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松弦馆琴谱(一函二册)

钦定四库全书:松弦馆琴谱(一函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严澂撰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琴谱
  • 古籍
  • 中国古典音乐
  • 传统音乐
  • 松弦馆
  • 清代文献
  • 乐谱
  • 文化遗产
  • 珍稀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3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3848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澂的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的。书中所收二十二曲,均是严澂自己所弹奏、修订过的琴曲,其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此书从一六一四年初版到一六五六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九首。《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古音正宗,因其影响力巨大,后来成为《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一部明代琴谱。

前言/序言


清代宫廷音乐典籍的瑰宝:四部重要琴谱的深度解析 前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力,承载了文人雅士的理想与情怀。清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宫廷音乐活动尤为兴盛,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本书汇集了四部极具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及士大夫阶层所重用的琴谱,旨在通过对这些稀有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解读,展现清代琴学发展的脉络、风格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这四部琴谱分别是《太古遗音琴谱》(简称《太古遗音》)、《蕉庵琴谱》(简称《蕉庵》)、《澄鉴堂琴谱》(简称《澄鉴堂》)以及《自远堂琴谱》(简称《自远堂》)。 第一部分:《太古遗音琴谱》—— 汪砯的传承与博采 《太古遗音琴谱》,成书于清初,由汪砯编纂。此谱的价值在于其广泛的收录性和对早期琴学思想的继承。汪砯身处明末清初的动荡之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整理抱有强烈的使命感。 一、版本源流与结构: 《太古遗音》收录了大量的旧谱曲目,并参照了当时流传较广的几种重要琴谱,如《神奇秘谱》、《太古遗音》(此指明代旧谱,汪砯或有参考)等,力求集大成。其编排体例清晰,通常包含了曲目名称、徽位标注、指法符号(如“罨”、“撮”、“泛”等),以及篇幅较长的序文和题解。 二、音乐风格探究: 该谱中的曲目风格多样,既有源自宋元时期的古朴之作,如《广陵散》、《梅花三弄》等,也包含了大量明代晚期所流行的精巧之曲。汪砯在对这些曲目的整理过程中,注重对“意境”的表达。例如,在一些抒情曲目的处理上,其指法运用细腻,节奏处理上强调“吟猱绰注”的微妙变化,体现了清初琴人对音色美感的追求。 三、理论贡献: 《太古遗音》中的序跋部分,对古琴的音律、指法规范进行了阐述,尤其对不同流派的指法差异有所提及,为后世研究清代早期琴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汪砯的注释往往直指人心,强调琴学修养与道德品格的统一。 第二部分:《蕉庵琴谱》—— 严澂的精研与规范 《蕉庵琴谱》是清代中叶极具影响力的琴谱之一,由琴家严澂(字子诚)所辑录和传授。严澂是清代著名的琴学大家,其家学渊源深厚,对浙派琴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文献的精炼与重塑: 与一些大型汇编性琴谱不同,《蕉庵》的选曲更具侧重性,强调对浙派核心曲目的继承与发扬。严澂在收录曲目时,对原谱的指法和节拍进行了细致的校勘与修正,力求达到规范化、精确化的目标。这种对指法的严格要求,使得《蕉庵》成为后世学习严氏家传琴风的重要依据。 二、指法体系的梳理: 本谱对徽位、散音、按音、泛音的指法标注非常系统和完整,尤其是对“弦序”的标注极为明确,这极大地便利了初学者。其中对“大撮”、“小撮”以及“上”、“下”、“进”、“退”等符号的详细解释,构成了严澂琴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艺术境界的追求: 《蕉庵》所选曲目,多体现出清雅脱俗、韵味悠长的特点。例如,对《潇湘水云》、《平沙落雁》等经典曲目的处理上,强调“静中求动”、“韵外之致”,追求的是一种内敛而深远的音乐表达,符合清代中期文人对“中和之美”的审美取向。 第三部分:《澄鉴堂琴谱》—— 昆山派的典范与集大成 《澄鉴堂琴谱》是清代中期至晚期昆山派(今虞派)的重要代表性琴谱,由广陵派琴家张桐初家族所传,后经张桐初整理刊行。 一、地域音乐的代表性: 昆山派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韵味著称。《澄鉴堂》收录了大量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曲目,其中不少是当时流行于江南地区的精品。该谱的显著特点是其指法标记非常详尽,对徽位和指序的标注几近繁复,体现了昆山派对演奏细节的极致追求。 二、技巧的展示与提升: 谱中包含大量高难度的技巧性曲目,如对《广陵散》的处理,其在滑音、轮指、扫弦等技法上的要求,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其他琴谱。这些技巧的标注,展示了清代中后期琴家在演奏技术上达到的高峰,也标志着昆山派对技巧的系统化整理。 三、对“韵”的诠释: 尽管《澄鉴堂》对技巧的描述详尽,但其核心依然在于“韵”。谱中的题解常提及“意在言外”、“音节之妙”,强调在繁复的指法背后,需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作为支撑,以达到“澄澈鉴心”的艺术效果。 第四部分:《自远堂琴谱》—— 晚清士人的心声与遗韵 《自远堂琴谱》,成于清末,由张之洞及其门人所组织整理,汇集了晚清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的琴学精华,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集大成与面向未来: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艺术面临转型。《自远堂》的编纂带有强烈的“存古”意味,它试图通过汇集前辈的成果,为清代琴学划上一个较为完备的句号。该谱在选曲上,兼顾了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包容性。 二、指法标注的现代化尝试: 相较于前三者,《自远堂》在指法符号的规范化上,做出了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尝试,部分指法记述更加清晰,便于后世理解和演奏,显示出对传统谱式的改进意愿。 三、士人情怀的投射: 谱中所收录的曲目,不少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对《幽兰》、《秋塞吟》等曲目的偏爱,反映了晚清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张之洞等人通过对琴学的整理和推广,寄托了对江山社稷的关怀与个人的隐逸情怀。 总结 以上四部清代重要琴谱,如同四面棱镜,分别折射出清代琴学在继承、发展、规范和转型各个阶段的光芒。《太古遗音》的博采众长,《蕉庵》的严谨规范,《澄鉴堂》的技巧极致,以及《自远堂》的时代关怀,共同构成了清代宫廷与士大夫阶层音乐文化图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些文献,不仅是对古琴音乐技法的重现,更是对一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有幸获得《松弦馆琴谱》,简直是如获至宝。作为“钦定四库全书”的一员,其分量和价值不言而喻。我一直认为,学习传统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到最权威、最正宗的资料。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入门知识,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琴曲,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呈现。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古老琴曲的考证和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这些乐曲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书中对于一些技巧的处理也颇有心得,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揉、吟、绰、注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细腻情感,这些都是在实际演奏中非常宝贵的指导。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对照自己平日的练习,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感觉自己在技法和理解上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琴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古琴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古琴的认识从“听”跃升到了“悟”。

评分

这套《松弦弦馆琴谱》着实是意外之喜!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典雅的装帧深深吸引。古色古香的封面,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挥洒才情的年代。打开内页,纸张泛着淡淡的黄,触感温润,印制的字体清晰流畅,不愧是“钦定四库全书”的一部分,这品质,这格调,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我虽然是个初涉古琴的爱好者,但对于琴谱的编排和注释,还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不仅仅是乐谱的呈现,更像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都似乎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琴曲的背景介绍和演奏要领的阐述,这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弹奏,更是在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意境。很多时候,学习一门技艺,除了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汲取。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觉得学习古琴的过程,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对于想深入了解古琴文化、想要系统学习琴曲的同好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值得细细品味,慢慢钻研。

评分

刚拿到这套《松弦馆琴谱》,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不得不说,作为“钦定四库全书”的组成部分,它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可见一斑。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良,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内容编排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将琴谱罗列出来,更像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指法讲解,到不同流派的琴曲收录,再到对乐曲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细致剖析,都展现了编纂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我个人最看重的是其中对一些经典琴曲的解读,例如对《流水》、《广陵散》等名曲的指法变化、节奏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的建议,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不仅仅是机械的指法教学,更是对音乐灵魂的挖掘。对于那些希望在古琴演奏上有所突破、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琴人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库,能够提供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启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古琴艺术传承的一种有力证明。

评分

收到这套《松弦馆琴谱》,内心是无比激动与期待的。一直以来,我对古琴艺术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深知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承载着千年文人情怀的载体。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就充满了古韵,让人一看便心生喜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翻开书页,字迹清晰,编排合理,整体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感觉。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古谱的注释和讲解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更像是前辈大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心得。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其中对于某些复杂指法的分解演示,以及对乐曲情绪转换的细致描述。这对于我理解和把握曲子的神韵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张谱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谱子背后的解读和传承。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让我在学习琴曲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的细腻情感和哲学意蕴。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和进阶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