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上海博物馆
  • 琳琅
  • 文物
  • 艺术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导览
  • 珍品
  • 博物馆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52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86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物新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48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全面介绍上海博物馆六百件精品。本书作者都是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书中有六百多件文物的精彩图片。

内容简介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精品。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本书分门别类,重点介绍了六百余件馆藏珍品文物,从中可以看出,该馆馆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是一流的;该馆的展览陈列方式、公众服务意识,也是国内引领潮流的。本书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将读者与中华文明紧密联系起来。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共分19篇,由上海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撰写。

目录

中国古代青铜器 周亚
中国古代甲骨 濮茅左
中国古代竹简 濮茅左
中国历代钱币 周祥
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 王樾
中国古代雕塑 李柏华
中国历代玺印篆刻 孙慰祖
中国古代陶瓷 陆明华
中国历代绘画 李维琨
中国历代书法 刘一闻
中国历代善本图书 唐友波
中国古代玉器 张尉
中国明清家具 刘刚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华慈祥
中国古代漆器 包燕丽
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 施远
中国古代织绣画 包燕丽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 包燕丽
欧洲玻璃器和陶瓷器 刘刚

精彩书摘

  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历代绘画
  “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人物画,战国至秦汉是绘画的成长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人物画臻于成熟。唐宋时代,人物、山水画全面兴盛,在注重写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工笔重彩、水墨单色,泼墨、没骨等表现技法,并演绎成各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风格样式。”
  以上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绘画,也是上海博物馆常规展览所呈现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线索。一方面,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何区别,中国画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历代流变,值得探究。另一方面,时代发展与艺术发展并不同步。中国艺术的高峰未必在盛唐,明清以后也并非随着社会衰落而破败,这些都可从文物本身看到,因为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元代异族统治取消科举,切断了读书人的仕途,经济也不发达,加之苛捐杂税,无锡、苏州等江南富裕人家纷纷背井离乡。文人隐居,却促使艺术发展,发端于宋代的文人画在元代迎来高峰。又如,明清绘画流派纷呈,艺术最为丰富,并非如人们想象艺术随封建社会衰败而衰败。伴随利玛窦等传教士一同进入帝国宫廷的,还有郎世宁等洋人画家,他们对于中西绘画交流与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陈列力图让观众了解中国绘画的完整面貌。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中国古代的即1840年之前的艺术。书法、绘画与陶瓷、青铜不同,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展品保存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展出全是真迹,没有复制品,所以采取几套藏品轮换的办法,每年定期更换三至四批文物,每期展示约140余件。
  唐代以前的绘画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弱项,只有些册页,多与佛教有关。尽管绘画有手卷、立轴、册页等多样形制。不过,由于历代战乱,流传下来的大型作品毕竟有限,册页因便于携带、保存,流传较多。尤其是到两宋又出现了几位酷爱艺术的君王,他们扶植艺术,建立翰林图画院,如宋徽宗为了便于御览将图装成册,每十几件为一册,大量册页因此流传,两宋画风得以展现在今人面前。
  这一时期的绘画种类主要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宋代山水画有北方(中原)画、江南画(董巨)之分;花鸟画,尤其是宣和画院的画作是绘画史上的明珠。
  《高逸图》是孙位存世的唯一真迹。据研究得知,此卷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原作当比现存画幅大一倍,所画主题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此卷仅剩其中四人,经考证,从右至左分别为浩然洒脱的山涛、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回首的刘伶和挥动麈尾的阮籍。
  人物席地而坐,每个人物之间以湖石、树木、童仆做隔断,这种图式可追溯至南京出土的南朝画像砖。换言之,此种竹林七贤的构图并非孙位独创,画家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七位高士之“魏晋风度”的把握和呈现。整个绢本以工笔重彩绘成,人物以粗细一致的铁线描描绘,根据人物动态形成洗练概括的形象,随后又敷染以白粉,以塑造服装丝绸的质感,从比较厚的粉质慢慢舒展开来,随着人物动态形成凹凸感和运动感。画面色彩异常丰富,历经千年,依旧鲜艳灿烂。
  中国画最早成熟是人物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摘录的“谢赫六法”本是专讲画人物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转移摹写”、“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骨法以下都是具体的方法,皆由气韵生动为统领。
  所谓山水画是从人物故事画的背景中跳到前台,后来才慢慢成熟的画种。此画中的湖石不是写实而是有装饰意味的。从湖石的勾勒形式来看,并非简单的勾线而是皴擦,有阴暗面、有转折,说明当时晚唐描绘石头的笔墨皴法已相当成熟,生动再现了太湖石玲珑通透的质感和孔洞的各异形态,为了防止重复和雷同,用笔变化万端。这种奇石在当时的赏石文化中,属于上档次,值得欣赏的。如果我们仔细揣摩湖石的外形及其内在质量,会发现艺术家为了刻画好这种山石,所花功夫并不亚于勾勒人物形象特征和面貌。《高逸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勾画山石、树木的技法在唐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地。
  ……

前言/序言












寰宇瑰宝:世界博物馆镇馆之宝巡礼 引言 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浩瀚星河中闪烁的无数星辰,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望者和文明的宝库,以其无与伦比的馆藏,为我们架起了通往过去的桥梁。本书《寰宇瑰宝:世界博物馆镇馆之宝巡礼》,旨在带领读者跨越地理的界限,深入全球最负盛名的十余座顶级博物馆的心脏地带,探寻那些定义了人类艺术、科学与历史的“镇馆之宝”。我们相信,每一件杰作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段曲折的历史,以及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 第一章:西方文明的摇篮——雅典卫城博物馆与卢浮宫的古典辉煌 本章聚焦于西方古典文明的源头。我们将首先抵达希腊,探访雅典卫城博物馆。这座现代建筑奇迹不仅是帕特农神庙的守护者,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集散地。重点介绍的藏品包括: 《科林斯式女像柱》的精妙绝伦: 细致剖析其涡卷的装饰艺术,以及其在建筑美学中的地位。 帕特农神庙壁饰残片(尤其是“人马之战”主题): 探讨其所蕴含的古典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成熟的写实主义雕刻技法。 《科瑞斯》(Kore)与《科罗斯》(Kouros)雕像的并置研究: 通过对比这两类早期希腊人像雕塑,揭示古希腊艺术从僵硬古拙向自然主义过渡的关键阶段。 随后,旅程转向法国巴黎,深入探寻卢浮宫的经典馆藏。卢浮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世界艺术史的缩影。我们将重点解读三件标志性作品: 《蒙娜丽莎》的谜团与技巧: 侧重于达·芬奇革命性的“晕染法”(Sfumato)如何赋予画中人物难以捉摸的生命力,并分析其在文艺复兴肖像画中的里程碑意义。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动态美学: 分析其在无头、无臂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动感和空气感,特别是对其衣纹处理的细致入微的解读。 《米洛的维纳斯》的残缺与永恒: 探讨其在 Hellenistic 时期雕塑中体现的理想化美感,以及其双臂缺失后反而增强的神秘魅力。 第二章:帝国的记忆与文艺复兴的曙光——大英博物馆与乌菲齐美术馆 本章将穿越时空,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欧洲艺术的巅峰。 大英博物馆以其包罗万象的全球收藏而闻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见证了人类文明重要转折点的文物: 罗塞塔石碑: 详述此碑如何成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并分析其上镌刻的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对埃及学研究的奠基性意义。 帕特农神庙雕塑群(Elgin Marbles): 尽管其收藏引发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无可置疑。重点分析其展现的古希腊宗教仪式和神祇的宏大叙事。 亚述猎狮浮雕: 展现了古代近东帝国威严的权力象征,解析其叙事风格和对战争场面的戏剧化处理。 转至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我们步入文艺复兴的心脏。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春》: 深入剖析这两幅作品如何将古典神话与人文主义思想完美融合,探讨其对中世纪神学束缚的突破,以及对线性透视法和色彩运用的革新。 达·芬奇的早期作品: 考察艺术家如何在早年作品中开始探索光影、解剖学和构图的复杂性。 第三章:拜占庭的荣光与伊斯兰的几何之美——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回顾)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本章将目光转向欧亚大陆的交汇点,探索不同信仰体系下的艺术表达。 圣索菲亚大教堂(侧重其艺术演变): 虽然它更多是建筑实例,但其内部遗存的马赛克壁画是理解拜占庭艺术的关键。分析其对“神性光辉”的追求,金色背景的使用,以及人物形象程式化的特征,对比其在东西方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 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IA): 聚焦于伊斯兰文明在数学、几何和装饰艺术上的登峰造极。重点介绍: 复杂的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书法艺术: 探讨这些元素如何超越了具象描绘的限制,表达了对“独一性”(Tawhid)的哲学思考。 精美的金属工艺品与陶瓷: 分析伊斯兰工匠如何利用釉彩技术和打磨工艺,创造出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以及这些工艺品在贸易路线中的流通意义。 第四章:东方哲思与创新——故宫博物院与东京国立博物馆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亚洲文明的深厚积淀,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是理解中华帝国数千年制度与审美的百科全书。我们将精选介绍: 宋代山水画的典范: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探讨“巨制”山水画如何体现“卧游”的审美情趣,分析其“青绿山水”技法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明清官窑瓷器的巅峰之作: 重点解析“斗彩”和“粉彩”等釉上彩技术的复杂性,探讨这些器物在宫廷礼制中的象征意义。 清宫帝后肖像与典章文物: 揭示帝王权力的视觉构建,以及服饰、礼器等所承载的政治符号。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则展现了日本文化吸收外来影响并内化创新的过程。 《鸟兽戏画》(部分卷轴): 分析其以简洁的白描勾勒出幽默、讽刺的动物拟人化场景,体现了平安末期贵族阶层的闲适心态和草体绘画的成熟。 日本佛教雕塑的“入念”之美: 考察从奈良时代到镰仓时代的佛像演变,特别是“写实”风格的兴起,对比其与中国早期佛像在表情处理上的差异。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精品: 以葛饰北斋或歌川广重的作品为例,探讨浮世绘如何作为“市民艺术”反映江户时代的世俗生活,并分析其对西方印象派艺术的间接影响。 结论:跨越藩篱的对话 《寰宇瑰宝》并非简单罗列清单,而是一场跨越时间、文化和地域的对话。从雅典的理性光辉到佛罗伦萨的人文复兴,再到东方哲思的内敛沉静,这些镇馆之宝共同绘制了一幅宏大的人类文明图景。它们提醒我们,无论艺术形式如何变迁,对美的追求、对历史的记录、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基石。通过对这些凝固瞬间的细致观照,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触感细腻,封面采用的纸张和烫金工艺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和陶瓷,其斑驳的锈色和釉面光泽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实物的温度。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让观者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眼睛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些小的纹饰小样的点缀,就像是博物馆导览中的不期而遇的惊喜,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如果你是那种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精美图录”的全部想象,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闲置时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翻阅,感受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极其人性化。我常常需要快速查阅某一特定朝代或者某一特定器型的文物,而这本书的分类检索系统做得非常细致入微,几乎可以达到“秒查”的效率。它的术语表解释得非常精准且简洁,避免了冗长的释义,直接给出核心概念,对于快速学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而且,它似乎还贴心地加入了“推荐阅读延伸”的板块(即使不是明确的章节标题,也是在注释或附录中体现),为那些对特定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读者指明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而不是让阅读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体现了编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切关怀,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集”,更像是一套随时可以查阅和深挖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可靠性和细节的捕捉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那些高精度的局部放大图,简直是放大镜下的奇迹。我过去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不清的那些细微的刻痕、釉滴的自然流淌痕迹,甚至是铜器表面铸造时的细微砂眼,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锐利的呈现。这对我研究文物的工艺细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重量级的国宝级文物,它不仅仅提供了正面的照片,还包含了不同角度的侧视图、底部的特写,甚至是X光扫描或三维建模的辅助图示,这种全方位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弥补了仅仅在展厅内有限观赏角度的不足,真正做到了将“文物细节”搬到读者面前。

评分

这本图录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按时间顺序”或“按材质分类”的传统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更具探索性的叙事线索。我发现它似乎是按照一种“主题式串联”的思路来展开的,可能是从某个特定的工艺母题出发,然后横向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同类文物,或者从一个宏大的文化概念入手,层层剖析相关的代表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它迫使我跳出单一文物的局限,去思考整个中华文明艺术脉络的演变。例如,它可能用一件宋代的瓷瓶,引出了对元代及后世烧造技术的对比分析,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走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转折都导向新的发现,绝不重复,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是关于顶级博物馆藏品的导览,生怕那些专业术语把我绕晕。但惊喜的是,作者在文字叙述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的历史深度和文物背景介绍,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但同时,语言又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讲解的切入点常常是生活化的,比如描述一件玉器的纹饰时,会联系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场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理解文物的价值所在。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就像是有一位知识渊博又健谈的资深策展人,正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前世今生”,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读完后立刻想冲到博物馆去亲眼看看那些被文字激活的宝藏。

评分

很好,了解上博,感受上博

评分

内容很不错,印刷质量也很好,其中图片的精细程度算是不错的了。

评分

上博是学生时代最喜欢去的博物馆。每次都可以徜徉一整天。

评分

非常满意,双十一买的

评分

还不错,去过上海博物馆,再仔细看看

评分

历代玺印馆

评分

觉得介绍文物如果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更丰富。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内容很丰富,包含了上博许多著名展品的图录,印刷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