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艺术史:百年中国美术史(1900-2000)》为近一百年(1900年至2000年)中国美术艺术的断代史著作,通过对中国美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这一百年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艺术史,作者邹跃进、邹建林借助20世纪的中国艺术解读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这一时期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百年中国艺术史:百年中国美术史(1900-2000)》的基本学术立场。
邹跃进,1978年入湖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学习,1982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8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92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邹跃进教授毕生从事美术批评与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对范治斌等著名青年画家做出了全面的评判。他教书育人,勤奋工作。主要著作有:《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新中国美术史》、《艺术导论》、《毛泽东时代美术》等。曾经在《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美术观察》杂志等众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他还是许多重要美术展览的策展人,其中包括《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和《叙事中国—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等。
楔子:变革的先声(1840-1911)
一、金石书画运动
二、土山湾画馆
三、通俗画报的出现
第一章 西学东渐——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美术(1911-1928)
第一节 革故鼎新——新文化运动与“美术革命”
一、美术概念的输入
二、美术革命
第二节 开拓与移植——新式美术教育的肇兴
一、新学制的推行与美术教育的展开
二、专业美术学校的开办
三、西画社团与展览
第三节 目光的调整一中国画的现代变革
一、上海的中国画社团及其活动
二、中国耐学研究会与北京的中国画坛
三、广东的中图画活动
第二章 流派的形成与竞争:国民政府前期的中国美术(1928-1937)
第一节 商业媒介中的现代性因素——通俗美术的发展
一、月份牌
二、连环画
三、漫画与通俗画报
第二节 悲壮的号角——早期现代主义运动
一、学院中的现代主义
二、第一次全国美展与“二徐”之争
三、现代主义与前卫运动
第三节 退守与开拓——1928-1937年的中国画
一、中国画社团及其刊物
二、中国画的现实关怀
第四节 举起社会批判的旗帜——左翼美术
一、作为新兴艺术的木刻
二、左翼木刻社团及其活动
第三章 血与火的洗礼——抗战、内战时期的中国美术(1937-1949)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转向——战争时期的美术
一、抗日救亡中的漫画和木刻
二、装饰与工艺美术
三、写实主义的伸张
四、中图画: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第二节 明朗的天——1937-1949年解放区的美术
一、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解放区美术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扩展:“过渡时期”的中国美术(1949一1955)
第一节 会聚与重建
一、会聚
二、新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普及第一——1949-1966年的通俗美术
一、新年画运动
二、连环画
第三节 重构历史——油画创作与教育
一、革命历史画
二、油画教育
第四节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的改造
一、写生与山水画的改造
二、水墨人物厕的革新
第五章 探索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美术(1956-1966)
第一节 中国气派——美术的民族化问题
一、中国画的地位
二、新年画的调整和转换
三、油画民族化
第二节 推陈出新——山水画、版画在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变化
一、毛泽东诗意山水画
二、革命圣地山水画
三、版画的抒情倾向
四、几个区域性的版画流派
第三节 史诗与群像——1949-1966年的雕塑艺术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庆丰收》
二、《收租院》
第六章 红与黑的冲撞:“文化大革命”中的美术(1966-1976)
第一节 红卫兵美术运动
一、“文革”的发动
二、红卫兵小报与美术展览
第二节 “三结合”体制下的美术创作
一、集体创作模式
二、“三结合”与样板戏的关系
三、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全国美展
四、批“黑画”
第七章 形式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美术(1976-1989)
第一节 走出“文革”的阴影
一、“伤痕”美术
二、乡土写实主义
第二节 重返艺术——现代主义的回潮
一、形式美
二、“星星”之火
第三节 激进冲动——’85美术运动
一、理论准备
二、青年艺术群体及其活动
第四节 走向现代——文化上的抉择
一、纯化语言
二、中国画之争
三、“西北风”
四、民间美术的现代化
五、古代文化的现代阐释
六、现代主义的蜕变——’89艺术大展
第八章 社会转型与文化身份: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美术(1990-2000)
第一节 “主旋律”与“多样化”——艺术的多元生态
一、“主旋律”美术
二、盲流艺术家及其生态环境
第二节 调侃与抗争——日常生活的政治
一、新生代和“玩世现实主义”
二、广州双年展和“后89中国新艺术”展
三、政治波普和“新形象”
四、“艳俗艺术”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利用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再利用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和乡村
第三节 性别表达及问题——1990-2000年中国当代美术中的女性艺术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文化身份的探求
一、新文人画
二、实验水墨
后记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沉稳老辣的文人气质,但绝不沉闷。它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历史细节。其中对于美学观念演变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比如,书中对于“写实”与“写意”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重新诠释的段落,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个更好,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每一种美学选择背后所承载的哲学重量和政治意味。这种深度的剖析,使得原本枯燥的美术史知识,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是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艺术如何从传统窠臼中挣脱,尝试与世界对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智识支撑是极其强大的,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并非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时间记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引导读者在不同的艺术“展厅”间穿梭。有时,它会聚焦于某个地域性的艺术流派,笔锋犀利地剖析其地域特色如何对抗主流的单一化叙事;转而,笔锋又会调转,关注宏大叙事下被边缘化的一些先锋尝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艺术赞助体系和市场变迁的描述。艺术创作的土壤从来都不是真空,这本书没有回避资本、权力对艺术生产的深刻影响。那些关于艺术品如何从私密收藏走向公共展示,再到被纳入国家叙事的复杂路径,被描述得既客观又充满戏剧张力。每一次风格的转向,每一次对传统的颠覆,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这本书把这些“幕后”的推手也一并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满。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令人叹服,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美术史关注“大师”和“名作”的局限。我惊喜地发现,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那些在主流视野中曝光率较低的领域,比如民间工艺、设计思潮,乃至是革命年代的宣传美术。这让整个近百年艺术图景显得无比真实和完整,不再是几颗耀眼明星的舞台。这种包容性,体现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史学立场。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生命力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最受压抑的时期,民间和边缘地带依然有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在涌动。通过这样的叙述,我才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的艺术面貌,是自上而下的精英革新与自下而上的民间活力的复杂交织体,缺了任何一方,历史都是不完整的。
评分坦白讲,初读时会被其庞大的信息量稍微震慑住,但随着深入,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前进的快感愈发明显。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艺术作品,更像是在为这些作品的“诞生环境”做深度田野调查。它会毫不避讳地揭示某些艺术思潮的盲区和局限,比如对西方某些概念的盲目追随,或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做出的妥协。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评价体系不再是单向度的赞美或贬低,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辨。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成熟、更具历史感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符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艺术中的角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为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和深度参考的基石。
评分这部厚重的著作,着实让人领略到近一个世纪中国艺术风云变幻的恢弘画卷。我首先被它那种近乎学术钻研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作者似乎倾注了毕生心血去梳理那些光怪陆离的艺术思潮。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某个时期出现了哪些画家或作品,更深入地剖析了隐藏在笔触和造型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动荡。比如,在探讨二十世纪初那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如何在中西碰撞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时,行文便充满了对文化断裂与融合的深刻洞察。那种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次重要的展览如何引发了美术界的轩然大波,或者某一种新的媒材是如何被引入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读起来,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艺术院校里激烈的争论,和艺术家们在政治风云下艰难求索的背影。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瞬间,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重新组织起来,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修正自己对“现代”中国艺术的固有认知。
评分新编西方美学史
评分2205条 (97%好评)
评分429条 (99%好评)
评分艺术通史
评分外国美术简史(彩插增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评分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评分¥47.10 [7.6折]
评分¥51.00 [7.5折]
评分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