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气料理家渡边有子以诗化文字,分享自己日常家事的感悟与诀窍,帮助读者打造能让全家人自在生活的家居环境。
◆日常之美,存于微乎。花一点时间,营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把家变得自在清爽,就像最初无数次梦想的那样!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盛赞本书:“有一分自在,就有一分美。”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每一天都用心地过,就是最好的生活。
◆收拾房间,做饭,都是爱的能力的体现。
内容简介
《家的日常,家的自在》分为起居室、厨房、料理、服饰四部分,人气料理家渡边有子将自己日常衣食住行的经验与诀窍以诗化文字进行分享,进而传达出“以认真的心和坚持的热爱,打造和享受清爽自在的家”的生活美学。
作者简介
渡边有子,日本著名料理研究家。擅长组合食材并创造料理,能有效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简单而又不失美味,因此大受欢迎。此外,她很有挑选厨具、家具和衣饰的眼光,非常善于经营生活,拥有众多粉丝。人们不仅关注她的料理手艺,也很欣赏她的生活风格。国内已出版《无印良品的花样土锅料理》。
本书分为起居室、厨房、料理、服饰四部分,料理家渡边有子将自己日常衣食住行的经验与诀窍以诗化文字进行分享,进而传达出简约而独特的生活美学。
最好的生活,就是每一天都用心地过。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起居室和卫生间
新的一天从整理房间开始
在生活中点缀季节的色彩
家具与保养
收纳整理邮件的箱子
关于垃圾桶、纸巾盒和棉棒
洗衣和扫除
CHAPTER 2 厨房
水槽边放置的东西简单为好
应及时擦拭调料瓶和灶台
分门别类摆放厨具
餐具、木制品和锅都要好好干燥
备齐保鲜盒和碗具
空瓶也要收纳好
冰箱里需要留出空间
按使用场景来整理碗柜
沉重的工具不要藏起来
耐用的工具
CHAPTER 3 料理
小小的茶杯和玻璃杯
凑齐餐具的方法
家中常备的调味料和方便食材
买菜因日而异
剩余的蔬菜做成汤
简单的家常菜
创意快手开胃菜
四季的工作
伴手礼清单
旅行与美食
CHAPTER 4 服饰
早晨的习惯
沐浴时间与护肤品
配饰简单为佳
衣着简单而又成熟得体
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转换心情的方法
精彩书摘
新的一天从整理房间开始
清晨起床之后,一整天里的大半时间我都要在家中度过,不少工作也是在家中完成的。所以,对我而言情绪的转换至关重要。如果当天有外出拍摄的任务,那么我很早就在厨房中忙活开了。有工作安排的压力在身,自然一开始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但是在只需要留家写作的日子里,就很容易由着自己的心情来,做会儿工作,干会儿家务。一整天下来都坐立不安,效率极低。因此我认为,只有先把家中搞清爽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首先把窗户打开通风,再让洗衣机转动起来,接着去打扫起居室和卧室等房间。把前一天晚上睡前没来得及整理的以及散放在桌子上的东西都收拾好,把它们放回各自固定的摆放位置。我希望家中所有的物品都能各归其位,达到“初始状态”。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整理,就会把它变成日常的习惯。在洗涤、收拾、打扫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就开始往工作的方向转变。人来回走动,手脚忙个不停,脑子里却什么都不用想,这反而会感觉精神渐渐爽朗起来。对我来说这段时间就是从休闲到工作的转换期。早上的家务劳动告一段落之后,家里也变得漂漂亮亮的,这算是“一举两得”吧。清新的空气在干净整洁的房间中流动,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快。
即便天气转凉,遇到大晴天还是要开开窗,等吃完午饭再关上也不迟。清风能一扫家中积聚的浊气,让心情也变得如同空气一般清爽。脏衣服一直放着不洗的话我就老是惦记,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乱糟糟的桌子也很容易影响情绪。我认为杂乱无章的房间或是桌子能反映出居住者的脑子里也是一团乱麻。在不知不觉之间,我就养成了先打扫房间再工作的习惯。在劳作中放空大脑,让身体先“苏醒”起来;做完了家务活,接下来投入工作的时候也会心无旁骛。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生活“规则”,我认为按照这样的顺序做事效率更高,家务工作两不误。
在生活中点缀季节的色彩
我家的起居室里放着一个陶制的大单口钵和一个需要双手才能抱起的木碗,里面经常装满了水果。我一看到美味的水果就迈不动腿,买回来的水果不知不觉就已经堆成了小山。冰箱里放不下的就都放在这两个容器里,摆在起居室里供人取用。当然,厨房里没地方放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觉得用水果代替花束来装点房间,也是别有一番情致。
在我看来,水果和鲜花有同样的功效——自身都有香气,都有或浓或淡的色彩。房间里放上这样有机的物品,让人觉得视线都变得柔和起来。这两个容器摆在桌子上,春天装草莓,初夏装樱桃,这些小小的浆果放在大大的碗里,既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方便随手拿着吃。经过桌子的时候从这漂亮的“摆设”里拿上一两颗噙在嘴中,心情也随之美丽起来。夏天来临的时候就放李子、梅子和桃子,它们外形圆润,口感鲜甜,味道也是芳香醉人。买得越多,吃得也越多,可以给身体好好补足水分!光是看着这堆水果,就让人忍不住琢磨:是直接拿着吃好呢,还是切片再冲入冰凉的碳酸饮料弄成糖水好呢?或者是榨成汁做果子露冰淇淋?进入秋季,水果的品种就更丰富了,不管是柿子、日本梨、葡萄、苹果、西洋梨还是木瓜,放在这两个容器里都非常耐看。到了冬天,钵子和碗里就盛满了黄色或橙色的柑橘类水果。我家的起居室里一年四季都点缀着缤纷的水果色。
我觉得有了水果做装饰就用不着再买花了,当然花朵调节心情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比起用复杂的花材做搭配,我更偏爱仅用一种花朵摆出的自然造型。初春时节放一束风信子在窗边,远远看去仿佛与射入的阳光融为一体,房间里满溢着喜迎春天的气氛。我常用的就是风信子和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或者像丁香那种细碎的小花。偶尔也会用大而华丽的花材,例如芍药。每年到了相应的时节都会买一些花回来插上。因为对花不是很了解,大部分时间起居室里摆的还是水果。无论是鲜花还是水果,都能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前言/序言
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外出。外面的世界固然是有趣的,但也不能不说是因为家中并非那么舒适。但过了35岁之后,便觉得在家待着也不错。
我开始琢磨:什么样的家居才让人感到愉快?如何布置出一个舒适的空间?又该怎样保持?
我认为,舒适的家居生活其大前提就是“清爽”二字。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人在庞杂的物件中间照样活得很愉快,他们能把东西都摆得错落有致、有模有样。但在我看来,那只是随便乱放而已,总叫人心神不宁。因此,我的目标就是把物品彻底地整理好,不留多余的东西,过简简单单的日子。
在这样的家中生活,感受季节的变迁,享受美食,偶尔邀请友人过来喝茶聊天……那该多好。当然,这也是一个适合工作的环境。
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则,并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心情就会慢慢变好。对我而言,从收拾最喜欢的厨房和准备餐食开始,到创造一个让全家人都感到舒适的起居室和卫生间的好环境,甚至于清洗衣物和打扫卫生的过程都是非常享受的。新的一天从家中开始,也在家中结束,好的家庭生活习惯,能让人有余裕去凝视自我,琢磨事物。虽称其为“规则”,但也没有字面意义上那么严肃,就是那些让自己感到自在放松的生活习惯而已。
“清爽”和“自在”,是令我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两个关键词。
《闲庭信步:在日常中寻觅生活的美学》 本书简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在追逐着某种遥不可及的“完美”。我们渴望拥有一个井井有条的家,期待着一份从容不迫的心境,却常常在忙碌与焦虑中迷失了方向。然而,真正的生活美学,或许并不在于追求极致的“精简”或僵硬的“秩序”,而在于如何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不紧不慢。 《闲庭信步:在日常中寻觅生活的美学》是一本深度探索“慢生活哲学”与“日常环境构建”的指南。它不提供冰冷的收纳技巧或硬性的断舍离教条,而是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居住空间、与时间、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关系。 第一部分:重塑空间叙事——居住的温度与记忆 本书摒弃了对“空旷”与“极简”的盲目推崇,转而关注居住空间所承载的情感重量和生活痕迹。一个真正令人感到舒适的家,必然是充满着主人生活印记的地方,而非一座冰冷的样板间。 1. 物品的意义与留存的哲学: 我们不再探讨“扔掉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留下”。每一件被珍视的物品,都是一段记忆的载体,一次选择的体现。本书鼓励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物品访谈”,理解每件物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贡献度。我们探讨如何区分“实用性功能”与“情感依附性价值”,从而建立一个既能满足日常所需,又充满个人叙事的收藏体系。这并非鼓励囤积,而是倡导一种基于“爱惜”而非“拥有”的物品观。 2. 空间中的光影流动与材质对话: 光线是空间中最重要的呼吸。本章细致分析了自然光、人工光在不同时间段对居住体验的影响。我们学习如何利用窗帘的材质、灯具的色温来调节室内的情绪基调。同时,深入探讨天然材质(木材、石材、棉麻等)的触感、气味如何与人体建立深层次的连接。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当是多感官的和谐交响,让身体在不经意间得到放松。 3. 建立“流动的中心”: 传统家居设计强调固定的功能分区,而本书提出“流动的中心”概念。这指的是那些不被特定功能束缚的角落:也许是窗边的单人椅,也许是餐桌的一角。这些区域可以随时转化为阅读角、思考区或临时的创作台。通过灵活的家具布局和软装的微调,让空间随着居住者的心境和需求而自然变化,而非被预设的框架所限制。 第二部分:时间的回响——在仪式感中寻找生活的锚点 现代人最大的困境之一是时间感知的碎片化。日程表被任务塞满,仿佛生命被切割成无数个等待处理的“待办事项”。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找回对时间的掌控感,将时间转化为可以品味的体验。 1. 日常的“微小仪式”: 仪式感并非指盛大的庆典,而是渗透在每日琐碎事务中的专注与敬意。如何煮一杯茶?如何铺开一张报纸?如何对待清晨醒来的第一分钟?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将日常动作升华为“当下觉察”的练习。例如,认真对待清洗餐具的过程,将其视为对一天结束的整理与感谢,而非一项令人厌烦的家务。这些微小的锚点,能有效抵抗外界的喧嚣,使人稳定于当前时刻。 2. 容许“空白”的艺术: 与“效率最大化”的理念背道而驰,本书强调“留白”对创造力的重要性。这包括物理上的留白(空间中的空余区域),也包括时间上的留白(不被任何任务填满的空档)。这种“无目的的停顿”,是进行深度思考、情绪消化以及灵感萌发的必要条件。我们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日程,确保每天都有固定的“非生产时间”。 3. 季节的呼吸: 生活应当与自然的节律同步。本书引导读者关注季节更迭带来的环境变化,并据此调整居住的氛围。春天的清新、夏日的丰盛、秋季的沉静、冬日的内敛,都应在我们的家居陈设、饮食起居中有所体现。这种与自然的共振,使人的生命节奏得以自然舒展,不再处于“人造的永恒忙碌”状态。 第三部分:心境的映射——构建内在的安宁场域 最终,一个舒适的家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调整认知,实现心理层面的松弛。 1. 接纳不完美与“未完成”的状态: 真正的自在并非意味着一切都完美无缺。生活中总有未读完的书、未完成的项目、未整理的角落。强迫自己达到“永远在线”的完美状态,只会带来持续的压力。本书鼓励读者学习与“不完美”共处,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接纳,是释放焦虑的第一步。 2. 声音环境的调控: 除了视觉,听觉对心境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分析如何管理家庭中的噪音源——无论是外界的车辆声,还是家庭内部的电子设备声。同时,介绍如何有意识地引入“疗愈之声”,如雨声、低频音乐或纯粹的寂静,来构建一个有利于放松和专注的声音环境。 3. 重塑“归属感”的定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物理场所,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这份归属感来源于对自身选择的认同,而非外部评价的标准。通过细致入微地关照自己的需求,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我们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卸下所有社会角色的安全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必扮演任何角色,只需要真实地存在。 《闲庭信步:在日常中寻觅生活的美学》是一封写给所有渴望在平凡日子中发现不凡价值的人的邀请函。它不教你如何“减少”,而是教你如何“深化”——深化对物品的理解,深化对时间的感受,深化对自我的关怀。通过对日常的慢速观察和深度参与,我们将逐渐发现,真正的从容与优雅,早已蕴藏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呼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