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维芳,顾卫东,方翰青 著
图书标签:
  • 职业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职业发展
  • 心理辅导
  • 就业指导
  • 职业规划
  • 理论与实践
  • 人力资源
  • 组织行为学
  • 咨询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6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4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4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前在整个社会面临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人们彻底改变了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这一变革必须促使人与职业(工作岗位)达到良好匹配。职业心理学涉及心理学在求职及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方面,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们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上有关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职匹配,达到职业目标的实现,维持和促进职业心理的生存和发展。《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分4编12章,按照职业心理导论篇-职业心理理论篇-职业心理发展篇-职业心理管理篇的清晰路径展开。第一编为职业心理导论,分2章,主要涉及职业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和个体的职业社会化问题。第二编为职业心理理论,分2章,主要涉及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指导理论。第三编为职业心理发展,分2章,主要涉及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问题。第四编为职业管理,分6章,主要论及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心理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健康、职业绩效、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编职业心理导论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职业心理学发展概况3
第二节职业内涵的界定及其特征10
第三节职业心理学对象的规定性15
第四节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6

第二编职业心理理论

第二章职业发展的理论29
第一节职业动力论29
第二节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31
第三节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37
第四节泰德曼的职业发展理论39
第五节职业锚理论42
第六节社会认知职业理论46
第三章职业指导理论50
第一节职业指导理论概述50
第二节特质因素论52
第三节人格类型论55
第四节需要论59
第五节心理动力论62
第六节职业选择发展论65
第七节行为论66
第八节职业决策论68

第三编职业心理发展

第四章职业选择77
第一节职业选择概述77
第二节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83
第三节职业选择过程与策略88
第四节个性心理与职业匹配98
第五节职业决策与就业104
第五章职业生涯113
第一节职业生涯概述113
第二节职业生涯发展模式116
第三节自我职业生涯规划123
第四节组织职业生涯管理131

第四编职业心理管理

第六章职业心理测评143
第一节职业心理测评概述143
第二节常见职业心理测评的应用150
第三节职业心理测评的实施172
第七章职业指导176
第一节职业指导概述176
第二节高校职业指导技术与实施182
第三节求职应聘的技巧191
第四节组织中的职业指导197
第八章职业咨询202
第一节职业咨询概述202
第二节职业咨询的模式与方法211
第三节职业咨询师的工作职责与能力结构216

第九章员工帮助计划227
第一节EAP的含义和内容227
第二节EAP的模式234
第三节EAP的发展历程与趋势239
第四节EAP的理论基础与应用领域243
第五节EAP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及研究趋势249
第十章职业绩效253
第一节职业绩效概述253
第二节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258
第三节职业倦怠与职业绩效管理261
第四节提高职业绩效的措施266
第十一章职业心理健康271
第一节职业心理健康概述271
第二节职业压力275
第三节职业适应性281
第四节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措施283
第十二章职场中的人际交往294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294
第二节职场中的人际交往304
第三节职场中的人际沟通艺术310


参考文献318

附录324
附录1职业锚测评量表324
附录2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327

后记340

精彩书摘

第一编职业心理导论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点
■ 什么是职业心理学?
■ 职业心理学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 如何理解职业的内涵?职业的特征有哪些?
■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把握?
■ 职业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职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怀兹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拥有一笔不必工作也能维持生计的遗产时,你会不会脱离职业人的行列?结果发现,竟然有80%的人认为,即使生活富裕,仍然愿意继续工作。其理由是:工作是一种乐趣;希望自己的内心经常保持充实感;以此维持自己的健康;通过工作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证明自己是活生生的人;保持自尊心,等等。由此可见,职业对个体来说,除了谋生的功能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节职业心理学发展概况[*2]
一、国内外对职业心理学的理解
在国内,“职业心理学”的英文通常为vocational psychology,主要研究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就业前的准备、从业后的变化、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影响、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外,“职业心理学”可以有多种表示,英国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用occupational psychology,其含义基本与工业心理学相同,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所从事的职业,即具体的工作,它可能是连续的(如正常的升迁和在本行业范围内的调动),也可能是间断的(如因劳资双方彼此不满意而造成的辞职或辞退)。它主要研究各种职业的特征而非从事该职业的人的特征,包括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任务分析、不同职业的特殊能力要求,以及从业人员的兴趣和价值观等。其研究领域包括人事心理学、人机系统心理学、工业关系心理学、职业社会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5个方面。在某种情况下,career psychology也可以译作“职业心理学”,即以动态的观点研究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包括就职前、从事职业过程中及退休后)的连续的变化特征。近年来兴起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管理”等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徐大真(2011)主编的《职业心理学》一书中,对职业心理学是这样定义的:职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职业领域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即研究人与职业活动相结合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心理差异和各种群体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它是一门旨在提升人类行为效能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孟慧(2009)在其主编的《职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职业心理学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们一生发展中的职业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熟,使其适应环境变化,并获得幸福的人生。而对于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护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从职业心理学的名称变化,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职业心理学的含义。通过Google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可以发现,2000年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career psychology,occupational psychology在2000年以前的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目前,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职业研究。职业研究是通过工作和职业分析,研究构成职业的各种成分的性质、特点,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②职业活动的研究。职业活动的研究是以职业适应为中心,探讨职业活动中的心理适应性及其与职业活动的相互影响。③职业性向研究。职业性向研究主要探讨职业能力、技能、兴趣、人格等与职业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问题。④职业指导与咨询。职业指导与咨询则是根据职业的要求和个人的条件,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⑤职业培训研究。职业培训研究关注用心理学原理进行职工培训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其中,职业指导是指有组织地帮助求职者选择职业,进行职业准备,使其能够作出合乎自己条件的职业选择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求职者制订未来的计划,使其了解自己的能力、性向、兴趣、性格等,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条件和各种职业的条件。②帮助求职者进行有关的就职准备。③帮助求职者选择就职单位。④对求职者就职后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作出成就等给予建议。
目前,职业心理学关注的范围从入职适应、生涯发展、群体心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心理等向积极心理、健康心理领域不断扩大。
职业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相关,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了一门很重要的庞大学科。职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初,因时间和地域的变迁,概念渐有扩展。在美国,职业心理学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I/O Psychology),即美国心理学会的第14分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SIOP)的研究领域之一。苏联曾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职业心理学这一概念,其前身为技术心理学(technical psychology),其后发展为工程心理学(psychology of engineering)。英国心理学会的《职业心理学杂志》,其副标题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国际性杂志”,明确了该领域所包括的广阔范围。美国于1945年成立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分会。在包罗万象的心理学权威工具书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y Abstracts)中,与此学科相关的专题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职业心理学与卫生人员问题(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personnel issues)、工程与环境心理学(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日本的职业心理学也被称为产业心理学或产业组织心理学。1985年,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成立,包括人事、组织行为、操作和市场4个研究部门。其研究课题涉及个体、职场小集团、职场组织与结构、人机系统和社会文化环境5个层面,如在个体层面包括职务满意度、职业动机、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职业生涯、职业压力、勤劳观、生活方式等。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职业心理学被称为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尽管世界各国使用的名称略有不同,但是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兴趣、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和体系基本是相同的。
我国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由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了相关的译著,由王国维译介的《心理学概论》中也论及了相关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对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之后再度复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引人注目。近20年来涉及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增多,这表明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研究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目前该学科日益发展壮大。
职业心理学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起来以后,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分工精细化、对“人职”匹配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美国是现代职业心理学的发源地,美国的职业心理学是从职业指导开始的。中国与西方古代也曾经有过比较丰富的职业心理学思想,但是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资料链接1-1


美国对职业心理学的重视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为表彰对心理学作出贡献的心理学家,设立各种心理科学奖,每年评选一次。其中,第三种奖项是“职业心理学杰出贡献奖”,奖励在知识、理论和专业实践领域中作出贡献的会员。
(资料来源:http://www�盿pa�眔rg/about/governance/bylaws/index�盿spx�保�
二、古代的职业心理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孔子较早提出了“上智”、“下愚”的基本个性分类,并将这两种基本个性类型与当时的社会阶层相匹配。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狂”、“狷”、“中行”的个性类型三分法,并用这3个类型发现他72位弟子的个性,进一步对他们的职业、人生发展进行了预测与匹配。中国古代一直把职业分为官、士及农、工、商两个层次、5个类别,并与一定的德才标准匹配,制定“士”与“官”的选拔标准。
在古希腊,柏拉图较早提出了“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的个性三分法,并将这3种性格类型与社会地位及社会职业进行匹配。在柏拉图看来,“理智型”的人适合做统治者和哲学家,高居于民众之上;“意志型”的人适合做战士和公职人员,为国家服务;而“情感型”的人则只可做平民,接受被统治与管理。
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职业心理学思想的进展也十分缓慢。直到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职业心理现象才正式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得以发展。
三、现代职业心理学的发展
(一)国外现代职业心理学的发展
现代职业心理学的发展线索可以归纳为一个源头、两条支流。一个源头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中所涉及的与职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研究,比如,生理

前言/序言


《探索心智的奥秘:从认知到行为的深度解析》 人类的心灵,宛如一片浩瀚而深邃的海洋,蕴藏着无数未知的岛屿和暗礁。我们为何如此思考?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动机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模式?《探索心智的奥秘:从认知到行为的深度解析》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心智旅程,旨在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机制,并将其还原到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人类经验最核心的构成元素——“心智”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心理学理论,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案例、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带领读者逐步走进人类内心世界的殿堂。从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到如何理解和记忆信息,再到如何形成复杂的思想和解决问题,《探索心智的奥秘》将认知过程的精妙之处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感觉、知觉与注意 在深入探讨更高级的心理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心智运作的“硬件”和“基础操作系统”。这一部分将从人类最原始的感官经验入手,解析我们如何接收和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 感觉的奇迹: 从光线的折射到声波的振动,再到触觉、嗅觉和味觉的细微感知,我们将探讨每一种感官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将物理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可被我们理解的体验。这不仅仅是生理学的描述,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到”色彩、“听到”声音、“感受到”温度。例如,我们会深入分析视觉系统处理颜色、形状和运动的复杂路径,以及听觉系统如何区分不同频率和音强的声音。我们会讨论“魔术”背后隐藏的知觉原理,例如为什么有些视觉错觉会让我们如此“上当”,这背后是视觉系统为了简化信息处理而采取的捷径。 知觉的构建: 感觉只是原材料,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而赋予它们意义。本书将揭示知觉并非被动接收,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我们会探讨“整体优于部分”的格式塔原则,理解我们为何能轻易识别出一个完整的脸庞,即使只看到部分特征;我们会分析“期望”和“经验”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我们更容易“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例如,我们会通过分析“鸡尾酒会效应”,来阐述注意力的选择性过滤功能,以及我们的大脑如何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注意力的魔术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本书将深入剖析注意力的本质,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会区分“定向注意”和“持续注意”,探讨“分心”的原因,并分析“多任务处理”的神话。通过理解注意力的局限性,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为何有时我们明明“看到了”,却又“没注意到”。例如,我们会讨论“变化盲视”的实验,展示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会在不那么重要的信息上“偷工减料”。 第二部分:心智的驱动力——学习、记忆与遗忘 一旦我们感知了世界,我们就开始与之互动,并从中学习。学习和记忆是我们适应环境、积累经验、塑造自我的关键。 学习的五彩斑斓: 从最基础的条件反射,到复杂的社会学习,本书将全面解析人类学习的不同形式。我们会探讨“巴甫洛夫的狗”为何会流口水,理解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我们会分析“斯金纳箱”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揭示行为如何通过奖惩得到塑造;我们还将深入探究“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理解观察学习在模仿和技能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行为模式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记忆的丝绸之路: 记忆是个人历史的载体,也是我们理解当下、预测未来的基础。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记忆的迷宫,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解析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我们会探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后的规律,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后会迅速遗忘;我们会分析“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理解我们如何储存关于个人经历和事实知识;我们还将讨论“记忆的重构性”,揭示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录像,而是会受到当下情境和信念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我们会通过一些有趣的记忆技巧,来帮助读者理解和优化自身的记忆能力。 遗忘的必然: 遗忘并非失误,而是大脑高效运作的必然结果。本书将解释遗忘的各种机制,例如“干扰说”、“衰退说”和“动机性遗忘”,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有时我们“想不起来”。理解遗忘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对待学习和记忆,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第三部分:心智的能量——动机、情绪与意志 是什么驱使我们行动?是什么点燃了我们的热情?又是什么让我们克服困难?动机、情绪和意志是推动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 动机的引擎: 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到复杂的社会需求(如成就感、归属感),本书将深入剖析动机的多种来源和类型。我们会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解人类需求是如何层层递进的;我们会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对行为的影响。了解动机的运作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激发内在的驱动力。例如,我们会讨论“自我决定理论”,解释为什么当我们感到自主、胜任和归属时,我们的内在动机最为强烈。 情绪的万花筒: 情绪是我们对内外刺激的情感反应,它既能带来喜悦,也能引发痛苦,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本书将解析情绪的生理基础,探讨不同情绪的构成要素,并分析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我们会讨论“情绪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以及“情绪智力”的重要性。了解情绪的运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例如,我们会分析“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和“沙赫特-辛格情绪二因素理论”,来解释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意志的力量: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克服惰性、抵制诱惑,这便是意志力的作用。本书将探讨意志力的本质,分析影响意志力的因素,并提供一些增强意志力的方法。我们会讨论“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以及“执行功能”在意志力中的关键作用。理解意志力的运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并培养自律的品格。 第四部分:心智的疆域——人格、社会与发展 我们的独特性从何而来?我们为何与他人建立如此复杂的关系?人又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人格的画卷: 人格是我们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本书将介绍主流的人格理论,例如“大五人格模型”,帮助读者理解人格的不同维度。我们也会探讨人格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以及人格的可塑性。了解人格,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差异。 社会的心灵: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书将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奥秘,例如“从众”、“服从”、“偏见”等现象。我们会分析“米尔格拉姆实验”和“阿希实验”等经典研究,揭示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力量。理解社会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社会互动中的力量和规律。 发展的轨迹: 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人的心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本书将概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关注童年、青少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挑战。我们会探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年龄段个体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可能遇到的困境。 《探索心智的奥秘:从认知到行为的深度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心理学视角。它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流派,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您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希望更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本书都将是您探索心智世界不可或缺的向导。它将帮助您打开一扇理解人性的新窗口,从而更智慧地生活,更有效地与人相处,最终实现更充盈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很有可能触及到现代社会许多人共通的痛点。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极快、变化莫测的时代,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找不到工作的方向,在工作中感到迷茫,或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职业”和“心理”的结合,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针对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它会不会讨论到,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却总是步履维艰?又或者,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时,我们的心理反应是如何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行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方法。例如,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心理学工具来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团队协作中,又有哪些心理学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实用手册”,不仅能让我们“知道”更多,更能帮助我们“做到”更好,从而在职业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评分

拿到《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那略显厚重的体量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比较扎实,信息量也会比较大,我喜欢这种“沉甸甸”的感觉。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知识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人性的理解,对心理的洞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经过沉淀的、有深度的心理学理论,并且这些理论能够被清晰地阐释,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精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些理论能够与现实工作中的各种场景无缝对接。例如,在团队协作中,如何理解不同性格的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如何有效地进行冲突管理?在领导力方面,又有哪些心理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受尊敬、更有效率的领导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能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职业倦怠”和“压力管理”的部分充满了期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感到身心俱疲。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源于心理学的、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帮助我们恢复活力,重新点燃工作的热情?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和启迪性于一体的佳作,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应对职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让我感到它仿佛是一个“解谜”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职业世界中隐藏的心理密码。我注意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薪资、地位,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暗示了它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职业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探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某个职业的偏好?我们又该如何去识别自己真正的职业价值观,并且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职业决策。另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职业倦怠”的分析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个困扰着无数职场人士的普遍问题。它会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揭示倦怠产生的根源?是环境因素、工作内容,还是个人心理特质?更重要的是,它会提供哪些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调整心态、改变工作方式,还是寻求外部支持?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导航仪”,指引我们走出迷茫,找到方向,并且在职业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真正的幸福。

评分

《职业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个人感觉它在市场的定位上,应该是一个能够触及很多人的痛点。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在工作上遇到瓶颈,或者对目前的职业状态感到迷茫,总是在思考“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哪里?”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职业”和“心理”这两个关键词,这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答案。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们理解职业选择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比如说,它会不会涉及到人格特质与职业匹配度的关系?那些常见的职业兴趣测试,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上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这本书会不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发掘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找到真正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的职业方向。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选择一个好工作”的层面,而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在这个选择过程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也很想知道,书中对于“职业发展”的论述,会有怎样的深度。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岗位都在面临转型或被淘汰的风险。这本书是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指导我们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如何进行终身学习,如何保持职业的韧性?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陪伴我们走过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罗盘”,帮助我们 navigate 各种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职业天空。

评分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来解决当下很多人在职场上面临的困境。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工作了几年的职场人士,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职业选择”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比如,它会不会讨论到,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适合某个行业,而有些人却总是“在路上”?又或者,当我们在面对职业转型时,我们的心理会经历哪些阶段?书中会如何指导我们,如何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找到与自己特质相匹配的职业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或方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在“职业规划”这个环节,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的模型,帮助我们去设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并且有效地去执行?我也非常好奇书中对于“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探讨。在职场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本书会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指导我们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职场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与同事、领导沟通,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生活手册”,不仅指导我们在职业上取得成功,更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评分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到它是一本“硬核”的书。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职业发展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泛泛而谈,或者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而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心理理论”和“实践”,这让我觉得它更有科学性和指导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核心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的阐述,比如认知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团队动力,又或者发展心理学如何解释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理论能够被有效地转化成实践中的指导。例如,在面试过程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评估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在团队管理中,如何理解和激励不同个性的员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让我们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能够“做到”。我也对书中关于“职业决策”的部分充满了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如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科学的决策模型,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分析利弊,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工具箱”,为我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找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几天了,一直想找个时间好好坐下来,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去品味一下。毕竟,这本书的标题——《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就足够吸引我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惑、职业发展的瓶颈,甚至是职业倦怠。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空谈,而是强调了“实践”二字,这让我非常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指导。我尤其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我们日常的职业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比如,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如何理解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转型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职业道路上的优势与劣势,也能更有效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当然,一本好的图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具备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职业人士的理解和关怀,帮助我们找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拿到《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坦白说,我对“职业心理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接触到的资料中,要么是过于偏向学术研究,理论性太强,脱离实际;要么就是过于侧重技巧和方法,缺乏理论支撑,显得浅薄。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期待它能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理论”这个坚实的地基上,搭建起“实践”这座充满活力的建筑的。这本书是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职业心理学的世界里,既看到宏伟的风景,又能掌握实用的工具?我特别关心书中对“职业倦怠”的探讨,这是一个困扰着无数职场人士的普遍问题。它会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倦怠产生的根源?是环境因素、个人特质,还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会提供哪些经过心理学验证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调整工作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还是进行内心的重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知道”,更能让我们“做到”。此外,我对书中关于“职业决策”的部分也充满了好奇。在面对人生岔路口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迷茫和焦虑。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科学的决策模型,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做出更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予我力量和智慧,让我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的职业人生。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如此关注,是因为我观察到,现在很多职场人士,虽然在专业技能上非常出色,但在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职业”与“心理”的结合,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比如依恋理论、归因理论,甚至是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我们实际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而有些人却总是陷入人际冲突?又或者,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们的心理反应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有深度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例如,在处理职场沟通时,有哪些心理学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顾及对方的感受?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有哪些心理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工作的热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实用指南”,不仅能让我们“知其然”,更能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并且真正地“做到”。

评分

拿到《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有料”。作为一名一直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可以说就是我对它的直接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例如荣格的“原型”理论,或者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与我们日常的职业活动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在职业生涯中会反复遇到相似的困境?又或者,我们的童年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差异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差异来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更重要的是,我对书中关于“职业倦怠”的探讨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职场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幸福感,也对企业的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倦怠产生的根源,并且提供一些真正有效、可操作的应对策略,不仅仅是简单的“放松”或“休息”,而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自信地面对职业挑战,并且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