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 [A Rebours]

逆流 [A Rebour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於斯曼 著,餘中先 譯
圖書標籤:
  • 象徵主義
  • 頹廢主義
  • 反浪漫主義
  • 法國文學
  • 19世紀文學
  • 藝術
  • 審美主義
  • 貴族生活
  • 心理分析
  • 文化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1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625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譯文經典
外文名稱:A Rebour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外國文學愛好者
  

資深翻譯傢餘中先參考瞭多個法語版本,精心翻譯,並做譯後記。書中附錄瞭和於斯曼同時代作傢對《逆流》的評價,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譯者還搜集到於斯曼故居、墓地、手稿等照片,一並放在書中,為讀者還原一個更加豐滿的於斯曼。
  
  

內容簡介

  

德塞森特厭倦瞭巴黎的虛僞和浮誇,轉而避居於豐特奈小鎮,過起瞭離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據個人審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締建的精神和物質世界中,對抗世俗的潮流。每個章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涉及繪畫、寶石、花卉、文學等。於斯曼藉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詮釋瞭他的頹廢美學,斬斷瞭和自然主義文學的聯係,奠定瞭19世紀邪典之作的地位。王爾德《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書”。
  
  

作者簡介

於斯曼,法國19世紀著名作傢,前期擁護自然主義,和左拉、莫泊桑等人閤著瞭短篇集《梅塘夜話》,之後轉嚮象徵主義,《逆流》就是於斯曼轉型之後的代錶作。於斯曼具有極高的審美品位和時代觸覺,在繪畫方麵推崇印象主義畫派,在文學方麵贊賞波德萊爾、愛倫坡、拉馬丁等人。於斯曼的《逆流》啓發瞭後世很多作品,王爾德在《道連·葛雷的畫像》中也提到瞭此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 一部毒液四溢的書。——英國作傢王爾德
  

★ 於斯曼反常的想象力始終在影響著我。我應該感激他,他對整個頹廢文學和頹廢藝術形式的愛,他能把這一奇特世界的低微尊嚴變成美妙無比的纔華。如果說,他第二部分的作品多少有些令人厭煩——我想到瞭《大教堂》或《那邊》這樣的小說,盡管它們中有撒旦主義的成分——那我得承認,《逆流》依然是一部佳作,而且無疑還是他的傑作。想一想德塞森特,幽居於他的小樓裏,徹底沉醉於研究與消遣之中,的確令我艷羨!這是一部無論如何值得再讀和贊賞的作品,它自有其特彆的價值。——意大利作傢翁貝托·;埃科
  

★《逆流》是的!逆常識之流,逆道德感之流,逆理性之流,逆自然之流,這本書就是如此,像一把颳鬍刀——但那是一把浸瞭毒液的颳鬍刀——對準當代文學荒謬不堪與大逆不道的平淡無奇割下來——法國作傢儒勒·巴爾貝·多爾維利
  

★ 我無法對於斯曼的書作齣完整的分析,這是一本怪誕的、惹人發笑的書,充滿瞭藝術品位、奇特的幻想、精細和透徹的文筆,人們可以稱之為“一種神經官能癥的曆史”。但是,為什麼在我看來,這位神經官能癥患者竟是一個真正聰明、睿智、能乾的人,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和世界詩人,他當真存在嗎?——法國作傢莫泊桑

★ 我覺得,於斯曼會成為我的朋友(生於同時代的話)。———法國龔古爾奬得主米歇爾·維勒貝剋

目錄

★ 中譯本序言
★ 作者序言(寫於小說發錶二十年後)
★ 逆流

★《逆流》在同時代作傢中引起的反響和評價

精彩書摘

若要從魯爾普城堡珍藏的某些肖像畫來判斷,以往德?弗羅萊薩?德塞森特傢族的祖先可能由一些皮粗肉糙的健漢、麵目猙獰的外籍騎兵構成。他們撐張開寬闊強健的肩膀,局促地硬擠在狹窄的舊畫框中,他們那凝眸而視的眼睛,他們那土耳其彎刀一樣翹翹的小鬍子,他們那用飽滿的麯綫把巨大的盔甲撐得鼓鼓的胸脯,令人不免心中發怵。

那些人是傢族的祖先;他們後代的肖像則沒有;這一支脈的容貌之鏈存在一個空缺;隻有一幅油畫當作瞭中介,在往昔與現在之間加瞭一個縫閤點,那是一張神秘而又狡猾的臉,麵部綫條死闆,顴頰上滿是點點脂粉,頭發抹瞭發膠,捲成一顆顆珍珠的樣子,撲瞭粉的脖子僵挺著,從僵硬的縐領褶紋中支棱齣來。

在戴佩爾農公爵和朵侯爵最親近和最熟悉者之一的這一形象中,已顯露齣脾性貧乏的瑕疵和血液中過多的淋巴液。

這一古老傢庭的衰退,毫無疑問,循序漸進地遵從瞭自然進程;男子們的柔弱化有增無減;像是為瞭完成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任務,德塞森特傢的人在兩個世紀期間,讓他們的孩子彼此通婚,消耗他們在血親婚姻中所剩無幾的精力關於遺傳的這一話題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老生常談,但在這裏卻被用作瞭“生理衰退”的神話。

以往人口如此眾多,幾乎分散在法蘭西島和布裏地區所有土地上的這一傢族,如今隻有一個後代還活著,那就是若望公爵,一個三十歲的柔弱男子,綿弱無力而又神經質,麵頰塌陷,冷鋼般的藍色眼睛,鼻子筆挺卻有些漏風,雙手瘦削而又乾枯。

通過一個奇特的返祖現象,傢族中的末代子嗣跟老祖宗,跟那寵兒十分相像,也長瞭一把淺得齣奇的金黃色尖鬍子,構成曖昧的錶情,既慵懶又靈巧。

他的童年是一場悲劇。受淋巴腺結核的威脅,被頑固的發燒糾纏,然而,全靠瞭新鮮空氣和精心護理,他還是成功地跨越瞭婚齡的岩礁,於是,他的神經終於恢復過來,製服瞭萎黃病的委靡和懶散,把成長進程推嚮瞭徹底。

母親,一個文靜而又白皙的高個子女人,死於勞纍,而父親也緊跟著死於一種莫名的疾病;那時,德塞森特纔剛滿十七歲。

對父母,他隻留有一種恐懼的迴憶,毫無感激,毫無親情。父親通常待在巴黎,他幾乎不認識他;母親,他還記得她,總是一動不動地躺在魯爾普城堡一個昏暗的房間裏。夫妻倆總是離多聚少,對那些相聚的日子,他還能迴想起一些褪色的會麵,父親和母親,相對而坐在一張獨腿桌前麵,隻有這桌子被一盞燈罩又大又低的燈照亮,公爵夫人無法忍受過亮的光和過大的聲音,有可能神經發作;昏暗中,他們勉強交換一兩句話,然後,公爵無動於衷地離開,匆匆去趕第一趟火車。

若望被送到耶穌會修士那裏,開始他的學業,他在那裏的生活更和諧,更溫馨。神甫們開始疼愛起這孩子來,他的智力令他們驚訝;然而,盡管他們付齣瞭極大努力,卻無法使他不偏科;他學得進某些課程,在拉丁語方麵錶現齣一種早熟的精通,但反之,他卻連兩個希臘語單詞也無法解釋,而且對活的語言沒有顯示齣絲毫靈氣,另外,一旦人們開始教他最基礎的科學知識,他便遲鈍得像是一塊榆木疙瘩。

他的傢人不怎麼關心他;父親有時候來寄宿學校看望他,帶來白天或晚上的問候:“怎麼樣,挺好吧,乖乖聽話,好好讀書。”夏季,假期裏,他返迴魯爾普城堡;他的來到也無法把母親從夢幻中喚醒;她幾乎感覺不到他,隻是瞧他幾眼,幾秒鍾時間,帶著一種近乎痛苦的微笑,然後又重新陷入到厚窗簾緊裹的房間製造齣的黑夜中。

僕人們年紀很老,也很無趣。孩子孤零零的沒人照應,下雨天時,便在書堆裏淘騰;下午天氣晴朗時,便在田野裏遊逛。

他最開心的事,就是走下榖地,來到硃蒂尼,這是山嶺腳下的一個小村,有小小的一片小房子,屋頂蓋著茅草,茅草中零零碎碎地夾雜有一蓬蓬石蓮花,還有一束束苔蘚。他就躺在草地上,在高高的麥垛的陰影裏,閑聽水磨的低沉聲響,嗅吸著弗爾齊的新鮮氣息。有時候,他會一直走到泥炭地,一直到隆格維爾那綠黑相間的小村莊,或者爬上和風吹蕩的河岸,瞭望從那裏開始伸展的無垠曠野。在那裏,一邊,他的腳下,有塞納河榖一路蜿蜒流淌,在遠處跟閉閤的碧藍天空融成一體;另一邊,高高的地平綫上,是普羅文的一座座教堂以及高塔,在陽光下,在粉末狀的金黃色空氣中,似乎在微微顫抖。

他閱讀或夢想,如飢似渴,直到孤獨的夜晚;由於總是沉湎於同樣的思考中,他的精神很專注,他那些不明確的想法臻於成熟。每次假期之後,他迴到老師們身邊時都會更善思考,更執著;這些變化逃不脫老師們的眼睛;他們精明又奸詐,因職業而習慣探測人的心靈最深處,對這一覺醒的、桀驁不馴的智力決不會看錯眼;他們明白,這個學生永遠不會為他們增光添彩,另外,由於他傢境富裕,似乎根本用不著為未來操心;他們便很快放棄瞭培養他從事有利可圖的生涯;盡管他很願意跟他們討論所有關於神學學說的話題,盡管他癡迷於它們的微妙和詭辯,他們卻不想勸他入修會,因為無論他們怎麼努力,他的信仰始終薄弱;最後,齣於謹慎,也齣於畏懼,他們便讓他單憑自己的興趣鑽研,而忽略其他課程,不願意跟這一獨立精神作對,生怕引來世俗學監們的糾纏。

就這樣,他生活得很幸福,幾乎感受不到神甫們嚴父般的桎梏;他繼續他拉丁語和法語的學習,隨心所欲,雖然神學並不齣現在他那個班級的課程錶中,他卻完成瞭他早在魯爾普城堡中就已經開始涉獵的這一學科,那還是在他曾叔祖父多姆?普羅斯佩遺留下來的圖書室裏,這位祖先當年是聖呂夫的修道院長。

然而,他不得不離開耶穌會教士們的時刻終於來到瞭;他到瞭成年年齡,成瞭他財産的主人;他的錶兄兼監護人濛捨弗雷爾伯爵把賬戶移交給瞭他。他們之間的關係隻維持瞭很短一個時期,因為在這一老一少兩個男人之間,不可能有任何的交叉點。齣於好奇,齣於閑散,齣於禮貌,德塞森特常常光臨這人的傢,好幾次,在這個錶兄位於椅子街的府邸中,他忍受瞭一些令人厭倦的晚會,那些晚會中,一些跟世界一般古老的女眷彼此間閑聊著貴族的象徵,紋章的圖案,過時的禮節。

除瞭寡婦老太太,男人們也圍在一起,打打惠斯特牌,由此顯現齣自己的永恒不變和一無是處;早先騎士的後代,封建世代的最後分支,在德塞森特麵前,就是一副患重鼻炎和狂妄癥的老人樣,反復嘮叨著乏味的說辭,幾百年的老生常談。而他,就像是一叢被連莖割斷的蕨草中的一朵百閤花,這纔是在那些老朽腦殼的衰退的腦髓中留下的唯一痕跡。

前言/序言

中譯本序言

記得,那是十多年前(但已被人們普遍稱為“上世紀90年代”瞭),當我首次把法國人的《理想藏書》翻譯過來後,國內有讀書人對照瞭其中所選法國文學的篇目,發現有那麼幾篇還沒有中譯本,它們是阿爾貝?柯恩的《主的美女》、於斯曼的《逆流》、福樓拜的《布瓦爾和佩居謝》,等等。於是,他們帶著滿腔的期望一再呼籲,中國的法語文學翻譯和齣版人,應該趕緊把這幾篇小說譯介過來。

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小說,遲遲沒有翻譯過來,其原因大緻可以猜想。是作品太難瞭,不太好翻譯?還是作品不太不閤國人的口味,或者說不太閤國情?是作者“反動”、“消極”,還是反華、仇華?再不然,就是題材不閤適?為色情、暴力,怕齣版上通不過?

實際上,《逆流》跟反動、暴力統統不沾邊,至於色情,也隻局限於幽默含蓄地描繪,不屬於挑逗性欲的porno。要硬說它有什麼趣味上的毛病,恐怕隻有一點:“頹廢”。

那麼,於斯曼的《逆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頹廢”呢?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首先,我們恐怕得認識一下這位於斯曼。

其實,《逆流》的作者若利斯?卡爾?於斯曼(Joris�睰arl Huysmans, 1848—1907)真正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他早期參與瞭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活動,以一篇小說《背包在肩》而成為“梅塘集團”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同為該集團的成員,除瞭左拉、於斯曼,還有莫泊桑、阿萊剋西、塞阿爾和埃尼剋。而代錶自然主義“宣言”的短篇小說集,除瞭於斯曼的《背包在肩》,還有更著名的左拉的《磨坊之役》和莫泊桑的《羊脂球》。

不過,自然主義流派的好景不長。後來,於斯曼因為小說美學的趣味、詩學傾嚮的追求、宗教觀念上的觀點與左拉相抵牾,逐漸離開瞭自然主義流派。

於斯曼發錶的小說作品,除這一部最重要也最有名的《逆流》(1884)之外,還有《瑪特,一個妓女的故事》(1876)、《瓦達爾姐妹》(1879)、《同居》(1881)、《順流》(1882)、《那邊》(1891)、《路上》(1895)、《大教堂》(1898)、《居士》(1903)等,被後人認為是19世紀後期法國文學中某種從現實、科學的潮流走嚮象徵、神秘傾嚮的代錶,受到後來一些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傢的推崇。他的藝術評論集有《現代藝術》(1883)、《某些畫傢》等,對當時還尚未成名的塞尚、德加、瑟拉等印象派畫傢大加贊賞。

在於斯曼的前期小說作品中,《瑪特,一個妓女的故事》以寫實的筆法描述瞭當時法國閤法妓院中的情景;《瓦達爾姐妹》則講述瞭在巴黎一傢書籍裝幀工廠中工作的工人兩姐妹的故事。《同居》講述瞭小說傢安德烈?雅揚的生活,他婚後發現妻子貝妲不貞,便離開她而前後與一個叫布蘭雪的高級妓女和一個叫雅娜的女工同居。《順流》講述瞭一個受蹂躪的巴黎小書記員讓?弗朗丁的故事,他始終在尋找精神的幸福和物質的舒適,卻屢屢遭受挫摺。以上作品,都因其高度寫實的風格、直接描繪社會的主題,而成為自然主義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到瞭於斯曼的寫作後期,即以《逆流》一書為標誌而告彆自然主義流派之後,他的主題和風格大大地改變瞭。《那邊》講一個平庸的巴黎作傢杜塔爾對法國曆史上被認定為罪人的吉爾?德?雷斯展開瞭調查研究,這些研究引起瞭尚特露弗夫人的極度興趣,她不久就投入瞭杜塔爾的懷抱,兩人從此進入瞭撒旦的世界中。這部作品通過主人公的口,宣告自然主義已走進死鬍同,而隻有神秘主義纔有齣路。在於斯曼皈依宗教期間發錶的三部小說《路上》、《大教堂》、《居士》中,作者講述瞭自己的宗教生活體驗,這些作品明顯影響瞭後來一些法國作傢的宗教信仰,如布爾熱、貝磯、剋洛代爾甚至莫裏亞剋等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於斯曼在1903年擔任瞭龔古爾文學院的第一任主席,主持評選一年一度的龔古爾文學奬。《逆流》(A rebours, 1884)是於斯曼最主要的作品,也是法國小說史上一部毋庸置疑的傑作。一方麵,是於斯曼成就瞭《逆流》,而另一方麵,更應該說,是《逆流》這部非凡的作品成就瞭於斯曼。

小說一開始寫到,主人公貴族後代德塞森特厭倦瞭早年在巴黎的放蕩生活,並且跟都市的資産階級時尚文化格格不入,便幽居到離巴黎稍稍有些距離但又交通便利的郊區鄉下,在豐特奈玫瑰鎮買下一所宅子,去那裏過著一種被當時和後來的一些人認為是“頹廢主義”的生活。

小說的主要內容就是德塞森特在鄉下隱居期間的日常生活,它從頭到尾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隻是雜亂地、隨心所欲地、充滿細節真實地描寫傢裏傢外的各種事物,以及主人公看到這些事物時心中的種種聯想。而這些聯想,分彆涉及到自然現象、社會生活、藝術現象、私人生活的各個方麵,體現齣瞭作者對當時的時尚文化、傳統的文明、各種藝術的發展情況、各種風俗習慣的演進所做的個性化的價值評判,頗有一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味道。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小說可以作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百科全書來閱讀。

《逆流》全書一共十六章。每一章各涉及一個話題。

作為楔子的“說明”一章,追述瞭德塞森特的祖上傢譜,以及他幽居之前形骸放浪的往昔生活,說明主人公德塞森特的沒落貴族血統,從這一點描寫中,依稀還能看齣左拉倡導的自然主義文學理論的些微影響。

從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彆寫德塞森特鄉間新居房屋的布局構造、傢中的傢具擺設、書房的藏書分類,其中關於頹廢文學藏書的那一章即第三章,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列舉瞭有關的作傢和作品名稱,顯然有些掉書袋的意味。

第四章詳細描繪瞭一隻作為裝飾品、渾身綴滿瞭珠寶的烏龜的命運,德塞森特如何把它買下,又如何請人為它的甲殼點綴珠寶,鍍上一層金,最後,它又是如何默默地死於珠光寶氣之中。其間,還穿插對各種各樣的利口酒的音樂調性作瞭極富想象力的比較。

第五章中,作者用文字描繪瞭德塞森特傢中收藏的莫羅、呂肯、伯萊斯丁、勒東、泰奧科普利等幾位畫傢的繪畫作品,以及與一種隱士生活相適應的房間布置和傢具配備。

第六章,分彆涉及德塞森特對兩位朋友的迴憶,一個是婚後陷入到夫妻共同生活之不幸中的戴古朗德;一個是在他的教唆下開始學會嫖娼酗酒的十六歲頑童奧古斯特。

第九章,是德塞森特對自己戀愛經曆(一個身材健美的雜技女演員尤拉妮婭小姐、一個會腹語術的女子,以及一段同性戀)的迴顧和思考。

第七、第八、第十章,分彆涉及到宗教信仰與瀆聖、花卉與噩夢、香水與氣味,從中可見作者在這些方麵的豐厚學識和怪異趣味。

而第十一章,則描述瞭一次本來計劃得很確切周密,但到最後卻不瞭瞭之的倫敦之旅,同時穿插著漫談瞭英國的小說和繪畫。一開始德塞森特突發奇想,要去倫敦,便立即命令僕人整理行裝,冒著大雨,坐火車從豐特奈玫瑰鎮趕往巴黎,在巴黎坐瞭馬車,吃瞭飯,喝瞭酒,就在火車站門口準備登上前往倫敦的列車之前,他斷然決定放棄此行。這次未遂的英倫之行,頗有些中國古代文人故事中“王徽之雪後月夜赴剡溪訪戴逵”的味道。

從第十二到第十五章,分彆以非宗教類藏書、病痛不適與賣淫業、當代文學、音樂等為主題。其中的第十四章,專門論及法國當時的文學,尤其是後來被認為是“頹廢派”的那些詩人,錶達瞭作者的文學觀念,實際上也可看作是對小說第三章“古羅馬頹廢文學”的一個簡明的補充說明。

最終,第十六章,德塞森特在豐特奈玫瑰鎮的隱居生活以失敗告終,他的健康也每況愈下,在醫生的勸告下,他決定擺脫這隱修士一般的孤獨生活,重返金錢占統治地位的巴黎,迴到世俗的公共生活中去。

十六個章節,對應十六個以上的話題,於斯曼就這樣藉德塞森特之口,濃墨重彩、不厭其煩地描述隱居生活中的種種感官享受,種種奇異趣味;另外還大發議論,滔滔不絕,將自己不俗的見解一吐為快。

這樣的寫法,以精緻、細膩為特點,以感官的愉悅為目的,在以往的小說中似乎並不多見,故意為之的仿佛就隻有於斯曼一個人。可以說,於斯曼是用十六章的離題話,描寫瞭一個隱居的文人德塞森特所經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遐想。用作者自己後來的話來說,這部作品的“每個章節都變成瞭一種特殊風味的醬汁,一種不同藝術的升華;它濃縮成寶石、香精、花卉、宗教與世俗文學、非宗教音樂和素歌的一種‘精華’”見作者序言(寫於小說發錶二十年後)。

說是“精華”也好,或者“百科全書”也好,都是一個意思。《逆流》以其特殊的筆觸關注到瞭人物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各方麵,讓“頹廢”存在於生活諸方麵。

小說第五章中關於畫傢古斯塔夫?莫羅的那幅《莎樂美在希律麵前跳舞》的描寫,是這方麵最有代錶性的例子之一,它充分體現齣主人公所追求的頹廢生活的審美趣味。小說花費瞭大量筆墨,仔細描繪瞭這幅畫的畫麵,以及繪畫本身帶給人們的感官享受。在此,我們僅隻引用其中關於莎樂美形象的那幾段: 在熏香的邪惡氣味中,在這一教堂的熱烈氛圍中,莎樂美伸展左臂,做齣一個下命令的姿勢,右臂則彎麯,舉著一朵大蓮花,舉到臉孔的高度,還踮起腳尖,按照一個蹲在側旁的女子撥弦彈琴的節拍,徐徐前行。

她錶情安詳,肅穆,幾乎可稱為崇高,開始跳起應能喚醒老希律王昏鈍感覺的淫蕩之舞來;她的胸脯波動起伏,隨著鏇轉不止的項鏈的摩擦,乳尖很快尖尖地挺立;一顆顆鑽石緊貼在她濕潤的皮膚上,閃閃發亮;她的手鐲,她的腰帶,她的戒指,噴發齣點點星火;她鮮艷的衣裙上鑲有珍珠,嵌有銀片,綴有黃金,披金掛銀的護胸甲上,每一個小網眼上都是一粒寶石,它們如火燃燒,蛇形的火焰彼此交錯,在暗色的肌膚上,在玫瑰茶色的皮膚上躦動,宛如一些燦爛輝煌的昆蟲,帶瞭耀眼奪目的鞘翅,胭脂紅的紋路,霞光黃的斑點,鋼藍的雜色,孔雀綠的條脈。可與之媲美的還有作者對莫羅另一幅叫《顯靈》的水彩畫的描述,於斯曼藉德塞森特的眼睛,看到那個舞女的妖艷和熱辣: 她幾乎全身赤裸;舞到炙熱時,裙紗已全亂,錦緞早墜地;她身上隻剩金銀和珠寶飾物;一段護帶緊緊圍在脖子上,像是一根腰帶圍在腰上;而一顆精緻的寶珠就像一個美妙的搭扣,投射齣一道道閃光,照在兩個乳房間的乳溝上;更低處,胯上係有一條帶子,遮住瞭大腿的上部,那裏垂晃著一個碩大的水晶墜子,從中流瀉齣一條紅寶石和祖母綠的小河;最後,赤裸的身體上,護頸帶和腰帶之間,是鼓鼓的肚子,肚臍凹進一個洞,很像一枚縞瑪瑙雕成的印戳,乳白的,帶有指甲蓋的玫瑰色。

就在從施洗者腦袋中散發齣的熱騰騰的光綫底下,珍珠寶貝的所有小小錶麵都在燃燒;寶石有瞭活力,用閃亮的光綫描繪齣女人的肉體;一點一點的熱火,刺在她的脖子上、小腿上、胳膊上,鮮紅如煤火的烈焰,亮紫如煤氣的火花,艷藍如酒精的火苗,潔白如星辰的火光。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感覺如在享用一道視覺的盛宴,甚至可說是色情形象的盛宴。而整篇小說中,類似風格的描寫段落還有很多,充分體現齣於斯曼對“頹廢”這一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極其細緻深入的研究和揣摩。

再比如,單單是黑與白,主人公德塞森特也能看齣其中的幻覺般的妙處來。如第四章中這樣一段“夜裏窗前觀雪”的描寫: 0譯文經典逆流0

下雪瞭。燈光下,冰之草正在藍盈盈的窗玻璃後麵生長,而霜之花就像溶化的白糖,在帶有小小金色斑點的瓶底狀窗玻璃中閃光。

一種深沉的寂靜籠罩瞭沉湎於黑暗中的小房子。

德塞森特想入非非;燃燒的柴火散發齣熱騰騰的氣息,灌滿瞭房子;他把窗戶開瞭一半。

天空像一道高高的黑底銀斑紋的帷幔,在他麵前升起,黑黑的,夾著幾點白斑。

一陣寒風颳過,加劇瞭漫天雪花的飛舞,一時間裏顛倒瞭顔色的秩序。

天空的紋章帷幔翻轉過來,變成瞭一種真正的白鼬皮,銀的底紋,白白的,夾著幾點黑斑,那是夜的斑點散布在雪花之間。如此精緻的描寫,恐怕隻有於斯曼能捕捉其中的細膩感受瞭。

現在我們可以迴過頭來談一談“頹廢”瞭。

“頹廢”一詞,在法語中為“d�骳adence”,本來指古羅馬文學中繼黃金時代(大緻相當於公元前1世紀,以西塞羅、維吉爾、賀拉斯等人的作品為代錶)之後的一個“衰微”階段的文學,即公元1世紀之後的羅馬社會。故而“d�骳adence”也可翻譯為“衰微”,或為“衰頹”。那個時期的一些羅馬作傢,如《薩蒂裏孔》的作者佩特羅尼烏斯,所寫的作品中也沒有什麼復雜情節和錯綜的情感糾結,隻是用精緻華美的語言,盡量細緻而客觀地描寫當時走嚮沒落的羅馬社會(尤其是貴族社會)的頹廢風俗和享樂生活。

於斯曼正是在古羅馬頹廢時期的這一類作品中,看到瞭一種寫作的可能性,即以各種各樣的文字手段,來窮盡自然、生活、藝術、人為模仿所能給人帶來的一切享受。

現在,“頹廢”一詞,在文學史上,倒反是特指19世紀末期的那些法國詩人,尤其是那些象徵派詩人,例如波德萊爾、馬拉美、魏爾蘭、蘭波、科爾比埃、泰拉德、雅裏、拉福格等人,當然,還包括同時代英國的晚期唯美派詩人,如王爾德、西濛斯等。1886年到1889年,法國詩人阿納托爾?巴茹(Anatole Baju)創辦瞭叫《頹廢》的雜誌(Le D�骳adent),更是標誌著頹廢主義作為文學流派的存在。當然,於斯曼的這部《逆流》,一直被文學史傢們看作是頹廢主義的聖經。

當然,於斯曼在這種頹廢的情調、頹廢的生活、頹廢的趣味之上,加入瞭他的現代享樂主義,他的神秘主義,他的象徵手法,他的宗教情懷……就這樣,以於斯曼等人為代錶的頹廢派作傢,在19世紀末期形成瞭一種特有的文學“逆流”。

於斯曼及其同道喜愛人工仿造更甚於現實,喜愛字詞更甚於思想。這是他寫作的一大特色,也是頹廢派的一大特色。

在《逆流》中,作者藉德塞森特之口說,“人為的仿造是人類纔華的獨特標誌”。他甚至聲稱:“大自然的著名發明中,沒有任何一項會是那麼微妙,或那麼崇高,以至於人類纔華無法創造;沒有任何一座楓丹白露森林,沒有任何一道月光清輝,不能用充滿電燈光的布景來製造;沒有任何一道飛流瀑布,不能由水利設施來模仿得惟妙惟肖;沒有任何一片怪石巉岩,不能用硬紙闆來逼真地拼湊;沒有任何一朵鮮花,不能由特殊的綢緞和奇妙的彩色紙來與之媲美!”

於斯曼為瞭說明他的觀點,甚至拿“北方鐵路綫上采用的那兩種火車頭模式或類型”來比喻不同種類女人的形象,“好好辨彆一下自然作品中被認為最精美的那種,其創造物中被公認為具有最獨特和最完美的美的那種: 女人;難道人類不是僅僅靠著自己,就製造齣瞭完全抵得上女人的一種活生生的和人造生命,至少在造型美上是如此?”

在接下來的那兩段中,作者沉醉於對兩種火車頭所作的女性人物的精細描繪中: 其一,剋蘭普統,一個令人贊嘆的金發女郎,尖利的嗓音,苗條高挑的身材,束縛在閃閃發亮的黃銅胸衣中,恰如母貓柔軟而又神經質的舒展身軀,一種嬌艷和鮮亮的金發女郎,其異常的優雅令人敬畏,當她綳緊瞭鋼鐵的肌肉,揮發齣溫暖腰身上的汗水,她便啓動巨大的玫瑰花窗般的精美輪子,生氣勃勃地嚮前衝鋒,位於激流和浪潮之首!

另一個,恩格爾特,一個膚色發暗的巨大的褐發女郎,喊聲低沉而沙啞,腰肢短粗,被死死地束縛在一件生鐵盔甲中,一個魔鬼般的野獸,冒著披頭散發似的黑煙,有六對低矮的輪子;當她穩穩當當、慢慢悠悠地牽動笨重的貨物車廂長尾,讓大地顫抖不已時,她顯現齣瞭何等壓倒性的強力啊!

在婀娜多姿的金發美女和豐滿壯碩的褐發美女中,肯定再也沒有同一類型的縴細苗條和駭人力量;我們可以確定無誤地說: 人類能夠在其自身屬性規定的範圍內,做得跟他們所相信的上帝一樣好。小說第二章中,作者通過對塞納河上一條駁船上的維捷浴場的描繪,說明瞭人們是如何“僞造”齣瞭一種海水浴的美好感覺。而在第十章中,則通過香水的製造來說明仿造品的“青齣於藍而勝於藍”。

還有一個例子,也很能說明作者對人造的生活氛圍的刻意追求,那便是居所中色彩帶給居住者的視覺感受。為瞭讓住宅中牆壁、地闆、傢具的顔色符閤一個夜貓子在燭光下的視覺愉悅,主人公德塞森特對色彩的種種變化的可能性做足瞭研究: 在燭光中,藍色轉嚮瞭一種假綠色;假如是深色係的藍,如鈷藍和靛藍,那麼它就變成黑色;假如它很淺,它會變灰;假如它色澤本真,溫和,泛著青綠,它便發暗,發冷。[……]

而鐵灰色,依然皺眉沉臉,並顯得笨重;珠灰色則丟失瞭其清亮,變形成一種髒白色;褐色沉沉入睡,漸漸冷卻;至於深綠色,還有皇室綠和香桃木綠,它們的情況跟海藍色一樣,會融閤在黑色之中;剩下就是更淺的綠色瞭,例如孔雀綠,以及辰砂色和生漆色,但是,那時候燈光會流放它們的藍色素,而隻監禁它們的黃色素,而這黃色素隻保留下一種虛假的色調,一種混濁的味道。由於種種原因,主人公最終選定的主色調是橙色。

很顯然,這一切“人工仿造”的享受給人帶來的快感畢竟是有限的,但於斯曼就是要用“字詞”使這一有限的享受達到其頂峰。除瞭色彩方麵的視覺享樂,小說中還有多處描寫瞭味覺、觸覺、聽覺、嗅覺等的感官享樂,其中第四章中對被稱作“對嘴管風琴”的利口酒的桶庫的描寫,則同時體現齣聽覺上天籟之音和味覺上瓊漿玉液的結閤。

關於小說《逆流》的重要性,法國書評專傢們編著的《理想藏書》是這樣評價的:“世紀末紈絝子弟德塞森特的品行與遭際。感覺世界的一次博學的、程序化的探索。小說詞匯如香水一般精緻細膩。”見《理想藏書》(新版,餘中先、餘寜閤譯),上海人民齣版社2011年,第122頁。《理想藏書》竭力推薦《逆流》,把它選為最佳二十五本“法國小說”之一。

作者於斯曼自己二十年後總結本書時說:“《逆流》之後我所寫的所有小說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萌芽。確實,它的那些章節隻是後來各部作品的端倪。”見“作者序言”。

《逆流》齣版後,立即獲得瞭不少作傢的贊譽,這從我們收集在本譯本後麵的“《逆流》在同時代作傢中引起的反響和評價”可見一斑。例如,保爾?瓦雷裏這樣說:“於斯曼是當今天下人裏頭跟我的心最閤拍的人。我一直在重讀《逆流》;這是我的聖經,我的床頭書。最近二十年來,再沒有比它更有力的作品瞭。這是創造瞭一種文風、一種典型,還幾乎創造瞭一種新藝術的罕見傑作之一。德塞森特在自身趣味上是相當的墮落,行為又是相當的神秘,足以誘惑我,我不斷地嫉妒他那在精細的孤獨中和在精神的魔力中的長久憩息。”見本書附錄:“《逆流》在同時代作傢中引起的反響和評價”。而馬拉美,他甚至就把《逆流》稱為他自己所期盼的“唯一的書”同上。。

最令後世的文學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是,英國作傢奧斯卡?王爾德在其名著《道林?格雷的畫像》中,讓主人公道林?格雷成瞭《逆流》的忠實讀者,在此,我們不妨引用一段王爾德藉道林?格雷之口對《逆流》的看法: 這是一本沒有情節的小說,隻有一個主人公。一切歸結於對一個年輕巴黎人的心理學研究,此人,在十九世紀中葉,把他生命中的精力全都貢獻給瞭對以往時代所有的激情,所有的思想方式的沉思,他尋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他自己心中,總結人類精神所曾經曆過的各種形態;他喜愛那些被愚人們叫做美德的放棄,隻因為它們的人為痕跡本身,同樣也喜愛那些仍然被智者叫做罪孽的本能反抗。作品以一種精細雕琢的奇特風格寫成,既閃閃發亮,又隱晦麯摺,充滿瞭俚語、老派說法、技術名詞,以及博學的長篇大論,它們正是法國象徵主義者中某些最完美的藝術傢的作品的特點。人們從中能找到其奇異怪誕堪比一些蘭花的暗喻,還有同樣微妙的一套色彩。感官的生命在這裏以神秘主義哲學的術語得到瞭描繪。有時,人們不再知道,他們讀到的到底是一個中世紀聖人的精神自述,還是一個現代罪人的死氣沉沉的懺悔告白。這是一本毒液四溢的書。在書頁周圍,飄蕩著一股沉重的熏香,熏得人腦袋生疼。句子的韻律本身,從音樂性上來說充滿瞭節奏和微妙的單調,隨著章節的展開,在一個年輕人的精神中,決定瞭某一種麻木遲鈍,一種病態的夢幻,它會剝奪他整個關於太陽下山和陰影匆匆滑過的意識。見本書附錄:“《逆流》在同時代作傢中引起的反響和評價”。當然也有一些作傢對《逆流》很不以為然,例如左拉,他在緻作者的信中就說,他已經“聞到愚昧無知的氣味瞭”見本書附錄:“《逆流》在同時代作傢中引起的反響和評價”。。

於斯曼心裏很清楚,左拉一定會指責這本書偏離瞭自然主義道路:“他說我給自然主義帶來瞭可怕的一擊,我讓流派誤入瞭歧途,我用這樣一本小說給自己破釜沉舟地自斷瞭後路,因為不可能用任何一種文學類彆來界定在這樣一本薄薄的書中一鼓而窮盡的這一文類”,而且,左拉會督促他“把自己束縛在一種風俗研究中”見“作者序言”。。

對於自己與左拉之間的美學思想分歧,於斯曼毫不含糊地認定自己的理由:“首先,是我體驗到的那種迫切需要,要打開窗戶,逃離一個令我窒息的環境;其次,是強烈的欲望,要打破偏見,打破小說的界限,讓藝術、科學、曆史進入小說,總之,一句話,隻把這種形式用來作一個框框,讓更嚴肅的內容進入其中。”同上。他對自然主義非常失望:“這一流派,本應對把真實人物定位於確切的環境中作齣令人難忘的貢獻,卻落得一個反復嘮叨、原地踏步的下場。”他認為,自然主義的追隨者會“走進一條死鬍同”,“撞在一堵死牆上”同上。。

左拉作為自然主義的旗手,當然要堅持自己的美學觀念,但早已另闢蹊徑的於斯曼怎麼可能再迴頭來嘗試他認為庸俗不堪的老手法呢?

誠如本序言一開始便指齣的那樣,因為翻譯睏難的原因,國內多年來一直沒有比較像樣的《逆流》譯本齣版,直到2010年,上海文藝齣版社纔在國內首次推齣瞭中譯本,題目譯為《逆天》,尹偉和戴巧翻譯。

也正是在那一年,本人對《逆流》的翻譯剛剛完成瞭初稿,為瞭在修改之前好好地冷靜一下,我把譯本初稿打印齣來,擱置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在當年鞦帶去法國作第一次修改。在法國,我開始在圖書館裏修改譯本,對照瞭至少三個版本的資料,還在書店裏買瞭現有的兩個版本,以方便迴國後繼續對照作第二遍修改。

在法國期間,我還仔細閱讀瞭尹偉和戴巧的譯本,從中獲益頗多。同時,我也發現,這個譯本中存在不少問題,包括疏漏和差錯。尤其是對書名翻譯成《逆天》,我頗有些納悶。我想,譯者這樣譯,大概想強調這部作品的“逆反”程度吧!


《逆流 [A Rebours]》:一場感官的漂流與意識的深潛 《逆流 [A Rebours]》,法國作傢若裏斯-卡爾·於斯曼的代錶作,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幅描繪極端頹廢主義精神圖景的宏偉畫捲。這部作品以其對精緻、奢靡、病態美學的極緻追求,以及對主人公內心世界令人窒息的細緻刻畫,在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若你期待的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或是一段尋常的愛情故事,那麼《逆流》注定會讓你感到陌生,甚至有些難以企及。它不講述一個“你我”都能輕易代入的現實生活,而是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被精心構建的、遠離塵囂的、隻屬於個人靈魂深處的奇境。 本書的主角,德西馬(Des Esseintes)男爵,繼承瞭巨額的財産,卻也繼承瞭貴族傢族中流傳的厭倦與虛無。他是一位厭倦瞭社會習俗、世俗趣味,乃至肉體感官的貴族。對他而言,現實世界充滿瞭粗鄙與平庸,是“人群的喧囂”和“平淡無奇的娛樂”充斥著令人作嘔的空虛。於是,他做齣瞭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拋棄一切,退隱到巴黎郊外一座偏僻的彆墅中,獨自一人,用盡一切手段去追求一種極端的、純粹的、隻為內心而存在的藝術與美。 這並非簡單的隱居。德西馬的退隱,是一場有意識的、甚至是刻意的“逆流”。他逆著人流,逆著時代的洪流,逆著人性的本能,去探索一個被世人遺忘的、甚至被視為禁忌的領域。他的目標不是享樂,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感官的修煉”,一種對“人工”之美的極緻崇拜。他拒絕一切自然的、粗糙的事物,轉而沉溺於那些經過人工雕琢、精心炮製、具有獨特風格和氣息的藝術品。 從巴黎市中心的喧囂中抽身,德西馬搬進瞭他位於豐特奈歐羅茲(Fontenay-aux-Roses)的彆墅。這座彆墅,成瞭他構建內心王國的第一道屏障。他對其進行瞭徹底的改造,使其成為一座座“感官的殿堂”。牆壁被精心裝飾,燈光被調至最柔和、最富於變化的色彩,空氣中彌漫著由珍稀花卉和香料調製的復雜香氣。他甚至在自己的房間裏布置瞭一個“唇膏收藏”,每一種顔色都對應著不同的情感和迴憶。他不再滿足於口舌之欲,而是將味蕾的體驗提升到藝術的高度。他精心調製各種復雜的飲品,每一口都包含著豐富的層次和微妙的變化,旨在喚醒沉睡的感官,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逆流》的核心,在於德西馬對“人工”的極端迷戀。他認為,自然是粗糙的、未經雕琢的,而人工製品則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匠心和審美。因此,他搜集瞭大量的藝術品——古老的書籍、精緻的珠寶、奇異的樂器、以及各種來自異域的工藝品。這些藏品並非為瞭炫耀,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物質載體。他會花費數日,甚至數月的時間,去研究一本古籍的裝幀,去品味一句詩詞的韻味,去辨析一幅油畫的色彩。他對每一件物品都傾注瞭極大的關注,仿佛在與造物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他對文學的熱愛尤為突齣。他鄙棄當時流行的通俗小說,轉而沉迷於那些已經被遺忘的、充滿奇思妙想的、甚至是怪誕的作品。他搜集各種版本的《聖經》,對其中的拉丁文翻譯和詞句進行細緻的考究。他欣賞那些晦澀難懂、充滿象徵意義的詩歌,甚至沉醉於那些描寫病態、死亡和頹廢的文學作品。對他而言,文字是構建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宇宙的基石,而他則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在其中汲取養分,尋找慰藉。 音樂在德西馬的生活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擁有一架特製的鋼琴,其音鍵的材質和配列都經過精心的設計,以求發齣最純粹、最動人的音色。他能通過音樂來喚起特定的情緒和記憶,甚至用音樂來“作畫”,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他尤其鍾情於那些充滿憂傷、迷離、或是異域風情的樂麯,它們能夠觸及他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帶來一種獨特的、帶有悲劇色彩的慰藉。 《逆流》並非沒有人物,隻是這些人物的齣現,並非是為瞭推動情節發展,而是為瞭襯托德西馬的孤獨與特立獨行。他與外部世界的聯係,變得越來越少。他對女性的興趣也逐漸消退,甚至轉嚮瞭一種病態的、抽象化的審美。他開始通過對假發、服飾、香水等一係列人工造物的研究,來滿足他內心對於“理想女性”的想象。這種對感官的抽象化和升華,是他精神世界走嚮極緻的體現。 然而,這種極緻的追求,也注定瞭德西馬的孤獨與痛苦。他將自己封閉起來,與現實世界隔絕,仿佛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貴族。他的生活,充滿瞭對細節的執著,對精緻的追求,但同時也充滿瞭無盡的空虛與焦慮。他所構建的那個完美而人工的世界,終究無法填補他內心深處的虛無。他越是想用感官的體驗來逃避現實的煩惱,越是發現自己深陷於一種更深的、更令人絕望的境地。 《逆流》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深刻地揭示瞭頹廢主義的精神內核。它並非簡單的享樂主義,而是一種對社會、文化、乃至人性的深刻質疑。它描繪瞭一個極端個體在麵對現代文明的空虛與異化時,所做齣的絕望而絢麗的抗爭。德西馬的“逆流”,是對生命意義的一次大膽探尋,也是對人類審美極限的一次殘酷挑戰。 當德西馬最終意識到,他所追求的一切,無論是精美的藝術品,還是奢華的感官體驗,都無法給予他真正的解脫時,他感到瞭前所未有的疲憊。他開始質疑自己長久以來的堅持,開始反思自己所構建的那個孤絕的精神世界。小說在德西馬身心俱疲,對一切都感到厭倦的時刻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以及對現代人內心睏境的深刻反思。 《逆流》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作品。它需要讀者放下慣常的閱讀習慣,去沉浸在其中,去體會德西馬那仿佛水晶般易碎而又堅韌的內心世界。它是一次感官的漂流,一次意識的深潛,一次對人類審美與存在意義的極緻探索。它或許不會讓你找到答案,但一定會讓你産生疑問,並且在這些疑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構建瞭一個極其自洽的“反嚮世界觀”。在這個世界裏,所有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評判都被顛倒瞭。那些本應受到贊頌的美德,在這裏成瞭自我毀滅的催化劑;而那些被社會唾棄的偏執和固執,卻成瞭主角賴以生存的唯一支點。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審視:我們所堅守的“常理”,究竟有多大的閤理性?作者顯然對哲學和古典文學有著極深的造詣,書中不時閃現的典故和引述,讓整個故事的格局瞬間拔高,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悲喜,而上升到瞭一種對“存在”的深刻探討。我個人特彆喜歡那種不動聲色的諷刺,它不疾不徐,卻像一把鈍刀,慢慢地割開虛僞的錶皮,露齣下麵蒼白而真實的肌理。它不批判,它隻是展示,讓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這種剋製而有力的錶達方式,令人心生敬畏。

評分

我必須要承認,初讀時我差點被它那極其跳躍的敘事節奏給勸退。它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循規蹈矩地鋪陳情節,反而是像某種意識流的碎片拼接,充滿瞭突兀的閃迴和難以捉摸的象徵符號。但正是這種“晦澀”,讓我越來越沉浸其中,試圖去拼湊齣隱藏在這些破碎畫麵背後的完整圖景。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華麗,但這種華麗並非空洞的辭藻堆砌,而是服務於它那近乎病態的美學追求。你會發現,那些對腐朽、對衰敗的描繪,被賦予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肅穆感。這更像是一種藝術實驗,挑戰著讀者對於“可讀性”的固有認知。它不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拋給你一堆充滿張力的矛盾體,讓你自己去感受那種在美與醜、高貴與卑劣之間反復拉扯的張力。對於喜歡挑戰智力、享受解謎般閱讀體驗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探險,每一次重新閱讀,都會帶來新的豁然開朗。

評分

這部作品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將現實的冷峻與內心的掙紮熔鑄在一起,讀起來有一種奇特的、近乎令人窒息的真實感。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細膩程度。你會清晰地感覺到主角在每一個抉擇麵前,那種撕扯、那種不甘,以及最終無可避免的沉淪。這不是那種簡單地講述一個成功或失敗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場對人性深層機製的解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場景氛圍的營造,那種壓抑、潮濕,仿佛能從紙頁間滲齣來的絕望,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個字背後的重量。它迫使讀者去反思自身在麵對巨大慣性或社會洪流時的無力感,以及那些我們試圖忽略卻又如影隨形的心魔。讀完之後,心頭總會留下一些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正是這種不適感,纔證明瞭作者成功地觸碰到瞭某些禁區,成功地讓我們直視瞭那些被粉飾太平的真相。它不是一本輕鬆的書,但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挖掘齣新層次的佳作。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其語言的冷峻和精準。它有一種近乎冰冷的客觀性,即便描述的是最激烈的情感衝突,作者也仿佛站在極遠的地方俯視著一切,用一種近乎科學分析的筆觸去記錄。這種疏離感,反而讓情感的衝擊力更強,因為它沒有被廉價的煽情所稀釋。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描述物體和環境時的細緻入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遺忘的物件,都在文字中重新獲得瞭生命,它們不再是背景,而是某種隱喻,某種潛伏在生活錶層的異樣信號。它提醒我們,生活中的“異常”往往就潛藏在那些我們視為“日常”的細節之中。讀罷全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清醒”,仿佛在閱讀過程中,有什麼東西被剝落瞭,雖然不舒服,但卻是必需的蛻變。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敬意的作品,它不會迎閤你,隻會要求你,而它給予的迴報,是遠超預期的深度體驗。

評分

說實話,我更願意將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情緒的交響樂譜”,而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它的情節推進也許不如那些商業暢銷書那樣引人入勝,但它在情緒密度上的處理,無人能及。從開篇的微小的不安,到中段的焦躁的爆發,再到結尾那種近乎灰飛煙滅的平靜,作者對情緒波動的掌控簡直如同頂級指揮傢。每一個段落,每一句對話,都仿佛被精確地計算過其在整體情緒結構中的位置。我常常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經曆一場緩慢而不可逆轉的情緒風暴。它成功地捕捉到瞭現代人那種“被時代推著走”的無力感,那種明明知道方嚮是錯的,卻因為慣性和他人的目光而無法停下的悲哀。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安全的齣口,讓我們得以在文字中,盡情體驗一次徹底的、徹底的“錯位”。

評分

譯文經典,名傢名譯,值得推薦!

評分

活動很超值 送得很快

評分

京東活動太給力瞭,書也很好!

評分

於斯曼《逆流》終於齣來瞭。看序言,纔知道還有另一個譯本。

評分

《逆流》說的是主人公德塞森特厭倦瞭巴黎的虛僞和浮誇,轉而避居於豐特奈小鎮,過起瞭離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據個人審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締建的精神和物質世界中,對抗世俗的潮流。每個章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涉及繪畫、寶石、花卉、文學等。 [1]

評分

書的內容非常好,需要好好學習。

評分

第14本窗簾布。這次買的裏麵最喜歡這本。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雙十一300-100-100的時候買的,質量好,第二天就到貨瞭,很滿意,繼續收齊這套窗簾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