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族摆脱了这一新的束缚,便只凭野蛮的天性行事。大家都同意今后再也不服从任何人,每个人只注意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别人怎样。
这个一致通过的决定使所有人皆大欢喜。他们说:“我干吗去替跟我毫不相关的人拼命干活呢?我只顾我自己好了,我会生活得幸福的。别的人是不是幸福干我屁事?我设法获得一切必需品,只要我应有尽有,我才不管别的特洛格洛迪特人穷得精光哩!”
播种季节到了,每个人都说:“我只耕我的田,长得麦子够我吃就行。我才不自讨苦吃白费力气哩!”
这个小王国的土地肥瘠不一,有在冈坡上的旱地,也有溪流灌溉的低洼田地。这一年大旱,冈坡上的旱地十分缺水,而有水灌溉的水田大大丰收,山区的人几乎全都饿死,因为平原的人铁石心肠,不肯分给他们粮食。
第二年霪雨连绵,地势高的田大获丰收,而地势低的田全被淹了。有一半人也闹饥荒,可是他们发现另一半人跟他们过去一样心狠。
当地一个有头面的人的妻子十分漂亮,他的邻居爱上了她,把她抢走。两人大吵大骂,大打出手。最后他们同意去请另一个人决断,那人在共和国存在时有一点威望。他们一起去找此人,要向他申诉自己的理由。这个人说:“这个女人是你的还是他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有我的田要种。我才不会放下我自己的活,花时间去解决你们的争端,处理你们的纠纷哩。让我安静安静吧,别来吵得我不得安宁了。”
……
我在这里不是写献词,我不为此书请求保护。如果书好,人们就会读它;如果不好,人们读不读,我也无所谓。我拿出这头一批信试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我文书夹里还有许多别的信,以后可以献给公众。
但是这得有个条件,即人们不知我是何许人。因为,万一人们知道了我的姓名,那么从此我就将缄口藏舌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走路姿势很好,可是别人一看着她,她走起来就瘸了。这部书的缺点已够多的了,用不着再把我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供人评论!如果人们知道我是谁,就会说:“他的书跟他的性格太不相称。他该把时间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才是,一个庄重的人犯不上干这样的事。”评论家们肯定会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不必多费脑筋,手到擒来。
书中那些写信的波斯人曾经跟我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他们把我视为另一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也不隐瞒。事实上,从那么远的地方移居来的人是无须再保守秘密的。他们把大部分信给我看,我把这些信抄下来。其中有些甚至使我惊奇,他们本不该让我看的,因为这些信的内容极大伤害了波斯人的虚荣和妒忌心。
因此我只不过代为迻译而已。我的全部辛劳困难就在于使作品适合我们的风俗。我尽可能减轻亚洲语言给读者的负担,使读者不被没完没了、令人厌烦的闳大不经的言辞弄得不知所云。
不过我为读者所做的并非仅此而已。我删掉了冗长的客套话,在这方面,东方人的慷慨大方不亚于我们。我还省掉了无数细枝末节,这些小事难以公之于众,而应自行消亡于两个朋友之间。
如果大部分出版书信集的人都这样做,那他们就会看到他们的作品全都湮灭无闻了。
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任何译者,乃至最粗鄙不文的评论家,都可以在他的译作或他那无聊的评论前面,将原文吹捧一番,指出它的作用、优点和不凡之处,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作品,这是惯例所允许的。我可不这样做。读者可以很容易猜测出其故安在。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把这些十分无聊的话,写在一个本身已是极其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意思是说写在一篇序言中。
坦白讲,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一开始有点慢,信息的密度也比较大,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各自的立场。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古典书信体的叙事方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魅力。那些信件的往来,仿佛就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智力角力。不同的旅行者,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先入为主的观念,观察着彼此的世界,这种碰撞出的火花,极其引人入胜。我个人对其中对权力运作的描绘印象尤为深刻,它没有使用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对细小特权和人际交往的捕捉,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统治机器是如何运转的。书中对于“自由”和“等级”的探讨,也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我们所珍视的某些“自由”,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为代价的,而我们往往对此视而不见。这种带着批判精神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游记或风俗记录,上升到了社会哲学的层面。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酿酒师,将酸、甜、苦、辣,以一种极为和谐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初读时,可能会觉得它的结构有些松散,因为它是零散的信件集合,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但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模仿了真实的交流过程——我们接收信息往往就是这样,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对情感表达的克制。在那些看似礼貌客套的书信往来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往往通过微妙的措辞、犹豫的停顿或者不经意的重复中流露出来,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极具东方的含蓄美感。它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巨大情绪能量。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因为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关于人类处境的探讨,它们像是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参照系。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这种古典文学作品,语言上可能比较拗口,怕读起来会很费劲。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太扎实了,那些信件的语气和语调变化多端,简直像听一场精心编排的话剧。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写信人那种游走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微妙心态——既有初来乍到的新奇与兴奋,又有对本土社会深层结构的不解与批判。特别是他们对异国服饰、饮食习惯的那些描述,细腻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香料味,看到阳光下衣料的褶皱。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异域图景,使得那些抽象的社会评论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美”与“丑”、“理性”与“感性”的辩论,这些辩论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在人物的日常交往之中,显得既自然又深刻。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偏见”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需要不断自我审视的思维惯性。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不同角色的信件交织,形成了一张复杂而精密的社会网络图。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一种强烈的“他者化”的体验。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去指责或赞扬任何一方,而是通过一个局外人的眼睛,不动声色地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对比。信件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之广,简直让人惊叹——从宫廷的秘闻到市井的喧嚣,从哲学的思辨到日常的琐碎,无所不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经历一次精神上的跨界旅行。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讽刺意味的段落,那种温和的、几乎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比任何激烈的抨击都更有力量,它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感到脊背发凉,因为你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可能正被同样的“目光”审视着。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现代小说难以企及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代入其中一个角色,想象如果是我收到这样的信件,我会如何回应,如何被这些新奇的观点冲击。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思考才能完全领会的作品,但付出的努力绝对是值得的,它会留在你的脑海里很久,让你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疑问。
评分这部作品读完后,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与深刻的反思。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上流社会的种种光怪陆离。信札的形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像是透过一层薄薄的玻璃纸观察着异国的风情与权力游戏的复杂性。那些对异域习俗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与其说是猎奇,不如说是一种对“他者”的审视,这种审视巧妙地反过来映照了写信人自身社会的弊病与局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琢磨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背后隐藏的政治暗喻和文化冲突。信件往来的节奏感非常强,时而急促,时而又沉静得如同死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阅读的趣味性。尤其是一些关于法律、宗教和女性地位的讨论,虽然是借异邦人之口,却发出了对当时社会现状有力的诘问,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究竟有多么根深蒂固且难以撼动。整体来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韵味的佳作,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在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思维模式与价值观交锋的窗口。
评分郁斯贝克与其朋友的信中在描述欧洲各个信仰基督教城市时,如第二十三封信是这样说的:我们到了里窝那(意大利一座城市),这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这里的妇女享有很大的自由:她们可以隔着一种叫做百叶窗的窗子观察男人,可以在老妇人的陪伴下天天上街,而且只蒙一块面纱,她们的表兄弟,叔伯可以登门看望她们,而他们的丈夫几乎从不生气。第二十四封信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法国更善于利用机器了。他们又飞又跑,亚洲慢吞吞的车子,我们那些款款而行的骆驼,会使他们气昏……有一位魔法师,称为教皇,他能支配国王的思想,就像这位国王支配臣民的思想一样,他能叫国王相信三等于一,人们吃得面包不是面包,如此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相对于亚洲是民主,自由的,那里的妇女不再被禁闭在家院里,与男人的地位是同等的。而且那里工业比亚洲发达很多,大多都已使用机器,呈现出一种亚洲前所未有的先进,这些都是亚洲国家远不能及的。然而,欧洲,以法国为例,教皇依靠政治力量,心安理得的迫害异教徒,当时国王路易十四的昏庸腐败,广大群众贫困,社会混乱不堪,也是在书信中可以看出来的,透过郁斯贝克等波斯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欧洲大陆也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迫切需要变革。孟德斯鸠通过此书,唤醒民众,引发一场社会革新运动。为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条件。
评分书中,从郁斯贝克与阉奴们还有后房的妻妾们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在波斯,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依附于男人的,而阉奴像极了当时中国的太监,亚洲这样的做法很摧残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所以才有信中阉奴一次次的想去对后房们进行严厉的统治的想法,很明显,他们的人性已经扭曲,只能发泄到更弱势的一方身上去。郁斯贝克作为他们的主人,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着实权和生杀大权,一句话既可要了他们的性命。作为阉奴和后房们是没有人权的。
评分再次买了一堆书!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总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贝
评分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四部杰出的古典小说各自问世后便广为流布,到今天,市场上已经有不计其数的版本。读名著,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出版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本的出版社,而其中四大名著的出版更是人文社的优秀传统。人文版的四大名著几十年来以最精准权威的形式沾溉了无数读者,下面分别介绍人文版“权威定本四大名著”的版本、校注的特点和优势。
评分好~~~~~好~好(?▽?)
评分没什么可说的
评分不错
评分波斯人信札,感兴趣,买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