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經典永遠都是那麼經典,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你臨或者不臨,她永遠在那裏,她是一座高山,永遠矗立在書法經典之巔。
宋代至今年代久遠,淳化閣帖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巨資從美國購迴的四捲“閣帖”祖本,號稱為“善本”,即使善本也是殘本,更何況有人對其真僞存有不同意見。明萬曆年至今也有400餘年的曆史,肅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見,就連以富藏聞名的上海博物館也不曾收藏全本。本套淳化閣帖(初拓肅府本)一套五冊,王羲之法帖三冊、王獻之法帖兩冊,齣版底本采用的是民國年間日本影印的“清雅堂本”,此本拓工在編排上,我們對原帖進行瞭放大,並逐頁配上瞭釋文,更方便書法作者進行臨摹和識讀。另外,本書的齣版,可以為閣帖研究者對各個版本淳化閣帖的拓本進行比對提供瞭一些幫助。
所以說,這套書的齣版,其價值是多方位的,這也是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意義所在。
《淳化閣帖》是我國曆史上現存早的一部書法叢帖。宋初,太宗趙炅命翰林侍書王著甄選內府所藏曆代帝王、名臣、書傢等墨跡作品,於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閣帖》共十捲,收錄曆代書法作者102人,計420帖,記錄瞭秦漢至隋唐一韆多年的書法發展曆程,是現存第一部關於中國書法史的大型圖典。
曆代翻刻本中影響廣、傳播久、聲名重者莫過於“肅府本”。相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硃元璋封第十四皇子硃楧為肅莊王,並賜宋本《閣帖》一部十捲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庫,此部《淳化閣帖》即是“肅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傳。
《淳化閣帖》中六至八捲為王羲之法帖。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曆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王羲之的書法兼善隸、楷、行、草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瞭漢魏筆風,自成一傢,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李強,現任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院院長、河南省書法傢協會副主席、中國書協編輯齣版委員會委員、中國青年書法理論傢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鄭州大學客座教授。河南省第七批優秀專傢。2012年被人社廳首次批準為專業技術二級崗位。
★“二王”作為一種“流行書風”,這是書法迴歸傳統的必然。“二王”的流行不隻是在今天,它至少流行瞭一韆多年,“二王”書法之所以能曆久不衰,說明中國書法的經典模式已經産生,這種經典模式,已經成為後世學習的楷則,“二王”的經典是書法學習的必修課。
我們知道,肅府本淳化閣帖對後世的影響較大,基於此,我們將其中的王羲之、王獻之法帖齣版,其中王羲之法帖共三捲、王獻之法帖共兩捲,這樣可以更加立體、更加全麵地呈現“二王”書法的風格麵貌。本套書為廣大書法作者提供瞭一種經典的典範,采用放大、精印、配釋文的齣版方式,更便於作者識彆和臨摹。這樣的意義,正是我主編這套書的初衷和目的,希望這套書能夠成為書法作者案頭經常臨摹的範本。
——李強
我雖學帖,然而不懂帖學,隻好顧左右而言他,說些與《淳化閣帖》沾邊或不沾邊的話。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當然會想到齣版這樣的書,對寫字到底有沒有意思的問題,於是想到兩點。
其一是對研究帖學有意義。帖學大抵是版本目錄之學,各種帖目,其來龍去脈,其間優劣差互,錯綜復雜,要厘清,便真成一門大學問。前人得帖不易,考證也便精嚴,如某帖某字什麼年代殘泐到什麼程度,一一記錄在案,相與甲乙,更有勝人之想。帖賈故弄狡獪,裁割拼裝,真真假假。名傢題跋,或憑真纔實學,或齣一己之私,雲裏霧裏,是非莫辨。所謂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很多事情,就是好者好,惡者惡,從事者覺得有意思也便可以瞭。書法,甚至藝術,更甚至有些科學技術,也往往就是好事者打發時間中弄齣來的,世界因其事物的多樣性而美好,否則追根問柢,口體之奉外,還有什麼意思呢?今世學者,往往過於功利,充斥坊間者,盡是教人升官發財之書,倒真需要有人鼓搗點閑散的玩藝兒,在麵紅耳熱中透齣一口氣來。
其二是對寫字有意義。古人得到一件法帖不容易,即便不好的版本,也會珍若拱璧。然而現在不同瞭,曆代藏之內府、史有定評,而且最偉大的作品,通過現代印刷術,頃刻便能化身億萬,飛入尋常百姓傢,我們輕易就可以得到。有時候不免便有這樣的想法,比如學王羲之、王獻之,既然唐摹本具在,還需要在乎《淳化閣帖》?還需要在乎較完備的肅府本?趙子昂說過,得古刻數行,專心習之,便可名世。今人稍習書,架上無不琳琅滿目,恨不能收盡古今法帖,然而也未必就能名世。這大概是人的天性,貪多務得,欲壑難填。比如吃飯,一菜一飯一湯,便能不飢不渴不缺微量元素,但世人無法阻擋饕餮盛宴、滿漢全席。
既然如此,這裏的肅府本初拓,足可研玩、足可品味,也便值得推薦。
——孟會祥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官盛宴,雖然內容與碑帖的拓印技術或具體字體的演變毫無關聯,但它通過詳盡的考古發掘報告,為我們重構瞭一個晚唐時期江南士族的日常生活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他們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的描述——那些精巧的青瓷鎮紙、打磨得光滑如玉的竹製筆筒,甚至連他們用來磨墨的石硯的紋理都被細緻入微地記錄下來。這些實物證據,讓我對“撫摸”古人遺物的想象變得無比具體。讀到此處,我立刻想到瞭那些珍貴的初拓本,它們之所以珍貴,不僅僅是墨跡本身,更包含瞭紙張的陳舊、裝裱的痕跡,以及時間留下的所有物理印記。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極具耐心的觀察者,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冰冷而精確的數據和無可辯駁的實物證據,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圖景。這種基於物質文化的考察,間接地佐證瞭那些偉大書法作品誕生的物質基礎和生活環境的支撐作用。如果你想瞭解古代文人是如何“物化”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本書絕對是絕佳的範本,讀起來像是在解謎,又像是在親手觸摸曆史的脈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完全是從一個女性的視角來審視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現象,重點放在瞭對“閨閣教養”的研究上。作者通過整理大量的墓誌銘和文學作品中的側麵描寫,重建瞭當時士族女性日常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如何學習女紅、如何鑒賞詩詞,以及她們在傢族傳承中的無聲影響力。這部分內容讓我非常驚喜,因為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來理解那些男性書法傢的創作背景。想象一下,一位頂尖的書法傢,他的審美趣味、他對筆意的理解,很可能受到瞭傢中至親的潛移默化影響。書中甚至推測瞭某些書法作品中流露齣的“含蓄蘊藉”之美,可能就源於當時對女性美學的重視。這本書完全沒有涉及任何關於法帖拓本的學術考據,但它卻為我們理解“文化環境如何塑造藝術風格”提供瞭極為細膩的心理學和人類學洞察。它讓我明白,偉大的藝術品是整個文化生態的産物,而非某個天纔的孤立爆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代“雅”的理解,從單純的技法層麵,上升到瞭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層麵。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被這本書的目錄勸退瞭,因為它看起來像是一本艱澀的古代禮製研究,但當我真正翻進去後,發現它對“士”的“行事邏輯”的剖析,簡直太犀利瞭!它探討的是一種社會契約的形成過程,即在沒有現代傳媒的時代,精英階層如何通過特定的儀式、穿著、乃至談吐,來構建自身的權威和識彆“同類”。這其中,對“雅集”的描述尤其精彩,每一次的宴飲、每一次的詩文唱和,都充滿瞭隱秘的權力交換和文化篩選。這種對“場域”的精妙分析,讓我聯想到學習書法時,如何理解“格調”的問題。一筆好字,絕非孤立存在,它必須符閤當時的審美風尚和社會對“風度”的要求。這本書沒有直接談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但它描繪瞭那個時代對“風流儒雅”的最高標準,而這種標準,自然而然地投射到瞭藝術創作的方方麵麵。讀完後,我對書法作品的“社會語境”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明白瞭一件藝術品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規範是多麼龐大而復雜。
評分天哪,我最近發現瞭一本讓我心潮澎湃的書,簡直是藝術與曆史的完美結閤!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講王羲之的《淳化閣帖》,但我讀到的內容讓我對那個時代、那種美學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講述的是唐代長安城中幾位頂級文人墨客的生活側影,通過他們的詩歌、書信往來,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墨香的味道。作者對細節的描摹極其考究,比如描繪一位書法傢如何在庭院中屏息凝神,等待光綫最適閤揮毫潑墨的瞬間,那種對“氣韻”的追求,與我之前瞭解的古代書法的核心理念不謀而閤。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不隻是在歌頌曆史的輝煌,更深入地探討瞭士人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掙紮與自我定位。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法度”與“性情”如何平衡的論述,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書法中“規矩”與“意趣”的辯證關係。雖然沒有直接涉及碑帖的拓本細節,但那種對“經典傳承”的敬畏感和對“筆墨精神”的追尋,在字裏行間流淌齣來,讓我掩捲沉思良久,感覺自己的審美境界都提升瞭一個層次。這本書的文字功力也令人稱道,行文如流水,卻又蘊含著深厚的學養,讀起來酣暢淋灕,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度興趣的朋友。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極其跳脫,幾乎像是一本遊記和私人劄記的混閤體,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的刻闆。作者是一位現代的地理學傢,他沿著古代某條重要的漕運路綫進行瞭實地考察,記錄瞭沿途城鎮的變遷、水文的改道以及民間手藝的傳承。雖然核心是地理變遷,但其中穿插著大量關於“紙張製作”和“木刻技術”的民間手工藝人的訪談。比如,書中詳細記錄瞭南方某地製作優質宣紙的古法流程,從竹子的選材、浸泡、蒸煮到最後的晾曬,每一個步驟的溫度和濕度控製都精確到令人發指。這種對工藝極限的探討,讓我對那些流傳下來的拓本有瞭全新的敬意。一張紙、一塊墨,背後是無數代人對材料科學的實踐和掌握。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淳化閣帖》這樣被奉為圭臬的法帖,其載體本身的藝術性和工藝難度,也絕對不容忽視。這本書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贊頌瞭中國傳統工藝的韌性和智慧,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熱,充滿瞭對匠人精神的敬佩之情。
評分東西不錯,值得推薦購買!
評分開本很大 原帖麵放大瞭不少 用紙印刷都不錯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筆畫顯得臃腫 質感不如文物齣版社印的好些 活動價格還可以
評分開本很大 原帖麵放大瞭不少 用紙印刷都不錯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筆畫顯得臃腫 質感不如文物齣版社印的好些 活動價格還可以
評分本書優點是,釋文做的較好,雖有錯誤之處,但有帖名目錄、帖名、斷句,但還是建議直接買《真宋本淳化閣帖》,畢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氣走樣很大瞭。
評分本書優點是,釋文做的較好,雖有錯誤之處,但有帖名目錄、帖名、斷句,但還是建議直接買《真宋本淳化閣帖》,畢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氣走樣很大瞭。
評分東西不錯,值得推薦購買!
評分開本很大 原帖麵放大瞭不少 用紙印刷都不錯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筆畫顯得臃腫 質感不如文物齣版社印的好些 活動價格還可以
評分開本很大 原帖麵放大瞭不少 用紙印刷都不錯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筆畫顯得臃腫 質感不如文物齣版社印的好些 活動價格還可以
評分東西不錯,值得推薦購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