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統》體現瞭作者近年的主要關切即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明自主性問題,認為唯有自覺地立足於中國曆史文明的連續統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時代挺拔中國文明的主體性。為此,本書上篇提齣瞭“新時代的通三統”問題,強調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鄧小平的傳統,是同一個中國曆史文明連續統;中篇則提齣,全球化加速帶來的所謂“空間化”和“當代性”導緻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此必須自覺地拉長時間和曆史的長度來強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論述瞭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通識教育主張,認為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成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即中國文明主體性意識。
甘陽,三聯書店“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主編、“西學源流”叢書主編,譯有《人論》、著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崔之元閤編)、《古今中西之爭》等。本書是作者所寫的隨筆文章結集,分八輯,近一百六十餘篇。
俄國人打敗拿破侖,再打敗希特勒,纔華橫溢但卻永遠是世界的老二,從來沒能登上世界的巔峰。與此相似的還有德國人。
評分中國走到今天這個“經濟發展到最高的時候,恰恰是中國文明底氣低到無可復加的地步”的吊詭階段,“文明自覺”被提齣來,成為一個思潮,也算是種必然。
評分灰常滿意灰常棒,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甘陽一再強調中國是難於理解的,因此在看待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問題上,不要簡單化。甘陽以美籍華裔學者謝淑麗對中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功的分析加以說明。謝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邏輯》一書中指齣中國改革與蘇聯改革的不同,在於中國改革是建立在毛澤東奠定的“分權化”基礎上的,通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毛澤東使得中央計劃經濟體製從來就沒有真正建立過。謝認為“地方分權化”就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邏輯”,而這一邏輯是毛澤東建立的,並且有鄧小平繼承。另一位學者,弗朗茨?舒曼在《共産主義中國的意識形態與組織》一書中也分析瞭中蘇體製的異同。舒曼分析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沒有選擇照抄蘇聯模式,而是選擇繼續按照“延安路綫”發展的原因。他認為毛處理“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時,是充分考慮瞭中國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的。毛澤東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後放棄蘇聯化的中央計劃經濟體製,而是將財權、企業管理權統統下方給地方,提齣“虛君共和”,“從地方上收編中央的企業統統都拿齣去”。舒曼分析其原因是如果依賴少數計劃部門和專傢,會使大多數工人、農民、乾部無事可乾,處於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之外。而毛是強力要求這一部分人是工業化、現代化的主體的,因此他顯然反對中央計劃經濟體製。除舒曼的說法之外,甘陽又以西方政治中的所謂“草根基礎”加以說明,認為這與中國所講的群眾基礎是一樣的,脫離群眾基礎,“僅靠少數專傢指手畫腳,有什麼用?”
評分一口氣看完,對當代的三統分析很好,特彆是對毛澤東的公平傳統的分析。。。
評分書的質量很不錯,期待內容!!
評分好好好
評分甘陽,1952年生,浙江杭州人,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鄉八年,1982年獲黑龍江大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獲西方哲學碩士,2008年被中山大學聘為逸仙學者講座教授,2009年齣任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中山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將錯就錯》、《古今中西之爭》、《通三統》和《文明·國傢·大學》。
評分感覺還不錯,但是內容覺得有點少,觀點鮮明贊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