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密涅瓦火柴盒》一书是翁贝托·埃科从同名专栏的文章中收录的随笔集。 一共收录了一百四十篇文章,按照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涉及世界局势、意大利时事评论、媒体的职责、网络的兴起、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每篇文章的篇幅为两千字左右,短小精悍。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调侃的笔调,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见解精辟,融合了幽默和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在捧腹之余掩卷深思。
目录
银河的阴暗面人口迁移战争、武力与正义流亡、拉什迪和地球村帝国覆灭的代价晚餐时刻,绞刑直播纽约,纽约,美丽的城市!“撒旦的犹太教堂”和《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再论“撒旦的犹太教堂”身体与灵魂政治正确还是政治狭隘一场诉讼科索沃我深爱的河岸喷泉广场上的马泰奥蒂谁给安德雷奥蒂投了票电视之争为哪般抵抗运动的双面色彩清一色右派我的墨索里尼颂安放炸弹的若干理由间谍赞颂“旺代”,缅怀“萨洛”旺代,卡尔迪尼和红花侠最新消息拿破仑凯旋滑铁卢威灵顿落败回老家科拉多与当今国情幽灵的回归,哦耶!柯尔多究竟是哪派羞耻啊,我们居然没有敌人!海岛度假小记这些凯尔特人曾是谁博西不如我,不是高卢人最新消息:布雷佐里尼逃亡国外忆金吉·罗杰斯归来吧,萨伏依家族!伟大的八十年代读懂历史年表迪·贝拉、科学与多数派注意:本文纯属无稽之谈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庸俗之词何以脱口而出专业水准姑娘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美国大学中的新霍梅尼主义上演《马耳他的犹太人》关于足球的倒错心理爱德里克,还是爱中庸八卦曾是严肃的拉杆箱究竟为何失衡雪茄:一种标志为何举行反儿童色情犯罪大游行城市心理小议小议民风之败坏星期天去做弥撒拍名人照片,有必要吗一场成功的海难克林顿上过哪所教堂隐私权教育民主如何摧毁民主隐私权与监外服刑有谁貌似杰拉尔·菲利普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德·毛罗,你疯了!查的书与读的书用指腹读书Betzeller何须惧怕超文本如何甩掉WINDOWS“苹果”与“DOS”的较量罪恶一夜纪事X先生的结肠小议电脑图标实话,只有实话电子邮件、无意识与超我你能记住七个小矮人吗我们的发明真的如此之多吗在互联网上旅行写好的故事和待写的故事纵使是白费口舌报纸:你们已沦为电视的奴隶庭审直播是破坏宪法即使被告同意,谁能保障证人的权利旧式斯大林主义报纸越来越幼稚洛罗、克拉克西及门房的角色电视荧屏前:只需证明控方非法,不必证明被告无辜针对民调的民调议员阁下的屁股转载之风何时休上演犹豫戏法主业会辟谣,说我不是敌基督!一桩趣闻:尤利乌斯·恺撒在元老院遇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油煎猪蹄的酱汁文化狂人读书何以延长寿命勿将托托比卓别林喜悦!无限宇宙照亮我心去卢浮宫吧,参观视觉艺术与Blob艺术的鼻祖七拼八凑的书籍肤浅认知与基本常识古典作品赞一本《牙签论》糟糕的《第五交响曲》哪一夜曾漆黑一片,雨骤风狂知识分子:别在扣眼里的一朵花?《高格》为何诗人不能闲免费写作,花钱出书知识分子的首要义务:在无能为力时闭嘴莱奥帕尔迪眼中的雷卡那提少女有多少书我们没读道德、美学与涂鸦GiovanniilBattezzatore?传统作品与流态艺术这“后现代”究竟是什么文学批评的兴与衰就让我自娱自乐吧将军和萨达姆·侯赛因布鲁诺天使熊的故事我生命中的第一夜设得兰群岛的鱼鹰胡安·菲里克斯·桑切斯关于时空旅行的思考一九九七美国版小红帽如何能够妙笔生花为什么废纸之疫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美妙的青春韶华一年扔掉多少树先有人还是先有鸡我才五十岁,请勿用尊称妈妈,什么叫“手足”简约科技的胜利某疯狂科学家决意克隆我人种优化论是伪科学来自第三个千年的报道:私立学校终于姗姗来迟二○九○年的古老专栏稿肖邦对抗贝卢斯科尼我们如何笑对死亡
精彩书摘
人口迁移上个星期二,当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用大块篇幅报道佛罗伦萨所面临的紧张状态时,《共和国报》上则刊载了一幅布奇(MassimoBucchi(1941-),意大利漫画家,长期为《共和国报》创作专栏漫画《面向院子的窗户》。)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轮廓,一个是显得巨大无比的非洲,另一个是小得可怜的意大利,而旁边的佛罗伦萨则是微乎其微,甚至都无法用一个小黑点来表示了(下方写着:“这里需要更多的警察”)。《晚邮报》上的一篇文章概括了我们的星球在自公元前四千年到今天的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怎样的气候变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肥沃或贫瘠会逐步引起人类的大规模迁移,从而让我们的地球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同时也创造了这些我们可以直接了解,或是通过历史再现而间接了解到的文明。 今天,面对着所谓的“非欧盟成员国人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委婉的说法,而且正如我所提到过的,瑞士人和来自美国得州的游客也应属于此类人群)--这个令所有欧洲国家备感关注的焦点,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我们是不是正面临着一种移民现象。 所谓移民现象,是指数以千万计的居民从一个人口过剩的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生活(例如澳大利亚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国理所当然应该根据自身的接纳能力对移民的流入进行控制。一方面,他们有权逮捕或驱逐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移民,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义务逮捕任何危害社会者,不管那些危险分子是本国的居民,还是来自大国的富有游客。 但在今天的欧洲,我们所面临的却根本不是移民涌入的问题,而是一种人口的迁移流动现象。这种现象完全不似日耳曼人侵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时那样残暴,也不像阿拉伯人的扩张(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往麦地那之后)那样猛烈,同时也没有那些深色皮肤的亚洲人沿着现已沉没的地岬向大洋洲或是美洲进行不定向迁移时那样缓慢。这种迁移是地球历史上的又一个篇章,它描绘了迁移的人流是如何促使各种文明形成或消解的过程。最初,人类是由西向东流动(但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之后又由东向西,继从印度河源头朝赫拉克勒斯之柱(PillarsofHercules,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岬角,传说是赫拉克勒斯建立的石柱,代表世界的尽头。)的千年迁徙之后,又是历时四个世纪的从赫拉克勒斯之柱向加利福尼亚和火地岛的迁徙过程。 如今,人口的流动已经不太容易察觉。表面上看,迁移就是一次飞机上的旅途,在警察局外国人事务办公室里停留的片刻,或者是一次偷渡。这种迁移却经常是由干旱、饥渴的南部朝北部进行,因此看上去像是移民,实际上却是人口的流动,是一个重要性难以估计的历史事件。它不似牧民的游牧,凡是马匹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种迁移是非常谨慎而温和的,但只需要几十年,而不是几百年或几千年。和所有的人口迁移行为一样,当今的人口流动最终必然会导致迁移目的地的种族重组以及习俗的变更,还有无法避免的各个异族通婚。继而当地人的皮肤、头发和眼睛都会改变颜色。正因如此,当年为数不多的诺曼人才能在西西里岛上留下金发碧眼的种族。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常令人生畏,至少在某个历史时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会阻止这种流动,例如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就曾四处建立壁垒,并派出大规模的军团去镇压那些逐渐逼近帝国的不速之客;后来,他们与第一批定居下来的外来人口签订了协议并加以管制,于是,所有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公民就都拥有了罗马帝国的国籍。罗马帝国衰亡之后便形成了所谓的“罗马-蛮族王国”,而这些王国则正是当今欧洲列国的起源。今天,我们骄傲地说着各自的语言,并拥有各自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统统这些都源于当时的蛮族王国。如果我们在伦巴第(Lombardia,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古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来自欧洲北部的古伦巴第人在此建立了“罗马-蛮族王国”。)地区的高速公路上看到这样一些类似于意大利语的地名,如乌斯马特、比安德拉特之类,我们也许早已忘记这些词语都有着早先欧洲北部伦巴第式的词根。再举一个例子:那些经常浮现在意大利中部居民脸上的伊特鲁里亚(Etrusco,意大利古代民族,活跃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式微笑又是从何而来呢?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无法阻挡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迎接一个崭新的“非欧”文化时期的到来。 一九九○年 ……
前言/序言
《密涅瓦火柴盒》专栏文章是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开始在《快报》周刊上发表的,当时是每周一篇,一九九八年三月以后改成了半月一篇。一九九二年初,我把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收集在《带着鲑鱼去旅行》一书中。当然,那些没有收录的文章也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总之,我又在这剩下的五百余篇文章中挑选了一些,汇成这部涵盖我近十年来文字的集子。剩下的大约三分之二我就不得不割爱了。 首先,我删去了许多与时政过于相关的文章。由于当时对于那些时事也只是进行了简要描述,所以现在重新阅读时,连我自己也想不起来这些文章究竟是针对哪些事件而发表的感慨了。因此,我很可能会漏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题。不过,如果这些话题真的非常重要,那我一定在其他的作品,如《道德五论》(彭皮亚尼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中更为详细地谈论过。在这本集子中,我收录了两篇曾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但由于篇幅对于这本书来说太过冗长,所以这里收录的只是节选版:一篇是经过删节的关于索菲力诉讼案的评论(《微观大世界》第三期,一九九七年),另一篇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发表于《共和国报》上的文章。 我还不得不删去了一些在友人或大师逝世之际而创作的散文。 人嘛,终有一死,但在这十年里却有太多的人离我们而去。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即使我没有收录那些令人感慨万千的悼文,他们也依然会长久地活在世人的心中。 另外,我还删去了所有关于“文字游戏”的小品文(尽管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这些小作品并不令人感到厌恶)。但这类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我都收人了《带着鲑鱼去旅行》一书。除此之外,这类文字游戏练习(非常有教育意义,以至于许多在校学生都在为此进行比赛)已经在网络中,如Golem网上继续发表了。 许多作品没有收录,是因为我认为它们过于重复,也就是说,我在这几年中经常反复谈到同一些话题。有好几次,我把两篇从不同角度论述同一个问题的文章组合在了一起。但我仍然保留了一些令人特别“头疼”的主题。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不断地重复意味着某些现象或争议一直是意大利媒体持续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反复论述恰恰可以证明是社会,而不是我个人要重复关注这些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在每个季节都要针对书籍的未来命运展开讨论,那么就意味着我每个月都必须写点什么来平复人们的心境,因为心灵是不会自己平静下来的。 读者会在我这本集子里读到许多与时政无关的文章。或许我应该把在第一本作品集里所说的话在此重复一遍。专栏的标题“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很多人喜欢在这盒子的封皮背面记录一些诸如地址和购物清单之类的内容,也有人(比如我)喜欢在上面记录下在火车、酒吧、餐厅里,或是在读报、欣赏商场橱窗、翻阅书店里的书籍时闪过的一丝灵感。因此,我当初就作了这样一个决定:如果某天晚上,纯粹出于个人原因,我偶然想到了关于荷马的问题,那么即使荷马不是最近的热点人物,我也要把自己对他的想法写下来。 因此,读者会发现我经常这么做,当然,有可能是谈论荷马,也有可能是谈论其他。 另外,我在创作专栏文章时所遵循的另一条原则是拒绝人云亦云。我认为,当一个人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而公众都认为这是一项罪恶的举动时,我便没有必要写文章再谴责他了,因为那样做无非是简单地激发一下大众的同情心。但如果大部分公众都认为这个人的弑母行为是正确的,并且符合法律程序的话,那倒是值得写上几句自己的看法。我不曾就“儿童性骚扰”和“从立交桥上乱扔石头”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写过什么,因为我能预见,就在同一期的周刊上,一定会有其他的空间来报道这些可悲的事件,并表示谴责。但如果是在某些地方,人们聚集起来为反对恋童癖而游行示威的话,我倒愿意写些东西来评论一番这种现象的特别之处。 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即使我采取的是一种调侃的笔调,但表达的却总是一种愤怒之情。我不谈让自己高兴的东西,却总是针对那些令我不开心的事情写下自己的想法。可那些令我们不快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肯定会有人抗议说有许多人家谈到的话题,而我却没有开口。抱歉,那是因为我在那些时候分心了。 二〇〇〇年一月五日米兰
密涅瓦火柴盒(精装)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SimonSebagMontefiore)是一位荣获多项大奖的历史学家,其著作已经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出版。《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入选塞缪尔•约翰逊奖短名单;《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获得英国图书奖的年度历史著作奖;《青年斯大林》获得科斯塔传记奖、《洛杉矶时报》传记奖和法国传记大奖;《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全球超级畅销书。他还著有小说《萨申卡》《冬天的一夜》《正午的红色天空》。他在剑桥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与妻子桑塔•蒙蒂菲奥里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伦敦。译者简介陆大鹏,英德译者,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热爱一切longago和faraway的东西。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伯罗奔尼撒战争》《伊莎贝拉》《滑铁卢》《恺撒》《奥古斯都》《征服者》等。
评分
☆☆☆☆☆
一九九二年的米兰,几名记者加入一份正在筹备的日报,《明日报》,雄心勃勃地要在新的职位上大显身手。在电视和广播兴盛的时代,报纸的滞后性不言而喻,因此,《明日报》立志讲述“明日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深入调查,在新闻领域拥有某种“预见性”。他们精心研究过去的新闻,试图编出编一份模拟的“创刊号”。而在调查过程中,种种现实却不容置疑地跃入眼前。&l
评分
☆☆☆☆☆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评分
☆☆☆☆☆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激情岁月已逝,神秘主义复苏。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某学术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评分
☆☆☆☆☆
《试刊号》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小说,通过一场阴谋重重的办报实验,对现代新闻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评分
☆☆☆☆☆
我只想说,老板你实在是太好了。 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后,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今,沧海桑田5000年,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雾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立于天地间,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实乃国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 .......看着交易成功,我竟产生出一种**——啊,这么好的卖家,如果将来我再也遇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卖家的店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卖家,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以此评价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给好评……
评分
☆☆☆☆☆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激情岁月已逝,神秘主义复苏。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某学术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评分
☆☆☆☆☆
一九九二年的米兰,几名记者加入一份正在筹备的日报,《明日报》,雄心勃勃地要在新的职位上大显身手。在电视和广播兴盛的时代,报纸的滞后性不言而喻,因此,《明日报》立志讲述“明日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深入调查,在新闻领域拥有某种“预见性”。他们精心研究过去的新闻,试图编出编一份模拟的“创刊号”。而在调查过程中,种种现实却不容置疑地跃入眼前。“人们都以为墨索里尼已经死了,而自1945年以来,意大利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背后,都飘荡着他的幽灵……”一名记者突然提出这样的假设,正当人们怀疑他走火入魔时,一天早晨,他惨遭杀害。
评分
☆☆☆☆☆
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翻译的很流畅。每文章篇幅不是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