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 的自然生态观

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 的自然生态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延良,翟双萍 著
图书标签:
  • 周礼
  • 自然生态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生态文明
  • 古代思想
  • 文化研究
  • 礼制
  • 环境伦理
  • 经典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13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21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丛书具有重要的文化创新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填补意义。与其他国学类图书相比,本丛书是从传统自然观、传统科学技术的角度来阐述传统国学,因此观念新、角度新、内容新,是具有突出创新特色的国学类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周礼》的“天、地、春、夏、秋、冬”所谓“六官”切入,认为以天地、四时分制设官的思维本身与上古华夏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以说,这样设官本身就是基于生态观念的仿生态思维。仿生态思维是先秦文化突出特征之一,它与“天人合一”观念是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及其重要的社会祈向是物阜民安,这在历史文献中有广泛地记载和论述。《周礼》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观念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范畴,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梳理和阐发《周礼》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观念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周延良,男,汉族,文学博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翟双萍,女,汉族,198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伦理教研室教师、香港中国古文献出版社特邀编审。主要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

精彩书评

  NULL

前言/序言


《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古代社会秩序。《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旨在深入剖析《周礼》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古代先民如何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以及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追溯《周礼》的成书背景,解析其在周代社会结构和统治思想中的地位。在对《周礼》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中与自然秩序、天地运行、物候变化、农事节令等相关的记述。这些记述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整体认知框架的一部分。 随后,本书将深入探讨《周礼》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代先民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种思想在《周礼》中具体表现为对统治者“顺天应时”的要求,即统治者的施政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天道的认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书中会详细阐释“天时”、“地利”、“人和”等概念在《周礼》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如何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 此外,本书还会着重分析《周礼》中关于农业生产的规范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作为农业立国的古代社会,农事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周礼》中详尽的农业制度,例如对耕作、灌溉、收获的规定,以及对林、牧、渔、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合理利用的智慧。这些制度的设计,既是为了保障粮食供应,也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索取。 书中还会探讨《周礼》中与祭祀、礼仪相关的自然观。古代的祭祀活动,很多都与自然现象、农作物收成、季节更替等紧密相连。通过祭祀,人们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礼仪活动背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认识和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周礼》中的“十二齐”等关于禁伐、禁渔、禁猎的规定,更是直接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些规定旨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繁殖,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体现了古人“竭泽而渔”不可取的朴素生态伦理。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规定的时代意义,以及它们对后世生态保护思想的启示。 本书还将讨论《周礼》中关于都城规划、建筑布局、宫室苑囿的设计,这些设计往往也遵循一定的自然地理原则,强调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追求“天人共美”的理想境界。例如,对河流、山川的利用,对通风、采光的考量,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周礼》中的自然生态观并非僵化的理论,而是贯穿于古代社会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本书通过对《周礼》的解读,力图揭示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当代社会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部古籍的考证,更是对一种古老而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塑和发掘,旨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认知,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极其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它将《周礼》这部古老而重要的典籍,从全新的角度——生态观,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古籍中搜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它系统地梳理了周代礼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生态学理论进行巧妙的对接,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书中对“四时”的强调,让我对时间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认为,四季的更替并非随机,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顺应时令是治国安邦、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生活所裹挟,忽略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许多生态失衡的问题。 作者在解读《周礼》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例如,书中对“社稷”这一概念的阐释,就不仅仅将其视为政治的象征,更是将其理解为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神圣空间。对土地的敬畏,对农业的重视,构成了周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祭祀”与“农业”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古代,祭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社会生产和自然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人们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求丰收,同时也通过对祭品的消耗,形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巧妙结合的方式,是古代先民智慧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汲取古人的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读物,它将原本可能被视为枯燥历史文献的《周礼》,赋予了全新的生态维度。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在古籍中寻找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但往往只能获得零散的片段。《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周代礼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生态学理论进行巧妙的对接,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书中对“四时”的强调,让我对时间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认为,四季的更替并非随机,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顺应时令是治国安邦、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生活所裹挟,忽略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许多生态失衡的问题。 作者在解读“周礼”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例如,书中对“社稷”这一概念的阐释,就不仅仅将其视为政治的象征,更是将其理解为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神圣空间。对土地的敬畏,对农业的重视,构成了周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祭祀”与“农业”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古代,祭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社会生产和自然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人们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求丰收,同时也通过对祭品的消耗,形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巧妙结合的方式,是古代先民智慧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括。它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尊重,一种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一种对未来世代负责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这本书所倡导的生态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评分

这套《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读罢掩卷,脑海中久久回荡着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智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抱有浓厚兴趣,但往往苦于其晦涩难懂,或是碎片化的记载。本书的出现,犹如拨开迷雾的晨曦,将周代礼制中蕴含的深刻生态智慧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没有将《周礼》仅仅视为一套僵化的制度文本,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礼仪规范来实践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书中对于“敬天”、“顺时”、“节用”、“惜物”等观念的阐释,都让我对“礼”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理解的“礼”,更多的是社会交往的准则,是等级秩序的维护。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礼”更深沉的一面——它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对生命周期的体认,一种对资源永续利用的考量。例如,书中对“农桑之礼”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耕种技巧,更是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洞察,对土地肥力的审慎利用,以及对丰收后感恩祭祀的庄重。这种将自然节律内化为社会规范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我们常常高喊着“可持续发展”,却在实践中步履蹒跚,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忘记了“万物皆有灵”的古老教诲。 作者在梳理《周礼》文献的同时,也巧妙地借鉴了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论证更加严谨,也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祭祀”这一环节的生态学解读。在古代,祭祀并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调节机制。通过祭祀,人们感恩上苍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也通过对祭品的选择和数量的控制,间接调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着周代社会如何将对自然的敬畏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的选址,到衣食住行的取用,再到节日庆典的安排,无不体现着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书中对“丧葬之礼”中“薄葬”的强调,也是对过度消耗和浪费的一种深刻批判,体现了古人“爱惜物力”的朴素价值观。 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我们是否过于急功近利,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我们是否在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忘记了回报和珍惜?《周礼的自然生态观》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道路。

评分

这本《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给我带来了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以往我接触到的关于《周礼》的解读,多侧重于其社会政治结构和礼仪制度本身,而本书却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周代礼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自然生态观。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我一直相信,古人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而《周礼》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体系,必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中对于“敬畏自然”的阐释,让我对周代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自然的崇拜,而是一种基于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理性态度。从建筑的选址到器物的制作,从衣食住行的取用,到节庆祭祀的安排,都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例如,书中对“山川祭祀”的解读,让我明白,古人并非简单地将山川视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神圣的存在,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祈求。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节用”和“惜物”的论述所打动。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能够认识到过度消耗的危害,并将其纳入礼制的规范之中,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例如,“薄葬”的观念,以及对祭品数量的限制,都体现了古人反对铺张浪费、珍惜自然资源的朴素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对《周礼》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将抽象的礼仪规范与具体的生态实践联系起来,使得周代的生态思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触可及的生活方式。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周代人民如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以一种敬畏之心,生活、耕作,并将这种敬畏之心转化为社会制度和行为准则。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礼”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汲取古人的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巧妙地将《周礼》这一宏大的历史文献,转化为一本充满智慧的生态读物。《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周礼》的认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非常感兴趣,但苦于其分散和晦涩。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礼》中蕴含的丰富生态观念,并以一种清晰而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让我对周代社会的宇宙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古人并非将人视为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渗透在《周礼》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的选址到农业的耕作,从衣食住行的取用,到节庆祭祀的安排,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祭祀”这一环节的生态学解读。在古代,祭祀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调节机制。通过祭祀,人们感恩上苍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也通过对祭品的选择和数量的控制,间接调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 书中对“农桑之礼”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古代农业的生态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耕种技巧,更是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洞察,对土地肥力的审慎利用,以及对丰收后感恩祭祀的庄重。这种将自然节律内化为社会规范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准则,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对生命周期的体认,一种对资源永续利用的考量。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这本书所倡导的生态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道路。

评分

《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这本书,真是一次奇妙的“时空穿越”之旅。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周礼》这部古籍有着深深的敬意,但往往觉得其内容庞杂,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解决了我的困惑,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生态观,重新解读了《周礼》,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充满智慧的周代社会。 书中关于“节用”和“惜物”的论述,让我对古代先民的价值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能够认识到过度消耗的危害,并将其纳入礼制的规范之中,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例如,《周礼》中关于丧葬的规定,提倡“薄葬”,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奢华的葬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折射出古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生命的敬畏。 我尤其被书中对“四季”的阐释所打动。古人认为,四季的更替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顺应时令是治国安邦、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生活所裹挟,忽略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许多生态失衡的问题。 作者在梳理《周礼》文献的同时,也巧妙地借鉴了相关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使得论证更加严谨,也更具说服力。书中对“山川祭祀”的解读,让我明白,古人并非简单地将山川视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神圣的存在,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祈求。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汲取古人的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完全颠覆了我对《周礼》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社会。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散落在各处,不易掌握。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周礼》中零散的生态观念汇聚起来,系统地展现了周代人民如何将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令”的强调。古人非常重视四季的变化,将“顺时”视为一切活动的基础。《周礼》中的许多制度,都与时令紧密相连,例如农业的耕作、祭祀的时节、甚至官员的服饰,都根据不同的季节有所调整。这让我意识到,在古代,时间并非仅仅是线性的流逝,更是具有生命力的、需要被遵循的自然规律。这种对时间的敬畏和利用,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书中对“祭祀”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祭祀是宗教活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祭祀在周代社会中,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祭祀,人们感恩自然的恩赐,祈求丰收,同时也通过对祭品的选择和数量的控制,间接调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一种古老的生态平衡机制。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巧妙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用”和“惜物”的论述。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能够认识到过度消耗的危害,并将其纳入礼制的规范之中,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例如,“薄葬”的观念,以及对祭品数量的限制,都体现了古人反对铺张浪费、珍惜自然资源的朴素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汲取古人的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真可以说是《周礼》研究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流于表面地解读制度,而是深挖其背后所蕴含的“绿色基因”。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契合点的人,我一直觉得,《周礼》这样一部宏大的制度性文献,必然隐藏着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这本书,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之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对“敬天”的阐释,让我对周代先民的宇宙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并非简单地将天地视为被动的自然环境,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力的、需要被尊重的存在。这种“敬天”的思想,体现在他们对待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的选址,到衣食住行的取用,都力求与自然的节律相协调,不妄加干涉,不竭泽而渔。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农桑之礼”的详细解读。在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周礼》中关于农业的规定,不仅仅是技术的指导,更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对土地的尊重。从播种、耕作、收割,到祭祀祈求丰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土地的感恩。这种将农业视为一种神圣事业的态度,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在书中还对“祭祀”这一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生态学分析。这让我颠覆了以往对祭祀的单一认识。原来,祭祀在周代社会中,不仅仅是与神灵沟通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调节机制,通过对祭品的消耗和感恩,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精神平衡。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社会规范,而是一种深刻的生态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简直就是一本“绿色宝典”,它将《周礼》这部庄重古老的文献,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深邃智慧。我一直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钥匙,而这本书,正是那把开启宝藏的“钥匙”之一。 书中对“顺应自然”的解读,让我对周代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态去对待自然,而是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周礼》中的许多制度,从农业生产到衣食住行,都体现了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例如,书中对“农桑之礼”的阐释,不仅仅是关于耕种的技巧,更是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洞察,对土地肥力的审慎利用,以及对丰收后感恩祭祀的庄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祭祀”这一环节的生态学解读。在古代,祭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社会生产和自然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人们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求丰收,同时也通过对祭品的消耗,形成了一种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将精神信仰与物质实践巧妙结合的方式,是古代先民智慧的体现。 作者在解读《周礼》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例如,书中对“社稷”这一概念的阐释,就不仅仅将其视为政治的象征,更是将其理解为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神圣空间。对土地的敬畏,对农业的重视,构成了周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它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尊重,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在追求快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汲取古人的智慧,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在我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海洋中,带来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我一直对《周礼》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同时也觉得其内容庞杂,不易把握其精髓。《自然国学丛书第四辑·周礼的自然生态观》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它将《周礼》中被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态维度”挖掘出来,并加以系统阐述,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对“顺时”概念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时间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古人并非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而是积极地去感知、去理解、去顺应自然的节律。从春生夏长,到秋收冬藏,每一个季节的变化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礼》中的许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对“时令”的深刻体认而建立的,例如农业的耕种、祭祀的时节,甚至官员的政务处理,都与时令息息相关。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节用”和“惜物”的阐释。在今天看来,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却是解决当下许多环境问题的关键。古人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他们却懂得珍惜资源,反对铺张浪费。例如,《周礼》中关于丧葬的规定,提倡“薄葬”,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奢华的葬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折射出古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在梳理《周礼》文献的同时,也巧妙地借鉴了相关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使得论证更加严谨,也更具说服力。书中对“社稷”这一概念的生态学解读,让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政治的象征,更是与土地、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神圣空间。对土地的敬畏,对农业的重视,构成了周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周礼》并非仅仅是一套陈旧的礼仪制度,它更是一种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和智慧。《周礼的自然生态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一条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