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丝瓷之路博览

上帝之鞭/丝瓷之路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衍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丝绸之路
  • 文化
  • 宗教
  • 探险
  • 游记
  • 中亚
  • 古代文明
  • 贸易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4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2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帝之鞭/丝瓷之路博览》解密公元4—5世纪之间,由于亚欧大草原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匈人横扫罗马世界之谜。来自东方的强大游牧民族粉碎了欧洲草原上的抵抗势力,首先将欧洲诸游牧族群,继而将哥特人等日耳曼族群,裹挟入西进的民族洪流之中,罗马帝国与整个欧洲文明世界在长达两个世纪中承受这场民族大迁徙的灾难性后果。但随着匈人首领阿提拉的去世,匈人逐步瓦解,暴风雨般的迁徙运动也消散了,但其对历史、文化、社会、族群的广泛影响在后世仍强烈体现出来。

作者简介

  刘衍钢,1971年生,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201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晚期古典研究。主要成果:古典视野中的“匈”与“匈奴”》,《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马塞里努斯笔下的罗马工兵装备考》,《古代文明》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5《世界史》2011年第6期(转载)《马塞里努斯的撰史风格》,《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探寻史前欧洲文明》(翻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亚欧大草原简史
第二章 民族大迁徙的洪流
第三章 早期匈人领袖
第四章 阿提拉王朝的兴起
第五章 阿提拉的外交和社会
第六章 阿提拉的最后征战
第七章 逐渐消失的匈人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本名为《星辰的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星辰的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史 ISBN:978-7-5366-9876-5 定价:128.00 元 页数:850页(精装全彩插图版) 内容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微尘。然而,那些曾经在星系间留下深刻烙印的古老文明,它们崛起、辉煌、乃至最终的湮灭,是否留下了可以被后世解读的“回响”? 《星辰的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史》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严谨的“推想考古学”(Speculative Archaeology)和前沿天体物理学理论构建的宏大叙事。本书汇集了多学科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数百万光年的、关于智慧生命演化、社会形态构建与终极命运的详尽图景。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大过滤器”(The Great Filter)理论的全新解析,并引入了“熵增驱动的社会结构固化”和“超维干预假说”等创新概念,探究宇宙中生命从诞生到消亡所遵循的普遍规律。 第一部分:起源的微光——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诞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生命在宇宙中诞生的先决条件,超越了传统的宜居带模型。我们考察了诸如“冷凝态生命”(Life in Cryogenic Environments)在冰封卫星深海中的潜在进化路径,以及“等离子体基生命”(Plasma-Based Life)在活跃恒星周围的生存策略。 第1章:惰性物质的觉醒:分析了碳基、硅基乃至更奇特的“玻色子生命”在不同物理常数下的化学基础。 第2章:多源星系的生命摇篮:对比研究了矮星系、球状星团核心以及星系际空间中生命起源的概率分布。重点分析了“液态甲烷海”与“高压等离子体”作为生命载体的可行性。 第3章:智慧的萌芽与信息编码:探讨了在资源稀缺或极端信息传输限制环境下,文明如何发展出非线性、非电磁波的交流方式,例如引力波调制或时空曲率信息编码。 第二部分:文明的崛起与超脱——科技奇点的多重路径 当生命演化出智慧,如何利用其所在世界的物理法则来突破生存的桎梏,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们描绘了数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它们在面对宇宙基本法则时做出的选择。 第4章:时间轴的操纵者——“历时文明”:介绍了那些掌握了局部时间场域控制技术的文明。他们如何利用时间膨胀优势进行资源采集、信息存储乃至军事对抗。分析了“时间悖论”在高级文明中的实际应用与限制。 第5章:物质的僭越者——“拓扑重构社会”:聚焦于那些能够将自身信息结构与宏观物理结构深度耦合的文明。他们不再依赖传统的基础设施,而是将整个行星乃至星系团作为计算单元或“居所”。书中详细剖析了“冯·诺依曼探针网络”的终极进化形式——“自我迭代的宇宙操作系统”。 第6章:能源的尽头与宇宙动力学:研究了文明在达到卡尔达舍夫等级III以上时,对恒星、黑洞乃至暗能量的直接利用。深入分析了“真空能提取”技术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以及对宇宙局部膨胀速率的影响。 第三部分:星际间的碰撞与交融——大尺度的社会形态学 星际旅行的实现,并非意味着和平共存。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广阔的星际空间中,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认知框架的文明相遇时所产生的动态平衡与冲突。 第7章:第一类接触的范式转移:探讨了“不可理解性障碍”——当一个文明的底层逻辑(如感知维度、因果律理解)与观测者完全不同时,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引入了“语义黑洞”概念,描述了信息在跨越巨大认知鸿沟时发生的不可逆失真。 第8章:帝国的边界与“信息稀释”:分析了超巨型星际帝国在扩张中必然面临的治理难题。随着信号延迟的增加和文化多样性的爆炸性增长,如何维持统一性?书中揭示了许多帝国最终不是被外敌摧毁,而是因“信息冗余与有效决策链条的断裂”而自行瓦解。 第9章:古老遗迹的低语——“前置者”的遗产:对宇宙中随机出现的、能量特征极其稳定但已停止活动的超结构进行考察,推测它们可能是某种超越了物理干预阶段的、以纯信息形式存在的“前置文明”。 第四部分:寂静的真相——文明的终极命运与“大过滤”的本质 本书最沉重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对所有文明最终归宿的探讨。我们试图界定,导致大多数智慧生命在达到星际文明阶段前或阶段后消失的根本原因。 第10章:熵的终极胜利与“目标漂移”:挑战了传统线性进步观。认为许多文明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并未追求更高级的物理成就,而是陷入了“内在完善”的循环,最终由于缺乏对外部宇宙的关注而逐渐退化,直至被宇宙的自然规律(如热寂)所吞噬。 第11章:维度塌陷与回归原点:探讨了那些试图突破当前宇宙维度限制的文明所面临的风险。过度操纵基本常数,可能导致自身存在的基础被抹除,如同试图修改自己所处的操作系统核心代码。 第12章:宇宙的“清除机制”: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推论:宇宙本身可能存在某种自我调节机制,用以阻止某些特定形态(如过度依赖局部中心计算、或试图无限复制自身信息熵)的文明的无限扩张。这些机制表现为突发的、难以预测的宇宙背景波动或“基础物理定律的局部修改”。 《星辰的回响》 是一部挑战读者认知边界的学术性通识读物,它将带领我们跳出太阳系的摇篮,以宇宙的视角审视“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它不仅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更是所有对生命意义和文明未来抱有深刻疑问的思考者的必读之作。 --- 作者简介: 艾莉森·维克多 (Dr. Allison Victor):当代推想宇宙学和信息熵理论的领军人物。曾在多个国际顶尖空间物理机构担任首席研究员。她的研究专注于用数学模型解析复杂系统的宏观演化,并以其对宇宙寂静现象(费米悖论)的独到见解而闻名。 附录: 包含对“量子泡沫扰动”、“超光速通讯的能量壁垒”等争议性理论的详细数学推导模型,以及数幅由顶级艺术家基于科学数据重建的假想星际文明景观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情绪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我并不是抗拒严肃或悲剧性的主题,但这种悲剧似乎是人为制造和夸大的。书中充斥着无望、宿命和无力感,但缺乏能够平衡这种黑暗的微弱火花——无论是人性的闪光,还是最终的一丝希望。每一个角色似乎都背负着无法摆脱的诅咒,即便是那些试图反抗的人,他们的努力也显得徒劳无功。读完后,我感到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消耗,而不是情感上的共鸣。优质的悲剧能够引发同情,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者在不断地向你灌输一种“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你无能为力”的论断。缺乏动态的张力,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让人渴望尽快逃离那种沉重的气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抓狂,作者似乎对“高潮”这个概念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进入故事的核心,但每一次都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精美的、但空无一物的门厅里。情节的推进如同老式火车在爬坡,沉闷、缓慢,每一点进展都需要消耗巨大的耐心。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哑剧,充满了言外之意,却又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的猜测和一丝丝不耐烦。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营造的某种深沉的哲学思考,但这些思考被包裹在过于繁复和自我意识过剩的文字迷宫里,最终变成了一种令人疲惫的智力游戏。当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产生的不是豁然开朗的满足感,而是一种解脱——解脱于这场漫长而低效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像一块未完全打磨的璞玉,内在的潜力或许存在,但外在的呈现却让普通的读者望而却步。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赞美它的评论者,是不是真的完整地读完了它,或者,他们是否比我更能忍受这种近乎折磨的阅读过程。

评分

这本书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宏大构想,然而这种构想的落地却显得非常单薄和不切实际。作者似乎热衷于创造各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奇异的宗教信仰和跨越数个世代的家族恩怨,但这些元素的连接点却非常脆弱。角色们在庞大的背景设定下,更像是被推着走的木偶,他们的动机往往模糊不清,行为逻辑也时常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相悖。举个例子,书中某个重要转折点依赖于一种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的政治规则,这让读者在关键时刻完全无法代入角色的困境。我期待的是一个能让我信服的世界,而不是一个需要我不断地在脑中绘制流程图才能勉强跟上的设定集。如果宏大叙事不能服务于人物的成长或情节的推动,那么它就仅仅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智力展示,对于读者来说,体验是疏离和冷漠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是它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它的文字密度高得吓人,仿佛每一个词语都被精心挑选、称重,并放置在最准确(或者说,最晦涩难懂)的位置上。我像一个在迷雾中徒步的探险家,每走一步都需要用字典和百科全书来确认脚下的土地是否稳固。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象时,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一片落叶的纹理、一缕穿过树梢的光线,都被拉伸和放大到近乎不真实的维度。这无疑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但对于追求故事和情感连接的读者来说,这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用分子料理技术制作的菜肴——视觉效果震撼,但最终却无法填饱肚子,也无法带来真正的愉悦。我更倾向于那些直接、有力的叙事,这本书却偏偏选择了一种极其迂回、充满修饰的表达方式,让故事本身成了配角,而语言的炫技成了主角。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偏爱,最终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存在着显著的断裂感。它似乎是由好几部原本独立的短篇小说强行拼凑在一起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生硬得像未经修饰的胶带。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专注于描绘一个特定地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关系,描绘得细致入微,几乎达到了百科全书的程度。然而,故事线突然转向了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间跨度,而且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或铺垫,就要求读者接受全新的规则和人物。这种跳跃性使得我不得不反复回顾前面的章节,试图寻找那些缺失的线索,但最终发现,那些线索根本就不存在,这完全是作者叙事上的任性。对于一个追求连贯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跳跃腿”极大地破坏了沉浸感,让阅读变成了一种碎片化的体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评分

打他哇一鞭吧

评分

给父母买的非常严谨,有理有据,受益颇多,对研究很有帮助!

评分

不错的套系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出货有点慢

评分

历史普及书,内容比较简单。

评分

不错

评分

听说要有十个字才能给京豆

评分

优惠买的,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