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娱 女,浙江杭州人,1949年出生,198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从王永兴先生研习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专业,1984年底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从事隋唐五代史和敦煌学研究。1994年任副研究员,2002年任研究员。1998年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2006年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研究的主要方面为唐代财政史、盐业史,近年转入敦煌书仪和唐五代礼仪文化史的研究
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运行机制。在探讨“礼”与社会等级制度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清晰地勾勒出,在古代社会,“礼”是如何精确地界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之间应该如何交往。从皇亲国戚到普通士农工商,每个人在“礼”的体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这种“礼”的约束,既是一种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强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服制”的讲解印象深刻。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官服和常服,都直接反映了穿着者的品级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无声却极具力量的视觉语言。同时,书中也揭示了“礼”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将个体置于一个明确的社会框架之内,通过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礼”有效地减少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维系了长期的社会和谐。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古代社会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混乱无序,而是在“礼”的精巧设计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运转体系。
评分坦白说,在我阅读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之前,我对“礼”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作者对“礼”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精妙分析所深深吸引。书中并没有将“礼”与经济活动割裂开来,而是详细阐述了“礼”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的商业活动、土地分配、财富传承等各个方面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馈赠”和“报答”的礼仪。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官员之间的往来,还是商人之间的交易,甚至是邻里之间的互助,都离不开“礼”的规范。适度的馈赠和及时的报答,是维系社会关系、保障经济顺畅运行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人情社会的特征。此外,书中对“礼”在土地制度和财产继承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关于“分家”和“祭田”的规定,都体现了“礼”对于家族财富的合理分配和有序传承的考量。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我们对古代社会单一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图景。
评分老实说,当我刚开始翻阅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套书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尤其是在探讨“礼”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将“礼”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礼”,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礼”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学宫、私塾,以及教授的内容和方式,其中“礼”始终是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君臣之礼、师生之礼,还是朋友之礼,都通过系统的教育得以灌输和培养。作者通过对古代教育典籍的引用和解读,让我看到了“礼”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个古代学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此外,书中对“礼”在节日庆典、岁时风俗中的体现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那些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其背后都蕴含着古老的“礼”的精神,例如春节的祭祖、元宵的赏灯、端午的赛龙舟,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先人、对传统、对社群的纪念和传承。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礼”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启发是难以言喻的。尤其是在我阅读到关于“礼”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章节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并非简单地将“礼”视为一种道德规范,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它如何成为古代统治者维护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强大工具。从周朝的分封制,到后来的礼乐制度,再到历代王朝对“礼”的不断修正和完善,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古代政治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礼”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 nuanced analysis。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剧烈变动,而“礼”的衰落也预示着旧有秩序的瓦解。作者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礼”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书中对“德”与“礼”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也十分精彩。在强调“礼”的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视“德”的重要性,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礼”来涵养“德”,以及“德”如何反过来影响“礼”的实践。这种深入的理论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认知的一扇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充满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史书的叙述过于宏大,缺乏细节,难以想象古人的真实生活。直到我翻开了这套书,那种感觉才豁然开朗。第一卷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礼”的起源和演变,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例子,展现了“礼”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从祭祀典礼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在。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文献,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礼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我记得有一段关于丧葬礼仪的描述,详细介绍了不同等级的人在葬礼上的规格、服饰、仪式,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家族观念、社会等级和伦理道德。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维系古代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书中对婚姻礼仪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复杂的“六礼”过程,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联姻,其中蕴含的种种考量和博弈,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整套书的语言风格流畅且富有学术深度,但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好。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眼见证着“礼”是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灵魂。
评分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绝对是一本让人读了就放不下的书。让我倍感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礼”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时,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书中并没有将“礼”仅仅视为世俗的规范,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与古代社会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民间信仰的紧密联系。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祭礼”的详细论述印象深刻。从国家层面的祭天、祭地、祭祖,到家族内部的祖先崇拜,再到民间个人的祈福、禳灾,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都蕴含着深厚的“礼”的内涵。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天地秩序、祖先功德的认同,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礼”是如何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此外,书中对“礼”在民间风俗中的体现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例如婚丧嫁娶中的习俗、节日庆典中的活动,都渗透着古老的“礼”的精神,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维系社群认同和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中国古代社会的肌理。其中关于“礼”与人际交往的篇章,对我触动尤其大。作者并没有将“礼”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国家层面,而是深入到最微观的个体交往之中,展现了“礼”是如何规范了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从“见面礼”、“送礼”的学问,到“揖让”、“拜见”的动作,再到“宴饮”、“游访”的细节,无不体现着“礼”的要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读,以及“礼尚往来”的精妙之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客套,而是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交智慧,也是维系人际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的必要手段。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故事,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关系的人们如何运用“礼”来处理彼此之间的互动,如何通过“礼”来表达尊重、传递善意,甚至进行微妙的权力博弈。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所谓的“人情世故”,在古代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礼”的实践。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缺失。
评分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真是一部让人沉醉其中的杰作。让我最为着迷的是其中对“礼”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描绘,尤其是关于饮食、服饰和居所的章节。读到这里,我仿佛能闻到古代宴席的香气,看到精美的丝绸服饰,想象着古朴的庭院生活。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例如古代餐桌上的座位安排、进食的礼仪、不同场合的服饰款式和颜色,甚至连房屋的布局和装饰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勾勒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等级森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礼”在家庭内部的运用感到新奇。例如,关于孝道的实践,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供养,更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甚至是衣食住行上,都必须符合“礼”的要求。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案例,展现了古代家庭成员之间如何通过“礼”来维系亲情、尊卑有序,以及这种“礼”的规范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独特文化。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视人伦和秩序的社会,“礼”就是维系这一切的无形之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说实话,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特别是关于“礼”与家族制度的关联,简直是让我拍案叫绝。书中详细阐述了,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礼”则是维系家族团结、规范家族成员行为的核心准则。我看到了,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到宗族内部的祭祀、分家、聘娶等各种大事小情,都离不开“礼”的指导。作者通过对族谱、家规、家训的深入研究,展现了“礼”是如何在家族内部渗透,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孝道文化、长幼尊卑观念,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责任担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祭祖”的描述印象深刻。每一次的祭祖活动,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对家族荣耀的传承,以及对家族成员凝聚力的加强。这种仪式化的行为,将一代代族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认同感。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所谓的“家国天下”,在古代社会,正是通过一个个紧密的家族,才得以实现有效的连接和治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中华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全4卷)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探讨“礼”与法制的关系时,作者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书中并没有将“礼”与“法”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我一直以为古代社会是“礼”治为主,“法”治为辅,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礼”和“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作者详细阐述了,“礼”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它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法”,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它通过奖惩机制来维护社会秩序,惩治违法行为。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礼”的失效之时,“法”是如何介入,以及“礼”和“法”是如何共同作用,来构建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也分析了“礼”和“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张力,以及统治者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求平衡。这套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礼”和“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好
评分这是对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个总结和探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套书。经典。
评分写得比较扎实。部分谈得不系统
评分这个品种不错,值得一读,谢谢京东。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史之纲。所谓礼制,本质上就是等级制度,是阶级、阶层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制礼作乐维持着中国三千年古代社会的动态稳定,与西方制度大不相同。
评分《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套装共4册)》是由断代礼仪研究组成的礼仪专题史,以礼制为主体,内容涵盖自先秦至明清,力求展现各时代的礼仪风貌及特色,对礼本身的发展脉络提出具体和概观性的认识;并注重从礼仪活动、礼仪实践中理解中国社会,通过动态的礼制史来反映礼舆社会的互勤关系,追寻中国历史发展的渊源和轨迹,以提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建立历史舆现代之间的联系。本书从认识国家特色和弘扬民族精神出发,对礼作为古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舆制度规范的作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发。
评分不错不错,值得细细品味。得研究礼与中华古文明之间的关系。
评分说老实话,没有想象的好。这种题目不做上一辈子,出不来精品。大项目害人。
评分活动力度很大,很实惠买入
评分重量级的作品,值得好好去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