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实用字典

章草实用字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华 编
图书标签:
  • 章草
  • 书法
  • 字典
  • 汉字
  • 字体
  • 工具书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3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8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始于汉代,从隶书发展而来,是早期的草书。章草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写法,是书体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章草实用字典》收历代章草字迹,字迹或从墨迹本中选出,或从碑刻中拓下,收录有皇象、赵孟頫、宋克等书家字迹。
  《章草实用字典》的编纂,从新的角度入手,在单字方面着重于篆书的常见字,在字例方面突出形体结构的代表性、特色性和普遍性,对文字的初形及发展的特点尽可能作兼互的处理。
  《章草实用字典》附有音序、笔画、部首多种索引查检方式,既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必备书法工具书,又可作为平面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用各体书法的字库类工具书。
《魏晋风骨:汉字演变中的审美取向与文化脉络》 内容简介: 《魏晋风骨:汉字演变中的审美取向与文化脉络》是一部深度剖析魏晋时期(约公元220年—589年)书法艺术与汉字形态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书法技法讲解,而是将魏晋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探讨了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思潮、哲学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汉字的结构美学、书写姿态乃至其作为记录工具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乱世浮沉——魏晋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转向 本章首先勾勒出魏晋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从三国鼎立到两晋的更迭,再到五胡乱华的动荡。这种“天崩地裂”的社会现实,催生了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个体自由和精神寄托的强烈探求。士人们从儒家的入世经世转向玄学的清谈玄思,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超越尘世的审美情趣。 我们着重分析了这种转向如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率性”和“不滞于物”。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手段,而成为表达个体“性情”和“风骨”的载体。本章详细梳理了当时社会阶层对书法的推崇程度,阐释了书法如何从一种实用技能上升为衡量一个人教养与品格的核心标准。 第二章:笔墨的解放: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结构实验 魏晋时期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标志着笔画的定型和结构的成熟。本章聚焦于隶书(八分书)向楷书(真书)过渡中的关键形态——“章草”和“今草”的并存与竞争。 我们详细考察了钟繇、王羲之等先驱者在结构上所做的根本性变革。隶书的蚕头燕尾、扁平化倾向被彻底打破。字形开始趋向方正、匀称,笔画的起收转折更加明确。这一阶段的“楷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结构试验。我们通过对现存碑刻和墨迹的细致比对,揭示了笔画的“瘦硬”与“圆润”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保持笔意连贯性的同时,为后世楷书的“法度”奠定基础。 第三章:魏晋书风的审美内核:“骨”与“肉”的辩证统一 魏晋书风的核心在于“风骨”。本章深入探讨了“风”与“骨”在审美层面的具体含义。 “骨”指的是笔画的力量感、结构的主体性和支撑力。我们分析了王羲之如何通过对“中锋行笔”的精妙控制,使得点画内含筋骨,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刚健之美。这种“骨”体现了士人面对困境时所保持的精神脊梁。 “肉”则代表了线条的血肉、墨色的润泽和通篇的气韵。魏晋书家追求的“肉”并非肥腴,而是线条的生命力与流动性。本章援引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范本,分析其笔法中如何将刚劲的骨架包裹以流畅的血脉,达到一种“遒媚”的境界。这种对个体生命力的极致赞美,是魏晋风骨区别于前代的根本特征。 第四章:草书的独立与情感的喷涌 本卷重点研究了草书在魏晋时期的“独立宣言”。在汉代,草书多作为辅助的速写形式出现。但在魏晋,特别是行草和今草的成熟,标志着草书获得了与楷书并驾齐驱的艺术地位。 我们详细阐述了张芝、张昶父子以及后来的王献之等人如何将草书的连带、省简推向极致。草书的结构不再严格遵循正楷的笔画规范,而是允许更大程度的夸张和变形,以适应书写者情绪的爆发。本书通过对“点画呼应”、“牵丝映带”等技法的解析,说明了草书如何成为承载“魏晋风度”中最率真、最奔放情感的载体。它不再是“写字”,而是“写心”。 第五章:碑刻与墨迹的对照:书体在不同载体上的命运 魏晋时期的书写材料多样,包括竹简、绢帛以及后期的石刻。本章比较了同一书家在不同载体上的书写差异。 例如,在绢帛上书写的墨迹,因其吸墨性弱和载体柔软,更易展现出线条的细腻与节奏感;而在石刻上,如早期的钟繇体系的碑刻(虽多为后人摹刻),其线条则往往更显厚重与力量感,这是为了适应凿刻的工艺要求。通过这种对比,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审美取向是如何在物质条件的制约下,塑造出不同的笔法特征,并最终影响了后世对魏晋书风的认知偏差。 第六章:魏晋风骨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与传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魏晋书风的深远影响。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所确立的风格体系,成为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书法的“正统”。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对结构法度的重塑,到宋代苏轼、米芾对晋人“意趣”的回归,无不建立在对魏晋书法的继承、批判与吸收之上。 本书总结道,魏晋时期确立的“以神运形,以形载道”的审美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之一,它指导后世艺术家在变动的时代中,始终不忘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结合了历史学、哲学(玄学)和社会学,对书法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技法与精神并重: 不仅分析笔画的提按顿挫,更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史料详实: 引用大量出土文物和传世墨迹作为分析依据,提供严谨的学术视角。 《魏晋风骨》旨在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理解那群在乱世中追求超脱与率真的人们,是如何用笔墨定义了中国汉字最富生命力的时代风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自从我开始接触章草,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据说里面收录了大量的碑帖资料,是研究章草源流的“圣经”。但当我真正捧起它时,那种“圣经”的感觉很快就被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取代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如何写”,而在于“它是什么”。它的内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章草字形演变的宏大数据库,而非一本可以辅助日常书写的工具书。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笔画的描述,不是告诉读者“这里应提笔转折”,而是会给出该笔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一刻石上的具体形态参数和拓片对比,甚至会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书写者的细微差异。对于我们这些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书写美观度和准确性的爱好者而言,这些信息过于细碎和专业化了,它们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我握笔时的手感或结体时的平衡感。我更需要的是清晰的范例和简洁的口诀,而不是一场关于“字形演化史”的马拉松式的报告。

评分

我以为这《章草实用字典》会像一本现代的汉英词典那样,结构清晰,查找便捷,能够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字,并清晰地看到它的基本形态和结构要点。然而,这本书的结构逻辑似乎是按照“文献出土顺序”或者“某种尚未明晰的学术脉络”来组织的,而非用户查询的便利性。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它的目录体系,发现它并不完全是按笔画多少或者现代汉字的拼音顺序排列的,这使得我在急需查找某个特定字形时,不得不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效率极其低下。书中的插图虽然精美,多为高分辨率的拓片扫描件,但它们往往缺乏现代书法字典应有的那种“规范化处理”。比如,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并列展示时,往往没有清晰的箭头或线条指示哪部分对应哪种解释,阅读者需要自行脑补书写过程,这对于我们这些还停留在初级摸索阶段的人来说,无异于又增加了一层理解的难度。它更像是一份学术研究的原始素材集,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提炼的“实用”指南。

评分

拿到《章草实用字典》后,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厚重感和压迫感。这种厚重并非来自纸张的质量,而是源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庞大、且难以消化的知识体系。这本书似乎将“字典”一词理解成了“百科全书”的同义词,将所有关于章草的知识点——从竹简上的墨迹到绢本上的晕染效果,从历史背景到书法家的生平——一股脑地塞了进去。我本想找一个快速解决“这个字该怎么收笔”的实用手册,结果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关于笔法微调与古代书写材料特性的冗长讨论中。书中的文字密度极高,注释繁多,每一个字型的解释都仿佛在进行一场小型辩论赛,引经据典,论证严密,但就是少了那种直截了当、可以立即套用到自己练习中的指导。对于一个渴望能带着它走进书房,随时翻阅修正自己书写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件需要供奉起来的珍贵典籍,而非可以随意涂抹、练习的工具书,实在难以称得上“实用”二字。

评分

这本《章草实用字典》真是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说是“实用”,但翻开它,却感觉更像是一部深奥的古籍研究资料。我本来是希望找一本能快速查阅、帮助我理解章草书法的基本笔画结构和常用字的写法,以便在日常练习中能快速对照的工具书。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和编排方式,似乎更侧重于章草的历史演变和碑帖考据,而非提供一个清晰、直观的查询系统。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字的介绍,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脉络,引用了许多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作为佐证,这对一个初学者或者仅仅想提高书写准确性的实践者来说,负担实在太重了。我期待的是“XX字在这个字帖里是这样写的”,结果却是“此字结构受XX碑的影响,其右下角的变化与汉简的XX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详尽的学术性固然体现了作者的功力,但却牺牲了作为“字典”的便捷性。如果定位是给研究古代书法史的学者使用,那或许非常合适,但若想作为日常练字的案头必备,恐怕得先啃完好几本入门导论才行,这与“实用”二品的初衷似乎有些背离了。

评分

我费尽周折终于弄到这本被誉为书法界“权威之作”的《章草实用字典》,满心欢喜地想对着它来纠正自己那有些飘忽的章草结体。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博物馆里的拓片集锦,而非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词典。它的排版风格相当古朴,甚至可以说有些陈旧,大量使用了繁体字和古代的异体字注音,这对于习惯了简体现代汉语注释的我来说,光是理解那些符号本身就要耗费不少精力。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许多常用字的收录并不系统,有些字的多种写法仅用极小的图例一笔带过,而对于一些极少见的、可能只出现过一两次的古文字变体,却花费了整整一页的篇幅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和释义。这种权重分配,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其“实用”的逻辑。我尝试查找“之”、“也”等基础用字,希望能看到不同书家风格下的标准写法对比,但呈现给我的却是极其复杂的考证过程,看得人眼花缭乱,真正想学写的那一笔一画的精髓,反而被淹没在了浩瀚的学术海洋里。

评分

评分

本套丛书不错!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本套丛书不错!

评分

本套丛书不错!

评分

有一页破掉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