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触感细腻,封面采用的纸张和烫金工艺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和陶瓷,其斑驳的锈色和釉面光泽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实物的温度。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观者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眼睛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些小的纹饰小样的点缀,就像是博物馆导览中的不期而遇的惊喜,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如果你是那种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精美图录”的全部想象,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闲置时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翻阅,感受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极其人性化。我常常需要快速查阅某一特定朝代或者某一特定器型的文物,而这本书的分类检索系统做得非常细致入微,几乎可以达到“秒查”的效率。它的术语表解释得非常精准且简洁,避免了冗长的释义,直接给出核心概念,对于快速学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而且,它似乎还贴心地加入了“推荐阅读延伸”的板块(即使不是明确的章节标题,也是在注释或附录中体现),为那些对特定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读者指明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而不是让阅读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体现了编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切关怀,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集”,更像是一套随时可以查阅和深挖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可靠性和细节的捕捉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那些高精度的局部放大图,简直是放大镜下的奇迹。我过去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不清的那些细微的刻痕、釉滴的自然流淌痕迹,甚至是铜器表面铸造时的细微砂眼,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锐利的呈现。这对我研究文物的工艺细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重量级的国宝级文物,它不仅仅提供了正面的照片,还包含了不同角度的侧视图、底部的特写,甚至是X光扫描或三维建模的辅助图示,这种全方位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弥补了仅仅在展厅内有限观赏角度的不足,真正做到了将“文物细节”搬到读者面前。
评分这本图录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按时间顺序”或“按材质分类”的传统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更具探索性的叙事线索。我发现它似乎是按照一种“主题式串联”的思路来展开的,可能是从某个特定的工艺母题出发,然后横向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同类文物,或者从一个宏大的文化概念入手,层层剖析相关的代表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它迫使我跳出单一文物的局限,去思考整个中华文明艺术脉络的演变。例如,它可能用一件宋代的瓷瓶,引出了对元代及后世烧造技术的对比分析,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走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转折都导向新的发现,绝不重复,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是关于顶级博物馆藏品的导览,生怕那些专业术语把我绕晕。但惊喜的是,作者在文字叙述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的历史深度和文物背景介绍,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但同时,语言又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讲解的切入点常常是生活化的,比如描述一件玉器的纹饰时,会联系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场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理解文物的价值所在。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就像是有一位知识渊博又健谈的资深策展人,正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前世今生”,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读完后立刻想冲到博物馆去亲眼看看那些被文字激活的宝藏。
评分很好,了解上博,感受上博
评分内容很不错,印刷质量也很好,其中图片的精细程度算是不错的了。
评分上博是学生时代最喜欢去的博物馆。每次都可以徜徉一整天。
评分非常满意,双十一买的
评分还不错,去过上海博物馆,再仔细看看
评分历代玺印馆
评分觉得介绍文物如果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更丰富。
评分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内容很丰富,包含了上博许多著名展品的图录,印刷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