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轻松、生动,将276年的明代与267年的清代,共长达543年的历史组成一个长时段的“空间”,从日常生活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发展,从生活史视角研究饮食史,这既为饮食史开辟一新境,又对历史民俗等学科新的构建作出尝试。《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为两部,由《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成熟佳肴的文明》两部组成。《成熟佳肴的文明》主要讲明清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录
自然章一、稻麦 玉米 番薯二、野菜 蔬菜 水果三、家畜 家禽 野生动物 食物四、水产食品
种酿章一、茶二、酒三、烟烹调章一、烹调技术二、食品制作三、调味品
食治章一、养生二、食疗三、保藏参考文献图片目录跋
精彩书摘
历史常有相似之处。“耕桑之地,变为草莽”,“田土荒芜,财赋日绌”。明清两代开国之初,均面临着由于战乱而呈现出来的一片版籍残亡、民众困乏的凋敝景象。休养生息,劝课农桑……顺理成章地提到了历史日程上来。 明清时期政府为进一步调动人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颁布了一系列蠲免租税、奖励耕种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体现了明清统治者欲使民生乐业的考虑,确实激发起了劳动人民专心于农事的热情。 据《明实录》、《大清会典》等文献披露的数字:从明洪武元年(1368)到洪武十六年(1383)间,各地垦田亩数除个别年份稍有回落,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洪武元年全国州县垦田数才77000亩,到洪武四年(1371)就达到了10662242亩。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嘉庆十七年(1812)这一百五十年间,耕地面积从549357640亩,上升为79l525146亩。此数字尚不包括许多无法详尽统计的屯田、番地等。明清垦殖土地的趋势,好像跨上了一匹在长长山路上不断疾驰的健马,奔向了历代王朝中的最高峰峦。 明清农业高度发展的主要结果是:稻、麦在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已占主导地位。其源盖出于明清统治者大力推广小麦向南移植,南方水稻在康熙皇帝及林则徐、李彦章等有识之士倡导下在北方播收成功,这必然使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明代后期从美洲经东南亚、西亚引进了玉米和番薯。公元1511年至1718年问,玉米已在南北20个省广为种植。从明末到有清一代,番薯已遍及18个省份。玉米和番薯均为高产粮食作物,其广泛种植进一步增加了已经不低的全国粮食总量,对人口增长起着很大的、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明代人口从开国到中期一直在五千多万徘徊,至末期人口才达到一亿左右。而到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已超过了四亿。 农业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使商业性农业成为普遍现象。大、中城市的郊区出现了蔬菜专业产地,某些地区变成了水果种植专业区域,相当多的农村出现了副食品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业,特别是原属于农村家庭副业的鱼类、家畜、家禽的饲养,从农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转向了专业性的商品户,从而使明清肉食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鸟瞰明清广袤的大地,水塘星罗,果林绵延,蔬菜茂密,猪鸭成群……举凡农业的所有方面,都有着突破旧有传统的表现,或可称为无异于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所进行的“农业革命”的气派。 有专家根据明清农业方面的史料、著作,对当时农业的主要内容——粮食进行了估算:明代的常年亩产量,稻为三石左右,麦粟为一石左右,折合今日市制,稻亩产三石,合488市斤。旱地麦粟亩产一石,合157.3市斤。如全国平均计算,每亩产粮当在一二石之间,即一般亩产为297.6市斤左右。在一般情况下,清代的亩、石与明代相差无几,个别地区略高于明代。这样的产量,在整个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中是颇为壮观的。 ……
前言/序言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饮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