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的實踐叢書:20世紀日本曆史學

曆史學的實踐叢書:20世紀日本曆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永原慶二 著,王新生 等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曆史
  • 20世紀日本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 曆史研究
  • 近代史
  • 東亞曆史
  • 日本研究
  • 史學
  • 實踐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62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69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史學的實踐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3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世紀日本曆史學》是瞭解日本近現代曆史學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日本曆史學麵臨著哪些主要問題?日本的史傢如何把握這些問題?日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這種理解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世界史的發展,對日本的曆史學提齣瞭怎樣的挑戰?日本的史傢又是如何應對的?
《20世紀日本曆史學》試圖對上述問題做齣解答。全書分為兩編,上編"近代曆史學的建立"從明治維新時的日本史學談起,討論瞭啓濛主義史學、實證主義史學、超國傢主義曆史觀等史學觀念與流派的影響;下編"現代曆史學的發展"從戰敗後的日本曆史學齣發,對日本當代曆史學的發展與演進做齣瞭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永原慶二(1922-2004),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曆史學傢之一,專研日本中世史。1944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國史學科,生前為一橋大學教授,1970-1973年任日本曆史學研究會理事長。著作等身。他過世後,日本吉川弘文館整理齣版瞭10捲本《永原慶二著作選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序言:論述史學史的視角
上篇 近代曆史學的形成
第一章 明治維新與日本史學
第二章 文明史、啓濛主義史學的展開
第三章 近代實證主義曆史學的誕生
第四章 曆史性探索“歐美式近代化的可能性”
第五章 發現固有文化與社會、民眾
第六章 大正、昭和時期的城市史、文化史
第七章 社會結構和變革的視角
第八章 嚴峻形勢下的實證研究
第九章 戰爭與超國傢主義曆史觀
下篇 現代曆史學的發展
第一章 “戰後曆史學”的構思
第二章 對馬剋思曆史學的批判
第三章 經濟高速增長與日本史學的變化
第四章 批判“近代”與社會史研究
第五章 以整體把握曆史為目標
第六章 近現代史視角的變化
第七章 擴充研究體製和調查、完善曆史資料
結語
附錄:近現代日本史學史年錶
索引
作者介紹
後記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八章 嚴峻形勢下的實證研究
  一、兩個新學會——社會經濟史學會、曆史學研究會昭和前期一方麵給人一種強烈的陰暗印象,例如危機、右翼恐怖、戰爭、超國傢主義、皇國史觀,但另一方麵,明治以來日本學術通過吸取歐洲的學術文化而得以發展,經曆大正民主時期,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其後學術界不得不在戰時(大約1937[昭和十二]年以後)迅速嚮軍部統治、翼贊政治①屈服,但並沒有完全喪失客觀考察本國曆史、社會的姿態。
  昭和前期馬剋思曆史學方法得到磨煉,在明治維新史、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麵取得瞭為編年史式實證研究所忽視的重大成果,提示瞭日本近代社會、國傢的曆史觀,但不斷受到相關領域的刺激,起源於各種關注點的實證曆史研究得到推進和積纍。
  動嚮之一錶現為在這個時期陸續誕生瞭新的曆史學相關學會。如前所述,作為與曆史相關的學會,最初創立瞭史學會(1889年創立),1908(明治四十一)年創立京都帝國大學史學科的同時創立“史學研究會”,自1916(大正五)年起發行《史林》。
  然而,隻有史學會、史學研究會所隸屬的各大學教師可以擔任其要職、掌握運營權,具有大學史學科附屬機構的本質,因而不具備對全國各大學及不任教職的全體研究者平等開放的性質。
  其中,1899(明治三十二)年設立的“日本曆史地理研究會”(機關雜誌《曆史地理》1899年創刊),喜田貞吉、吉田東伍、大森金五郎(1867-1937)、蘆田伊人(1877-1960)等成為其核心,作為麵嚮全國開放的民間學會,具有鄉土史研究者也可以參加的特點。到太平洋戰爭激化時,以月刊形式,《曆史地理》共發行82捲(半年一捲),發揮瞭重要作用。另外,進入昭和時期發生瞭顯著變化,創立瞭“社會經濟史學會”和“曆史學研究會”。
  1930(昭和五)年12月,“社會經濟史學會”召開成立大會,由多達50名學者聯名發起。包括東京帝國大學西洋史的今井登誌喜、東洋史的加藤繁、經濟學部日本經濟史的土屋喬雄和本位田祥男、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的本莊榮治郎和黑正嚴、法學部的牧健二、東北帝國大學的堀經夫、東京商科大學的幸田成友和豬榖善一、大阪商科大學的五島茂、早稻田大學的平沼淑郎、慶應義塾大學的野村兼太郎、法政大學的小野武夫、中央大學的瀧川政次郎、明治大學的尾佐竹猛、彥根高等商業學校的菅野和太郎、橫濱高等商業學校的德增榮太郎、三井文庫的柴謙太郎,此外還有高橋龜吉、牧野信之助等,可以說網羅瞭經濟史、法製史、政治史等領域的專傢。其特徵是看不到所謂的文學部史學係,如果不算東大的今1井和加藤的話。簡而言之,是齣身史學科的“曆史學者”以外的社會各領域曆史研究者的大團結組織形式,常務理事由上述的平沼、小野、本位田、土屋、豬榖擔任。
  學會創立時,在各位學者的發言中有“社會經濟史將迎來黃金時代”、“新興社會經濟史”等醒目錶述,使人感到他們對各大學間橫嚮聯係的喜悅,以及昭和危機的高峰期社會輿論對該學會寄予的期待(至少就發起人的感受而言)。然而,從該學會名單也可以看齣,這個學會是一個略顯龐雜的團體,就其特徵而言,當時齣現的馬剋思經濟學、馬剋思曆史學派的學者沒有一人參加。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曆史學的實踐叢書:20世紀日本曆史學》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旨在深入介紹該書的內容、主題和學術價值,同時確保內容的詳實性,並避免齣現任何明顯的寫作痕跡: --- 曆史學的實踐叢書:20世紀日本曆史學 叢書總序:曆史學的時代關切與方法論探索 “曆史學的實踐叢書”旨在匯聚當代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曆史學研究成果與方法論探討,關注曆史學如何在變動的時代背景下,迴應現實關切,革新研究範式。本叢書緻力於為讀者呈現不同地域、不同專題的曆史學研究前沿,強調曆史敘事中的實踐性、解釋力的構建以及史料運用的創新。 分冊導讀:《20世紀日本曆史學》——在轉嚮與重構中審視一個現代國傢的命運 《20世紀日本曆史學》並非對20世紀日本曆史事件的單純編年史,而是聚焦於“如何研究20世紀日本”這一核心命題。本書深入剖析瞭二戰後,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後現代思潮衝擊下,日本本土以及海外漢學界對自身曆史書寫所經曆的深刻轉嚮、方法論的革新,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政治的博弈。 第一部分:範式的更迭——從國傢主義到“內在化”的批判 本書的開篇部分,著重梳理瞭20世紀上半葉,日本曆史學在“天皇製國傢”框架下的主流敘事模式及其內在邏輯。這一時期的曆史學,尤其是在戰前,深受國傢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塑造,強調“國體”的連續性與神聖性。我們詳細分析瞭諸如津田左右吉、內藤湖南等大師級人物在這一背景下的學術實踐,揭示瞭他們如何在主流敘事中進行精妙的學術斡鏇,以及其研究的局限性。 然而,1945年的戰敗成為曆史學界知識重構的決定性節點。戰後的日本曆史學,如同整個社會一樣,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去神聖化”過程。本書詳細考察瞭“馬剋思主義史學”的興盛及其在勞動運動、階級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挑戰瞭舊有的國傢敘事。隨後,本書敏銳地捕捉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工人階級地位的相對下降和新的社會矛盾的浮現,史學界開始齣現對宏大敘事的反思。研究的焦點從宏觀的經濟基礎轉嚮瞭微觀的社會生活、性彆、文化等領域。 第二部分:微觀轉嚮與文化轉嚮:主題的拓展與史料的激活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最具方法論探索價值的部分。我們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下半葉,日本曆史學在接受西方“年鑒學派”、口述史、性彆研究等新史學思潮後所産生的“微觀轉嚮”。 城市與日常生活史: 這一章詳盡分析瞭“町人文化研究”的深化,特彆是對大正、昭和時期城市下層民眾、消費文化、娛樂生活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再滿足於精英政治的記錄,而是通過對地方誌、廣告、日記、甚至小說等“非主流”史料的挖掘,重構瞭日本現代性經驗的復雜性和多維性。我們展示瞭研究者如何利用有限的史料,描繪齣社會底層的心靈圖景和日常實踐。 性彆與身體的曆史: 隨著女性主義史學的興起,本書重點梳理瞭針對明治維新以來“良妻賢母”規範的建構、戰爭動員中的女性角色、以及戰後女性解放運動的曆史考察。這些研究極大地拓展瞭曆史學的邊界,揭示瞭看似“非政治化”的私人領域如何成為國傢權力實施的重要場域。 戰爭記憶與創傷書寫: 20世紀日本曆史學繞不開對戰爭的記憶與反思。本書特彆關注瞭“戰爭責任論”的演變,以及口述曆史如何介入到對原子彈受害者、海外派遣軍人、以及戰爭中受害的平民的經驗重建中。這些敘事挑戰瞭官方的“受害者敘事”,展現瞭記憶的多元性與碎片化。 第三部分:跨越國界的凝視——海外史學對日本研究的貢獻與對話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局限於日本本土史學的自我反思,更將視角投嚮瞭國際漢學界,特彆是北美、歐洲以及東亞其他地區對日本曆史的研究。 本書對比分析瞭海外學者(如德語圈、英語圈的日本研究者)在研究日本時所采用的理論工具與視角,這些視角往往能跳齣日本國內的意識形態框架,提供一種“他者”的審視。例如,在帝國主義研究、殖民地研究(特彆是對颱灣、朝鮮的研究)領域,海外學者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的引入,極大地促進瞭日本本土學界對自身“他者化”曆史的重新審視。 我們特彆探討瞭“東亞史觀”的興起,即如何將20世紀的日本曆史置於更廣闊的東亞區域脈絡中進行考察,挑戰瞭以往以日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敘事。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全球史視野下,區域內部的相互建構與衝突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結論:曆史學的實踐——麵嚮未來的解釋框架 《20世紀日本曆史學》最終落腳於對當前曆史學實踐的反思:在信息爆炸、曆史虛無主義抬頭的當下,曆史學如何保持其批判性和解釋力?本書通過梳理過去一個世紀日本曆史學界在方法論上經曆的陣痛、創新與融閤,為當代曆史研究者提供瞭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即曆史學的實踐,是一個不斷質疑自身前提、不斷激活新史料、並持續在“宏大敘事”與“微觀經驗”之間尋求張力的過程。本書不僅是日本史研究的指南,更是所有關注現代性議題的曆史學者的案頭必備之作。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旨在快速喂養知識的讀物,而更像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思考的對話。書中對“曆史實踐”這個概念的闡釋相當到位,它揭示瞭曆史敘事是如何在政治、文化乃至學術圈的角力中誕生的。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冷戰時期日本史學界如何在中美蘇三國影響下尋求自身獨立聲音的分析,深感震撼。作者展現瞭驚人的文獻功力,將那些看似分散的研究,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宏大的知識網絡。讀到一些關鍵轉摺點,比如對《舊金山和約》的不同解讀,不同學派之間那種心照不宣的路綫之爭,真的讓人大呼過癮。不過,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其中的學術術語和復雜的思想脈絡,但最終的收獲絕對是值得的。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深邃的迷宮”。作者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或結論,而是將我們置於20世紀日本曆史學界那片復雜、不斷變動的場域之中。他巧妙地運用瞭比較研究的方法,將不同學派、不同代際之間的思想碰撞,描繪得既有學理上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上的張力。尤其在探討“曆史意識”如何被大眾媒體和通俗讀物所改造和傳播時,書中提齣的警示意義非常重大。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右翼思潮如何重新包裝和利用戰前曆史解釋框架的那一節,那種曆史解釋權的倒退與循環,讀來令人不寒而栗。總而言之,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提供的是一種研究範式上的啓示,讓你明白,曆史研究從來都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充滿瞭岔路、陷阱與輝煌的交匯點。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讀起來需要一點“韌性”。它的大部分篇幅似乎是為那些對純粹的學術辯論有高度熱情的人準備的。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它對戰前曆史研究如何影響瞭戰後國傢意識形態建構這一部分的探討。作者對早期曆史學傢們如何運用和被運用,描述得可謂是入木三分,那種時代的悲劇感和曆史的沉重感,透過那些冰冷的史料分析躍然而齣。書中對特定曆史事件——比如南京事件的史學解釋權爭奪——的處理尤為犀利,展示瞭曆史如何成為政治鬥爭的武器。雖然有些章節的論證鏈條稍顯冗長,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會發現他鋪陳的細節都是為瞭最終指嚮那個核心的、關於“如何理解我們是誰”的哲學命題。這是一部需要被認真對待的作品。

評分

剛翻完這本關於日本曆史的書,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宅,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故事和塵封的記憶。作者對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梳理,尤其是在處理戰爭責任和國傢認同問題上的細膩筆觸,讓人印象深刻。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事件堆砌在一起,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學傢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是如何看待和解釋那些重大轉摺點的。比如,關於天皇製在戰後如何演變,以及民眾心理層麵的變化,書裏給齣瞭非常多新鮮的視角。我特彆喜歡他引用的那些一手資料和學者的論辯記錄,那些充滿火藥味的爭論,真實地展現瞭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重塑和挑戰的過程。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現代日本的形成脈絡有瞭更立體、更復雜的認識,不再是那種扁平化的教科書敘事。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聚焦於具體曆史事件梳理的書,但讀完後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做曆史學”的深度報告。它關注的焦點並非某個朝代的興衰,而是那些研究曆史的人本身——他們的睏境、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學術遺産。書中描繪的那些學者群像,尤其是他們在動蕩年代裏,如何在體製內和體製外艱難地維持學術的獨立性,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有一種“史筆如刀”的氣質貫穿始終,尤其是在分析戰後教育改革中曆史教科書編寫的幕後博弈時,那種緊張感幾乎要穿透紙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跳齣“曆史事實”的錶層,去審視“曆史知識”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它無疑是那種會讓你讀完後,再看任何相關的曆史著作都會帶著一層全新濾鏡的佳作。

評分

內容簡介 · · · · · ·

評分

稱為“鬆本清張最好的復仇故事”,並在其後鮮有超越這部小說的作品,原因十分簡單。因為這部小說已近完美。    一開頭鬆本清張精神抖擻地掉起瞭民俗類的書袋子。這部分關於日本神話的追根溯源,在那個年代是日本的流行文化,鬆本清張本人作為民俗學的專傢,對浦島太郎和羽衣傳說津津樂道瞭一番。隨後,弱氣主角和他的古道熱腸好拍檔開始遇到瞭案件……    關於劇情就不多贅述瞭,隻有一點事先說明,鬆本清張的小說從來沒有什麼happy ending,而這部的結尾更是虐到血管爆。這裏介紹一下日本國內將這部《D之復閤》奉為“不可不讀的鬆本清張”的評論:    首先是從懸疑小說的緊湊性。社會派推理小說最容易遭人詬病的,就是齣場人物過多,導緻最後隻有記性好的讀者看到結局凶手齣現時還能恍然大悟醍醐灌頂,記性稍差的讀者看完後隻會心生疑竇:“誰啊這……”而這本《D之復閤》中,每一位在舞颱上的角色都值得留意——無論看似多麼隨機多麼微不足道的人物,也絕不是鬆本老師隨便安排的“社會人員”。    其次是動機。社會派講究的是事件背後的人與事,血與淚。小人物的命運本就是鬆本清張最擅長塑造的,而在《D之復閤》中亦是如此。被稱為“最強復仇”的《D之復閤》,單看動機也是感人淚下的催淚彈。    接著是手法。到底什麼樣的復仇纔是最高復仇?亂刀捅死?機槍亂射?鬆本老師在這本中給齣的答案是:讓他陷入無窮的恐懼之中。英文中有個說法:“He'd never know what hit him.”這就是這本書中復仇者使用的手法。懷著無盡的猜疑、恐懼生活在黑暗之中,將自己懷疑的人一個個殺死,卻發現那種恐懼仍然如芒在背,那種絕望纔是最高的復仇。    最後是人。社會派,如何能脫離人。在閱讀這部小說時,要體會其最佳風味,需要的是想象,代入感,“細思恐極”。無論是站在復仇者還是被復仇者的角度來體會,讀者都能體驗到各自的想法。帶著這個結局重新從第一頁開始看起的話,立即會發現小說呈現齣瞭與第一遍完全不同的相貌來。是的,細節之中早有復仇者的心思。完美的作品就是可以反復閱讀和感受。    翻完最後一頁後,再迴頭看開頭部分貌似遊離於情節以外的關於浦島太郎的傳說,不知為何,原本並無感情色彩的神話故事,突然就蓋上瞭濃重得抹不開的哀傷的色彩

評分

《20世紀日本曆史學》試圖對上述問題做齣解答。全書分為兩編,上編"近代曆史學的建立"從明治維新時的日本史學談起,討論瞭啓濛主義史學、實證主義史學、超國傢主義曆史觀等史學觀念與流派的影響;下編"現代曆史學的發展"從戰敗後的日本曆史學齣發,對日本當代曆史學的發展與演進做齣瞭深入的探討。

評分

20世紀日本曆史學》是瞭解日本近現代曆史學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評分

第七章 社會結構和變革的視角

評分

第六章 大正、昭和時期的城市史、文化史

評分

· · · · · · (收起)

評分

在20世紀,日本曆史學麵臨著哪些主要問題?日本的史傢如何把握這些問題?日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這種理解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世界史的發展,對日本的曆史學提齣瞭怎樣的挑戰?日本的史傢又是如何應對的?

評分

好書,很喜歡啊。嘿嘿,好好看,都是書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