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珍藏精品
囊括127個國傢和地區在二戰期間發行的3000餘枚珍貴的郵票和郵品
一部以郵票形式全麵展現二戰曆史的圖文書精品
集郵愛好者不可不藏的精品郵冊,曆史愛好者不可不讀的全景圖文
內容簡介
《郵票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囊括127個國傢和地區在二戰期間發行的3000餘枚珍貴的郵票和郵品,具有非常重大的紀念和收藏價值。本書以這些珍貴精美的郵票,生動地再現瞭二戰期間各戰場和各階段的主要戰役戰鬥和重大事件,構成瞭一部形象生動、有血有肉的二戰史。在再現那段蕩氣迴腸的烽煙歲月的同時,更提醒人們:正視曆史纔不會重蹈覆轍!
作者簡介
盧江林,江西安遠人,1948年5月齣生,1969年2月入伍,1969年8月入黨。先後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香港公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曆任204師炮團2連偵察班戰士、副班長,204師政治部宣傳科乾事,68軍政治部宣傳處乾事,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乾事,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宣傳處乾事,秘書處秘書、副處長,總後基地指揮部政治部宣傳處處長,總後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後勤指揮學院政治部主任,軍事交通學院政委。少將軍銜。榮立三等功一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著有小說集《大演習》,長篇報告文學《風流峽榖》,散文集《凝固的飄動》《醉裏挑燈看劍》《用一雙軍人的眼睛看世界》《跨越五韆年的文明對話》,論文集《職業軍人與軍營文化》《瀟瀟雨集》,論著《社會主義國傢政治體製改革》,傳記文學《萬馬戰猶酣》《謝有法將軍畫傳》等三百餘萬字,以及電視劇文學劇本《三岔巷劫案》《易楠律師》《小草》《將軍》《軍人》等九部。作品曾獲中國青年圖書奬、國傢文化部“群星奬”金奬、總政新作品奬、屈原文學奬、昆侖文學奬、總後軍事文學奬等二十餘項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戰前風雲
第一節 一戰迴顧 / 1
第二節 巴黎和會留下隱患 / 12
第三節 世界經濟危機和法西斯主義思潮泛濫 / 16
第四節 德國法西斯分子上颱執政 / 22
第二章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中國抗戰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 / 28
第二節 “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和察哈爾抗戰 / 34
第三節 紅軍長徵北上抗日 / 37
第四節 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 40
第五節 七七事變和全麵抗戰 / 43
第六節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 47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節 綏靖政策和德國步步進逼 / 51
第二節 德國入侵波蘭 / 56
第三節 卡廷森林事件 / 62
第四節 哈拉哈河之戰和蘇芬戰爭 / 64
第四章 中國抗戰戰略防禦階段
第一節 南京大屠殺 / 67
第二節 國民黨軍正麵戰場作戰 / 72
第三節 八路軍、新四軍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 / 79
第四節 東北抗聯的英勇鬥爭 / 84
第五章 歐洲淪陷
第一節 入侵丹麥、挪威 / 87
第二節 法國淪陷 / 90
第三節 敦刻爾剋大撤退 / 94
第四節 大西洋海戰 / 98
第五節 不列顛之戰 / 108
第六節 “自由法國”抵抗運動 / 118
第七節 法西斯大屠殺 / 122
第八節 大西洋憲章 / 127
第六章 爭奪地中海
第一節 入侵阿爾巴尼亞、希臘 / 132
第二節 入侵南斯拉夫 / 136
第三節 地中海海戰 / 140
第四節 馬耳他保衛戰 / 144
第七章 德國入侵蘇聯
第一節 “巴巴羅薩” / 147
第二節 莫斯科會戰 / 152
第三節 列寜格勒保衛戰 / 158
第四節 敵後遊擊戰 / 162
第八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
第一節 偷襲珍珠港 / 166
第二節 占領東南亞 / 179
第三節 占領菲律賓 / 185
第四節 轟炸東京 / 188
第九章 戰爭的轉摺點
第一節 斯大林格勒會戰 / 193
第二節 庫爾斯剋坦剋大會戰 / 203
第三節 第聶伯河戰役 / 210
第四節 蘇軍的政治工作和後勤工作 / 213
第十章 鏖戰北非
第一節 “沙漠之狐” / 218
第二節 阿拉曼戰役 / 222
第三節 “火炬”行動和突尼斯戰役 / 225
第四節 卡薩布蘭卡、開羅和德黑蘭會議 / 228
第十一章 中國抗戰戰略相持階段
第一節 百團大戰 / 231
第二節 皖南事變和新四軍軍部重建 / 235
第三節 延安成為中國抗戰中流砥柱 / 238
第四節 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作戰 / 243
第五節 國民黨軍正麵戰場作戰 / 251
第六節 中國遠徵軍入印緬作戰 / 254
第七節 國際友人和華僑支持中國抗戰 / 258
第十二章 血戰太平洋
第一節 珊瑚海大海戰 / 262
第二節 中途島之戰 / 266
第三節 瓜島之戰 / 270
第四節 擊斃山本五十六 / 278
第五節 巴布亞之戰和俾斯麥海戰 / 280
第六節 塔拉瓦之戰和誇賈林之戰 / 284
第十三章 意大利戰局
第一節 登陸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 / 288
第二節 解放意大利 / 293
第三節 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 299
第四節 盟軍後勤工作和鼓舞士氣 / 302
第十四章 蘇軍全綫進攻,將侵略者逐齣國境
第一節 烏剋蘭戰役 / 307
第二節 白俄羅斯戰役 / 312
第三節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 317
第四節 蘇聯海軍作戰 / 320
第五節 蘇聯空軍作戰 / 326
第十五章 諾曼底登陸
第一節 “霸王計劃” / 331
第二節 D日火力準備 / 334
第三節 D日空降作戰 / 338
第四節 D日登陸作戰 / 343
第十六章 解放西歐、北歐
第一節 法國解放 / 355
第二節 市場花園行動與荷蘭解放 / 360
第三節 比利時、盧森堡解放與阿登戰役 / 363
第四節 丹麥、挪威解放 / 369
第十七章 中歐、東歐、南歐解放
第一節 “八二三”起義和羅馬尼亞解放 / 371
第二節 九月起義和保加利亞解放 / 374
第三節 貝爾格萊德戰役和巴爾乾半島解放 / 377
第四節 華沙起義和波蘭解放 / 380
第五節 布達佩斯戰役和匈牙利解放 / 384
第六節 維也納戰役和奧地利解放 / 387
第十八章 攻剋柏林德國投降
第一節 雅爾塔會議 / 391
第二節 東普魯士戰役 / 392
第三節 易北河會師 / 396
第四節 柏林戰役 / 402
第五節 布拉格戰役和捷剋斯洛伐剋解放 / 410
第六節 德國投降和波茨坦會議 / 415
第十九章 太平洋越島爭奪戰
第一節 馬裏亞納群島之戰 / 419
第二節 帕勞群島之戰 / 424
第三節 萊特灣海戰 / 427
第四節 美軍重返菲律賓 / 430
第五節 硫磺島之戰 / 433
第六節 衝繩之戰 / 438
第二十章 日本戰敗投降
第一節 美軍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 / 440
第二節 蘇軍對日作戰 / 444
第三節 解放區軍民戰略反攻 / 446
第四節 日本無條件投降 / 449
第五節 收復颱灣 / 455
第六節 慶祝勝利 / 457
第七節 成立聯閤國 / 462
結束語 忘記曆史必將重蹈覆轍 / 464
附 錄 部分郵票國名地名西文銘記一覽錶 / 467
後 記 / 469
曆史的側影:近代戰爭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鐵蹄下的歐洲:從俾斯麥的遺産到凡爾賽的陰影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復雜的政治與軍事圖景,重點考察瞭德意誌帝國崛起對既有均勢體係的衝擊。我們首先迴顧瞭俾斯麥時代精心構建的聯盟網絡,分析瞭其如何維持瞭數十年的相對和平,以及這種“鐵血”外交策略在威廉二世繼位後如何因戰略誤判和民族主義高漲而逐漸瓦解。 重點章節探討瞭“歐洲兩大陣營”——同盟國與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這並非簡單的軍事結盟,而是經濟競爭、殖民擴張矛盾以及深層民族心理衝突的集中體現。例如,對摩洛哥危機和巴爾乾衝突的詳細梳理,揭示瞭各國在局部衝突中如何試探對手底綫,並最終將歐洲拖入全麵戰爭的泥潭。 隨後,本書細緻考察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軍事準備狀態。不同於流行的“滑坡理論”,我們強調瞭各國高層決策者對戰爭規模和持續時間的嚴重誤判。對施裏芬計劃的深入解讀,不僅是軍事史的研究,更是對僵化軍事思想如何扼殺外交靈活性的深刻反思。戰爭初期的機動戰迅速演變為歐洲西綫那場著名的塹壕僵局,本書通過對不同戰區(西綫、東綫、乃至近東)的對比分析,展示瞭工業化戰爭的殘酷現實——技術進步(如機關槍、毒氣)如何壓倒瞭傳統戰術的有效性。 戰後的凡爾賽體係,被認為是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種子的關鍵節點。我們不僅關注瞭領土的重劃和巨額賠款的製定,更深入分析瞭協約國內部(特彆是英、法、美之間)對戰後歐洲藍圖的分歧。對於魏瑪共和國在沉重賠款和“戰爭罪責”標簽下的政治畸形化過程,本書進行瞭細緻的描述,闡明瞭政治上的不公和經濟上的睏頓如何為極端主義思想的滋長提供瞭溫床。 二、帝國主義的終結與新秩序的萌芽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野投嚮瞭全球化背景下的帝國主義矛盾與非西方世界的覺醒。我們探討瞭列強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競爭,特彆是對原材料和市場控製權的爭奪如何成為驅動全球衝突的潛在經濟動力。 特彆關注瞭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及其對中東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蘇士運河、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潛力,以及英法之間秘密達成的賽剋斯-皮科協定,揭示瞭戰勝國在瓜分戰敗國遺産時所采取的功利主義和雙重標準,這直接導緻瞭現代中東地區至今仍未解決的民族與宗教衝突的根源。 同時,本書也記錄瞭非西方世界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早期形態。例如,印度國大黨的非暴力不閤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以及中國“五四運動”的精神內核。這些運動雖然在當時尚未能撼動既有的全球權力結構,但它們標誌著被殖民民族開始用自身的語言和邏輯來定義獨立與主權,為日後全球去殖民化浪潮積纍瞭理論和實踐基礎。 三、經濟的脈動與意識形態的對決 第三部分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全球經濟動蕩及其催生的意識形態巨變。 1929年的“大蕭條”不僅僅是一場金融危機,它更是對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西方資本主義信心的沉重打擊。本書詳細分析瞭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從鬍佛總統的“自由放任”到羅斯福的“新政”——以及這些政策在恢復經濟信心和擴大政府乾預方麵的效果與爭議。 更重要的是,經濟的絕望催生瞭極權主義的崛起。我們對法西斯主義(意大利)、納粹主義(德國)和斯大林主義(蘇聯)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重點比較瞭它們在意識形態基礎(種族主義、國傢至上、曆史宿命論)、動員群眾的宣傳技巧,以及對內部異見的係統性壓製方麵的異同。例如,納粹德國對雅利安人種優越性的狂熱推崇,與其在政治上對凡爾賽體係的徹底否定構成瞭互為錶裏的特徵。 蘇聯模式的特殊性也在本書中得到瞭探討。它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其五年計劃下的快速工業化不僅改變瞭俄國的社會結構,也嚮全世界的工人和知識分子展示瞭另一種發展資本主義之外的現代化路徑,對全球的左翼運動産生瞭巨大的吸引力與分裂作用。 四、國際體係的重建與安全睏境 最後,本書考察瞭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試圖建立的集體安全體係的脆弱性。國際聯盟(國聯)的設立,代錶瞭人類對避免大規模戰爭的第一次製度化嘗試。然而,國聯的先天缺陷——缺乏美國參與、缺乏強製執行力以及大國隨時可以退齣——使其在麵對日本侵略滿洲、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等重大危機時顯得力不從心。 本書通過對這些早期侵略行為的分析,展示瞭國際社會在麵對“公然的侵略”時所采取的“綏靖”策略的邏輯基礎:避免戰爭的願望戰勝瞭維護國際法的決心。這種策略的失敗,並非源於決策者的愚昧,而是對戰爭成本的恐懼與對敵方意圖的錯誤評估交織的結果。這種係統性的安全睏境,最終將世界引嚮瞭更大規模、更具毀滅性的衝突。 通過對這些復雜因素的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近現代世界格局演變,特彆是兩次全球性衝突如何重塑瞭國傢主權、國際法和意識形態衝突的全麵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