話。”
育颱沉默片刻,“多謝關心。”
“我們都愛你。”
“謝謝,彆老掛嘴上,被人聽到瞭不大好。”
老陳有點意外,“育颱,語氣詼諧,你有進展。”
“是嗎?”
“紀元可好?”
“在痊愈中。”
“該迴來瞭。”
李育颱隻是笑。
“我們都想念你,特彆是一位姓伍的小姐。”
“彆說笑,人傢名譽要緊。”
“你們好好休息吧。”
“喂,彆老騷擾我。”
老好人陳旭明掛瞭綫。
聽到他聲音育颱還頂高興。
他寬衣淋瞭一個浴,扭開電視機,去查看冰箱裏有什麼食物,正
是,大人不吃,孩子也要吃。
這時候門鈴響瞭。
咦,這是誰?
李育颱去開門。
真意外,門外站著一位美貌妙齡女郎,艷妝、穿晚服,風情萬種地
笑,她是華人。
育颱連忙說:“找錯門瞭。”
她眨眨眼,“慢著,是李先生嗎?”
“我是,”更加訝異,“你是哪一位?”
“陳先生叫我來。”
老陳?
“那麼請進來。”
女郎款擺身子,“陳先生叫我來陪你,我叫德琵。”
育颱明白瞭,非常好笑,“不用瞭,德琵,我付你車資。”
“陳先生已經付過瞭。”
這麼周到!
“真的不用,請走。”
那女郎無奈,“至少讓我坐下喝杯水。”
“我女兒纔七歲,就在房裏。”
“我會降低聲綫。”
李育颱非常抗拒,巴不得即時臭罵陳旭明一頓。
“陳先生撥電話到愛剋米伴遊公司,指明要一位會聊天的小姐。”
李育颱籲齣一口氣。
“你會說普通話嗎?”她問。
李育颱答:“一點點。”
她的國語帶著上海口音,“他們見我是學生,便以為我會聊天,叫
我來。”
李育颱說:“哪裏的學生?”
她打開小手袋,取齣一張學生證,給李育颱看。
李育颱一看,吃驚,她是紐約大學戲劇係學生。
生活逼人。
她聳聳肩,“不做學生,就得走,做瞭學生,沒生活費。”
半晌李育颱問:“請問芳名?”
“德琵。”
“不不,想請問你的中文名字。”
女郎低下頭,半晌纔答:“形影。”
李育颱更加意外,“那是一個美麗的名字。”
“是,”女郎輕輕說,“有人這樣說過。”
“離開上海有多久瞭?”
“三年。”
李育颱斟杯茶給她,“可想傢?”
“每夜地夢。”
“為什麼不迴去?”
“總不甘心入寶山而空手迴。”
李育颱低聲嚷;“這並非一座寶山!”
“現在我也知道瞭。”
“迴去吧。”
“連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瞭,還迴得去嗎?”
李育颱非常欷歔。
“對不起,我應該講些開心的題目。”
“不要緊。”
“太太沒一起來?”
李育颱忽然說:“她一年前已病逝。”
女郎露齣惋惜的神情來,“對不起。”
李育颱沉默。
“那痛楚一定很可怕。”
“是。”
“要不要講齣來?”
“要不要聽?”
“嗬,”女郎笑,“我是收費的。”
李育颱欣賞她的幽默感。
他第一次嚮人透露心聲:“開頭知道她患癌癥,是不置信:這種事
怎麼會在我傢發生?第二天睡醒瞭一定沒事。”
女郎頷首。
“然後,是震驚,全身麻痹發抖,汗流浹背,不能工作睡眠,食不
下咽。”
李育颱黯然。
女郎哀痛地做注解:“真是人間慘事。”
“然後,我就哭瞭。”
說齣來之後,也並沒有更舒服一點。
“現在呢?”
“希望時間快點過,女兒快長大。”
“你們是相愛的嗬。”
“是。”
“相愛夫妻不到鼕。”
過半晌李育颱問:“你呢,你希望什麼?”
“我?”女郎訕笑,“我實事求是,不再勞駕希望。”
“那很好。”育颱點點頭。
“她長得可美?”
“誰?”
“你的亡妻。”
“當然,最有氣質最雅緻的一個女子。”
女郎看看腕錶,“我離去的時間到瞭。”
“不送。”
女郎走到門前,李育颱塞一捲鈔票給她。
“謝謝!”
李育颱忽然說:“同是天涯淪落人。”
女郎淒涼地笑。
李育颱再次忠告:“迴傢去。”
“我的確是迴傢。”
她走瞭。
關上門,看見紀元站在寢室旁,她問:“誰?”
“陳叔叔的朋友。”這是真的。
也許說齣來真有用,李育颱那晚躺在長沙發上發一會子呆,終於睡
著瞭。
他已有兩年多沒睡好過,一覺醒來,天尚未亮,纔四點多,可是已
經十分滿足。
心仍然痛,感覺一樣壞,但至少已睡瞭一覺,這也是一種進步。
他們說時間可以治療一切傷口,但是這個傷勢等於全身百分之九十
皮膚炙傷,必死無疑。
李育颱閉上雙目,滾燙的眼淚流下來。
還在哭。
哭得齣的那天又比哭不齣那天舒服,他希望可以哭久點,悲哀的毒
素隨眼淚排齣,但是又怕影響紀元。
他聽見冰箱開閤之聲。
“紀元,是你嗎?”
“爸爸你早。”
“一直到四歲你纔會說這句話。”
“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吳瑤瑤纔是。”
“不,她是庸脂俗粉。”
“我肯定她是。”
父女二人苦中作樂,笑瞭片刻。
李育颱長嘆一聲。
父女二人到中央公園散步。
……
前言/序言
《告彆,一場溫柔的遠行》 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們總會麵臨無數的告彆。它們如同潮水般湧來,有的洶湧澎湃,帶來撕心裂肺的痛苦,有的則平靜如水,悄無聲息地流逝,留下淡淡的悵然。告彆,是生命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體驗之一,它塑造瞭我們的過去,影響著我們的現在,也預示著我們的未來。然而,我們往往懂得如何開始,卻對如何結束感到迷茫和無助。 《告彆,一場溫柔的遠行》並非一本教你如何冷酷無情地斷絕一切的書,也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麻木不仁地遺忘過往的指南。相反,它是一次關於理解、接納與釋懷的深度探索。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個體生命中那些關於告彆的瞬間,如同一幅幅水墨畫般緩緩展開。那些我們曾經珍視的人,那些我們曾經投入熱情的事業,那些我們曾經深愛的地點,那些我們曾經執著的信念,在時光的洪流中,或遠去,或改變,或消散,留下的痕跡,有甜蜜,有苦澀,有不捨,也有成長。 本書從多個維度剖析瞭“告彆”這一生命課題。它首先觸及的是那些最直接、最痛苦的告彆——親人的離去,愛人的分手。作者沒有迴避死亡帶來的巨痛,也沒有粉飾感情破裂的傷痕。相反,他深入那些最柔軟、最脆弱的情感角落,通過真實而動人的敘事,展現瞭人們在麵對至親離世時的悲傷、哀慟,以及那些艱難的、漫長的療愈過程。從最初的否認、憤怒,到後來的討價還價、沮喪,最終走嚮接納,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反復和掙紮。作者邀請讀者一同走入那些寂靜的夜晚,那些空蕩的房間,去感受那些無聲的淚水,去理解那些欲言又止的嘆息。 在親密關係的告彆中,作者更關注的是那些微妙的、漸行漸遠的裂痕。愛情的消亡,友誼的疏離,傢庭的變遷,這些告彆並非總伴隨著戲劇性的衝突,更多時候,它們是一種悄無聲息的“冷處理”,是溝通的斷層,是理解的缺失,是彼此眼中漸漸黯淡的光芒。書中描繪瞭那些曾經海誓山盟的情侶,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將愛意消磨殆盡;那些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如何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漸行漸遠,最終成為朋友圈裏的“點贊之交”;那些曾經溫馨的傢庭,又如何在空間上的重聚與精神上的疏離中,體驗著一種無聲的告彆。作者提示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告彆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曾經的那個自己,那個與TA一同構建起來的世界。 除瞭人與人之間的告彆,本書還探討瞭更為宏觀的告彆。比如,我們與舊我、舊習慣的告彆。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意味著要卸下一些舊的包袱,拋棄一些不再適閤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這或許是辭去一份不再熱愛的工作,或許是放下一個固執的堅持,又或許是走齣一段舒適卻停滯不前的圈子。這種告彆,往往伴隨著對未知的恐懼和對過去的留戀。作者用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每一次艱難的告彆,都是一次破繭成蝶的契機,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可能。 與此相對的,是與逝去時光的告彆。我們總是在迴憶中尋找慰藉,但過度沉溺於過去,也可能成為前進的阻礙。本書並非否定迴憶的價值,而是強調一種健康的迴顧方式——將過去視為滋養現在的養分,而非束縛未來的枷鎖。那些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失落,都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它們教會我們,塑造我們,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作者提醒我們,告彆過去,不是遺忘,而是以一種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態,去擁抱那些留在心中的印記,並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告彆,一場溫柔的遠行》的核心不在於“告彆”這個動作本身,而在於“告彆”背後的“溫柔”與“遠行”。作者認為,真正的告彆,不是粗暴的斬斷,而是以一種溫柔的方式,去理解,去感謝,去釋懷。這種溫柔,是對過去經曆的尊重,是對曾經付齣的珍視,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撫慰。它是一種懂得,一種看見,一種接納。 而“遠行”,則代錶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告彆,並非終點,而是新的開始。每一次告彆,都意味著我們準備好瞭,去迎接生命中新的篇章,去探索未知的風景,去體驗更廣闊的世界。它是一種破除束縛後的自由,是一種放下執念後的輕盈,是一種擁抱變化後的勇氣。 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樸實而富有詩意。作者善於運用日常的場景、細膩的感悟,將深邃的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他筆下的告彆,沒有驚天動地的宣言,沒有歇斯底裏的呐喊,更多的是那些不經意的迴眸,那些欲說還休的眼神,那些在寂靜中悄然發生的轉變。他如同一個慈祥的長者,又如同一個真誠的朋友,陪伴讀者一同走過那些關於告彆的風景。 書中穿插的許多個人故事,或是從曆史文獻中挖掘的感人片段,都為“告彆”這一主題增添瞭豐富的色彩和深刻的維度。這些故事,有的是關於偉大人物在人生重大轉摺點的選擇,有的是關於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曆的生死離彆,有的是關於一段關係的結束如何孕育瞭新的希望。它們共同匯聚成一條情感的河流,帶領讀者感受告彆的多樣性與普遍性。 《告彆,一場溫柔的遠行》並不是要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告彆流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次告彆也都有其獨特的語境和情感。這本書更多的是提供一種視角,一種理解,一種可能性。它鼓勵讀者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傾聽那些潛藏的情感,去學習如何與那些即將或已經遠去的事物,達成和解。 也許,當你讀完這本書,你仍然會感到一絲傷感,但這傷感將不再是冰冷的絕望,而會是一種帶著溫度的溫暖,一種理解後的釋然。你會明白,告彆,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續;它並非痛苦的根源,而是成長的契機;它並非孤獨的經曆,而是生命體驗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帶你踏上一場溫柔的遠行,去理解告彆,去擁抱變化,去發現,在每一次告彆的背後,都有著新的開始,都有著無限的可能。它告訴你,如何帶著愛與勇氣,輕輕地揮手,然後,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