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廬山的“曆史標本”和“隱私地圖”。
◇一本站著寫完的書:方方寫作本書時腰齣瞭毛病,站著用便攜電腦一下一下敲完整本書的文字。
◇近200幅珍貴曆史圖片,新增德國老太太瑪爾塔贈送舊時廬山照片;
◇以老彆墅為題眼,紀錄片式呈現老彆墅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人舊事:蔣介石、宋美齡、賽珍珠、陳三立、楊格非、李德立、李烈鈞、熊式輝……
因為寫書的緣故,我到廬山去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瞭,而廬山給予我的感覺也與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經把它撫摸過瞭一遍,每一處地方、每一處名稱、每一處景色都讓我感到親切無比。山上的老彆墅在陽光下閃著輝光,即使陳舊瞭的鐵皮瓦屋頂,即使磨損瞭的門窗,即使黯然瞭的石牆和扶壁,即使已經麵目全非的羅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無不讓我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麗,這是在我知曉它們的曆史之後。
《到廬山看老彆墅》是一本有關廬山舊事的書。
廬山是一座極富殖民色彩的彆墅王國,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極強的“夏都”。這裏是洋人的休閑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場所,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之所在,也是豪傑俠客快意恩仇的社會。
《到廬山看老彆墅》由十二篇講述廬山老彆墅故事的散文組成。方方的文字雖是溫情的,但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故事,既有溫暖,亦有悲涼、殘酷。跟隨方方的文字,走進百年前的中國,仿佛能聽到中國的大門麵嚮世界打開時那種嘎嘎的響聲。無能之極的政府和可憐之極的百姓,而傳教士和侵略者同步而來,首先是英國人李德立,連濛帶騙得到瞭長衝一帶土地的租藉權,時間長達999年,緊接著,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等也都接踵而至,紛然以各種方式瓜分廬山的地皮。他們進入廬山,也規劃和建設廬山,修建瞭帶有各國風情的彆墅,就這樣,廬山成瞭中國近代美麗的花園城市,這裏的彆墅也成瞭中國建築史上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鬍適說:“牯嶺,代錶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廬山上有賽珍珠住過的老屋,有晚清“維新四公子”陳三立的鬆門彆墅,有傳教士楊格非興建的禮拜堂,有宋美齡的美廬……廬山上每一幢老彆墅裏麵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隻有瞭解瞭它們,你纔會知道,廬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廬山。
方方,當代作傢,湖北省作傢協會主席。1976年始發錶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說集《風景》《桃花燦爛》《有愛無愛都銘心刻骨》《萬箭穿心》《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現已齣版小說、散文集80餘部,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等文字在國外齣版。
★方方的散文集《當代名傢散文隨筆係列——雅興》、《閱讀武漢》、《到廬山看老彆墅》、《漢口的滄桑往事》、《我在德纍斯頓》等,注重曆史感和哲思性,力求在曆史散文中找尋史與文的統一。
——梁艷萍等《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以前對這種名人軼事不感興趣,現在重拾卻看得津津有味。結閤老房子來闡述那些舊事,彆有一番味道。
——作傢雲敖
★有機會我再去廬山,一定去讀讀那些老彆墅———帶著這本書,因為它們如同曆史的標本。
——唐鎮《中國青年報》
★《到廬山看老彆墅》是一本滿足我窺視欲的好書。作傢方方再現瞭一些人“上廬山”的隱晦目的──輕鬆自如地把廬山的陳年舊事翻檢齣來,晾曬。這個“行為藝術”很大程度上因為職業纔能的到位,完成得相當完美。
——作傢陳紙
★我的今日推薦:看瞭方方的《到廬山看老彆墅》,覺得自己真是孤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片又適閤攝影拍拖乾嘛嘛好的地兒~,幾百棟彆墅,承載曆史,波瀾不驚,散布這片叫牯嶺(cooling)的山野,雖說是洋人給開的頭,這故事也是很多點綫麵的鋪設,有閑人有情人去走走吧。
——新浪微博網友@九月和四月
★看書有感:方方舊著《到廬山看老彆墅》是本下瞭功夫的遊記,給我們展示齣風雨雲霧之中廬山的另一道風景綫。
——新浪微博網友@禹安
★開心的事與大傢分享:前天晚上下單訂書,現在就送到瞭。其中的《到廬山看老彆墅》是我買的第三本瞭,前兩本都送人瞭,自己喜歡就認為彆人也喜歡。
——新浪微博網友@共飲芬芳午後
1. 那個改變廬山曆史的人——英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士李德立——就在這樣的歲月裏,頂著朔風上山來瞭。沒有人記住他上山的日期,隻知道是一個寒冷的鼕天;也沒有人描繪過他長什麼樣子,是金色的頭發藍色的眼睛還是黃色的頭發褐色的眼睛;更沒有人提到他是披著大氅還是穿著皮服,是背著行囊還是空著兩手;沒人知道。人們知道的隻是這個從英格蘭肯特郡走齣來的傳教士,很年輕很年輕,年輕得隻有22歲,還知道他此時來到中國還不到一年。
2. 設想李德立在寒鼕之日爬山的姿態,我很難猜測他是懷著怎樣的野心和壯誌,要到這座幾無人跡的山頂上開闢和創造他理想中的清涼世界;很難判斷是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力量,驅動他不辭韆辛萬苦匹馬單槍地去做這件從來也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盤行在這條彎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沒有想到,他此行的結局比他有過的夢想還要驚人。因為廬山有今天,實在是繞不過李德立這個人。
3. 如此建成的彆墅,帶著強烈的民間的自由姿態,立在廬山之巔。它們富於生氣的尖頂,它們敞開或封閉的迴廊,它們精緻的老虎窗和煙囪,它們粗獷而厚重的石頭牆麵,它們紅色的鐵皮瓦屋頂,它們灰色的魚鱗闆,它們高聳的駁坎和低矮的短牆,一切一切的它們,帶著鮮明的全然與中國風格不同的異域情調,使用著與中國建築全然不同的語言符號,以一種幾乎全盤西化的派頭齣現。縱然它們在中國的土地上顯得十分另類,但它們卻被有著深厚而悠久中國古典文化的廬山所接受所包容。原本就有著佛教和道教傳統的廬山,從此又有瞭另一種文化——西方教會文化的融入。它由此而變得更加意味深長起來。
4. 這個地方就成瞭中國近代最美麗的花園城市,這裏的彆墅也成瞭中國建築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築博物館。用大學者鬍適的話說:“牯嶺,代錶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5. 牯牛嶺脊南,鬆林蓊鬱。李德立當年的彆墅距此不遠。傳說李德立曾經在他的房子附近種下萬株鬆樹,不知這一片鬆林是不是他當年手植。在夜晚,鬆濤聲有如廬山的歌聲,風輕是吟,風狂是嘯。每當月光如水的日子,鬆林便如仙境,不存一絲雜蕪,清靜幽雅令人陶醉。因為這個,它成為廬山上一道著名的風景:月照鬆林。
6. 散原老人的“鬆門彆墅”在“月照鬆林”一側。和那些傳教士的彆墅相比,它在外錶上倒沒有顯示齣特彆的藝術個性。紅色的雨淋闆雖然醒目,但山上彆墅用這種色彩的雨淋闆為數不少;半敞開的外廊仿佛欲將山色收入屋裏,可類似這樣的走廊在山上彆墅中也隨處可見。如此這般,鬆門彆墅從建築角度看,也就沒有什麼特彆稀罕之處瞭。說來也隻是一幢給人居住的普通彆墅而已。但是,一座普通的屋子住著一個什麼樣的人,常常顯得比房子本身要重要得多。於是,這個人,也就是陳三立,我們的散原老人,注定瞭一幢普通彆墅的流芳百世。
7. 行到瀑下,見瀑布忽而煙霏雪翻,忽而滾珠瀉玉,實在是風景絕勝之地。吳宗慈一行人,枕石濯足,拾鬆煮酒,陳三立一旁看得大為開心,顧而樂之後,立即題上“洗龍碧海”四字,又為潭題名為“碧龍潭”。後來這四字被刻在雙瀑側潭大石頭上。果然與瀑與潭一起,成為一道風景。用吳宗慈的話說:“一時同遊者逸興遄飛,泉石亦為之展顔吐氣。”陳三立觀瀑至此,又寫瞭《王傢坡觀瀑》一詩,似乎仍然意猶未盡,想到前來觀瀑,路卻難行,他便又發起募款修路。路修罷,又建亭,謂之“觀瀑亭”。有亭須得有記纔雅,於是又揮就一篇《聽瀑亭記》。此記刻在石碑上,石碑立於觀瀑亭旁。文人雅士讀之詩,閱之記,登上廬山,個個都盼得能夠一見王傢坡雙瀑。看過後,也寫詩也寫記。王傢坡雙瀑就這樣在文人們的擊節贊嘆聲中,一天一天地有文化意味起來,於是它也就一天一天地變得更加美麗。文人一動筆,風景立即就有瞭文化。它就不隻是單純的風景,而被注入瞭人文的內涵。遊人們也慕名而至,王傢坡雙瀑到底成瞭廬山上著名的風景點。
8. 傳教士們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他們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宣傳他們的宗教,有時真不能不讓人心生欽佩。他們往往能走到最偏遠最窮睏最封閉的鄉下,對那裏一些與世界幾乎完全隔絕、生生世世都過著懵懂生活的農民宣講他們的教義。他們能夠拋傢離子,在淒風苦雨中跋山涉水。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是把真理和信仰帶給那些最需要這些的中國人。1868年,楊格非在他的一篇文章裏寫道:“我現在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長江與漢水的各地,已經歸在基督的名下;至於那些散居在這兩條壯麗江河岸邊數以百萬寶貴的靈魂,我願為之生,為之死。”
9. 楊格非在他逝世的前幾年,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上帝再給我五十年,我仍將都給中國。”
10. 終於說到宋美齡瞭。提起廬山,幾乎沒有人不提到她曾經住過的那幢漂亮的房子:美廬。它被每一個上廬山的人津津樂道,仿佛美廬是廬山的一個興奮點,仿佛不談美廬,廬山就無法讓人盡興似的。世人們的趣味真的是很俗。他們大肆地宣揚著美廬,隻不過是因為這個房子的女主人曾經是中國位高權重的第一夫人,她是那樣的美麗年輕,富於纔華,而她的丈夫卻有過幾次婚姻且比她年長得多。他們老夫少妻之間的愛情故事一直是人們永遠不減興緻的談資。
11. 在廬山過夏天的日子,真的令宋美齡十分愜意。她常常是乘坐著軍艦來,有時也乘坐她的專機。她和老蔣都頗喜歡遊山,山上所有的佳景幾乎被他們遊遍。有些地方去過幾次仍不厭煩。或許每次去的心境不一樣,景色就會不一樣吧。山上的石魚石耳竹筍都十分清淡可口,對於吃素的蔣介石來說,這些就是山珍瞭。在山上,宋美齡的朋友似乎也比山下時多。她與那些傳教士多有往來。與他們聊聊天,那熟悉的語言和氣息,使她偶爾間也會悵惘想起許多往事,想起她和她最親密的二姐間的分分閤閤。山上是清靜的,可是山上的傢裏卻並不清靜,幾乎每天都有人前來匯報或是談什麼要事。當然也會有一些隻是前來閑談一番的人。但凡來瞭客人,講究禮儀的宋美齡都會拿齣糕點來招待他們。九江有個老字號糕點作坊叫“梁義隆”,宋美齡常常點名要買這裏的糕點。“梁義隆”還生産一種酥糖,香脆味甜,落口酥香,吃過讓人迴味不已。這種酥糖更是宋美齡嗜吃之物。每年夏天,宋美齡一來廬山就要派專人去到山下訂做好,再送上山來。
12. 1992年,廬山上有人策劃變賣那些老彆墅,打齣口號是:“蔣介石失去的,毛澤東得到的,全都賣給你!”一時引起轟動。遠在美國的宋美齡也很焦急,特意找瞭蔣緯國前來商量如何處理這事。她離開廬山已經很久很久瞭,可她的心仍然牽掛著她的“美廬”。後來,因政府乾涉,這個策劃方纔流産。
13. 橫過來竪過去細看一番,汪精衛的一生至少有半生是在與蔣介石爭鬥。他們分分閤閤,明閤暗分,相互傾軋,又相互勾結。在汪精衛倒嚮日本人之前,國民黨的這颱大戲,主要是蔣汪二人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地輪轉著錶演,彆的人都不過是跑跑龍套客串一二匪兵甲群眾乙看客丙而已。
其實汪精衛一定是很想不通的。他看上去比蔣介石有文化有教養得多,詩文也作得漂亮,走齣門去,風度翩翩。與人交際,其能力也遊刃有餘。可在與老蔣爭風時,他總是要輸上一招半式。對於汪精衛想不通的事情,旁的人可是一清二楚。一個從政的人,會寫詩有什麼用?風雅這東西在風花雪月的場閤可能會風頭十足,會招緻人們欽佩的目光,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這些卻跟垃圾一樣。像汪精衛這樣的人,根本就是選錯瞭行當。以他這種性格,優柔寡斷,敏感脆弱,疑慮重重,有幾分搖擺有幾分膽怯,當個清流名士,文人騷客,賞月吟詩,飲酒作樂,過上有閑階級享受的人生就足夠好瞭,還動什麼腦筋要做官呢?一件本不適閤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去做,拗著自己命運走,一個念頭有岔,立馬就錯過一生。
14. 在廬山的“夏都”歲月中,蔣介石總共在山上召開瞭十一次重要會議,史稱“廬山會議”。會議涉及外交、財政、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麵。其中有一次是商討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事宜。有一本關於廬山的書上說:這個協定的簽訂,令廬山羞愧難當。其實這哪裏好怪廬山,怪隻怪那些人怎麼把這種爛事也弄到廬山上來做。
在1937年狼煙四起的日子裏,廬山結束瞭它熱鬧而豐富的夏都時光。高官們都棄屋而去,富商們也都不知所往,傳教士們走瞭許多,滿山剩下的隻有老百姓和一支試圖守山的孤軍。
……
後記:每一幢老屋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感謝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決定再版這本《到廬山看到老彆墅》。這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朋友們最喜歡討要和收藏的一本書,也感謝編輯允許我將此前的後記作一些調整。
最初約我寫廬山彆墅一書的是湖北美術齣版社編輯袁飛,先說好的是寫一本關於雞公山彆墅的書。當時我正在辦《今日名流》雜誌,整塊的寫小說的時間並不是太多,於是覺得利用片斷時間寫寫這一類書,也還不錯。通過寫書,我會對中國的曆史和人事有著更深一層的瞭解,所以我就同意瞭。但隔瞭一些日子,小袁建議我是不是先寫寫廬山的彆墅?這時候,我有些猶豫。做瞭半天準備,突然又換書,我多少有點不爽。此外,我雖是江西人,故鄉就在廬山腳下,可是我的父母自小離傢在外,而我則幾乎就沒有去過那一帶。我對廬山的瞭解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觀光客的瞭解。
但是,最後我還是接下瞭撰寫這本書的任務。為什麼呢?隻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廬山,幾乎喜歡它的一切。大學三年級,曾與同學一起第一次上廬山,當時就覺得這地方必須再來。結果,此後的每一次上山,這種喜歡的感覺都會更增一層。它綺麗的風光、清澈的流水,它飄逸的雲霧、純樸的鄉情,它充滿著異國風情的老屋、寜靜而雅緻的山榖,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陶淵明培育的淡泊於世的隱士之氣,都深深地令我嚮往和迷戀。如果我寫這本書,我就能有機會一次次走進廬山,一次次與廬山交談,一次次翻閱它的過去和一次次憧憬它的將來,一次次投入它的懷抱,被它的風雨和雲霧清洗。這一切,對我來說,是多麼必要。於是,幾乎是為瞭我自己的一份需求,我開始瞭它的寫作。
在一個夏日的早晨,我們驅車前往廬山。在“廬山通”羅時敘先生(我真的是非常感謝羅先生,幾乎每次上山,他都給予瞭極大的幫助)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徑順著階路,一幢一幢地看著彆墅。成百上韆的老房子,埋藏在綠蔭濃密的樹下,沐浴在廬山清涼的風中。歲月留下的纍纍傷痕,使它們的麵容疲憊而滄桑。這引起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長嘆。
在《廬山誌》上,我看到瞭李德立這個名字。我想象著這個22歲的英國年輕人,在百多年前的一個鼕日,冒著朔風登上山來,想象著他麵對廬山美麗的河榖發齣由衷的贊嘆而後,便著手改變瞭這座山的曆史。這樣的開頭,簡直像一部電影,令我驚異,也給瞭我莫大的懸念。
李德立為廬山開瞭頭,也為我的這本書開瞭頭。
在我寫作的經曆中,沒有一本書像我寫這本書一樣,在過程中有著那麼多的愉悅。這種愉悅在於這一次的寫作變成瞭一次學習。走進百年前的中國,我能聽到中國的大門麵嚮世界打開時那種嘎嘎的響聲,也能聽到傳教士和侵略者嗵嗵而來的腳步。無能之極的政府和可憐之極的百姓,都從泛黃的資料裏浮齣水麵。通過這座山的開山曆史,我能瞭解許多許多我過去從不知道的東西;而通過一座山的發展曆史,我能認識到更多我過去從未認識清楚的人。因為寫作過程必須翻看許多資料的緣故,我自己對這一段曆史,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書齣版後,在廬山上很受歡迎。有一年去廬山,廬山的一位領導說,我們要感謝你,是你把到廬山遊老彆墅的概念帶給瞭廬山。現在來廬山的人都會參觀廬山彆墅。還有一次在廬山,我走進一傢書店,書店的老闆突然說,你是作傢方方嗎?我認齣你瞭。你的書賣得很好。
這些都是讓我高興的事。不止是因為書,而是因為在我心裏,廬山於我,相當於是我的傢鄉,而書店的老闆,也幾乎就是我的鄉親瞭。
還有一件似乎必須說的事。有一年,一位叫瑪爾塔的德國老太太來到武漢。她當年齣生在武漢,並在武漢長到13歲纔離開。她講起她的傢事時,也說到她傢有彆墅在廬山。於是我就送給她一本由湖北美術齣版社齣版的關於廬山的書。她驚喜地拿在手上翻閱,當她翻閱到一張圖片時,不禁叫瞭起來:這是我傢的房子。然後,她就委托我去廬山看看她傢的彆墅,並且希望我拍幾張照片給她。根據她提供的地址,我很容易找到那幢老舊不堪的彆墅。通過朋友,我將這些照片傳給瞭瑪爾塔。兩三年後,我有機會去德國的德纍斯頓訪問,瑪爾塔老太太聞知後,再三希望我去她住的慕尼黑走走,於是我便專程去瞭一趟。在瑪爾塔老太太傢,她拿齣兩本與廬山有關的書和一本相冊送給我。相冊是她的朋友傢的,上麵貼著那一傢人上世紀初在廬山上的生活照片。兩本書則有一本是李德立當年所寫廬山開山史和一本攝影傢所拍攝的舊時廬山照片。這些東西,在我從德國迴來後,全都轉送給瞭廬山圖書館。
在送走之前,我將所有照片都掃描瞭下來。這是非常珍貴的廬山照片,我相信國內幾乎沒有人見過這樣一些照片。在再版的這本書裏,這些老照片幾乎都用瞭上去。新版的書,與老版相比,因瞭這些照片,顯得更加豐富和厚重。因此,我要在此感謝瑪爾塔老太太。
因為寫書的緣故,我到廬山去過的次數已經數不清瞭,而廬山給予我的感覺也與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經把它撫摸過瞭一遍,每一處地方、每一處名稱、每一處景色都讓我感到親切無比。山上的老彆墅在陽光下閃著輝光,即使陳舊瞭的鐵皮瓦屋頂,即使磨損瞭的門窗,即使黯然瞭的石牆和扶壁,即使已經麵目全非的羅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無不讓我感受到一種彆樣的美麗,這是在我知曉它們的曆史之後。
如果你登上廬山,你光知道看錦綉榖和三疊泉,光知道看花徑和烏龍潭,那你對廬山的瞭解還遠遠不夠,你對廬山的真諦還遠遠未知,你在廬山麵前,依然是一個盲者。無論如何,你都應該看看廬山的老彆墅,因為山上每一幢老房子裏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隻有瞭解瞭它,你纔會知道,廬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廬山。
方方
2014年5月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承載著曆史痕跡的建築總有一種莫名的情結,總覺得它們背後藏著無數的故事,而《新民說》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仿佛是舊時報刊的呐喊,又或是思想的碰撞。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希望能夠從中一窺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些曾經激蕩著變革思潮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通過文字,試圖“新民”,試圖革新一個民族的靈魂。我期待著書中對“新民說”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究竟包含瞭哪些核心思想?它又是如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那些先行者們,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將這些理念傳遞給大眾的?是激昂的演講,是深刻的論述,還是充滿人文關懷的小說?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那個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那些關於國傢命運、民族前途的討論,那些對教育、科學、文化的探索,都讓我充滿嚮往。當我讀到書中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細節描繪,或者對某個重要人物思想的解讀時,仿佛就能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探索欲。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思想的傳承,它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前人的探索和奮鬥換來的。我希望《新民說》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便被它獨特的標題所吸引——《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這種看似跳躍的組閤,卻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我開始想象,在那個中國近代思想變革的關鍵時期,“新民說”的浪潮席捲而來,而同時,在風景如畫的廬山,一群人又在建造著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老彆墅。這其中是否有著某種深刻的聯係?我渴望知道,那些倡導“新民”的先驅們,是否也曾在廬山有過他們的足跡?他們的思想,是否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印記?而那些老彆墅,它們又是如何反映齣當時中國社會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中的探索與思考?書中是否會深入地剖析這些彆墅的建築風格,它們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們所代錶的時代精神?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看”老彆墅,更是“讀”懂它們,理解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厚重曆史和文化內涵。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也是一次曆史的追溯,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思想的激蕩,也看到瞭一個時代建築的演變,這種結閤,必將給我帶來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
評分總有一些書籍,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産生一種想要去親身探索的衝動。這本書,《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心生嚮往的作品。它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新民說”的思想啓濛與廬山老彆墅的曆史印記——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引人入勝的畫捲。我渴望從中瞭解到,“新民說”的理念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成為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它如何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廬山的老彆墅,又如何在那個時代應運而生,它們為何會選擇在那裏建造?書中對這些老彆墅的描繪,是否會讓我感受到它們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淵源?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穿梭於那些曆史悠久的建築之間,去感受那份沉澱下來的歲月痕跡,去聆聽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故事。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新民說”所倡導的進步思想,與廬山老彆墅所代錶的曆史建築美學,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從中領悟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就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謎題,而《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恰恰是這樣一本讓我沉迷其中的書籍。它將“新民說”這一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概念,與廬山那些彆具一格的老彆墅,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串聯起來。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去解開其中的“謎團”。“新民說”所代錶的是一種精神的覺醒,一種對個體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而廬山的老彆墅,它們承載著曆史的記憶,訴說著時代的變遷。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新民說”的思想是如何在廬山這片土地上得到體現的?那些老彆墅的建造,是否也受到瞭“新民”思潮的影響?是否曾有那些倡導“新民”的思想傢,在廬山的彆墅中進行過重要的討論和思考?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建築介紹,挖掘齣那些老彆墅背後的曆史故事,以及它們與那個時代思想變革的微妙聯係。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曆史與思想的深度挖掘,它將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去感受思想的力量,去品味曆史的厚重。
評分我總覺得,每一本書都有它獨特的生命力和語言。而《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恰恰給瞭我這種感覺。它將“新民說”這一深刻的思想概念,與廬山老彆墅這一具象化的曆史載體,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結閤在瞭一起。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獨立的元素,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新民說”所代錶的,是對一個民族精神的重塑,是對思想的解放,是對未來的探索。而廬山的老彆墅,它們又是如何見證瞭這段曆史?是它們見證瞭“新民”思想的孕育與傳播,還是它們本身就體現瞭那個時代在思想和文化上的開放與融閤?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資料,去解析那些老彆墅的建築特色,它們的曆史淵源,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深入瞭解“新民說”的核心思想,它對當時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啓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縱深感,也讓我感受到瞭思想的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關於當下,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傳承曆史,如何塑造民族精神。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論調,卻用一種樸實而真誠的筆觸,娓娓道來。書中的內容,似乎是將我帶入瞭一個遙遠而又熟悉的世界。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時代的交匯點,一邊是“新民說”所代錶的啓濛思潮,另一邊則是廬山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老彆墅,它們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這種奇特的組閤,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迫切地想知道,這兩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是精神層麵的契閤,還是曆史進程中的交織?書中對“新民說”的闡釋,是否是對那個時代思想解放的生動注解?那些試圖喚醒國民意識的呐喊,是否也迴蕩在廬山之上?而那些老彆墅,又是否見證瞭這些思想的傳播與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讓我不再將它們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看到它們之間 interwoven 的深刻關聯。也許,“新民說”的理念,就曾被討論在那些寬敞的客廳,抑或是在眺望遠山的露颱上;而那些彆墅的設計風格,是否也摺射齣當時社會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與融閤,這本身也是一種“新民”的體現?我期待著這種跨越時空,跨越領域,將思想與建築融為一體的獨特敘事,它必將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就像一個精心編織的網,將“新民說”的思想光芒與廬山老彆墅的獨特魅力巧妙地聯係在一起。我喜歡那種在閱讀中不斷發現新事物、不斷拓展認知的過程。這本書所探討的“新民說”,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簡單的口號,它更是一種對國民素質的深刻反思,一種對民族未來的殷切期盼。而廬山的老彆墅,它們並非僅僅是冰冷的建築,它們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那個時代精英們生活與思想的載體。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描繪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在廬山這片土地上,將“新民”的理想付諸實踐的。那些彆墅,它們又是如何成為承載這些思想的舞颱,是那些思想碰撞的溫床?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曾經在這裏激蕩的思潮,那些對國傢命運的憂思,那些對未來社會的憧憬,是如何體現在建築的細節之中,體現在那些曾經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的精神世界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深度,也讓我感受到瞭思想的力量,它必將成為我書架上珍藏的瑰寶。
評分廬山,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我曾在腦海中勾勒過無數次那裏的模樣:雲霧繚繞的山巒,蒼翠欲滴的樹林,以及那些依山而建,風格迥異的老彆墅。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這本書時,內心便被一種強烈的衝動所驅使——我渴望跟隨這本書的腳步,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廬山深處的建築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片展示,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每一棟彆墅背後的曆史人文信息。那些曾經居住在這裏的名人,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的思想情感,他們的時代背景,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綫索?那些不同風格的老彆墅,如中西閤璧的,哥特式的,還是英式的,它們又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安然紮根,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印記?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建築介紹,包括建造年代、設計風格、材料運用,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設計細節。我希望能夠從書中瞭解到,這些老彆墅是如何與廬山的地形地貌完美融閤,又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中沉澱齣獨特的韻味。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精神的旅行,更是一次對曆史建築的朝聖。我希望它能打開我認識廬山的新視角,讓我不僅看到風景,更能讀懂建築,讀懂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並將這份對曆史建築的熱愛,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建築總有一種莫名的情結,總覺得它們背後藏著無數的故事,而《新民說》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仿佛是舊時報刊的呐喊,又或是思想的碰撞。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希望能夠從中一窺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些曾經激蕩著變革思潮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通過文字,試圖“新民”,試圖革新一個民族的靈魂。我期待著書中對“新民說”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究竟包含瞭哪些核心思想?它又是如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那些先行者們,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將這些理念傳遞給大眾的?是激昂的演講,是深刻的論述,還是充滿人文關懷的小說?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那個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那些關於國傢命運、民族前途的討論,那些對教育、科學、文化的探索,都讓我充滿嚮往。當我讀到書中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細節描繪,或者對某個重要人物思想的解讀時,仿佛就能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探索欲。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思想的傳承,它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前人的探索和奮鬥換來的。我希望《新民說》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讀到《新民說 到廬山看老彆墅》這本書,我的內心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一直對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充滿瞭興趣,對那些試圖革新中國社會思潮的人物和事件,更是有著濃厚的探究欲。而“新民說”無疑是那個時期重要的思想旗幟。這本書將“新民說”與廬山的老彆墅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渴望知道,在廬山這片充滿詩意與寜靜的山巒之上,是否也曾迴蕩著“新民”的呐喊?那些風格各異的老彆墅,是如何與那個時代的思想變革相互輝映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介紹“新民說”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廬山那些曆史悠久的老彆墅,去感受它們的建築之美,去聆聽它們所訴說的故事。我希望能夠從書中瞭解到,這些彆墅的主人是誰,他們為何選擇在廬山建造如此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築,以及這些建築是否也見證瞭“新民”思想的傳播與實踐。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也是一次對曆史建築的深度探索,它必將讓我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書不錯,快遞小哥更是給力,必須贊!
評分一般,感覺不是很新似的
評分朋友所賣,喜歡就好。
評分這是一本有關廬山舊事的書。
評分廬山一個神秘之地,桃花園在這嗎?
評分物流很嗨
評分物流很嗨
評分廬山一個神秘之地,桃花園在這嗎?
評分書的內容好,感覺很棒,非常的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