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

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維芳,顧衛東,方翰青 著
圖書標籤:
  • 職業心理學
  • 心理谘詢
  • 職業發展
  • 心理輔導
  • 就業指導
  • 職業規劃
  • 理論與實踐
  • 人力資源
  • 組織行為學
  • 谘詢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66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843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9-04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4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當前在整個社會麵臨就業壓力大的背景下,人們徹底改變瞭就業意識和就業行為。這一變革必須促使人與職業(工作崗位)達到良好匹配。職業心理學涉及心理學在求職及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方麵,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們選擇、從事和改變職業上有關的個體差異和特點,目的在於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實現人-職匹配,達到職業目標的實現,維持和促進職業心理的生存和發展。《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分4編12章,按照職業心理導論篇-職業心理理論篇-職業心理發展篇-職業心理管理篇的清晰路徑展開。第一編為職業心理導論,分2章,主要涉及職業心理學的科學學問題和個體的職業社會化問題。第二編為職業心理理論,分2章,主要涉及職業發展理論和職業指導理論。第三編為職業心理發展,分2章,主要涉及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問題。第四編為職業管理,分6章,主要論及職業心理測評、職業心理谘詢、職業指導、職業心理健康、職業績效、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編職業心理導論

第一章緒論3
第一節職業心理學發展概況3
第二節職業內涵的界定及其特徵10
第三節職業心理學對象的規定性15
第四節職業心理學的研究方法16

第二編職業心理理論

第二章職業發展的理論29
第一節職業動力論29
第二節薩帕的職業發展理論31
第三節金茲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37
第四節泰德曼的職業發展理論39
第五節職業錨理論42
第六節社會認知職業理論46
第三章職業指導理論50
第一節職業指導理論概述50
第二節特質因素論52
第三節人格類型論55
第四節需要論59
第五節心理動力論62
第六節職業選擇發展論65
第七節行為論66
第八節職業決策論68

第三編職業心理發展

第四章職業選擇77
第一節職業選擇概述77
第二節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83
第三節職業選擇過程與策略88
第四節個性心理與職業匹配98
第五節職業決策與就業104
第五章職業生涯113
第一節職業生涯概述113
第二節職業生涯發展模式116
第三節自我職業生涯規劃123
第四節組織職業生涯管理131

第四編職業心理管理

第六章職業心理測評143
第一節職業心理測評概述143
第二節常見職業心理測評的應用150
第三節職業心理測評的實施172
第七章職業指導176
第一節職業指導概述176
第二節高校職業指導技術與實施182
第三節求職應聘的技巧191
第四節組織中的職業指導197
第八章職業谘詢202
第一節職業谘詢概述202
第二節職業谘詢的模式與方法211
第三節職業谘詢師的工作職責與能力結構216

第九章員工幫助計劃227
第一節EAP的含義和內容227
第二節EAP的模式234
第三節EAP的發展曆程與趨勢239
第四節EAP的理論基礎與應用領域243
第五節EAP在國內的發展和應用及研究趨勢249
第十章職業績效253
第一節職業績效概述253
第二節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258
第三節職業倦怠與職業績效管理261
第四節提高職業績效的措施266
第十一章職業心理健康271
第一節職業心理健康概述271
第二節職業壓力275
第三節職業適應性281
第四節職業心理健康促進措施283
第十二章職場中的人際交往294
第一節人際交往概述294
第二節職場中的人際交往304
第三節職場中的人際溝通藝術310


參考文獻318

附錄324
附錄1職業錨測評量錶324
附錄2霍蘭德職業傾嚮測驗量錶327

後記340

精彩書摘

第一編職業心理導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要點
■ 什麼是職業心理學?
■ 職業心理學有著怎樣的發展曆程?
■ 如何理解職業的內涵?職業的特徵有哪些?
■ 職業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如何把握?
■ 職業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
職業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美國社會學傢懷茲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當你擁有一筆不必工作也能維持生計的遺産時,你會不會脫離職業人的行列?結果發現,竟然有80%的人認為,即使生活富裕,仍然願意繼續工作。其理由是:工作是一種樂趣;希望自己的內心經常保持充實感;以此維持自己的健康;通過工作可以促進人際交往;證明自己是活生生的人;保持自尊心,等等。由此可見,職業對個體來說,除瞭謀生的功能外,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證明自己的社會存在、實現自我價值。
第一節職業心理學發展概況[*2]
一、國內外對職業心理學的理解
在國內,“職業心理學”的英文通常為vocational psychology,主要研究人們對不同職業的看法、就業前的準備、從業後的變化、不同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影響、職業適應等方麵的問題。在國外,“職業心理學”可以有多種錶示,英國心理學界一般傾嚮於用occupational psychology,其含義基本與工業心理學相同,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時間所從事的職業,即具體的工作,它可能是連續的(如正常的升遷和在本行業範圍內的調動),也可能是間斷的(如因勞資雙方彼此不滿意而造成的辭職或辭退)。它主要研究各種職業的特徵而非從事該職業的人的特徵,包括各種職業的責任和任務分析、不同職業的特殊能力要求,以及從業人員的興趣和價值觀等。其研究領域包括人事心理學、人機係統心理學、工業關係心理學、職業社會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心理學5個方麵。在某種情況下,career psychology也可以譯作“職業心理學”,即以動態的觀點研究人們在職業生涯中不同階段(包括就職前、從事職業過程中及退休後)的連續的變化特徵。近年來興起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管理”等研究,進一步豐富瞭職業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徐大真(2011)主編的《職業心理學》一書中,對職業心理學是這樣定義的:職業心理學是研究人在職業領域活動中的心理現象的科學,即研究人與職業活動相結閤時,人與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個體心理差異和各種群體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它是一門旨在提升人類行為效能的科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孟慧(2009)在其主編的《職業心理學》一書中指齣,職業心理學是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關注人們一生發展中的職業問題。對於個人來說,它的主要目的是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解決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睏惑和問題,促進個人的職業發展和職業成熟,使其適應環境變化,並獲得幸福的人生。而對於組織來說,它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幫助組織維護員工健康,促進員工的職業成熟和發展,形成健康和諧的組織環境,使組織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從職業心理學的名稱變化,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職業心理學的含義。通過Google學術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可以發現,2000年以後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career psychology,occupational psychology在2000年以前的研究中齣現的頻率更高。
目前,職業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5個方麵:①職業研究。職業研究是通過工作和職業分析,研究構成職業的各種成分的性質、特點,以及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等。②職業活動的研究。職業活動的研究是以職業適應為中心,探討職業活動中的心理適應性及其與職業活動的相互影響。③職業性嚮研究。職業性嚮研究主要探討職業能力、技能、興趣、人格等與職業活動有關的個性心理特徵方麵的問題。④職業指導與谘詢。職業指導與谘詢則是根據職業的要求和個人的條件,對求職者進行職業指導。⑤職業培訓研究。職業培訓研究關注用心理學原理進行職工培訓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其中,職業指導是指有組織地幫助求職者選擇職業,進行職業準備,使其能夠作齣閤乎自己條件的職業選擇過程。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①幫助求職者製訂未來的計劃,使其瞭解自己的能力、性嚮、興趣、性格等,同時,也幫助他們瞭解社會條件和各種職業的條件。②幫助求職者進行有關的就職準備。③幫助求職者選擇就職單位。④對求職者就職後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作齣成就等給予建議。
目前,職業心理學關注的範圍從入職適應、生涯發展、群體心理、人力資源管理、領導心理等嚮積極心理、健康心理領域不斷擴大。
職業心理學與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相關,在發達國傢中已經形成瞭一門很重要的龐大學科。職業心理學形成於20世紀初,因時間和地域的變遷,概念漸有擴展。在美國,職業心理學是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I/O Psychology),即美國心理學會的第14分支——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會(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SIOP)的研究領域之一。蘇聯曾在20世紀50年代使用職業心理學這一概念,其前身為技術心理學(technical psychology),其後發展為工程心理學(psychology of engineering)。英國心理學會的《職業心理學雜誌》,其副標題為“工業和組織心理學國際性雜誌”,明確瞭該領域所包括的廣闊範圍。美國於1945年成立瞭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分會。在包羅萬象的心理學權威工具書美國《心理學文摘》(Psychology Abstracts)中,與此學科相關的專題有: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職業心理學與衛生人員問題(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personnel issues)、工程與環境心理學(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日本的職業心理學也被稱為産業心理學或産業組織心理學。1985年,日本産業組織心理學會成立,包括人事、組織行為、操作和市場4個研究部門。其研究課題涉及個體、職場小集團、職場組織與結構、人機係統和社會文化環境5個層麵,如在個體層麵包括職務滿意度、職業動機、職業能力、職業適應性、職業生涯、職業壓力、勤勞觀、生活方式等。
在歐洲的許多國傢,職業心理學被稱為工作與組織心理學。
盡管世界各國使用的名稱略有不同,但是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興趣、研究內容、基本理論和體係基本是相同的。
我國早在民國初年就開始瞭這方麵的研究,並由商務印書館等機構齣版瞭相關的譯著,由王國維譯介的《心理學概論》中也論及瞭相關的內容。
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對該領域進行瞭廣泛的研究,之後再度復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職業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引人注目。近20年來涉及職業心理學的研究逐漸增多,這錶明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相關研究受到人們的進一步重視,目前該學科日益發展壯大。
職業心理學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起來以後,為適應現代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勞動分工精細化、對“人職”匹配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産生與發展起來的。美國是現代職業心理學的發源地,美國的職業心理學是從職業指導開始的。中國與西方古代也曾經有過比較豐富的職業心理學思想,但是都沒有形成一定的理論體係。

資料鏈接1-1


美國對職業心理學的重視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為錶彰對心理學作齣貢獻的心理學傢,設立各種心理科學奬,每年評選一次。其中,第三種奬項是“職業心理學傑齣貢獻奬”,奬勵在知識、理論和專業實踐領域中作齣貢獻的會員。
(資料來源:http://www�盿pa�眔rg/about/governance/bylaws/index�盿spx�保�
二、古代的職業心理學思想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孔子較早提齣瞭“上智”、“下愚”的基本個性分類,並將這兩種基本個性類型與當時的社會階層相匹配。孔子還進一步提齣瞭“狂”、“狷”、“中行”的個性類型三分法,並用這3個類型發現他72位弟子的個性,進一步對他們的職業、人生發展進行瞭預測與匹配。中國古代一直把職業分為官、士及農、工、商兩個層次、5個類彆,並與一定的德纔標準匹配,製定“士”與“官”的選拔標準。
在古希臘,柏拉圖較早提齣瞭“理智型”、“意誌型”、“情緒型”的個性三分法,並將這3種性格類型與社會地位及社會職業進行匹配。在柏拉圖看來,“理智型”的人適閤做統治者和哲學傢,高居於民眾之上;“意誌型”的人適閤做戰士和公職人員,為國傢服務;而“情感型”的人則隻可做平民,接受被統治與管理。
由於古代生産力發展緩慢,職業心理學思想的進展也十分緩慢。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傢、心理學傢馮特在德國萊比锡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心理學纔從哲學中脫胎齣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職業心理現象纔正式成為科學研究對象,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得以發展。
三、現代職業心理學的發展
(一)國外現代職業心理學的發展
現代職業心理學的發展綫索可以歸納為一個源頭、兩條支流。一個源頭是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學科中所涉及的與職業心理學有關的理論研究,比如,生理

前言/序言


《探索心智的奧秘:從認知到行為的深度解析》 人類的心靈,宛如一片浩瀚而深邃的海洋,蘊藏著無數未知的島嶼和暗礁。我們為何如此思考?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動機的源泉究竟在哪裏?又是什麼塑造瞭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探索心智的奧秘:從認知到行為的深度解析》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心智旅程,旨在揭示人類思維、情感和行為背後錯綜復雜的機製,並將其還原到最根本的心理學原理。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人類經驗最核心的構成元素——“心智”進行細緻入微的解剖。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心理學理論,而是通過精心挑選的案例、生動的比喻和嚴謹的邏輯,帶領讀者逐步走進人類內心世界的殿堂。從我們如何感知周圍環境,到如何理解和記憶信息,再到如何形成復雜的思想和解決問題,《探索心智的奧秘》將認知過程的精妙之處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感覺、知覺與注意 在深入探討更高級的心理活動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心智運作的“硬件”和“基礎操作係統”。這一部分將從人類最原始的感官經驗入手,解析我們如何接收和處理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 感覺的奇跡: 從光綫的摺射到聲波的振動,再到觸覺、嗅覺和味覺的細微感知,我們將探討每一種感官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將物理信號轉化為神經信號,最終在大腦中形成可被我們理解的體驗。這不僅僅是生理學的描述,更關乎我們如何“看到”色彩、“聽到”聲音、“感受到”溫度。例如,我們會深入分析視覺係統處理顔色、形狀和運動的復雜路徑,以及聽覺係統如何區分不同頻率和音強的聲音。我們會討論“魔術”背後隱藏的知覺原理,例如為什麼有些視覺錯覺會讓我們如此“上當”,這背後是視覺係統為瞭簡化信息處理而采取的捷徑。 知覺的構建: 感覺隻是原材料,而知覺則是我們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組織和解釋的過程,從而賦予它們意義。本書將揭示知覺並非被動接收,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我們會探討“整體優於部分”的格式塔原則,理解我們為何能輕易識彆齣一個完整的臉龐,即使隻看到部分特徵;我們會分析“期望”和“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解釋為什麼在特定情境下,我們更容易“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例如,我們會通過分析“雞尾酒會效應”,來闡述注意力的選擇性過濾功能,以及我們的大腦如何在這個嘈雜的環境中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注意力的魔術師: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是我們寶貴的資源。本書將深入剖析注意力的本質,它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我們會區分“定嚮注意”和“持續注意”,探討“分心”的原因,並分析“多任務處理”的神話。通過理解注意力的局限性,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為何有時我們明明“看到瞭”,卻又“沒注意到”。例如,我們會討論“變化盲視”的實驗,展示我們的大腦為瞭節省認知資源,會在不那麼重要的信息上“偷工減料”。 第二部分:心智的驅動力——學習、記憶與遺忘 一旦我們感知瞭世界,我們就開始與之互動,並從中學習。學習和記憶是我們適應環境、積纍經驗、塑造自我的關鍵。 學習的五彩斑斕: 從最基礎的條件反射,到復雜的社會學習,本書將全麵解析人類學習的不同形式。我們會探討“巴甫洛夫的狗”為何會流口水,理解經典條件反射的原理;我們會分析“斯金納箱”裏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揭示行為如何通過奬懲得到塑造;我們還將深入探究“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實驗”,理解觀察學習在模仿和技能習得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行為模式的形成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記憶的絲綢之路: 記憶是個人曆史的載體,也是我們理解當下、預測未來的基礎。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記憶的迷宮,從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解析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我們會探討“艾賓浩斯遺忘麯綫”背後的規律,理解為什麼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後會迅速遺忘;我們會分析“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的區彆,理解我們如何儲存關於個人經曆和事實知識;我們還將討論“記憶的重構性”,揭示記憶並非一成不變的錄像,而是會受到當下情境和信念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我們會通過一些有趣的記憶技巧,來幫助讀者理解和優化自身的記憶能力。 遺忘的必然: 遺忘並非失誤,而是大腦高效運作的必然結果。本書將解釋遺忘的各種機製,例如“乾擾說”、“衰退說”和“動機性遺忘”,幫助讀者理解為何有時我們“想不起來”。理解遺忘的本質,有助於我們更科學地對待學習和記憶,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第三部分:心智的能量——動機、情緒與意誌 是什麼驅使我們行動?是什麼點燃瞭我們的熱情?又是什麼讓我們剋服睏難?動機、情緒和意誌是推動人類行為的強大力量。 動機的引擎: 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飢餓、口渴),到復雜的社會需求(如成就感、歸屬感),本書將深入剖析動機的多種來源和類型。我們會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理解人類需求是如何層層遞進的;我們會分析“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彆,以及它們各自對行為的影響。瞭解動機的運作原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並激發內在的驅動力。例如,我們會討論“自我決定理論”,解釋為什麼當我們感到自主、勝任和歸屬時,我們的內在動機最為強烈。 情緒的萬花筒: 情緒是我們對內外刺激的情感反應,它既能帶來喜悅,也能引發痛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本書將解析情緒的生理基礎,探討不同情緒的構成要素,並分析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的。我們會討論“情緒的普適性”和“文化特異性”,以及“情緒智力”的重要性。瞭解情緒的運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緒,並理解他人的情感錶達。例如,我們會分析“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和“沙赫特-辛格情緒二因素理論”,來解釋情緒是如何産生的。 意誌的力量: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剋服惰性、抵製誘惑,這便是意誌力的作用。本書將探討意誌力的本質,分析影響意誌力的因素,並提供一些增強意誌力的方法。我們會討論“延遲滿足”的重要性,以及“執行功能”在意誌力中的關鍵作用。理解意誌力的運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個人目標,並培養自律的品格。 第四部分:心智的疆域——人格、社會與發展 我們的獨特性從何而來?我們為何與他人建立如此復雜的關係?人又是在何時何地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人格的畫捲: 人格是我們相對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決定瞭我們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本書將介紹主流的人格理論,例如“大五人格模型”,幫助讀者理解人格的不同維度。我們也會探討人格的形成受到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以及人格的可塑性。瞭解人格,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行為差異。 社會的心靈: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心理活動深刻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本書將探索社會心理學的奧秘,例如“從眾”、“服從”、“偏見”等現象。我們會分析“米爾格拉姆實驗”和“阿希實驗”等經典研究,揭示社會壓力對個體行為的強大力量。理解社會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社會互動中的力量和規律。 發展的軌跡: 從呱呱墜地到白發蒼蒼,人的心理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發展過程。本書將概述發展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關注童年、青少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徵和挑戰。我們會探討“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解不同年齡段個體麵臨的主要任務和可能遇到的睏境。 《探索心智的奧秘:從認知到行為的深度解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心理學視角。它不拘泥於單一的理論流派,而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將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無論您是心理學愛好者,還是希望更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本書都將是您探索心智世界不可或缺的嚮導。它將幫助您打開一扇理解人性的新窗口,從而更智慧地生活,更有效地與人相處,最終實現更充盈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職業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個人感覺它在市場的定位上,應該是一個能夠觸及很多人的痛點。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或者對目前的職業狀態感到迷茫,總是在思考“我到底適閤做什麼?我未來的職業方嚮在哪裏?”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職業”和“心理”這兩個關鍵詞,這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答案。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職業選擇背後復雜的心理機製。比如說,它會不會涉及到人格特質與職業匹配度的關係?那些常見的職業興趣測試,在科學性和實用性上究竟有多大的價值?這本書會不會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探討如何發掘我們內心深處的潛能,找到真正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和快樂的職業方嚮。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選擇一個好工作”的層麵,而是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做齣這樣的選擇,以及在這個選擇過程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也很想知道,書中對於“職業發展”的論述,會有怎樣的深度。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崗位都在麵臨轉型或被淘汰的風險。這本書是否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指導我們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如何進行終身學習,如何保持職業的韌性?我期待它能夠成為一本陪伴我們走過職業生涯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羅盤”,幫助我們 navigate 各種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職業天空。

評分

拿到《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有料”。作為一名一直對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抱有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能指導實踐的書籍。這本書的書名,可以說就是我對它的直接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例如榮格的“原型”理論,或者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與我們日常的職業活動聯係起來的。它會不會解釋,為什麼某些人在職業生涯中會反復遇到相似的睏境?又或者,我們的童年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職業選擇和工作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差異在職業發展中的作用,並且學會如何利用這些差異來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更重要的是,我對書中關於“職業倦怠”的探討充滿瞭期待。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職場現象,它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幸福感,也對企業的生産力造成瞭巨大的損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倦怠産生的根源,並且提供一些真正有效、可操作的應對策略,不僅僅是簡單的“放鬆”或“休息”,而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自信地麵對職業挑戰,並且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職業幸福。

評分

當我看到《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它很有可能觸及到現代社會許多人共通的痛點。我們生活在一個節奏極快、變化莫測的時代,很多人在職業發展中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找不到工作的方嚮,在工作中感到迷茫,或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職業”和“心理”的結閤,這讓我覺得它非常有針對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我們在職業發展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它會不會討論到,為什麼有些人似乎總能在職場中如魚得水,而有些人卻總是步履維艱?又或者,當我們麵對工作中的挫摺和失敗時,我們的心理反應是如何影響我們接下來的行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知識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方法。例如,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心理學工具來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團隊協作中,又有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閤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實用手冊”,不僅能讓我們“知道”更多,更能幫助我們“做到”更好,從而在職業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評分

我之所以會對《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如此關注,是因為我觀察到,現在很多職場人士,雖然在專業技能上非常齣色,但在處理人際關係、管理情緒、應對壓力等方麵卻顯得力不從心。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職業”與“心理”的結閤,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理論,比如依戀理論、歸因理論,甚至是一些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我們實際的職業生活聯係起來的。它會不會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夠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而有些人卻總是陷入人際衝突?又或者,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挫摺時,我們的心理反應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科學的、有深度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例如,在處理職場溝通時,有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又能顧及對方的感受?在麵對壓力和焦慮時,有哪些心理學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工作的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實用指南”,不僅能讓我們“知其然”,更能讓我們“知其所以然”,並且真正地“做到”。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已經有幾天瞭,一直想找個時間好好坐下來,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去品味一下。畢竟,這本書的標題——《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就足夠吸引我瞭。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麵臨著職業選擇的睏惑、職業發展的瓶頸,甚至是職業倦怠。而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認識自我、理解他人、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這本書的名字暗示著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空談,而是強調瞭“實踐”二字,這讓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指導。我尤其好奇的是,它會如何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與我們日常的職業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相結閤。比如,在招聘和選拔人纔時,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在團隊建設和管理中,如何理解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在職業生涯規劃和轉型的過程中,又該如何進行自我認知和心理調適?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職業道路上的優勢與劣勢,也能更有效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和壓力。當然,一本好的圖書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具備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職業人士的理解和關懷,幫助我們找到職業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

拿到《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那略顯厚重的體量所吸引,這通常意味著內容會比較紮實,信息量也會比較大,我喜歡這種“沉甸甸”的感覺。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知識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個行業,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對人性的理解,對心理的洞察,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理論”與“實踐”並重,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經過沉澱的、有深度的心理學理論,並且這些理論能夠被清晰地闡釋,讓我能夠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精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些理論能夠與現實工作中的各種場景無縫對接。例如,在團隊協作中,如何理解不同性格的成員之間的溝通障礙?如何有效地進行衝突管理?在領導力方麵,又有哪些心理學原理能夠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受尊敬、更有效率的領導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能告訴你“為什麼”以及“怎麼做”。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職業倦怠”和“壓力管理”的部分充滿瞭期待。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感到身心俱疲。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源於心理學的、科學有效的減壓方法,幫助我們恢復活力,重新點燃工作的熱情?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集學術性、實踐性和啓迪性於一體的佳作,讓我能夠從中汲取養分,更好地應對職業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覺到它是一本“硬核”的書。現在市麵上有很多關於職業發展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泛泛而談,或者是一些“心靈雞湯”式的說教。而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心理理論”和“實踐”,這讓我覺得它更有科學性和指導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核心的心理學理論進行深入的闡述,比如認知心理學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社會心理學如何解釋團隊動力,又或者發展心理學如何解釋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些理論能夠被有效地轉化成實踐中的指導。例如,在麵試過程中,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評估應聘者的真實能力?在團隊管理中,如何理解和激勵不同個性的員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讓我們停留在“知道”的層麵,而是能夠“做到”。我也對書中關於“職業決策”的部分充滿瞭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如何做齣最適閤自己的職業選擇,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套科學的決策模型,幫助我們更理性地分析利弊,做齣更明智的判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工具箱”,為我們解決職業發展中的各種難題提供有力的支持,幫助我們找到職業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

《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在我看來,它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來解決當下很多人在職場上麵臨的睏境。我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一些工作瞭幾年的職場人士,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塊的空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職業選擇”背後的心理學原因。比如,它會不會討論到,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適閤某個行業,而有些人卻總是“在路上”?又或者,當我們在麵對職業轉型時,我們的心理會經曆哪些階段?書中會如何指導我們,如何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何找到與自己特質相匹配的職業道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工具或方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例如,在“職業規劃”這個環節,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基於心理學的模型,幫助我們去設定切閤實際的職業目標,並且有效地去執行?我也非常好奇書中對於“團隊閤作”和“人際關係”的探討。在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本書會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指導我們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職場人際關係,如何更好地與同事、領導溝通,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滿意度?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本“生活手冊”,不僅指導我們在職業上取得成功,更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和成就感。

評分

拿到《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懷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情翻開瞭第一頁。坦白說,我對“職業心理學”這個領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接觸到的資料中,要麼是過於偏嚮學術研究,理論性太強,脫離實際;要麼就是過於側重技巧和方法,缺乏理論支撐,顯得淺薄。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燃起瞭一絲希望,期待它能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理論”這個堅實的地基上,搭建起“實踐”這座充滿活力的建築的。這本書是否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職業心理學的世界裏,既看到宏偉的風景,又能掌握實用的工具?我特彆關心書中對“職業倦怠”的探討,這是一個睏擾著無數職場人士的普遍問題。它會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倦怠産生的根源?是環境因素、個人特質,還是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它會提供哪些經過心理學驗證的、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是調整工作方式、改善人際關係,還是進行內心的重塑?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們“知道”,更能讓我們“做到”。此外,我對書中關於“職業決策”的部分也充滿瞭好奇。在麵對人生岔路口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迷茫和焦慮。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套科學的決策模型,幫助我們理性分析,做齣更符閤自身情況的選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予我力量和智慧,讓我不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主動地、有意識地去塑造自己的職業人生。

評分

《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這本書,讓我感到它仿佛是一個“解謎”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職業世界中隱藏的心理密碼。我注意到,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薪資、地位,而忽略瞭內心的聲音。這本書的書名,恰恰暗示瞭它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索職業選擇背後的深層原因。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進行深入的探討。究竟是什麼決定瞭我們對某個職業的偏好?我們又該如何去識彆自己真正的職業價值觀,並且找到與之匹配的工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科學的方法,幫助我們進行自我探索,從而做齣更明智的職業決策。另外,我也對書中關於“職業倦怠”的分析充滿瞭好奇。這是一個睏擾著無數職場人士的普遍問題。它會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揭示倦怠産生的根源?是環境因素、工作內容,還是個人心理特質?更重要的是,它會提供哪些經過科學驗證的、有效的應對策略?是調整心態、改變工作方式,還是尋求外部支持?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們職業生涯中的“導航儀”,指引我們走齣迷茫,找到方嚮,並且在職業道路上,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真正的幸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