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Q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授予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这位心理学家就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谈到卡尼曼教授的贡献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特别指出,卡尼曼教授成功地将人类决策和判断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带到了经济科学的研究当中,为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见解,其贡献是卓著的,也是独特的。
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判断和决策。从衣食的偏好到学校的选择,从个人职业的规划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人类的判断和决策是其中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也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心理学家,不管是来自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还是来自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社会和人文学科,不管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还是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无不从人类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研究中汲取知识和灵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会超越常规地在1978年和2002年两次授予研究人类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家的原因。两次获奖的心理学家,一位是赫伯特·西蒙教授,另一位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教授。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赫伯特·西蒙和丹尼尔·卡尼曼的发现,同时也阐述了决策与判断心理学中很多还没有被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及人文科学家所认识到的现象和研究发现。可以说,本书80%以上的内容超出了西蒙和卡尼曼工作的领域,因此可以想像,心理学家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空间。难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开玩笑地说“所谓的‘新经济’实际上就是心理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位心理学家都对中国特别友好。早在1981年,西蒙教授就接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邀请,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讲授人类决策和判断的心理学家。那时,年仅19岁的我正是心理系的本科生,一下子就被这一领域的严谨、生动和奥秘所深深吸引。西蒙的研究第一次证明决策与判断是人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他把决策的原则定义成第一满意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最佳选择”,而是建立在人类心理上的“第一满意选择”。卡尼曼的工作就是在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找到了那些影响我们非理性选择的因素。
我与卡尼曼教授的第一次个人接触是在1997年的夏天,那是我在柏克利做教授的第一个星期。一天,有一位慈祥的老人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欢迎我到柏克利来工作,并告诉我这间办公室就是他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还说他最想访问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位老人正是卡尼曼教授,而他想访问中国的愿望也终于在7年以后的2004年得以实现。今年夏天,卡尼曼作为第28届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的特邀嘉宾来到北京,在开幕式上做了关于人类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主题发言,发言的最后,他表达了希望看到更多中国心理学家从事决策与判断研究工作的愿望。我觉得本书的出版和发行是对这位慈祥老人的致敬,也是对他所表达愿望的呼应。
坐在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卡尼曼教授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里,审阅第一本系统介绍人类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教科书的中译稿,我似乎看到了卡尼曼教授欣慰的笑容。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
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名为《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经典,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尤其是在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方面,简直是一把万能钥匙。费孝通先生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西方理论框架,而是立足于最基础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将中国几千年的宗族、伦理、人际关系描摹得淋漓尽致。那种“不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而是像水波纹一样,由中心向外扩散,每一层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了行为的规范”的描述,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面子”和“人情”会如此重要。它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他对“礼治”的分析,那种强调“无为而治”的柔性约束,与西方强调的“法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独特智慧和局限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着我们从小生活却从未真正理解的社会版图。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明白了自己为何会习惯于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某种反应。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基因,或者对社会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提供了一种深度解读本土现实的强大视角。
评分翻开这本《人性的弱点》,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心态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把戏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技巧层面的提升,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犀利,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读者的不足,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温和地揭示了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那些根深蒂固的自我欺骗和对外界赞美的过度渴望。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批评的艺术”,读完之后,我立刻意识到,过去我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多么的笨拙和低效。我总是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却忽略了倾听对方的感受。书中提出的“先肯定,后建议”的策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对人类自尊心这一敏感点的深刻洞察。它教会我,真正的说服力不是来自逻辑的严密,而是来自共情与尊重。我开始尝试在与同事的意见不合时,先用一句“我理解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冰冷对抗的气氛瞬间就被融化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人相处,更是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更坦诚、更少防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像是长期困在一个迷宫里,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张地图,所有的曲折和死胡同瞬间都变得清晰可见。
评分我最近在追读的《沉思录》简直就是一本活的哲学教科书,它不像很多古典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是像斯多葛学派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私人信件,坦诚得让人心惊。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控制外界,而是专注于如何调适自己的内心。每一次翻开,我都会被那种对“当下”的极致关注所吸引。奥勒留反复强调,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过去已逝,未来未至,所有的焦虑和恐惧都源于我们对尚未发生事情的过度忧虑。这种观点,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我的日常冥想中:当工作压力大到快要喘不过气时,我就默念:“这事终将过去,它只是构成我生命中无数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奇妙的是,这种抽离感真的能降低事件的严重性。书中关于“接受命运”的论述也极富力量,它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积极的接纳,承认有些事情我们无力改变,然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我们能控制的——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和反应上。这本书的语言是沉静而有力的,它带来的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长久、坚韧的内心力量,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静地。
评分我对艺术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最近深入研读的《艺术的故事》则彻底改变了我对艺术的认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将艺术史切割成枯燥的断代史,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跨越时空的叙事脉络,将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且有机的整体。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是能抓住每一时期艺术风格背后最核心的文化驱动力。例如,他解析古希腊雕塑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完美人体比例的赞叹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城邦民主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潮对这种“理想化人像”的塑造作用。当我读到文艺复兴部分时,那种从神性回归人性的转变,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是如此清晰可见,以至于我仿佛能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本书的插图质量极高,每幅画作的解说都精准到位,既有专业的艺术史知识,又不失文学性的描绘,读起来酣畅淋漓。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装饰品,而是特定时代精神、技术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视觉化结晶。看完之后,再去博物馆看画,我的体验完全不同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透过画面的色彩和线条,感受到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话。
评分读完《原子习惯》,我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彻底重塑了,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一口吃不成胖子”的宏大目标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微小的改进,日积月累,终将带来惊人的结果”——听起来很像老生常谈,但作者的论述逻辑和实际操作步骤却严密得像一套精密的工程学设计。我过去总想一下子养成每天阅读两小时的习惯,结果往往坚持不了三天就放弃了,充满了挫败感。而《原子习惯》教我从每天只读一页、甚至只翻开书本五分钟开始,这种“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入门门槛,极大地降低了启动的阻力。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系统而非目标”的强调。以前我设定目标是“我要瘦十公斤”,现在我关注的是“我每天的运动和饮食系统是什么样的”。目标是终点,而系统是过程,关注过程才能保证持续性。书中关于“习惯的四个定律”——提示、渴求、反应、奖励——的解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并提供了具体的“反向操作”策略,比如让坏习惯的提示变得不可见,让好习惯的奖励立刻兑现。这本书不是空谈激励,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上手、精确优化的行为科学工具箱,对于任何想要在生活、工作上实现渐进式优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的实操手册。
评分偏向学术 读起来比较累 难啃
评分细细拜读一下这本书,推荐一下。
评分东西还不错,主要是便宜
评分快递很快,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快递很快,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决策与判断》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评分很不错的书,关于决策心理学的东西基本讲全了
评分东西还不错,主要是便宜
评分物流开,东西也很喜欢,价格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