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京東方的再創業史。20年來,京東方從一傢岌岌可危的老牌國企發展成為領軍中國工業的龍頭企業,並在全球半導體顯示工業中強勢崛起,這一跌宕起伏的艱辛曆程,恰恰是頑強堅韌、不屈不撓、獨立自主的中國工業精神的真實寫照。京東方懷揣“強國富民”的理想抱負,曆經國企改製的脫胎重生和技術替代與市場替代的嚴酷洗禮,數度破釜沉舟實現顛覆式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爆發齣令世人瞠目的創造力。
京東方精神恰恰詮釋瞭中國工業精神的內核——自立自強,中國企業隻有葆有這一精神內核,敢於走自己的路,不僅在技術上、在工業發展上,而且在製度上堅持顛覆性創新,纔能實現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傢的偉大飛躍——這就是中國工業精神的意義。
路風,“50後”,北京人。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政治係;1991-199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係留學,199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9年歸國到清華執教,2003年調到北大,現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1982-1991年,曾先後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國傢經濟委員會和國傢計劃委員會工作。
路風長期關注中國的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及其政策問題,其研究涉及企業理論、戰略管理、技術創新等領域。近年來,他對汽車、大飛機、電信標準、核電、高鐵、液晶顯示器等工業的一係列研究産生瞭一定的社會影響。著有《走嚮自主創新》(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6年)。
導言/ 001
第一章
北京電子管廠的興衰/ 006
第一節·創建中國電子工業的第一重鎮:走嚮輝煌 / 006
第二節·睏於計劃體製的工廠:走嚮僵化 / 016
第三節·遭遇技術替代和市場替代:走嚮衰落 / 027
第四節·北京電子管廠的最後時刻 / 036
第二章
毀滅中的重生/ 046
第一節·為瞭“活下去”的改革 / 047
第二節·為瞭“活下去”的發展 / 058
第三節·進取性戰略的形成 / 068
第四節·進入TFT-LCD工業的動力 / 079
第三章
激蕩的TFT-LCD工業史/ 096
第一節·創造TFT-LCD工業:“目標遠大者”敗,“鼠目寸光者”勝 / 097
第二節·一個國際化的高技術工業 / 109
第三節·TFT-LCD工業的競爭動力 / 121
第四節·迎來全球金融危機的TFT-LCD工業:中國進入的契機? / 137
第四章
孤獨的液晶之旅/ 150
第一節·跨入TFT-LCD工業的門檻 / 150
第二節·摔瞭一跤 / 159
第三節·黑暗的隧道 / 167
第四節·以北京5代綫為平颱的技術學習 / 180
第五節·崎嶇擴張路 / 195
第五章
英雄崛起/ 205
第一節·“液晶熱”的起落 / 206
第二節·“鐵流兩萬五韆裏” / 215
第三節·擴張中的組織轉變 / 231
第四節·挺進前沿 / 242
第五節·新一輪的擴張和新一輪的盈利 / 255
附錄:華星光電的工業英雄 / 263
第六章
扭轉乾坤的力量/ 271
第一節·“寡人”王東升 / 271
第二節·産業邏輯對撞財務邏輯 / 289
第三節·産業資本擴張的發動機 / 302
第四節·産業雄師 / 313
第七章
勇敢的新世界/ 335
第一節·“山雨欲來風滿樓” / 335
第二節·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的崛起時刻 / 352
第三節·轉變角色的“痛苦” / 368
第四節·創造一個新世界 / 387
第八章
迴聲:中國工業史的理論意義/ 407
第一節·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創新型企業 / 408
第二節·國有企業演進的曆史透視 / 423
第三節·中國工業精神的涅槃 / 439
尾聲/ 455
附錄/ 457
一、訪談名錄 / 457
二、文獻目錄 / 462
三、英文技術名詞解釋 / 474
導?言
本書記錄瞭一個中國企業在一個全球高技術工業中的史詩般崛起。它通過講述這個真實的故事——真實的團隊在真實的世界裏創造齣來的真實業績——來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為瞭理解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本書追溯瞭大量的相關企業史和工業史。但追溯曆史是為瞭麵對未來,是為瞭激發讀者對於中國工業發展方嚮的思考。因此,本書的內容交織著故事、曆史和理論的三重主題。
本書的主角是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方)。2003年年初,當京東方還是一個處於邊緣地位的企業時,她以自己的決策進入瞭TFT-LCD(或稱液晶麵闆)工業。那是在平闆顯示器全麵替代傳統CRT顯像管的前夜——僅僅幾年後,這個替代像一場風暴一樣席捲中國彩色電視機市場,陝西鹹陽彩虹集團、河南安彩集團、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公司等曾經赫赫有名的企業一個個轟然倒地,中國花瞭20年時間發展起來的彩色顯像管工業被一掃而空,而龐大的中國彩電工業也“突然”迴到必須依靠進口顯示器纔能生産的地步。直到那時,TFT-LCD工業的重要性纔被國內各方所認識,而這個重要性同時也讓人氣餒——中國工業在技術上似乎命中注定隻能跟在彆人屁股後麵爬。
當若乾中國企業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進入TFT-LCD工業時,它們不得不從“引進”技術起步——這是落後者的“宿命”。但是,當大多數企業采用在中國已經流行瞭20多年的引進生産綫方式,京東方卻走瞭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她跨國收購瞭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器業務,然後利用收購來的技術資源在國內自主建設一條5代綫。換句話說,在最早進入這個工業的中國企業中,京東方是唯一選擇自主建綫的。不過,這條新建産綫在2005年剛一量産,就遭遇“液晶周期”的衰退,緻使京東方連續兩年巨額虧損。在那個最初階段,京東方就像是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屢經險境。但也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京東方通過自主建綫逐漸積纍起技術能力,並通過建設成都4.5代綫而找到産業擴張的融資渠道。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京東方“逆勢”發動瞭大規模擴張,盡管當時她的主營業務仍然處於虧損狀態。那年4月,京東方自主建設的6代綫——也是中國的第一條高世代綫——在閤肥開工。同年8月,京東方又宣布在北京建設一條8.5代綫,這個消息瞬間觸發國際技術封鎖的崩塌——日、韓和中國颱灣企業在一夜之間變臉,紛紛要在中國大陸建設高世代綫,引發瞭那年鞦後的一場“液晶熱”。那時,沒有多少人相信中國大陸企業能夠自己建設高世代綫,中國政府也仍然把發展TFT-LCD工業的希望寄托在國外企業“轉讓”高世代綫上。“液晶熱”爆發後,中國政府以防止産能過剩為由開始管製項目數量,最後經過長達一年的“糾結”,在2010年年末批準瞭韓國雙雄——三星和LG——在華建綫。但到那時,全球TFT-LCD工業開始陷入一輪時間超長的價格下跌,日、韓和中國颱灣的巨頭企業在2011年全部虧損。在這個節點上,韓國雙雄放緩瞭在華建綫,並發起新一輪技術競爭。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京東方的兩條高世代綫和華星光電的8.5代綫到2011年全部投産。當時,中國財經媒體自作聰明地稱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8.5代綫是“生不逢時”。讓這些媒體挨瞭一耳光的是,京東方的4條生産綫和華星光電的8.5代綫在2012年都達到滿産滿銷,兩個公司都實現盈利。事後纔能看齣,這是一場全球顯示工業的結構性變動,預示著中國工業的崛起。京東方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建設閤肥8.5代綫、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生産綫和重慶8.5代綫。於是,繼北京5代綫之後,京東方在2008—2014年期間投資1400億元,又連續建成瞭6條生産綫。與規模擴大相伴的是技術進步——京東方憑藉成長起來的技術能力,不僅能夠開發全球領先的液晶産品(如110英寸4K顯示屏、98英寸8K顯示屏和82英寸10K顯示屏),而且迅速挺進新的顯示技術領域(如AM-OLED)。以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速度為手段,京東方今天已經躋身全球半導體顯示工業的領先行列。
以京東方為主力的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的崛起,是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或“戰略性新興産業”過程中一個突齣的成功。這個成功立刻影響瞭從電視、電腦到智能手機、平闆電腦以及其他新興的産品領域,支持瞭中國電子産品在全球市場份額上的擴大。但京東方還是不肯停下腳步,她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的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又宣布要建設成都6代綫、福州8.5代綫和閤肥10.5代綫(三個項目的總投資為920億元)。以固定資産投資額為衡量標準,京東方從2008年開始的擴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由單個工業企業發動的最大規模的工業擴張。到這些項目全部完成的2018年,不僅京東方將在半導體顯示器件的生産規模上躋身世界前三,而且中國工業也很可能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工業的領導者。
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講述這場海嘯般的崛起,它的過程、原因和動力。在講述這個過程的故事時,本書一直在追問錶麵現象背後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京東方會在缺乏必要條件(如資金、技術和政府支持)的時候選擇進入一個風險巨大的高技術工業?為什麼京東方敢於並能夠發動如此大規模和凶猛的擴張?為瞭迴答這些問題,本書追溯瞭京東方的全部曆史。
京東方的前身是始建於1953年的北京電子管廠(即原電子工業部所屬的774廠),她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前30年間,北京電子管廠曾經是中國最大、最強的電子元器件廠(1960年代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是中國電子工業和國防工業的骨乾企業。她所在的北京市酒仙橋地區也隨著十幾個工業項目的相繼建成而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防需求的陡然下降和采用半導體技術的電子産品的大量進口,這個“萬人大廠”因産品市場的萎縮而步步陷入危機。1985年從電子工業部“下放”北京市之後,北京電子管廠連續7年虧損,發不齣工資。
…… 一
最近十幾年來,國內以企業為題材的書越來越多,但這樣的書很容易流於講些特殊的故事。我之所以願冒“風險”寫一本以一個企業為主角的書,是因為這個企業——京東方——是一個具有工業意義的企業。第一,如果從她的前身北京電子管廠算起,那麼她的曆史幾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一樣長,所以她的經曆反映齣中國現代工業史上的所有重大主題。第二,她在過去十幾年間的奮鬥是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崛起的一個主要動力源,而這個崛起又是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所以追溯和分析她的經曆可以揭示一係列有關企業戰略和中國工業發展的重大主題。因此,我從一開始就決定把這本書寫成一部通過企業來反映中國現代工業史的書。這個視角正好把我過去習慣的視角顛倒過來:不是從工業去討論企業,而是從企業去討論工業。
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9—2010年以課題形式對中國液晶顯示器工業做的研究,第二個階段是從2012年年末到2015年9月對本書的專門寫作。雖然兩個階段的重點不同,但第一個階段的工作構成瞭第二個階段的重要基礎。
2008年夏天,我多年的朋友、資深媒體人士方嚮明嚮我講述瞭京東方的故事,並建議我研究一下這個企業。當時因手頭的工作而拖延瞭一段時間後,我和兩位博士生於2009年4月初對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進行瞭第一次訪談。那是京東方擴張的前夜,我們意識到發展平闆顯示器工業對於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於是我以這個主題申請瞭國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的課題。不過,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研究任何一個過去不熟悉的工業都是非常耗時耗力的,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理解液晶顯示器工業的相關知識以及演進的曆史。
我們的研究開始後,京東方也開始擴張,同時液晶顯示器工業的政策環境也發生一個重大變化。當時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傢製訂一係列的産業振興規劃,其中的《電子信息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第一次把“新型顯示器件”列入國傢政策支持的範圍,隻是那時政府有關部門還是把發展這個工業的希望寄托在與外資特彆是中國颱灣企業的閤作。京東方於2009年4月上馬閤肥6代綫(中國第一條高世代綫),8月末上馬北京8.5代綫。後一個項目上馬的消息立刻引發瞭一場“液晶熱”——多年來拒絕嚮中國大陸轉讓高世代生産綫或在中國大陸建綫的日、韓和中國颱灣企業一夜之間改變態度,紛紛要在中國大陸建綫。雖然當時還看不清京東方能否成功建成這兩條高世代綫,但中國發展液晶顯示器工業的兩條道路問題——依靠中國企業的突破還是依賴引進外資生産綫——已經凸現,於是我們的研究焦點指嚮政策。
2010年6月,由我和博士生蔡瑩瑩署名的液晶工業報告(14萬字)完成並提交。這個報告用瞭三分之一的篇幅提供瞭全球液晶顯示器工業的曆史,另外三分之一的篇幅講述京東方進入這個工業的曆程,最後三分之一是討論政策。這個結構的形成是為瞭迴答當時最難的一個問題:京東方的擴張行動能不能成功?由於京東方的6代綫和8.5代綫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建的高世代綫,而且京東方還處於虧損的狀態,所以她受到許多非議。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也是懸念,無法肯定迴答。我們采取的方法就是考察全球液晶顯示器工業的演進史,以從中概括齣可以幫助判斷京東方的行動是否閤理的工業規律。對這段技術和工業史的考察花去瞭寫報告的大部分時間,但結果是使我們堅信京東方的戰略無可厚非,盡管我們無法直接迴答其具體項目是否一定成功。在理論和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液晶顯示器工業報告的結論主要有三點:應該擯棄引進生産綫和外資的做法,轉而采取支持自主技術學習和創新的政策;把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成長當作産業政策的核心;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用並要求政府能力的成長。這個報告的全文從未公開發錶,主要內容曾經在《中國工業報》連載。不過,後來在網上流傳的諸如“紅色帝國血淚史——液晶的世紀戰爭”“液晶戰爭——京東方8.5代綫液晶生産綫”等網文的主要內容,其實都是未經許可源自我們的液晶顯示器工業報告,尤其是報告的工業史部分。
液晶顯示器工業報告完成後,我的研究又轉嚮其他方麵,但從此關注著這個工業的發展並繼續與京東方保持著聯係。此後,方嚮明多次提議把報告改成一本以京東方為重點的書,這個提議後來也得到京東方方麵的認可。但我還是猶豫瞭很長一段時間纔下決心去做,實在是因為太忙,而且深知把報告變成書並不容易。研究報告是寫給政府有關部門和領導看的,重點是討論工業層次上的政策問題;但書是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重點是企業的經曆,兩者非常不同。事實證明,除瞭液晶顯示器工業史部分(見本書第三章),報告的內容沒多少可以用於書裏,書必須從頭寫。不過,第一階段的研究對於寫作本書非常重要,使我們理解並熟悉瞭這個工業的基本情況,所以也是形成本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直到2012年11—12月間,我纔有時間開始寫這本書。當時京東方已經有4條生産綫實現滿産滿銷,並在當年實現瞭主營業務的盈利。這是一個重大轉摺,標誌著京東方在這個新興高技術工業中的成功和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的崛起。當我們把京東方作為本書的重點時,圍繞著企業戰略和行動及其工業背景的問題實際上更多瞭。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在政策環境和社會條件都不那麼有利的情況下,本身就處於邊緣地位的京東方為什麼執意要進入這個“江湖險惡”的高技術工業?無論是從經濟學的“最優選擇”還是學院派的戰略理論齣發,都無法解釋這個行動。於是,為追尋京東方的行為,我們的目光又指嚮曆史。雖然本書的重點是講述京東方發展半導體顯示工業的戰略及其行動,但理解其戰略的形成卻必須追溯她的全部曆史。於是,寫作本書就變成瞭又一個研究過程。隻是當我們發掘齣來北京電子管廠的曆史軌跡和中國電子工業的演變脈絡後,我們纔終於明白京東方的力量源泉是如何在曆史傳承、裂變和新的創造之間的結閤中生成的。如此追尋問題答案的方式也使本書具有瞭工業史的性質。
這裏必須提到蔡瑩瑩博士的工作。她博士畢業後,從2012年8月到2013年年末在京東方工作瞭近一年半。現在迴想起來,她的那段經曆可以說就是為瞭這本書而工作。由於京東方樂見本書的齣現,所以同意瞭讓蔡瑩瑩繼續幫助我進行研究的要求。於是,她就像一個打入“敵人”內部的助手,為我從內部理解京東方做齣瞭無可替代的貢獻。例如,本書第一章大量引用的檔案就是她發掘的。據檔案室的工作人員講,這些檔案已經有20年沒人看過瞭,所以當看到有一位年輕人居然對塵封的檔案有興趣時,他們就提供瞭熱情的幫助,使蔡瑩瑩得以把京東方和北京電子管廠的檔案室(分為兩個地點)翻瞭個遍。此外,她還獨立進行瞭相當數量的訪談,並以一位“內部人士”的角度進行瞭觀察,從而為本書提供瞭寶貴的信息來源。
與追溯曆史同時進行的是追蹤京東方進入液晶顯示器工業後的成長軌跡,我們必須理解京東方是怎樣剋服海外收購、掌握技術、建綫、融資以及扭虧為盈等瓶頸的。由於所有這些事件都發生在一個迅速變化和動蕩的過程中,所以沒有現成的材料去迴答這些問題,我們隻有去訪談當事人纔能理解正在發生的真實過程。京東方逐漸對我們的研究采取瞭全麵開放的態度,我們可以提齣任何想訪談的名單,並得到安排。我們甚至利用個人介紹來找到受訪人。我們訪談的大多數一綫普通工程師就是通過個人關係介紹的,而不是由公司安排的。由於本書的終極目的是討論有關中國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所以還要發展理論框架和掌握工業演進的脈絡,其結果就是使寫作這本書所花的時間無可救藥地大大超過瞭預期。
從2009年4月初第一次接觸京東方,到完成本書稿的2015年9月末,這本書孕育瞭6年半的時間。在這段對個人來說很長但對工業來說很短的時間裏,京東方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從一個正在準備擴張但還處於虧損的追趕者,電閃雷鳴般地成長為一個躋身於全球領先行列的主流企業;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半導體顯示工業的崛起。當2009年我們剛剛接觸這個工業時,中國的彩電工業還因液晶顯示器需要全部進口而苦於被卡脖子,許多人還認為隻有從國外引進高世代生産綫纔能發展液晶顯示器工業,但到瞭本書完成的2015年,中國工業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工業的重要一極,而且其相對地位仍然在繼續上升,也被各方承認是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麵的一個重大突破。本書的寫作過程就伴隨著這場工業巨變,於是本書的內容也就成為中國工業史上輝煌一章的見證。
二
對本書需要做幾點說明。
本書定位於大眾讀者。我尤其希望能讓年輕人成為主要的讀者群——因為他們終將決定中國的未來,所以有必要讓他們瞭解今天的中國工業是從哪裏來的,並激勵他們去思考未來的中國工業又應該往哪裏去。為瞭方便非專業或非學術的讀者群閱讀,本書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從理論問題和分析框架講起,而是按照時間順序先把故事講完,然後把專門的理論討論放在最後一章。由於本書並不就故事講故事,所以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也會穿插著對理論問題的討論。在這些地方和專門的理論章中,本書按照嚴格的學術標準進行討論。
全書正文包括導言、八個章和尾聲。導言簡要介紹本書的內容、目的和方法。第一章講述北京電子管廠從建廠到1990年代初的曆史,沿著英雄年代創業、計劃體製逐漸僵化和改革年代發生技術替代危機的曆史順序,重點分析為什麼這個曾經輝煌的企業會陷入睏境。第二章講述在企業改製後,京東方度過生存階段並做齣重新進入高技術工業決定的過程。這一章還講述瞭中國彩色顯像管工業在平闆顯示技術衝擊下的崩潰過程,以便為理解京東方做齣這個決定的意義提供相應的工業背景。第三章講述全球液晶顯示器工業的發展史,目的是為全書後麵的內容提供工業背景和技術演進的脈絡。第四章講述京東方通過海外收購進入液晶顯示器工業後,在缺少外援的狀態下經曆的磨難,以及為掌握技術和準備擴張做齣的努力。第五章講述京東方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逆勢擴張的過程,同時也分析瞭“液晶熱”的來龍去脈,以彰顯京東方擴張行動對於中國工業發展的意義。第六章分析京東方能夠崛起的幾個主要原因,從其領導人發展齣來的“理論”、遵循産業邏輯的投資戰略和鍛造産業大軍等幾個方麵去尋找京東方勢不可當的動力來源。第七章從全球顯示工業的視角分析中國工業的崛起及其影響和京東方麵嚮未來的進攻態勢。第八章是理論章(也是最後一章),它在故事的基礎上概括和討論若乾重大理論問題。這樣的安排使讀者即便不讀最後一章,也不會影響到對故事整體性的把握。本書最後還有一個簡短的尾聲,用於在討論理論問題之後把讀者的思緒重新帶迴到本書的工業主題上。
關於本書的格式規範需要說明以下幾點。第一,本書故事涉及的液晶顯示器工業(從第六章起把包括TFT-LCD和AM-OLED在內的顯示技術稱之為半導體顯示)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工業,所以書中不得不經常齣現業內習慣性使用的大量英文詞。為方便讀者,本書提供瞭一個英文技術名詞的解釋錶。第二,由於需要介紹全球液晶顯示器工業的曆史並討論理論,本書引用的英文文獻較多。對於正式文獻——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的標注,都采取括弧內標明作者和年份的方式,讀者據此很容易從書末的文獻目錄中找到原文的齣處。但為瞭不緻引起混亂,中文和英文文獻的標注按各自的規範處理(例如,中文文獻標注的“第1頁”,英文文獻就是“p.1”;中文的“同上”,英文就是“ibid.”,等等)。第三,訪談和媒體報道的齣處則采取腳注的方式。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靜的力量,黑色的主色調,搭配上幾個若隱若現的光影變化,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時間、變革與傳承的故事。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書名——“光變”。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讓人聯想到日夜交替、四季輪迴,也暗示著一種深刻而持續的演變。而“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則將這份抽象的“光變”落到瞭實處,指嚮瞭一個具體的實體,一段具體的曆史。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將一個企業的興衰沉浮,與宏大的工業發展脈絡相結閤的?是像一條蜿蜒的長河,企業是河中的一葉扁舟,隨波逐流,又或是像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瞭工業史的夜空?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工業場景:轟鳴的機器、揮灑的汗水、日夜不息的生産綫,以及在這片鋼鐵與汗水的海洋中,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曆輝煌,也可能麵臨挑戰。工業史往往是枯燥的技術堆砌,但“光變”這個詞賦予瞭它生命力,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一個企業的靈魂,它的初心、它的奮鬥、它的轉型,以及它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捕捉和引領那“光變”的節奏。
評分我拿到《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這本書,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光變”這兩個字,總讓我聯想到那種緩慢而又深刻的改變,就像日齣前天空顔色的微妙變化,又或者是金屬在高溫鍛造下逐漸顯露的光澤。這暗示著,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要深入探討一個企業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經曆一係列的演變和升級的。而“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則明確瞭敘述的載體和範圍,我好奇的是,這個企業是哪個行業的?是傳統的製造業,還是新興的高科技産業?書中又會如何將這個企業的個體發展曆程,與波瀾壯闊的工業發展史聯係起來?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企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獨特挑戰和機遇,比如在技術瓶頸期的掙紮,在市場競爭中的沉浮,以及在社會轉型期如何調整戰略。或許,書中會通過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者某位關鍵人物的決策,來展現企業“光變”的內在驅動力。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宏大的工業史背景下,挖掘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那些細微之處,那些不為人知的奮鬥和智慧,從而構建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企業形象。
評分《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這個書名,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我即將翻開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我所想象的書的內容,並非是冰冷的技術手冊,也不是枯燥的商業案例分析,而是更具人文關懷的敘事。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個鮮活的企業形象,不僅僅是它的産品、它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它的“靈魂”。“光變”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企業的生命力,它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保持自身的活力,並從中汲取養分,實現不斷的自我革新。我想象著,書中或許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企業在工業史上的重要節點,它是如何抓住機遇,如何應對危機,又如何在技術革新和社會變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最終實現“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點,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是技術創新的踐行者。因此,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企業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如何承擔起社會責任,如何為工業的發展做齣貢獻。這種對企業精神和文化層麵的探討,會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評分拿到《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那些刻在曆史年輪上的巨擘們,那些曾經叱吒風雲、引領時代潮流的工業巨頭。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的哲學色彩,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企業的具體事跡,更是在探討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光變”。我想象著,書中的企業,或許不是那種一夜暴富的神話,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打磨,在技術的革新、市場的風雲變幻、乃至社會思潮的碰撞中,不斷調整自身,實現蛻變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企業”與“工業史”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是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濃縮的工業史?還是工業史的宏大敘事,為企業的個體命運提供瞭背景和支撐?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鮮明特徵,比如蒸汽時代的轟鳴,電氣時代的輝煌,又或是信息時代的飛速變革,而這本書中的企業,就如同一個見證者,或者更進一步,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它在工業變革的浪潮中,是如何抓住機遇,又如何應對挑戰的?這種對於企業在宏觀工業史中的定位和作用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角會相當獨特和深刻,能夠帶給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評分拿到《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工業圖景。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光變”二字,預示著一種持續的、深刻的演進,而“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則將這種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將如何描繪一個企業在工業革命浪潮中的軌跡?是如同巨艦在大海上破浪前行,還是像一顆螺絲釘,在龐大的工業體係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工業時代的鮮明印記,從蒸汽機的轟鳴,到電力的普及,再到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這本書中的企業,就是這場時代變遷的親曆者和見證者。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揭示企業“光變”的內在邏輯?是技術革新帶來的必然結果,還是市場需求的精準捕捉,抑或是領導者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個企業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僅生存下來,更是在不斷的轉型與升級中,實現自我超越,成為工業史上一顆耀眼的星辰。這種對於企業發展內在動力的深度剖析,讓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期待。
評分即將入職京東方,買來瞭解一下
評分物美價廉 囤貨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強烈推薦大傢讀讀!看看我們這個國傢一路走來的艱辛!每一個中國人不掌握的行業,無時不刻的被日本人坑,被颱灣坑,被韓國坑……曆史亙古不變的哲理:落後就要挨打!!!
評分好好好
評分介紹BOE很到位,讓我更瞭解這傢企業。贊?
評分京東自營很雞賊,全是套路坑害消費者。
評分好厚的一本書,不過聽評論說寫得很好,買來學習一下
評分喜歡路風老師的書很久瞭,終於齣新作瞭
評分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