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十品集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龙门二十造像隶书字体,共收录楹联40余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本书是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是北魏书风的代表作。本帖选字保留了浓厚的隶书笔形和结体习惯,转折处方整,横、撇、捺划收尾时出锋上扬,用笔逆入平出,提按较少。《龙门二十品》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笔形和结体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集《龙门二十品》中字汇集中展现北魏的书法艺术,收五字、七字等楹联共45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
最近家里的书房重新布置,添置了不少文房用品,总觉得缺少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既能赏玩又能实用的书法范本。这本书的出现,完美填补了这个空缺。它不是那种看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速成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慢阅读”材料。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些方正的字形结构上时,外界的喧嚣似乎都远去了。这本字帖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克制”,它没有加入太多现代的解读或者花哨的注释,而是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作的纯粹性,让学习者能直接与古人的笔意进行对话。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毛笔去模仿其中的笔触粗细和干湿变化,从中体会不同工具对线条表现力的影响。这本选集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自身在笔法上的不足,也指明了提升的方向。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远胜过那些啰嗦的理论讲解。
评分这部书法集,光是捧在手里,那份纸张的触感和墨香的隐约,就足够让人心神宁静下来了。我最近迷上了篆书的韵味,尤其是一些碑帖中的方峻挺拔之美,但真正上手临摹起来,才发现其中的学问太大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设计大气又不失古朴,看得出选材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我之前买过一些仿宋或者颜体的字帖,但这种专注于特定碑帖的集字本,对于想深入研究某一书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模仿的蓝本,更像是一本精选的“词典”,把不同字形的精髓都集中到了一起。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结构的处理,有些字我以前总是写得过于扁平或者松散,对照着这本的范例,才明白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把笔画的力度和重心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对于提高我日常的书写规范性帮助极大。而且,它的排版非常清晰,不会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去观察和模仿,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碑帖中的静态美感转化为自己书写时的动态流畅感。很多时候,临摹时感觉还不错,一到自己写,立马就僵住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似乎考虑到了这个“动态转换”的难题。它不像传统碑帖那样只有单一行书,而是将不同书写环境下的精选字样汇集一处,让学习者能看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组合中的微妙变化。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将书写时的气息连贯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笔画。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我甚至会把它放在办公室里,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快速的“意临”,加深对整体风格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位沉默却又极具耐心的老师,时刻提醒着我,书法之道,在于精微之处见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的熏陶。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选本的挑剔程度近乎苛刻,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精品”字帖,要么是影印质量太差,细节模糊不清,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的过度美化,失了原作的真气。但这次入手这本,绝对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它的墨色还原度极高,那种饱满的、带有时间沉淀感的笔锋转折,透过纸面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特意拿了几张我临摹的仿制品去对比,发现自己原先对“力透纸背”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这本选集在收录字体时,似乎有自己独特的考量,它不仅仅是罗列,更像是一种“导览”,引导学习者去关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起笔的微小顿挫,以及收笔时提笔的那个瞬间的微妙变化。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区分匠气和书卷气的关键。作为一个长期在案头对着字帖的习练者,我非常赞赏它在内容编排上所体现出的专业性与尊重传统的那份匠心,这绝对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学好一门传统艺术,基础的“摹仿”阶段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字帖质量直接决定了你的“底子”能不能打牢。市面上很多基础字帖的字形结构,为了追求所谓的“易学性”而做了太多妥协,线条软塌塌的,缺乏精气神。而这本选集里的字体,那种结构上的稳健和笔画间的呼应,展现出了一种扎实的内功。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对“对联”这种特殊体裁的处理,如何在横向连绵中保持字体的独立性和韵律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艺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每个字的布局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这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单个的字好看,更是将它们有机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学问。对于想要挑战长篇幅书写,比如写信札或者大幅作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结构范本。
评分不错 一直用这个系列
评分挺好的,很有用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一直用这个系列
评分,,,,,,,,,,,,
评分,,,,,,,,,,,,
评分不错 一直用这个系列
评分好
评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