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指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时期;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这段历史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国后主建兴十一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学,师从蜀国学者谯周(约201―270),后在蜀国任观阁令史;因为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搜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此书以三国并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此外,还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官修史书,即王沈(?―266)编修的《魏书》、韦昭(204―273)编修的《吴书》;此外,还有鱼豢(生卒年不详)私撰的《魏略》。上面这三部史书,是陈寿修史的主要依据。
然而,蜀国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所以,蜀国的史料只能由陈寿自己去直接搜集。陈寿本是蜀人,又师事谯周,在蜀时就留心蜀事,后来又用心搜集,约经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了《蜀书》。不过,即使如此,《蜀书》的内容也较其他两国的少很多。
同时,《三国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史料不足,《三国志》没有设置表、志。表,指年表,既能以较小篇幅罗列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以便于查阅,又可补充纪、传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内容;志,主要是记录各朝各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其次,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又对所参考的史书删削过多,导致《三国志》失之于简略。
正因为如此,裴松之为《三国志》进行了作注补缺。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宋文帝(407―453)认为《三国志》伤于简略,便令裴松之兼采众书以作注补缺。却说,东晋以后发现的史料逐渐多了起来,所以裴松之才得以广泛采择。元嘉六年(429年),裴松之完成了作注工作,并上呈《上〈三国志注〉表》。
“裴注”不同于以往的训诂注法,而是侧重于史料的补充和考订,力求做到补缺、正讹和存异。宋文帝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宋书·裴松之传》)。
“裴注”补充的史料相当丰富,甚至导致后人多批其繁芜。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较完整,而且这些史料的原本现今已经基本亡佚,所以,从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价值相当高。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明代航海史的图文志——《大航海时代的东方之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史实,更重要的是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叙事方式来重构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作者似乎是一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结合体,他对不同船队的航海日志进行了深入的交叉比对,从而还原了船员们在漫长航程中所面对的心理困境:无尽的孤独、对未知海域的恐惧、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书中的插图尤其出色,不是那种刻板的制式画样,而是基于考证还原的船只结构图、海图绘制方式,甚至还有船上烹饪工具的细节特写。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听到桅杆在风中发出的吱嘎声。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鲜活的生命体验,让我对那个“地中海中心论”被挑战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敬畏。它不是一本速读的书,需要你放慢节奏,去品味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航线和传说。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中亚草原民族的口头史诗传统》是一部极其小众但令人震撼的作品。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非文字记载历史”的尊重和抢救性记录。作者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深入哈萨克、吉尔吉斯等地的牧民社区,亲身聆听那些代代相传的史诗吟唱。这些口述史诗的内容极其宏大,涵盖了从创世神话到部落战争,再到英雄的爱情悲剧,其叙事结构和韵律之复杂,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已知的伟大文学作品。书中特别收录了几段史诗的现场录音转录文本,即使隔着文字,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些吟游诗人(即“巴克西”)充满力量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节奏。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它更是活在人们记忆、歌谣和集体仪式中的鲜活存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类学或文学的研究成果,它更像是一份对即将失落的文化遗产的深情挽歌和庄严记录。
评分这套《清代小说精品选读》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对那些醉心于晚期封建社会风貌和世情人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描摹,那些关于官场倾轧、士大夫阶层微妙的交际手腕,以及底层百姓在时局动荡下的挣扎与智慧,写得入木三分。例如,其中收录的一部作品里,对某个地方官员如何利用乡绅势力来稳定税收的描写,就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生动得多,它揭示了权力运作中那种“做足了面子,底下另有一套”的复杂现实。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丝绸,你几乎能闻到旧时书房里檀香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而且,这套书的选材非常独到,避开了人尽皆知的那些大部头,而是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中短篇小说。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情节略显琐碎,但细品之后,会发现每一件“琐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侧影,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精准解剖。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代“人情世故”的读者,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伴。
评分我一直期待一本关于城市生态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手册,而这本《微气候与步行友好型城市构建指南》正是我心中的那把钥匙。它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工程学思维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的铺装如何影响地表温度,以及高层建筑的布局如何改变局部风场,这些知识对于一个关心社区环境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内参”。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列举了全球几个城市在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功案例,并配有详细的设计图纸和数据对比。比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增加垂直绿化和设置遮阳结构,在不牺牲商业功能的前提下,将夏季午后的人行道温度降低五六摄氏度。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连接“科学原理”与“市民福祉”,它激发了我对身边街道的观察热情,开始思考:我的家门口这条路,是不是可以更凉爽、更宜居一点?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类的书籍通常敬而远之,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现代现象学入门: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的思辨之旅》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位作者的功力深厚,但他叙述的清晰度更是令人称奇。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拗口的术语,而是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先把我们带到一个宽阔的广场(即“生活世界”),然后一步步引导我们观察这个广场上发生的一切现象,再逐步揭示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本质。特别是他对比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对“身体经验”的不同阐释时,那种对比分析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得仿佛电路图。我发现,即便是那些原本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概念,经过他的转述后,也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你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去重新审视你正在经历的每一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立体了。
评分满200减100不解释。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喜欢这套书,物流很快,不错不错?
评分真心不错,很喜欢很喜欢的!
评分原文加注释,纸张不错,印刷不错。送货师傅很棒!
评分习惯性好评。
评分不错,经典!
评分读书节买给自己的礼物,很好。很期待。
评分儒家的经典,修身齐家治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