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宪实 著
图书标签:
  • 汉唐
  • 高昌
  • 西域历史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 新疆历史
  • 龟兹
  • 唐朝
  • 汉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3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79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28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有重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以人文学院的成立为契机,汉唐研究的学术力量得到充实和整合。历史系成立了以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为主体的汉唐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整齐的研究队伍。
本丛书将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汉唐时期的政治文化为研究对象,落实到汉唐统一历史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诸问题的研究上。具体内容是,从政治文化的视野来研究汉唐统一的战略模式及其思想文化背景、大一统与汉唐法律文化、汉唐大一统构建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演进和汉唐官僚形态的演进、汉唐间的西部开发与文化统一、汉唐统一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等。首批出版的专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研究》(孟宪实)、《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刘后滨)、《汉唐统一战略研究》(黄朴民)、《汉代法律文化研究》(孙家洲)等。我们还将举办“汉唐统一问题与政治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将这个系列的研究继续开展下去,也希望本丛书能够继续出版下去。

作者简介

孟宪突,1962年生于黑龙江。南开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曾在新疆工作多年。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系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学。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昌的郡县制基础
第二节 高昌的汉文化传统
第三节 高昌的汉族社会
第二章 汉代的西域经营与高昌屯田
第一节 西汉的西域经营与高昌
一、发现西域及其意义
二、经营西域的方略
三、西域屯田
四、车师的地位
五、西汉戊己校尉
第二节 东汉的西域经营与高昌
一、东汉的西域政策
二、“三绝三通”与高昌的地位
第三章 高昌建国
第一节 高昌郡的建立
第二节 高昌建国
第四章 麴氏高昌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麴氏高昌王朝的绾曹郎中
一、绾曹郎中的地位
二、绾曹郎中的担任者
三、绾曹郎中探源
第二节 高昌中央诸曹职掌
一、诸曹概说
二、吏部和民部
三、库部和仓部
四、祀部和主客
五、兵部
六、都官
七、屯田
第三节 麴氏高昌王朝地方制度
一、高昌特殊的郡县制
二、军政双系统问题
三、渊源探索
第四节 高昌官文书制度
一、高昌的上奏文书
二、论高昌国的下行文书:符
第五节 麴氏高昌追赠制度
一、追赠诸原则
二、赠官与历官的关系
三、追赠程序探讨
第五章 高昌文化
第六章 从高昌到西州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作者高昌历史研究论著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高昌的历史,一般简单地区分为高昌壁、高昌郡和高昌国三个时期。作为两汉魏晋的西域屯田根据地,高昌壁的历史可以归纳为中原政权经营西域的前哨站,来自中原的屯田士卒自身固然带着中国文化,但是高昌壁还难以进行文化归纳。对比而言,高昌郡是高昌汉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与河西地区的地缘关系,使得高昌的文化打上了河西地域的烙印。但是,高昌文化概念的成立,还是要从该地建立王国体制开始。北凉余部进入高昌,带来了河西文化的诸多特征,而高昌的历史因此进入一个更重要的时期。依照现有的历史资料,能够代表高昌文化的就是麴氏高昌王国(502~640)。
高昌的历史在唐太宗时代结束,高昌历史与文化的诸多特征,也可以从这个历史转变的关口获得观察的便利。贞观十四年,在哈密地区内属十一年之后,唐军攻下高昌,经营西域的事业层层推进。在大唐终于拥有广阔的西域之后,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实施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伊州、西州、庭州,实行的是与内地一体化的州县制,而其他地区则多设羁縻州府。有资料表明,唐朝内地州县下属的村坊制度,也曾在羁縻州府推行,“但是,总的说来,内地的制度在这些地区推行得远不如西州之彻底”。“吐鲁番出土文书表明,西州按照唐代律令制度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军政体制,这套体制是安西四镇所不具备的。”这是张广达先生在《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一文最后部分提出的观点。之所以如此,应从西州的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方面去寻求解释。同时,这也是我们宏观把握高昌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出发点。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以“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为主题,但内容上完全不涉及该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名称:《欧亚大陆的商贸脉络:丝绸之路的东段贸易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动脉——丝绸之路东段,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直至唐代中叶的贸易活动、社会结构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在广袤的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中原腹地,商业活动如何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并催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适应与整合现象。 第一部分:草原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汇点——地理基础与早期贸易网络(约300字) 本书首先从地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黄土高原与戈壁沙漠边缘的生存策略差异。丝绸之路东段的开辟,并非单纯的政治或军事行动,而是基于对特定地理资源(如玉石、良马、皮毛)的刚性需求。我们详细考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汉朝在河西走廊建立的郡县体系如何为商队提供保障,并分析了早期贸易中以物易物为主的交换模式,以及如何逐步引入金属货币和贵金属。重点关注了敦煌、张掖等地作为关键补给站和贸易枢纽的形成过程,阐释了这些据点如何从军事前哨转变为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 第二部分:唐前中原王朝的商业政策与边疆治理(约400字) 唐代以前,中央政权对于丝绸之路东段的控制力度和政策导向,对贸易的繁荣与衰落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书深入研究了北魏至隋朝时期,政府对“胡商”的接纳程度、对市场价格的干预,以及对边境赋税的征收标准。 我们特别探讨了“丝绸”与“茶马互易”的前身在商业结构中的地位。丝绸不仅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更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战略物资,其生产、分配和监管机制反映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命脉的控制意图。同时,书中也呈现了边疆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例如河西地区冶铁业和陶器制作业的成熟,这些本地产品的出现丰富了贸易内容,不再仅仅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单向输出。我们通过解读出土文书和地方志,重构了唐初对河西走廊商道的管理制度,包括驿站的维护、治安的巡逻体系,以及商业纠纷的司法处理流程。 第三部分:胡商群体的社会渗透与文化适应(约450字) 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活跃在贸易网络中的各国商人。本书聚焦于粟特人、昭武九姓等中亚商人群体在中原城市,尤其是长安、洛阳及开封的定居与商业活动。不同于以往侧重于艺术和宗教的描述,本章着重于他们的经济组织形式——如家族联盟、契约精神以及信贷体系。 我们通过对唐代墓志铭和地方档案的分析,揭示了胡商如何通过联姻、购置土地、捐助寺庙等方式,逐步融入中国社会结构。他们的商业网络不仅限于东西交通,更深入渗透到区域内部的粮食、盐铁等基础商品的贩运之中。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在不同城市中建立的商业行会(或称“蕃坊”),探讨了这些半自治的商业聚落如何在维护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遵守或挑战着唐律。这种社会渗透的深度,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城市生活面貌,从饮食习惯到服饰风格,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四部分:贸易对中原社会结构的冲击与重塑(约350字) 丝绸之路的长期贸易活动,对中原腹地的经济结构造成了持久的影响。本书分析了大量贵金属的流入对外地铸币的影响,以及海外白银的输入如何刺激了国内的商业化进程。我们考察了沿线城市,如扬州、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转接口)和长安,城市商业阶层的崛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 此外,书中也探讨了贸易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物价波动对自耕农的影响、奢侈品消费的社会心理变化,以及大量异域商品的涌入对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压力。通过对唐代中晚期漕运和边疆军事财政文献的梳理,本书最终论证了,丝绸之路东段的贸易繁荣,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驱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从相对封闭的农业体系,向更具活力和开放性的商业社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力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展现这条古老商道在塑造古代中国经济地理和社会风貌中的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佳作。尤其是对高昌在隋唐时期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商业中转站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极具战略洞察力。作者似乎对军事地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将高昌的地理位置优势与历史事件的走向进行了精妙的关联。书中对当时跨区域贸易路线的描述细致入微,连具体商队的组织形式都有所提及,这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汉唐气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长安洛阳的宫廷景象,而是扩展到了广阔的西域腹地。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提升到了关乎整个帝国边疆战略稳定和文化活力的宏大命题上,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对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高昌这个西域古国的历史脉络梳理得非常到位。作者似乎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梳理上,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碎片得以重组成一幅清晰的图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踏足了那个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感受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磅礴气势。书中对于高昌王国鼎盛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的传播与演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文化现象时,那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支撑,又避免了纯粹的枯燥说教。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文明深处的窗口,让人在探寻历史真相的同时,也领略到人类文明的复杂与绚烂。对于任何对中亚历史或佛教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坦白讲,我对涉及边疆民族史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容易陷入过度美化或刻板印象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它没有回避高昌历史上那些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刻,比如政权的更迭、不同宗教派系之间的张力,以及它在中原王朝与西域列强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动态平衡”的概念,将文化视为一个不断流动和适应的过程,而非静止的标签。这种成熟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汉唐文化如何渗透、影响并最终被高昌本土文化所吸收、改造。书中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或复杂的文化符号解读,作者也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平铺直叙地解释出来,非常适合需要深入研究的专业读者,同时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在不牺牲信息密度的情况下,获得极佳的阅读体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下汉唐时期边疆的概况,没想到它在对“高昌”这一特定地域的挖掘上,达到了如此精细的程度。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传统的编年史,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深入剖析,比如专门有一章详细探讨了高昌王室的联姻策略与其对周边政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极其精彩。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很多看似不相关的记载,经过作者的巧妙串联,立刻展现出新的历史意义。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对当时服饰、度量衡乃至民间习俗的描绘,这些“小事”恰恰是构成一个鲜活历史的基石。读起来并不觉得吃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在现场一同挖掘和解读着历史的秘密。这种对地方史志的精耕细作,使得“高昌”不再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古代城邦,其文化的独特性与中原文化的互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看得出出版方在尊重学术内容的同时,也兼顾了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大量的地图、拓片和出土文物插图穿插其中,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直观性。特别是关于高昌佛教石窟艺术与中原敦煌艺术的对比分析部分,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又有显著差异的演化路径。对于我这样一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这些图像资料的补充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而是一整套多维度的历史信息载体。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对照那些石刻造像的细节,思考作者关于“风格融合”的论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物质文化证据紧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文化交流”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重感和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我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老师现在比较出名,找以前的书来看一看

评分

这是孟宪实老师早年的一部著作,居然京东还能买到,果断收入囊中。

评分

很好的书,京东的活动很给力。

评分

老师现在比较出名,找以前的书来看一看

评分

确实不错,这书非常好。

评分

确实不错,这书非常好。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我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我很喜欢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