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捲帙浩繁,裝幀古樸,初翻閱時,那種紙張特有的微黃與墨香便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元代。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畢竟“史稿”二字總帶著一股學術的嚴肅勁兒,然而,楊先生的筆觸卻齣人意料地生動。他沒有像許多傳統史學傢那樣,僅僅羅列帝王將相的功過,而是將鏡頭對準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前行的群體——迴族。書中對於元朝初年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與融閤,有著極為細膩的描摹。尤其是關於色目人集團在元朝官僚體係中的地位變遷,敘述得尤為詳盡,那些復雜的傢族關係、派係鬥爭,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讀起來絲毫不費力。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往往會加入自己的獨到見解,那些見解並非空泛的議論,而是基於對大量一手資料的深度挖掘和比對。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與曆史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作者傾注的全部心血和對曆史真相的執著探求。閤上書頁,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晦澀的年代數字,而是那一幕幕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場景。
評分這套書的學術深度,絕對值得那些研究明清轉型期乃至更早的社會史學者反復研讀。我個人關注的是其對於地方權力結構的研究。楊先生在這方麵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他通過對地方誌、傢族碑銘乃至私人信件的交叉印證,構建瞭一個復雜而精密的元代地方行政網絡圖景。特彆是關於漕運、鹽政等涉及民生的關鍵領域,迴族士紳是如何滲透並影響這些權力節點的分析,邏輯鏈條異常清晰。書中的論證過程,嚴謹得如同精密的手術刀,每一刀都精準地切入瞭問題的核心,不拖泥帶水。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對照地圖和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思考。雖然有些段落的論述較為密集,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但這恰恰是學術專著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認知努力,而迴報則是對曆史細節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那些希望超越教科書層麵,深入探究元代社會肌理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其使用的現代史學研究方法又使其充滿活力。它不像某些“大部頭”那樣動輒上綱上綫,而是紮根於具體的史料細節之中,步步為營地推導齣結論。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楊先生對於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概念辨析,處理得極其到位。例如,對於“亦思巴罕教”、“蔔魯罕”等特定族群和信仰術語的界定和演變,他都給齣瞭詳盡的考證,這對於清除後世附加的誤解至關重要。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層次分明,既有宏觀的背景梳理,又有微觀的個案分析。即便是章節之間的過渡,也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超的駕馭史料的能力。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曆史佳作。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曆史著作,應該能讓人感受到“溫度”。而《元代迴族史稿》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傳遞瞭這種溫度。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多元共生的社會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艱難維係和發展的。書中對一些邊緣人物命運的關注,尤其令人動容。那些在戰亂中流離失散的傢族,那些為瞭生計不得不改變信仰或職業的個體,他們的掙紮與堅持,被作者用富有同理心的筆觸記錄下來。這種對“小曆史”的關懷,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記錄,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堅韌的史詩。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對當時社會習俗、禮儀規範的描寫,這些生活化的細節,瞬間拉近瞭我們與古人的距離。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多瞭一份理解與敬意,不再是隔著一層曆史的薄霧去看待他們。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挑選這本書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涉及到特定民族在特定朝代的曆史,通常容易陷入某種框架化的敘事。但讀完前三章後,我意識到自己低估瞭它的價值。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敘事視角的獨特和廣度。它不僅僅是在寫“曆史”,更是在書寫“人”的故事。書中對於元代迴族文人、商賈乃至基層民眾的生活圖景,有著令人震撼的細節還原。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宗教和文化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客觀。他沒有采取簡單地贊頌或批判的態度,而是冷靜地分析瞭不同信仰體係如何在元大一統的框架下相互滲透、彼此塑造。比如,關於也黑迭兒主持的宗教會議的描述,展現瞭知識分子階層在維護社群認同感時的努力與掙紮。文字的節奏感拿捏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地方軼事;時而如驚濤拍岸,深入剖析重大曆史轉摺點背後的深層動因。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使得即便是對元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不會感到閱讀疲勞。
評分二、西漢中期和東漢初期烏桓人的兩次南遷
評分很不錯的,很喜歡
評分可算集齊瞭,雖然我連作者是是誰都不認識。
評分楊誌玖先生(1915—2002年),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人。著名曆史學傢。迴族。1934年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年9月,入北京大學史學係。盧溝橋事變後,隨校南遷,在西南聯閤大學繼續學習。1938年8月大學畢業,被推薦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師從姚從吾、嚮達教授研究濛元史。1941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留西南聯閤大學暨南開大學曆史係任教。1944年3月,應傅斯年先生邀請,藉調到四川南溪縣李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編寫中國邊疆史清代部分。1946年10月,應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馮文潛先生之聘,到南開曆史係任教。新中國建立後,楊先生曆任南開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曆史大辭典》主編,《曆史教學》編委會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顧問,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中國唐史學會顧問等。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著有《隋唐五代史綱要》、《元史三論》、《馬可波羅在中國》、《元代迴族史稿》、《陋室文存》等專著,發錶論文近兩百篇,主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製形式問題討論集》等。他堅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則,在濛元史、隋唐史、迴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諸多領域內學術貢獻卓著,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尊重和贊譽。
評分馬可波羅來華及其所撰《遊記》,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1941年,楊先生利用《永樂大典》捲一九四一八《經世大典?站赤》一段百餘字的公文,撰寫《關於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考證齣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所述伴隨濛古公主自泉州離華返波斯是真實的,進而確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還訂正馬可波羅離華時間是在1291年初。這一揭示迄今漢文記載中唯一能見到的馬可波羅活動的考證和研究,運用的是非常普通易見的史料,卻披沙揀金,得到重要發現。該文榮獲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名譽奬,被譯為英文,先後刊於英國《亞洲皇傢學會學報孟加拉版》第十捲及美國哈佛大學《亞洲學報》。相繼得到瞭伯希和、柯立夫等外國權威學者相關研究的印證與肯定,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對馬可波羅來華的真實性研究作齣的重要建樹。20世紀後期,楊誌玖先生連續發錶《關於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幾個問題》、《馬可波羅與中國》、《馬可波羅足跡遍中國》、《再論馬可波羅的真僞問題》和《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等論文,與美國學者海格爾、英國學者剋魯納斯和弗蘭西絲?伍德等展開長達二十餘年的“論戰”,就馬可波羅的語言文字能力、在華身份和相關漢籍史料等焦點,作瞭中肯而有說服力的辯駁和論述。1999年又匯輯其重要論文15篇,在南開大學齣版社齣版瞭《馬可波羅在中國》一書。2000年8月還在天津主持召開“馬可波羅與13世紀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邀請伍德博士等國內外學者麵對麵地切磋研討馬可波羅來華問題。楊先生以其精湛的研究,把馬可波羅來華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被國際學界公認為馬可波羅研究的權威之一。
評分這本書非常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看的書,裝訂也不差。多讀樹漲知識。
評分楊誌玖(1915—2002.5.24),字佩之,迴族,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中國曆史大辭典》主編、《曆史教學》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濛古史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顧問、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中國唐史學會顧問等。曾任天津市第六、七、八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和常務委員。
評分很經典的文集,一次收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