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淑艳 著
图书标签:
  • 洛克
  • 颜元
  • 体育思想
  • 比较研究
  • 哲学
  • 教育
  • 历史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启蒙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0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2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体育教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3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诸课程教学的教师、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本科专业学生阅读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诸课程教学的教师、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本科专业学生。

内容简介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第一章17-18世纪的中英两国社会与教育和体育、第二章洛克的体育思想、第三章颜元的体育思想、第四章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第五章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的历史命运及第六章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的当代意义等七章共20节内容。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诸课程教学的教师、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本科专业学生阅读。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一章 17-18世纪的中英两国社会与教育和体育
第一节 17-18世纪英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对教育-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17世纪英国社会
二、18世纪英国社会
三、18世纪的英国体育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与教育一体育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
二、清代前期的中国学校体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洛克的体育思想
第一节 洛克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洛克生平
二、洛克体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洛克体育思想的哲学与教育学基础
一、洛克体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洛克体育思想的教育学基础
第三节 洛克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一、洛克论体育的价值
一、洛克论体育的培养目标
三、洛克论体育的目的
四、洛克论体育的内容
五、洛克论体育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颜元的体育思想
第一节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颜元生平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颜元体育思想的哲学与教育学基础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教育学基础
第三节 颜元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一、颜元论体育的价值
一、颜元论体育的培养目标
三、颜元论体育的目的
四、颜元论体育的内容
五、颜元论体育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
第一节 洛克与颜元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
一、“自然”体育与“劳动”体育
一、民命和资产阶级使命
第二节 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目标与目的
一、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培养目标
一、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目的
第三节 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内容
二、洛克与颜元论体育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的不同历史命运
一、洛克体育思想的历史命运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历史地位不同的原因
一、社会的需要
二、时代的发展
第三节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的当代意义
一、深化对中西体育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拓宽转型期中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一 颜元年表
附录二 洛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五、洛克论体育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洛克的教学模式是家庭教育模式,因此,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材施教,顺其自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无法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的儿童,他建议:“应容许他去玩他喜爱的游戏,应让他尽量玩个够,玩到他不再渴望去玩游戏为止。不过,孩子在做着有益的事情时,每件事都应留点余兴,至少要在他感到疲倦以前就让他放手,这样他会存有下次再做的兴趣,就像做一件能让他从中得到消遣的乐事。”在这里,掌握好消遣娱乐的尺度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纠正儿童不爱读书的习惯,洛克建议让孩子干点家务活,在他看来,“假如家长千方百计引导还无法改变孩子的性情,不能激发他的活力,那么就应让孩子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持之以恒,或许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多少做些事情的习惯”。在这里,洛克将家务劳动作为纠正孩子不愿读书的有效手段,而且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他建议:“孩子越能坚持不懈,体力劳动时间就越少,最好到他不愿读书的毛病完全治好了以后,才能完全取消这种有益的计划。”
  在处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上,洛克建议也要因人而异。他认为儿童喜欢花样多,“譬如:你的孩子沉迷于玩陀螺,你就逼她每天去抽几个钟头,监督着他非抽不可。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对抽陀螺感到厌烦,不想再抽了,而且会主动、高兴地去把你期望他干的事当作他抽陀螺之后的奖励,他更愿意这样做。规定了孩子每天去抽陀螺,不到他玩够了不许停止,此时假如你答应他,把读书作为在规定时间之内抽陀螺以后的奖励,你想他还不愿意去读书吗”?
  “孩子的导师掌握了这种技巧,就可以自由调配,是把‘跳房子’当作跳舞的奖励呢?还是把跳舞作为‘跳房子’的奖励。是要让孩子爱抽陀螺呢?还是让他喜爱读书?是要让孩子喜欢去扔球呢?还是让他喜欢去看地图?”
  (二)在玩中学
  由于洛克的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很丰富,全面掌握这样的课程内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绅士,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洛克似乎对儿童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在教学中能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发挥体育游戏对文字教学、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洛克建议教师自己发明一些简单的游戏,将枯燥的阅读识字等教学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比如,他发明“象牙球”的玩具,通过玩掷球游戏教儿童识字。他这样阐述道,“如果最简单的玩具我们可以如此加以利用,让孩子在游戏中阅读也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假如我们制作一个象牙球,根据皇家橡树彩票抽签使用的圆球那样分作32面,我们分作26面最佳,接着在某些面上黏上A字母,……我的想法是,这个象牙球要由其他人在孩子面前玩,玩时可以打赌,看谁先掷出A字母或B字母,这跟掷骰子时看到谁先掷出4点或6点同样有趣”。可见,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体育游戏还可以用来培养学习习惯,使儿童遵守规则。洛克认为:“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由也应随之而来到孩子身边,在很多事情上都应放手信任他们,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因为孩子终究不能一直被父母呵护,……不管你如何不停地对孩子唠叨一些告诫或规则,一般都起不了太大效果,最见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养成习惯。”洛克认为可以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有事可做,关于做的是什么他们并不太在意,假如外来的激励或阻挡是一样的,跳舞与跳房子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之所以喜欢跳房子是因为跳房子是孩子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孩子的兴趣与实用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洛克看来游戏是最好的方法。他认为:“孩子天生爱动,他们无法闲下来,也并不怕苦。他们本来是喜欢做事的,并不断地变化着自己所做的事情,以进行不同的尝试。我们通常称为‘游戏’,它仅有一点优势,就是游戏是孩子自愿去做的,即使玩得再累也是高兴的(你清楚孩子玩起来是从来不惜力气的);可是学习的事情却是外来加在孩子身上的,并非出自孩子本意,而是被别人吩咐去做的。当孩子觉察到自己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对孩子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他们需要自由!”
  ……

前言/序言


《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一、 引言:东西方体育精神的古今对话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培养品德的独特功能。东西方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自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理念与实践。在西方,约翰·洛克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教育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体育观;而在东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颜元,则以其“文武兼备”的教育主张,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番体育精神的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约翰·洛克与颜元这两位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思想家,其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在逻辑及其深远影响。通过横向比较,我们试图揭示他们思想中的共通之处与差异之处,探寻东西方体育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发展脉络,并思考它们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期望能为理解人类体育文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 二、 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理性、健康与品格的养成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洛克的体育观并非独立于其教育哲学而存在,而是有机地融入到他关于“绅士”培养的理念之中。他强调,一个良好的公民,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品格。 1. 健康是理性发展的基础: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身体的健康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健康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础”。一个虚弱、病恹恹的身体,是无法支撑起清晰、敏锐的头脑的。因此,他主张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首要任务就是“使他们的身体强壮起来”。这种强壮并非单纯的肌肉发达,而是指身体的自然机能协调、抵抗力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从而为智力活动和品德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他反对溺爱,主张让孩子多接触自然,适应冷热,学会忍耐,以此增强体质。 2. 体育活动的选择与目的: 洛克并非笼统地提倡运动,而是有选择性地提出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他推崇那些能够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活动,例如: 步行与奔跑: 这是最自然、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洛克认为,鼓励孩子多到户外,进行大量的步行和奔跑,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四肢,增强心肺功能。 骑马: 洛克认为骑马是一项高贵的运动,能够锻炼人的胆量、平衡感和协调性。对于贵族家庭的子弟而言,骑马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舞蹈: 洛克也提及舞蹈,认为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优雅的举止,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并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 球类运动(如板球): 虽然洛克没有像现代那样系统地提及具体的球类项目,但他强调了参与集体运动的益处,这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以及遵守规则的精神。 洛克提倡体育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锻炼身体,使其健壮,能够承受辛劳”,而不是为了追求竞技的胜利或者炫耀技巧。他认为,身体的锻炼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心智的成长和品德的塑造。 3. 循序渐进与劳逸结合: 洛克反对过度训练和形式化的体育,他强调“必须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就给孩子们太大的负担”。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同时,他提倡“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以缓解疲劳,激发学习兴趣。他认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方式,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4. 体育与品格的联系: 洛克将体育活动视为培养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在体育活动中,孩子能够学会: 忍耐与毅力: 面对比赛中的挫折和困难,孩子需要学会坚持,不轻易放弃。 诚实与公正: 参与体育活动必须遵守规则,不能作弊,这有助于培养诚实和公正的品德。 勇气与自信: 克服运动中的挑战,能够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心。 尊重与合作: 在团队运动中,孩子需要学会尊重队友和对手,并与他人合作。 洛克坚信,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是相辅相成的,而体育正是连接这两者的重要桥梁。他所倡导的体育观,本质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身体、心智和品德的和谐统一。 三、 颜元的体育思想:以武入德,刚健有为的人生 颜元(1635-1704),字习斋,清代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尤其在教育方面,他强烈批判当时士人“徒尚虚文,不知用”的弊端,提出了“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将体育(武事)视为与文学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 1. “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 颜元认为,传统的儒家教育过于偏重文才,忽视了身体的锻炼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士人“徒尚虚名,弱不禁风”。他批判“文弱”的风气,认为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立身处世,更不利于国家社稷的稳固。因此,他提出“文武兼备”的教育主张,主张在文学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体育训练,使学生能够文武双全,具备“刚健”的精神和“有用”的能力。 2. 体育(武事)的内涵与形式: 颜元所说的“武事”,并非仅仅指刀枪棍棒的搏斗技巧,而是包含了一系列能够锻炼身体、磨砺意志的活动: 武术技击: 颜元亲自教授学生拳法、器械,强调“手有搏击之能,足有奔跃之力”。他认为,通过实际的武术训练,学生能够增强体质,培养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甚至在必要时能够用于自卫。 各种运动: 除了武术,颜元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射箭、骑马、摔跤、拔河等。他认为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锻炼身体的各项机能,使身体变得强壮有力。 体力劳动: 颜元还提倡学生参与一些体力劳动,例如修筑道路、搬运木材等。他认为,体力劳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3. 体育(武事)的目的: 颜元提倡体育(武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强身健体,以御外侮: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颜元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他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离不开国民强健的体魄。他希望通过武事训练,培养出一批能够保卫家国、抵御外侮的栋梁之才。 磨砺意志,养成刚健品格: 颜元认为,武事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意志的锤炼。在艰苦的训练中,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的疲惫、克服内心的恐惧,从而培养出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品格。他推崇“刚健”的精神,认为这是士人应有的风范。 “以武入德”: 颜元强调,武事训练并非单纯的技术学习,而是要“以武入德”,将武事中的道理融入道德修养。例如,在武术的攻防进退中,可以体会到“中庸”之道;在与对手较量中,可以学习尊重对手,公平竞争。他认为,身体的强健和道德的完善是同步进行的,不能割裂。 “经世致用”的实践: 颜元是实学大家,他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体育(武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技能,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这符合他“经世致用”的教育宗旨。 4. 反对“武勇”的滥用: 尽管颜元大力提倡武事,但他并非鼓励暴力或好勇斗狠。他强调的是“文武兼备”,即武事是在文才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辅助和补充。他反对“徒以武勇自尊”,认为脱离了道德和文化的武勇是不可取的。他所倡导的武事,是为了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而不是成为蛮夫。 四、 比较研究:东西方体育思想的殊途同归与思想异同 通过对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1. 共同点: 重视身体健康: 两位思想家都认识到身体健康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实现更高层次追求的基础。洛克将其视为理性发展的基础,颜元则视其为安身立命、保卫家国的根本。 体育与品德的关联: 两人都强调体育活动在培养品德方面的作用。洛克认为体育能够培养忍耐、诚实、勇敢等品格;颜元则提出“以武入德”,将武事训练视为锤炼意志、培养刚健品格的途径。 反对过度与溺爱: 洛克提倡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颜元也强调“文武兼备”,反对将武事推向极端。两者都反对不加引导的放纵或不当的训练。 教育的整体性: 洛克将体育融入其整体的绅士教育观中,颜元则将其纳入“文武兼备”的教育体系。他们都将体育视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学科。 2. 差异点: 文化背景与时代语境: 洛克身处启蒙时代,强调个体的理性与自由,其体育观带有浓厚的西方人文主义色彩。颜元则处于清初,面临国家存亡的危机,其体育观更多地带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忧患意识,强调“救时”的功能。 关注的侧重点: 洛克更侧重于体育活动对心智发展和个性养成的作用,强调的是“健康的人”;颜元则更侧重于体育活动对体魄的强化和意志的锻炼,强调的是“刚健有用”的人,甚至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 体育的内涵与形式: 洛克所倡导的体育活动更为多样化,包括日常的行走、奔跑,也包括一些绅士化的运动如骑马、舞蹈。颜元则更加聚焦于武术技击和一些具有对抗性的运动,形式上更显“武”的色彩。 政治与社会功能: 洛克的体育观主要服务于个体公民的理性发展和品德养成,具有普遍性。颜元的体育观则与国家兴衰、民族生存紧密相连,具有更强的政治与社会担当。他希望通过武事训练,培养出能够为国效力的栋梁。 五、 当代启示: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洛克与颜元的体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体育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回归体育的育人本质: 在体育竞技化、商业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我们应重拾洛克与颜元关于体育“育人”的根本理念。体育不仅是追求成绩的工具,更是塑造人格、涵养品德的重要途径。应将体育的健康促进、意志培养、品格塑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2.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洛克的思想提醒我们,健康的身体是理性思考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颜元的思想则警示我们,不能忽视身体的锻炼对意志和品格的影响。我们应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 多元化体育教育的探索: 洛克与颜元都提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今天的体育教育,应打破单一的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既包含竞技性运动,也应有益智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 将体育融入生活,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洛克强调的自然、日常的运动方式,以及颜元对“有用”的追求,都提示我们,体育应融入日常生活,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不是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 5. 警惕过度功利化倾向: 洛克对“绅士”品格的培养,以及颜元对“文武兼备”的追求,都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考量。我们应警惕将体育教育过度功利化,避免为了片面的目标而牺牲体育应有的育人价值。 六、 结语 洛克与颜元,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通过对体育与教育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他们对身体健康、品德养成、以及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强调,无论是在17世纪的欧洲,还是在17世纪的中国,抑或是在21世纪的今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书旨在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不仅展现东西方体育思想的独特魅力,更希望能够激发我们对当代体育教育的深入思考,汲取古人的智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下一代贡献力量。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也是一次对体育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回望与前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读一些关于体育哲学方面的书籍,偶然看到了这本《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作为一名对体育和哲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个题目立刻吸引了我。洛克,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而颜元,一位来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铁骨”精神也为人所熟知。将这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在“体育”这一独特视角下的思想,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这本书,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东西方思想的脉络之中。他对洛克思想的梳理,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哲学层面,而是巧妙地将洛克关于“自然”、“自由”、“理性”等核心概念,与体育活动所蕴含的身体训练、健康保障、能力培养等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洛克体育观时,对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使得整个分析更加严谨和深入。而对于颜元,作者更是深入挖掘了他“强其骨”、“习技艺”、“固民本”等思想中与体育相关的部分,并将其置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历史语境下进行解读。我特别被颜元“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的理念所打动,它与当今体育教育中强调的“体验式学习”、“运动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不谋而合。书中对两位思想家在“身体的意义”、“体育的功能”、“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面对人类发展这一共同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洞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品尝一杯醇厚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让我对体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关注,往往停留在历史的记载和技艺的传承上,而缺乏从哲学思想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者将西方启蒙思想家洛克与中国古代思想家颜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个选题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也极具研究价值。洛克,这位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关于个体自由、天赋人权的思想,在书中是如何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解读洛克思想中蕴含的对身体健康和适度活动的关注,以及这些关注如何体现在当时的教育实践中。书中对洛克“自然教育”理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理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身体素质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颜元,这位以“强其骨”著称的学者,他的思想无疑更直接地指向了体育。作者对颜元“劳力”、“习技”、“精壮”等观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力量、技艺精进以及通过身体实践来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颜元的思想简单地视为一种“武力”的推崇,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知行合一”、“文武并用”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比较,我看到了西方理性主义与中国实践主义在体育观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共同指向的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追求。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在两位智者的引领下,我不仅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体育思想的哲学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部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国内在体育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此前,尽管我们对洛克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探讨不少,但将两者在“体育”这一具体维度上进行深入的比照,却鲜有触及。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就被其宏大的选题所吸引。两位思想家,一个诞生于西方启蒙的曙光之中,一个代表着东方智慧的千年积淀,他们身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社会环境都截然不同,但其关于人、关于教育、关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洞见,却在体育这一人类最古老、最本能的活动中,找到了奇妙的交汇点。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从洛克的自然状态、天赋人权、财产权等核心概念出发,抽丝剥茧地分析其对个体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活动在塑造公民品格方面的作用。同时,又将目光投向颜元,这位清代思想家,他“强其骨”的口号,以及对“劳力”、“技艺”的重视,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作者揭示了洛克思想中蕴含的“健康的身体是理性思考的基础”的朴素道理,以及颜元“文武并用”、“知行合一”的体育观。这种跨越东西方的对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上的智慧火花,更启示我们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如何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对体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体能的锻炼,更是人格的塑造,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题角度相当新颖。当今学界对洛克的研究汗牛充栋,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解读也层出不穷,但将这两位人物在“体育”这一狭窄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进行比较,却显得尤为难得。我拿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者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没有直接进入思想的细节,而是先铺陈了两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为理解他们各自的体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解读洛克的体育思想时,作者并没有将体育视为一种独立的领域,而是将其融入洛克完整的哲学体系之中。例如,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的论述,如何体现在对个体身体自主权的肯定?洛克关于“理性”的强调,又如何引导人们认识到健康身体对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洛克《教育论》等文本的细致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这些联系。而对颜元体育思想的阐释,则更加鲜活和具象。作者重点突出了颜元“强其骨”的口号,以及他对“劳力”、“技艺”的重视。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力量、实践能力以及通过身体活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智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比较两位思想家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西强东弱”或“东尊西卑”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中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互鉴意义。这种严谨而又富有创意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对体育的哲学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体育从业者,我对任何能够提升体育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书籍都格外关注。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洛克和颜元这两位思想家为载体,对体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洛克,这位西方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关于“自由”、“理性”、“天赋人权”的理念,在书中被巧妙地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我很好奇,洛克是如何看待体育在培养一个“自由的、理性的个体”方面的作用的?书中对洛克《教育论》中关于“身体的培养”和“适度的锻炼”等论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理性主义视角下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有度的活动来塑造健康的体魄,从而为心智的发展奠定基础。而颜元,这位来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体育思想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作者对颜元“强其骨”、“习技艺”、“重劳力”等主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力量、技能掌握以及通过身体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颜元思想时,对其“知行合一”、“文武并用”等理念的阐释,这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强调,更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两位思想家观点的罗列,而是通过细致的比较,揭示了东西方在体育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与独特之处,为我们理解体育的哲学内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启发,一种如何将哲学智慧融入体育实践的指导。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邃的历史穿透力。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十八世纪的欧洲和十七世纪的中国,通过对洛克和颜元两位思想家的体育思想进行比较,揭示了东西方在理解“体育”这一人类基本活动时,所展现出的异同与共通。洛克,这位被誉为“自由之父”的思想家,他的体育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之中。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洛克如何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证个体拥有身体的自主权,以及如何看待体育活动在塑造“理性的人”和“有用的公民”方面的作用。书中对洛克“教育论”中关于“自然之法”、“体能训练”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理性主义思潮下,对个体身体潜能开发的理性考量。而颜元,这位以“铁骨”闻名的学者,他的体育思想更是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实践精神。作者对颜元“劳力”、“习武”、“精技”等主张的解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力量、技能掌握以及通过身体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智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单地对立,而是通过细致的比较,揭示了他们在关注个体成长、社会责任、以及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的深层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明在面对人类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时,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阅读,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思想的殿堂,在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引领下,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体育的意义,以及它在塑造个体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这本书的题目就牢牢吸引了我——“洛克与颜元体育思想比较研究”。洛克,西方启蒙运动的巨匠,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而颜元,中国古代的一位重要学者,同样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者以“体育”为切入点,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意的选择。体育,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不仅对洛克的《政府论》、《教育论》等经典著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关于身体、健康、活动等方面的论述,更将这些论述置于其更宏大的哲学体系中进行考察。同时,作者对颜元《习仪录》等文献的解读也同样精彩,他将颜元“强其骨”、“习技艺”等思想,置于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了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深层内涵。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比较两位思想家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思想的哲学基础、实践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与融合。例如,洛克对“理性”的强调,如何与颜元对“实践”的推崇相结合?洛克对“自由”的理解,又如何影响其对体育活动的看法?颜元对“技艺”的重视,是否也包含着某种形式的“理性”训练?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阅读,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在探索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智慧火花,也让我对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核心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实践场景中去考察。这本书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选择了“体育”这样一个极其接地气的切入点。洛克,这位以“白板说”和“天赋人权”闻名于世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关于教育的篇章,常常会提及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洛克的《教育论》等相关文献,发掘出其中关于“适度的活动”、“新鲜的空气”、“规律的作息”等一系列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论述,并将这些论述与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巧妙的连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洛克思想时,并没有将其理想化,而是辩证地看待其中的局限性,例如洛克对体育活动的适度性强调,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体育形式的认知。另一方面,颜元,这位“铁骨”先生,他的体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者对颜元“强其骨”、“习技艺”等主张的解读,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阐述了颜元为何反对“养尊处优”,提倡“体力劳动”和“技艺训练”的根本原因,还将这些观点与当下社会对“体育素质”的理解进行了对比。书中对颜元“武备”思想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士大夫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位思想家,看似遥远,却在对“身体”的关注上,在对“能力”的培养上,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形成了有趣的共鸣。作者通过精妙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了洛克“理性”视角下的体育,与颜元“实践”视角下的体育,是如何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博览会上,邂逅了两位智者,听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讲述着同一个关于“人”的深刻命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以为会看到一篇枯燥的学术论文,没想到却读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对话。作者以洛克和颜元两位跨越时空的思想家为切入点,对体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洛克,这位西方思想史上的巨擘,其“自然”、“自由”、“理性”等核心理念,在书中被生动地应用于对体育活动的解读。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洛克如何看待体育在培养独立人格、塑造公民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健康身体和适度活动的重视。我从中看到了启蒙思想下,对个体潜能的理性发掘,以及体育作为一种“自然”的活动,如何助力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颜元,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体育思想则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实践精神。作者对颜元“强其骨”、“习技艺”、“重劳力”等主张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力量、技艺精进以及通过身体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智慧。我尤为欣赏书中对颜元“知行合一”、“文武并用”等理念的阐释,这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强调,更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追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细致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互鉴之处。这种跨越东西方的对话,不仅让我对洛克和颜元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的价值,以及它在塑造个体、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阅读,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体育教学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哲学史说教,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在解读洛克思想时,非常注重其思想的实践意义。比如,洛克关于“自由”的论述,在书中被引申到体育活动中,如何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能力,如何让体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之前总觉得体育教学就是灌输技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体育在培养独立人格方面更深层次的作用。同时,作者对颜元体育思想的阐释,更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颜元强调“实践出真知”,反对空谈,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其宝贵。书中关于“技艺训练”的分析,让我思考如何将体育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解决运动中的难题,培养创新思维。作者在比较两位思想家时,非常巧妙地找到了他们思想的契合点,即都强调了身体是承载心智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洛克的“理性”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支撑,颜元的“实践”更是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洛克和颜元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实践体育教育的新思路。我仿佛看到了洛克的理性光辉与颜元的实践精神,在运动场上交织,共同塑造着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个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