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作傢、哲學傢莫裏斯·布朗肖的中篇小說《等待,遺忘》以非虛構的形式、麵目模糊的人物形象、碎片化的情節、反復迴鏇蘊含無限詩意與哲思的語言,思考語言、遺忘、等待、迴憶。
《等待,遺忘》是布朗肖的中篇小說。遺忘自哪裏開始?記憶自哪裏結束?思考遺忘,讓人意識到思考自身之開始的不可能。思考遺忘就是思考記憶。這種辯證將等待置於顯而易見的地方。在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對話中,什麼也沒有說,一切都消失瞭。
……“小說”“敘事”和“批評”在布朗肖的世界裏不斷減弱,使得在《等待,遺忘》裏仍被容許說話的隻有語言本身——那不是任何人的,既不是虛構的,又不是反思的,不是已被說齣者的,也不是仍未被說齣者的語言,而是“在它們之間,像這片有固定空曠的地方,事物在它們潛在狀態的蓄聚”。
莫裏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國著名作傢、思想傢,1907年生於索恩-盧瓦爾,2003年逝世於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調,中年後不接受采訪與攝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響瞭整個法國當代思想界,對法國許多大知識分子和大作傢如喬治·巴塔耶、列維納斯、薩特、福柯、羅蘭·巴特、德裏達等都影響深遠。
這本書的篇章布局有一種古典悲劇的韻味,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構建一種氛圍,一種關於永恒期待和必然落空的宿命感。作者的語言精準而冷峻,如同手術刀一般剖開日常生活的溫情麵紗,直抵其下堅硬的、冰冷的骨架。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等待”的描繪,它不是一種被動的消磨時間,而是一種主動的、積極地與“尚未到來之事”建立連接的方式。這種等待充滿瞭悖論:它既是對未來的渴望,也是對當下的徹底否定。書中的論述雖然復雜,但其內在的情感內核卻是非常純粹的——那種深沉的、難以名狀的失落感貫穿始終。每次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有一種被抽離現實的感覺,仿佛自己正站在一個巨大的、無邊無際的廣場上,注視著遠方,而自己與這個廣場本身,都正慢慢地融入背景之中。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重的,但這種沉重是高質量的,它洗滌瞭心靈的浮躁。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這本讀物,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攀登一座覆蓋著薄霧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謹慎,每當你以為看到瞭頂峰時,視野又被新的迷霧所籠罩。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獨特,它似乎拒絕被傳統意義上的“綫性閱讀”所束縛。我嘗試過從頭讀到尾,也嘗試過隨機翻閱某個章節,結果發現,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都能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張力在作品中持續湧動。作者對“主體性”的解構尤為大膽和徹底,他似乎在宣告,我們所堅信的那個統一、穩定的“自我”,不過是無數次遺忘和重述的産物。這種觀點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它讓我在閤上書本後,會對鏡子裏的自己産生一種審視的疏離感。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的不是我本來的麵貌,而是我試圖隱藏或逃避的那部分“空無”。它需要反復閱讀,因為它要求讀者付齣相當的智力投入,去參與到這種不斷的自我否定與重建的過程中。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思辨真是引人入勝,它不像某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那樣讓人望而卻步,反而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裏與你進行一場關於存在與虛無的私密對話。作者對於“在場”與“缺席”這兩個核心概念的探討,有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執著。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層層剝離日常經驗的錶象,試圖觸及事物最本質的“未完成性”。我尤其欣賞他那種遊走於清晰邏輯與詩意模糊之間的敘事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觀念,在字裏行間染上瞭鮮活的生命力。讀到關於時間流逝和記憶重構的章節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不斷消解又不斷重生的迷宮中,每一步都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也因此而感到一種奇異的自由。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吸收,不如說是一種心智上的拓寬,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感知和定義“此刻”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告訴你什麼,而在於它能讓你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産生深刻的懷疑和好奇。
評分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級的智力遊戲,作者不斷地設置陷阱,引誘你進入他的邏輯迷宮,然後又在你自認為找到瞭齣口時,將你推嚮另一個更深的層次。我特彆欣賞他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進行顛覆性重構的努力。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批判,而是試圖在批判的廢墟之上,搭建起一個完全不同於既有範式的思考框架。這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專注力和對哲學史的基本瞭解,否則很容易在復雜的術語和反復齣現的概念循環中迷失方嚮。然而,一旦你跟上瞭他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迫使我停止用習慣的二元對立思維去處理問題,轉而擁抱一種多維的、流動的、充滿矛盾的視角。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書,它更像是一塊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需要投入時間去感受其內部的紋理和光澤,但最終的迴報是豐厚的——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知識和存在的視角。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不安與躁動的文本,它的文字有一種近乎催眠的魔力,但這種催眠並非是為瞭安撫,而是為瞭讓你更清醒地感知到周遭世界的腐朽與無常。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沉默”與“言語”之間界限的探討。在很多看似充滿哲理的論述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近乎絕望的“不可言說性”。他似乎在說,真正的意義隻能在語言的邊緣、在那些被刻意迴避的空白處纔能被瞥見。這種風格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你總是在期待下一個詞語能揭示真相,但最終發現,真相恰恰藏在那被省略號和斷裂句所標記的虛空之中。閱讀它就像是在一個寂靜的房間裏聆聽遠處傳來的低語,你必須全神貫注,纔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暗示。對於那些追求明確結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挫敗感,但對於熱衷於體驗思想深淵的探索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值得冒險的旅程。
評分他開始攀爬那些釘在樹乾上的木釘,他背上的肌肉聳動著,就像是一隻豹子。木釘的結實程度似乎並不足以承受他的重量。最後,他終於踩在瞭那根伸嚮河麵的樹杈上。”他們就是從這根樹杈上跳的吧?“我們大傢都不知道。”如果我跳瞭,你們也都跳,對吧?“我們並沒有清楚地說齣什麼。”好吧,“他喊道,”就算我對戰爭作齣貢獻
評分東西很好
評分在很多場閤,作為《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兩位主編之一,宇文所安都曾談及他的文學史觀,他說得異常復雜,但其核心理路,我覺得還是耶魯教給他的解構主義的招數。一是暗用德裏達的延異概念,來解構某個時代文學經典的固有存在。經典文本甫一齣現時並不是經典,它的經典性是被後世慢慢描繪齣來的,就像芝諾的飛箭,它在每一個瞬間都可以說靜止而不是運動的,它的運動,隻是當這個現時瞬間作為過去與將來之關係的産物,纔得以在差異和延宕中呈現,“在元素或係統中,斷無單純呈現或非呈現之物,唯處處是差異和蹤跡的蹤跡”(德裏達《立場》),順著這個理路,宇文所安遂推演齣中國文學的命運,“如果說得危言聳聽一點,我們根本就不擁有東漢和魏朝的詩歌;我們擁有的隻是被南朝後期和初唐塑造齣來的東漢和魏朝的詩歌。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存在什麼固定的‘源頭’——一個曆史時期的畫像是被後來的另外一個曆史時期描繪齣來的”(宇文所安《瓠落的文學史》)。倘若如
評分給力
評分非常好看,送貨非常快,無破損
評分最近三聯書店齣版瞭由北美漢學界聯手完成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的中譯本,以明代洪武八年(即1375年)為界,分上下捲,我對古典文學一直有興趣,所以就先讀瞭由宇文所安主編的上捲。
評分想買都一年瞭,一直屯著,終於發現這次居然有貨,立刻拿下,好評!
評分布朗肖小說是減法書寫,建構寫實或重現的人物、時空、情節一概減除,轉而鑽進的是一己堪稱純粹的內視經驗,呈現的是哲理的意象,在文字(或者得正名之為符號?)的探照下,絲絮般的浮沉翻騰,沒有開始,沒有終結;冥想死亡與存在,空無與實存,肉體與欲望。既然白天屬於理性世界,在布朗肖的黑夜,似乎一切到瞭盡頭的邊緣,曆史,時間,人的處境與條件,甚至文字與書寫本身,遑論上帝與諸神,即使伸齣手指也無從指認。有識者皆如此說,布朗肖反寫瞭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那個我們信之久矣故習焉不察的理性主體,“我思故我不在”,在他的每一本小說以符號與意象緩緩地堆疊,終而嚮內塌陷,仿佛黑洞。吊詭的是,他的書更仿佛黑夜隱隱的光源,願者請進,能夠接收其頻率的,將發現那盡頭的邊緣於我們更像是懸崖,視綫所及一團混沌延伸至地平綫,令人驚恐。
評分編輯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