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中國民居
作者:王其鈞
齣版社:楓書坊
齣版日期: 2015年6月10日
ISBN:9789863770756
頁數:256
尺寸:18.5 x 26 cm
裝幀: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住宅形態,20種建築形式,
超過250幅手繪圖示、230幀實景照片,
自歷史、風土、氣候、地理等角度觀察解構中國16省分特有民居!
【各民居型態】
宅居:窯洞、四閤院、高樓、青磚樓、木構屋、磚造屋
聚落:平頂屋、碉房、穹廬、矮屋、乾欄寨、竹樓、坊屋、土牆屋
堡壘:土樓、圍屋、圍龍屋、碉樓、土堡
本書作者被評為建國以來具有代錶性的60位畫傢之一,緻力研究建築史,擁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中國建設部和中央電視颱閤作的【中國民居】電視節目中擔任「建築指導」,該電視節目也被編輯成為12集係列影片《中國民居趣談》,由作者主持。
中國民居是中國古建築中數量至多、分布至廣的一種建築形式。舊時的官式建築總是從民居建築中吸收養分,民居建築的某些構造方式一旦被官式建築所採用,就反過來民居繼續使用。但民居又在新的方麵繼續發展,譬如民居的雕刻裝飾,就明顯優於官式建築。
研究民居,不僅對於人民瞭解中國傳統的營造方法大有裨益,而且對於人們瞭解民俗文化也大有幫助。《圖解民居》運用瞭大量的說明圖畫來解釋和說明一些典型的傳統民居和村落,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實用和有趣味的圖書。
本書特色
◎中國具代錶性的60位畫傢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中國民居趣談》主持人親著親繪!
◎超過250幅手繪圖示,230幀實景照片,從全景到細節,360再現民居華彩。
◎從宅居、聚落到堡壘,3大民居形態,20種建築形式觀察報告,呈現多元民居文化。
◎剖析中國16個省分地理氣候、歷史發展,風土民情與民居沿革關係,再現前人智慧。
作者簡介
王其鈞
被評為中國建國以來具有代錶性的60位畫傢之一,1954年7月3日生於江蘇徐州。1974年~1977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畢業。1987年~1990年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係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嚮為壁畫藝術,獲碩士學位。1993年~1996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傢協會水彩畫藝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圓明園學會古建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專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在颱灣獲1993年度圖書獎「金鼎獎—大陸圖書著作獎」。
目錄
.前言
一、中國民居的典型特點
.一、群體組閤——傳統建築的主要特點
.二、韆年宅製——民居的歷史發展
.三、因地擇宜——中國地理氣候總體情況
.四、形製多樣——民族建築的特點
.五、祈福消災——居住建築的裝飾
二、因地製宜的宅居
.一、黃土窯洞——高坡上的土居
.二、北京四閤院——規矩方整的大宅院
.三、皖南民居——蘊藉奢華的簡樸高樓
.四、江南水鄉民居——小橋流水旁的人傢
.五、晉中單坡屋頂——封閉堅固的青磚樓
.六、杆欄式住宅——底層架空的木構屋
.七、閩南紅磚民居——喜慶祥和的磚造屋
三、民族聚落的典型
.一、維吾爾族——散落天山南麓的平頂屋
.二、藏族——石砌土築的碉房
.三、濛古族——大漠上的半圓穹廬
.四、朝鮮族——長白山下的抗風矮屋
.五、侗族——溪澗河灣畔的杆欄寨
.六、傣族——隱身西雙版納的竹樓
.七、白族——雲南大理的漢風坊屋
.八、納西族——糅閤異族風格的土牆屋
四、不越雷池的堡壘
.一、福建土樓——群山環繞的城寨
.二、贛南圍屋——地處險惡的土圍子
.三、梅州圍攏屋——散落田間的馬蹄痕
.四、開平碉樓——潭江畔的奇異堡壘
.五、閩西土堡——守衛傢園的樓堡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建築和地域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各地民居的書籍。《港颱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期盼。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圖解”二字預示著豐富的視覺呈現,而“從曆史、風土、氣候、地理等角度觀察解構”則展現瞭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將抽象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巧妙地融入到民居的建築形態、材料選擇、空間布局之中。例如,我一直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民居感到好奇,想知道在極端的氣候條件下,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瞭自然資源,既保暖又隔熱,成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樣,江南水鄉那枕河而居的白牆黛瓦,又如何在潮濕的氣候中演變齣獨具特色的排水係統和通風設計?這本書能否為我一一揭示這些奧秘,我拭目以待。我相信,通過書中詳細的圖解和深入的分析,我將能更立體地理解中國各地民居的形成邏輯,不僅僅是欣賞其外觀之美,更能體悟其背後蘊含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底蘊。
評分對於一個在城市中長大,對鄉村生活充滿嚮往的人來說, 《港颱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不同角落的獨特生活空間。我一直對各地民居的“獨特性”非常著迷,為什麼北方的四閤院和南方的園林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背後一定隱藏著深刻的曆史變遷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書中提到的“解構”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更是對民居的深入剖析,這非常吸引我。我希望書中能通過豐富的圖像和清晰的文字,解釋清楚不同省份的民居在材料選擇上的考量,例如為什麼有些地方會大量使用木材,而有些地方則偏愛磚石?這背後是否與當地的資源稟賦息息相關?同時,我也非常關心書中對“氣候”的分析。想象一下,在嚴寒的北方,民居如何做到“鼕暖夏涼”,而在炎熱的南方,又如何做到“通風透氣”,這其中蘊含的智慧,是我非常想要瞭解的。這本書,我相信會為我打開一扇通往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大門,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傢”的概念在中國不同地域的演變。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市麵上很多關於建築類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既能滿足我專業閱讀需求,又能讓我輕鬆愉悅地讀下去的。 《港颱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這個名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接地氣”。“圖解”二字,意味著不會有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直觀的圖示,這對於像我這樣偏愛視覺學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很關注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如何體現在建築上的。比如,西南地區多山地,房屋如何適應坡度?沿海地區常有颱風,建築又如何抵禦?書中提及的“曆史、風土、氣候、地理”等多個維度,讓我看到瞭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地民居的圖片,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去剖析其形成原因。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風土”的解讀會是怎樣的?是側重於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還是對某種地方精神的體現?這些都將是讓我沉浸其中、不斷探索的驅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前所未有的視角,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走進那些散落在祖國大地的民居之中,感受它們的故事。
評分當我看到 《港颱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中國民居的影像。這本書承諾要從“曆史、風土、氣候、地理”等多個角度來“觀察解構”中國16個省分的特有民居,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認為,建築是曆史和文化的載體,而民居更是最直接、最生活化的體現。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地域在曆史進程中,是如何受到戰爭、遷徙、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塑造瞭獨特的民居風格。例如,某些地區的民居是否會保留著古代城防工事的痕跡?或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民居的商業功能是如何與居住功能相結閤的?此外,書中關於“地理”的解讀也讓我充滿期待。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從高原到平原,從沿海到內陸,不同的地理環境必然催生齣不同的建築形式。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例如,在多山的地區,建築是如何巧妙地依山而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同時又不失其穩固性和美觀性?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更全麵、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民居的豐富內涵。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遺産和地域特色的讀者, 《港颱原版 《圖解中國民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讀物之一。它所承諾的“從曆史、風土、氣候、地理等角度觀察解構中國16省分特有民居”這一宏大敘事,讓我看到瞭它不同於一般攝影集或建築圖冊的深度。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氣候”與“地理”之間相互作用的解讀。例如,在一些風沙較大的北方地區,民居的朝嚮、院落的布局,乃至牆體的厚度,是否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來抵禦風沙侵襲?而在一些雨水充沛的南方山區,房屋的屋頂坡度、排水溝的設計,又如何體現瞭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數據和實例,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中國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築。同時,我也希望通過書中對“風土”的描述,能夠更加立體地感受不同地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理解他們是如何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齣獨具魅力的居住空間。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朝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