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全面介绍上海博物馆六百件精品。本书作者都是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书中有六百多件文物的精彩图片。
内容简介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精品。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本书分门别类,重点介绍了六百余件馆藏珍品文物,从中可以看出,该馆馆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是一流的;该馆的展览陈列方式、公众服务意识,也是国内引领潮流的。本书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将读者与中华文明紧密联系起来。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共分19篇,由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撰写。
目录
中国古代青铜器 周亚
中国古代甲骨 濮茅左
中国古代竹简 濮茅左
中国历代钱币 周祥
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 王樾
中国古代雕塑 李柏华
中国历代玺印篆刻 孙慰祖
中国古代陶瓷 陆明华
中国历代绘画 李维琨
中国历代书法 刘一闻
中国历代善本图书 唐友波
中国古代玉器 张尉
中国明清家具 刘刚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华慈祥
中国古代漆器 包燕丽
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 施远
中国古代织绣画 包燕丽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 包燕丽
欧洲玻璃器和陶瓷器 刘刚
精彩书摘
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历代绘画
“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人物画,战国至秦汉是绘画的成长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人物画臻于成熟。唐宋时代,人物、山水画全面兴盛,在注重写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工笔重彩、水墨单色,泼墨、没骨等表现技法,并演绎成各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风格样式。”
以上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绘画,也是上海博物馆常规展览所呈现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线索。一方面,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何区别,中国画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历代流变,值得探究。另一方面,时代发展与艺术发展并不同步。中国艺术的高峰未必在盛唐,明清以后也并非随着社会衰落而破败,这些都可从文物本身看到,因为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元代异族统治取消科举,切断了读书人的仕途,经济也不发达,加之苛捐杂税,无锡、苏州等江南富裕人家纷纷背井离乡。文人隐居,却促使艺术发展,发端于宋代的文人画在元代迎来高峰。又如,明清绘画流派纷呈,艺术最为丰富,并非如人们想象艺术随封建社会衰败而衰败。伴随利玛窦等传教士一同进入帝国宫廷的,还有郎世宁等洋人画家,他们对于中西绘画交流与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陈列力图让观众了解中国绘画的完整面貌。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中国古代的即1840年之前的艺术。书法、绘画与陶瓷、青铜不同,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展品保存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展出全是真迹,没有复制品,所以采取几套藏品轮换的办法,每年定期更换三至四批文物,每期展示约140余件。
唐代以前的绘画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弱项,只有些册页,多与佛教有关。尽管绘画有手卷、立轴、册页等多样形制。不过,由于历代战乱,流传下来的大型作品毕竟有限,册页因便于携带、保存,流传较多。尤其是到两宋又出现了几位酷爱艺术的君王,他们扶植艺术,建立翰林图画院,如宋徽宗为了便于御览将图装成册,每十几件为一册,大量册页因此流传,两宋画风得以展现在今人面前。
这一时期的绘画种类主要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宋代山水画有北方(中原)画、江南画(董巨)之分;花鸟画,尤其是宣和画院的画作是绘画史上的明珠。
《高逸图》是孙位存世的唯一真迹。据研究得知,此卷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原作当比现存画幅大一倍,所画主题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此卷仅剩其中四人,经考证,从右至左分别为浩然洒脱的山涛、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回首的刘伶和挥动麈尾的阮籍。
人物席地而坐,每个人物之间以湖石、树木、童仆做隔断,这种图式可追溯至南京出土的南朝画像砖。换言之,此种竹林七贤的构图并非孙位独创,画家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七位高士之“魏晋风度”的把握和呈现。整个绢本以工笔重彩绘成,人物以粗细一致的铁线描描绘,根据人物动态形成洗练概括的形象,随后又敷染以白粉,以塑造服装丝绸的质感,从比较厚的粉质慢慢舒展开来,随着人物动态形成凹凸感和运动感。画面色彩异常丰富,历经千年,依旧鲜艳灿烂。
中国画最早成熟是人物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摘录的“谢赫六法”本是专讲画人物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转移摹写”、“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骨法以下都是具体的方法,皆由气韵生动为统领。
所谓山水画是从人物故事画的背景中跳到前台,后来才慢慢成熟的画种。此画中的湖石不是写实而是有装饰意味的。从湖石的勾勒形式来看,并非简单的勾线而是皴擦,有阴暗面、有转折,说明当时晚唐描绘石头的笔墨皴法已相当成熟,生动再现了太湖石玲珑通透的质感和孔洞的各异形态,为了防止重复和雷同,用笔变化万端。这种奇石在当时的赏石文化中,属于上档次,值得欣赏的。如果我们仔细揣摩湖石的外形及其内在质量,会发现艺术家为了刻画好这种山石,所花功夫并不亚于勾勒人物形象特征和面貌。《高逸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勾画山石、树木的技法在唐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地。
……
前言/序言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非常好的一本书,买来收藏也好
评分
☆☆☆☆☆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13]
评分
☆☆☆☆☆
经典,上博的珍藏尽收眼底,强烈推荐
评分
☆☆☆☆☆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
质量不错,送货及时。
评分
☆☆☆☆☆
评分
☆☆☆☆☆
还不错,去过上海博物馆,再仔细看看
评分
☆☆☆☆☆
评分
☆☆☆☆☆
朋友推荐的,去上博参观之前买的,对展览有了初步的了解。参观过程中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